本文目录一览:
当年为了北京奥运会,耗资34个亿打造的“鸟巢”体育场,如今怎么样?
我相信大家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那天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中国申奥成功,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那一瞬间,无数中国人为之欢呼,那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性赛事,让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正在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在国际上开始拥有一席之地。由此,中国为了奥运会也做出了很多准备,包括专门为奥运会举办设计的鸟巢和水立方。如今奥运会已经过去12年了,当初花34亿建的鸟巢,如今现状怎么样了呢?
当年为奥运会建设的国家体育馆,可以说设计感十足,同时耗资巨大达到了34亿元,听到这个金额很多人都为之一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体育馆的外观,特别像鸟巢,也由此称之为鸟巢体育馆。在这个体育馆里面,见证了,奥运会的开幕式和很多体育赛事的进行,大家在里面欢呼,在这里流泪,可以说承载了2008年那个夏天奥运会所带来的激情和荣誉。
随着奥运会的落幕,鸟巢体育馆如何了呢?现在鸟巢体育馆已经成为北京地标性的一个建筑,不仅有很多中国人来到北京,为了参观这个体育馆,甚至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都一定会选择去鸟巢体育馆感受中国的风采。
如今,鸟巢体育馆,更成为了很多歌手开演唱会的场所,而由于鸟巢体育馆所能容纳的人数达到上万人,接近十万,所以来此召开演唱会的歌手都拥有非常多的歌迷,才能够撑起整个场面,除了举办演唱会,鸟巢体育馆还会举办一些赛事,从而不至于让其荒废。坐在屏幕前的你一睹过鸟巢体育馆的风采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奥运场馆鸟巢建筑具体介绍
场馆名称:国家体育场
地点:奥林匹克公园
场地类型:新建比赛场馆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开闭幕式、田径、男子足球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开闭幕式、田径
建筑面积(万M�0�5):25.8
固定座位数:80000个
临时座位数:11000个
建设开工时间:2003年12月24日
计划完工时间:2008年3月
赛后功能:将用于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
国家体育场外景(奥运官网 范帆/黎晗摄)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000M�0�5。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坐席约11000个。将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将成为北京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点击查看国家体育场效果图
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4米,高69米。主体钢结构形成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呈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北京2008奥运会每次颁奖的那个蓝色的背景图哪里有?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将承担奥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鸟巢”还有一个形象的称谓:“焊绣”精品。与传统的横竖直线条钢结构工程不同,5万吨各种不规则的钢梁和构件通过相互焊接、支撑,组成了网格状马鞍形的“鸟巢”外观。工人们以极其严格的标准“编织”出的这一“焊绣”精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国家体育场——“鸟巢”夜间效果图 [资料图片]
8年前,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奥运会10个申请城市进行最初评估,北京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排名非常靠后。
7年前,当“北京”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口中读出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北京,其科技水平的应用能力也备受关注。
8年后,智能交通系统已覆盖整个北京市区,“零排放”汽车将用于奥林匹克中心区,普通市民开始使用3G手机,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将首次运用于奥运会……科技,已渗透到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科技奥运”的理念是如何出炉、又怎样从理念转化为现实,还鲜为人知。“科技奥运”的台前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申奥亮出“科技奥运”牌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一位专家实地考察后,满意地说:“看来关于北京高科技的问题不用再问了。”
1998年11月25日,人民大会堂。北京市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这标志着自1993年的失利之后,北京代表中国又一次向举办奥运会发起了冲击。1999年,北京奥申委成立。
申办奥运会大致要经过这样的程序:首先成为申请城市,并提交申请报告,回答国际奥委会6个方面的22个问题,以获得候选城市资格,然后组织撰写申办报告,接受各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与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考察。
在此后8个月征集奥申委会徽和申奥口号的过程中,北京奥申委逐渐形成并确定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申办理念。“奥申委执委会提出这三大理念,是承诺,也是预期未来的中国在这三个领域将会不断进步,希望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北京各相关事业的发展。”时任北京奥申委技术部部长的侯欣逸参与了奥运会申请和申办报告的撰写,他这样解读申奥的初衷。
2000年夏,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两个月之后,北京以出色的答卷与巴黎等其它4城市一起,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
由申请城市进入候选城市,北京申奥顺利通过“资格赛”,并从此进入“决赛”阶段。
侯欣逸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当时国际奥委会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个申请城市进行评估,结果在交通和通讯领域,北京的排名比较靠后,甚至低于伊斯坦布尔。
“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对于北京申奥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顾虑和担心,我们撰写申办报告除了应答国际奥委会提出的问题,还要特别描述我国2008年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侯欣逸回忆说。
这次申办面临全新的复杂局面。新的申办程序约法三章: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同时对申办城市的对外宣传和接触委员进行了严格限制。国际奥委会将其表达为“无访问,无礼物”,而国际奥委会新增加的委员中一半以上没有来过北京。如何把一个真实的北京展示在委员面前?如何说服国际奥委会相信中国8年后的科技实力?
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红盒子里的北京蓝皮书”的《申办报告》。
申办报告是国际奥委会的一篇“命题作文”,是申办城市递交的最核心的文件。它既是北京承办本届奥运会的标书,是中国向世界的一份承诺书,又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的重要依据。
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抽调各路精兵强将,根据北京市未来8年的发展规划,夜以继日地展开了报告的撰写工作,内容囊括法律、环保、交通、新闻、住宿等方方面面。
侯欣逸参与、组织撰写的就是第15主题———技术。他回忆说,奥申委技术部联合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广电总局、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等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并邀请国外专家,慎重讨论,数易其稿。申办报告有关网络、通讯、信息服务等各个部分都渗透着“科技奥运”的理念。他们还在申办报告“技术”部分添加了最后一节———“新机构、新基础设施和新的重要服务”,具体阐述了新科技应用。当时承诺的服务,现在都基本实现了。如给奥运会提供“数字集群通信服务”,可为奥运会组织提供15000部手持机,1000个闭合用户群;提供包括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信号的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服务;提出基于4个any的“综合信息服务”,即让公众能够随时、方便地从官方网站、呼叫中心和手机终端中得到城市、赛事等相关信息等等都已经顺利推动实施。
2001年1月17日,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负责接收的奥委会官员做了4个字评价:“非常出色”。后来对这份报告有一句评语是,“深信中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满足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
一个月之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一行17人,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这是对北京包括科技实力在内一次全面的“大检阅”。
评估团到通信运营商网管中心考察通信服务能力,到CCTV看电视转播能力,参观了改造的三个场馆,体验了信息亭和智能卡等示范项目。
奥申委技术部还组织了一些科技示范项目,例如:考察团专用车装上了大屏幕的GPS定位系统,实时显示英文北京电子地图定位服务,路线讲解;在评估团下榻和举行会议的北京饭店,陈述会议室门口安装了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展示了我国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高技术水平。
另一个科技示范项目是由时任国际田联委员、中国田径协会主席的楼大鹏主持的一场关于竞赛场地的异地联网实时陈述。利用网速达8兆的宽带传输技术,评估团成员与在青岛、上海的奥运赛场实时连线,与陈述人远程交流,高清晰的画面展现了各地的准备情况。
听完陈述后,评估团非常满意,其中有个评估团成员对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羽联主席的吕圣荣说:“看来关于北京高科技的问题不用再问了。”
时至今日,距离汶川地震已将近一个月了。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全国人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灾难的深重,纷纷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就连身患白血病的人也捐出了自己治病的钱。记得校长在六一庆祝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话,“再大的灾难除以13亿就会变小,再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是啊!此时此刻,13亿是一双多么强大而又温暖的手啊!难怪捐款总额会多达441亿多元!
几天以前因强对流天气而失事的直升机在一万多人的全力以赴搜寻下终于找到了,不幸的是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5名机组人员、3名理县民警以及一些伤员。机长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是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第一批空军飞行员之一。副机长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英俊帅气,地震之前刚刚和女友领了结婚证,却还没来得及举行婚礼,婚期因此而一推再推。灾难不分你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如花一样的年华,一切似乎是在冥冥之中。
地震引发了唐家山的堰塞湖,几天以来,国家一直在租用俄罗斯的直升机运送大型机械,并且调用最有经验的专家和最有实战经验的专业部队去排险。下游有将近130万人口,如果发生溃坝的险情,这些人也将加入无家可归的行列。今天,唐家山又发生了5.4级的余震,使原本即将排除的险情增加了高难度的课题——大坝裂开了缝。如果不及时排水,大坝有可能决口,后果将不堪设想……幸好在黄昏时分,唐家山的堰塞湖已泄洪一半,水流自然冲刷形成了稳定的河床,实现了成功排险。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长长地舒一口气了。
屋漏偏逢下雨。地震的忧患仍在进行,暴雨无情地袭击了南方的部分省市,有些人死于洪涝灾害中。这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