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辞海体育(辞海体育卷力量素质)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体育教学的

我心中的理想体育(1) 朱永新 [转帖]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两军对垒,谁能逐鹿问鼎,让人惊心动魄;

体育是智慧的较量,用兵布阵,谁有锦囊妙计,使人捉摸不定;

体育是美丽的展示,刚柔兼具,谁更技高一筹,给人赏心悦目。

从古罗马竞技场上奴隶间的角斗,到现代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的竞争,体育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兴奋点,也从来都成为教育的关注点。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正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现时代,对人的素质与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使得体育日益蓬勃发展,体育对社会文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但是,在学校中,体育的性质与功能却发生了不少偏移与弱化,在升学应试的压力之下,体育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装演门面的“花瓶”,体育仅仅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体育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体育,呼唤我们心中的理想体育。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不断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这是人类本性的反映,而这一本性因体育运动得以展现和弘扬,又因奥林匹克的存在和发展而得以提高和升华。奥运会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的好友法国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神甫提出来的,后顾拜旦借用于奥林匹克运动。1920年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认为奥林匹克格言,并在安特卫普第7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对无穷伟力的无限向往,向人类能力的极限不断挑战,正是竞技运动所体现的价值,也是奥林匹克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肉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强健的肉体,就难以有坚强的精神。为了让坚强的精神能够寄寓强健的肉体,就有了“马拉松”,有了“掷铁饼”,也有了“斗牛”、拳击、摔跤……。正是这些在我们看来近乎残忍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人的竞技精神、奋斗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得以培养和展现。当登山探险队拿生命做抵押,征服了一座山峰又去征服另一座山峰时,当长江第一漂的壮士将自己扔进惊涛骇浪之中时,当蹦极运动员纵身跳下万丈悬崖时,当举重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又向新的目标挺进时,他们是要干什么?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快、更高、更强”。竞技选手们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每0.01秒的提高,每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出现,每一场精彩的表演,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难道不是现代社会所要提倡和弘扬的吗?难道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吗?

这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不仅是郎平为澳克玛所说的广告词,更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写照,也是这位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生写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击,鼓励学生不断向上、进取,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

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向人类能力的极限挑战,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要提倡的精神,但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着重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表现为尊重人性、人权、人的本质,它以身体活动的方式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体育的视野中,体育不只是强力的冶炼,它也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等,作为教育取向的重要领域,从而体现人性之美好、之崇高。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也不仅仅是推动竞技运动的普及,而是将它纳人教育和人文的范围,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来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因此,体育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体育运动是人类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体育运动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作用的对象,在科学的训练和锻炼原则指导下,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人的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使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得以积极改善,从而取得肌肉发达、反应灵敏、精力充沛的效果,体现力与美的完善结合。这种功能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其次,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同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及团结友爱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等,无不是美好人性的体现。所以,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来看,体育都能也应该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完善,体现人生之崇高。

对于体育的上述作用与功能,长期以来的教育无疑是忽视了。《辞海》对体育的定义也只停留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的水平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也这样界定体育:“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样,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体育体现人性之崇高的魅力,在学校教育中就被大打折扣了,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追寻的理想。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说过:“我们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种竞技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按照目的调节内外活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积极健康的意志活动有如下的品质。一是自觉性,即能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确定行动的目的,有步骤地采取有效的行动方式,从而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二是果断性,即在需要做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而在需要延缓决定时,又能深思远虑,直到情况成熟时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坚韧性,即能持之以恒地把采取的决定进行到底,而不是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干扰,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所吓退;既不会因成功而自满,也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四是自制性,即能够为达到既定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忍辱负重,在所不辞,善于用理智驾驭情感,用远大的目标抑制过度的欲望,用自制的方法收拢分散的注意等等。

显而易见,体育作为一种强力的运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这些优秀的意志品质。而恰恰又因为体育是一种强力的运动,会对个体健康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看到,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每一项奖牌的获得无不与参赛选手们在长期体育训练中所养成的顽强意志、坚韧不拔的品质密切相关。当占旭刚奋力举起自己从未举起过的重量时,当孔令辉咬紧牙关战胜世界强手瓦尔德内尔时,当张军、高凌这对年轻的羽毛球选手毫无惧色地面对世界排名第一的强劲对手时,当竞走选手王丽萍以其耐力及毅力走至终点时……此时此刻,金光闪烁的奖牌在观众的眼睛里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大放异彩、让人激动不已乃至终生难忘的,正是运动员们那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

一位从美国回国的友人感慨道:在美国,许多儿童可以不知道克林顿,但不可以不知道乔丹。热爱运动,追求健壮,参与竞争,崇拜英雄,这种体育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得以根植。也正是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如德国的十年一贯制学校中,体育在学校教育计划的时数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德语和数学。古巴、法国等国规定中小学生体育课不及格或达不到大纲要求,学生不能升学或毕业。在英国的公学中,学生甚至是整个下午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各种生活环境和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工作。英国许多保守党大臣,皇家将军的87%。教会大主教的83%、法官的65%、外交官的88%,都毕业于这类学校。而我国近些年来,由于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而由于独生于女的“独”,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肥胖墩”,有的成了“小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人的。因此,迫切地需要学校体育承担起磨练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桑新民等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练;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

需要说明的是,意志力不仅是体育魅力的体现,更是伟大成功之要诀。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说道:“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和练就的意志力,如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去,无疑更会绽开绚丽的成功之花,使人生更加充实。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作过统计,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 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仅占 41%;第二个25年里占65%;第三个25年里占79%。而时至今日,已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独享其誉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直接参与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达42万之众。“合作”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会合作,学会共处(learn to work togeth-er)”是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之一。2001年在瑞典举行的世界教育大会,就把它作为会议的主题,并认为它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目标。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体育运动又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并求得两者间的内在统一。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运动队不但要求运动员有优良的运动天赋和高水平的竞技能力,更要求运动员所在的运动队能为他们提供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运动才能的集体氛围。特别是集体比赛项目,更需要每个运动员有效地发挥其个体水平与整体协同作战的群体性水平。即使是个人比赛项目,运动员的成功也凝聚着集体的智慧。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项目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不与运动员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及爱国情操息息相关。

体育中的各种项目总是带有竞赛评比的特点,然而在对抗的竞争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不仅在竞技上有交锋,也在思想、感情上有交融。无论是田径类、球类,还是体操类、游泳类等,参与其中的队员的运动行为,除了受自身的身心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队友、教练、裁判、观众的影响,受到运动规范、运动气氛、队员间角色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运动员的运动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他应在运动中养成友好、同情、体谅、协作、团结、礼貌等优秀品德,树立起团队精神及集体情怀。有了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队员之间就能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全队战术配合就更容易奏效;有了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队员间才能形成共同的心理气氛,困难时相互激励,胜利时相互欢贺。此外,团队精神及集体情怀会对每个运动员个人比赛心理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赛中更能保持适宜的精神状态,增强比赛中的自信心、果敢性及合理的荣誉感,强化个体“我是林中木”而“独木不成林”的责任心及合作意识。

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如果迁移到其他工作领域中去,无疑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中国女排老队长孙晋芳曾用她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征服了“东洋魔女”,征服了世界列强,独领风骚十余年。在她出任国家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后,曾深有体会地说:“长期的集体训练和比赛,培养了运动员的团队精神。在彩票工作中体现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小局服从大局。”1997年,在统一全国体育彩票电脑网络的过程中,所以没遇到太大的障碍,就是因为已建立了本地区电脑网络的地方都坚决地服从国家体彩中心的决定,放弃自己独立的网络,并入到全国统一的网络中,自觉接受国家体彩中心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教会学生追寻奥林匹克精神,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或俱乐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指导学生对抗团体竞赛时,既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在跨地区、跨国家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合作精神及集体,情怀往往上升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及国际主义情怀。当年中国女排从五十年代水平很低的起点,到八十年代登上世界高峰,这一过程是与她们恪守“勇攀高峰,为国争光”这一运动员守则紧紧相连的。著名作家严文井曾在给中国女排的一首诗中写道:无论祖先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骄傲的遗产,我们需亲手创造新的足以自豪的东西。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风云中大放异彩,战功赫赫,长盛不衰,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乒乓骁将为国拼搏的结晶。当任何一次国歌奏响,国旗飘扬时,运动员、教练员那激动的泪水不仅仅是胜利的欢娱,更是他们内心最诚挚的祖国自豪感、幸福感的显现。它也唤起过无数国人的爱国激情。

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当中国奥委会征服了评委会成员的心灵,成功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时,当中国足球队在沈阳击败阿曼提前两轮冲出亚洲时,当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中捷报频频凯歌高唱时,体育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举行各种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各类体育知识,也让学生们生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生发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为国争光。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每种运动的项目,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及比赛规则,这些规范对运动员的行为起着“戒律”作用,表现为一种秩序、节制、约束,体现出体育的科学性及公平性。体育训练首先就应该是对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对规范践行、履约,并逐步形成习惯。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体育比赛的规则也逐渐严格化、复杂化。作为运动员及教练,必须对各种运动及比赛规则及技术发展动向进行研究,制定并实施符合规范及技术要求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措施。要在体育训练中扎实培养学生对规范的服从,并在客观规范制约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学生或运动员及教练员、裁判员在比赛中具有规范意识及纪律修养,这是文明的表现,也是对体育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道德义务。我国优秀老运动员容志行,文明踢球18年,从不故意伤人,即使受到对方的有意侵犯,也从不施加报复,从而形成了为人称道并影响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志行风格”。原中国女排队长孙晋芳,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在裁判判错时,举手微笑表示服从。比赛结束时,她被授予“优秀运动员”及“最佳运动员”奖。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成了主要的价值取向。在此影响下,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也出现了明显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给本应公正比赛的体育精神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引发了体育比赛中种种不良行为,出现了诸如嫉妒、虚荣、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江苏省资深体育局长孔庆鹏先生在分析运动员身份和资格的“异化现象”时说:“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沽名钓誉,骗取成绩、荣誉和利益,千方百计地在运动员参赛资格上大做手脚,以致把比赛搞得面目全非。基层传统的项目比赛成为地区性学校比赛;青少年比赛成了大哥哥大姐姐与小弟弟小妹妹的比赛,成了有胡子的和没胡子的比赛,甚至是长辈与小辈的比赛;省比赛成了小全运会;中学生比赛、大学生比赛、职工比赛、农民比赛中大量的假学生、假职工、假农民乔装打扮,混杂其间夺金掠银,瓜分奖牌。”在各类重大比赛上,少数运动员、教练员急功近利,挺而走险,以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以踢“假球”来搞幕后交易;也有极少数裁判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在比赛中做出偏袒的仲裁,等等。可以想象,所有这些与现代体育精神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会给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比较体育不同的概念能知道些什么并从中理解到什么?

      对于比较体育的概念界定,以往的学者多是从比较教育的历史入手进行的(详见第二章)。不过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发展,体育学科已经渐渐从教育学科独立出来,我们足以从构词本身进行概念的界定。从“比较”与“体育”两个概念入手,我们可以探讨比较体育的一般概念。 一、比较、比较研究与比较学科 究竟什么是“比较”?《辞海》给这一概念一个完整的描述:“比较确定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和相异之处,便可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分类。

     但是,只有在把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比较”是人类逻辑思维的重要起点,也是人人都有的能力。 而作为学界开展越来越普遍的“比较研究”,其内涵则不仅限于这样一种朴素的思维机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比较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既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相互差异,还要依靠主观上对差异性的甄别与建构,从而使客观事物的异同转换为学术研究的“研究对象”。这一过程之所以可能,一般认为有三点原因。 不过遗憾的是,比较体育尚不能跻身其中。 二、体育——不断扩展的领域 对于“体育是什么”的问题,随着社会体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已经越来越难以说清。

      首先,事物变化发展本身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客观基础,既可以找到现象的千差万别,又可以从中发现共同的规律;其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我们拥有进行建构比较要素的可能;最后,客观事物之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导致了事物之间虽具有相同的比较要素却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使比较研究成为现实。 随着比较方法的应用广泛,人们开始注意到这种方法所起到的不仅是研究具体问题的作用。随着对比较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合,一些原有的学科形成了新的知识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拥有较为公认的、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普遍的方法,从而从原有的研究领域提升为比较学科。

     贝内特等所著《比较体育》中,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有价值的问题: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能否代表本领域的确切含义?我们应当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体育”? 对于比较体育来说,这门学科的“体育”并不意图做什么区分,乃是“体育与竞技”(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这一概念的总称。贝内特列举了与体育高度相关的一些概念,包括比赛(game)、玩耍(play)、运动(sport)、娱乐(recreation)、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等,不过为囊括以上种种可能,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这一看似笼统的概念却是定义体育的最佳的选择。

足球在古代叫什么?

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不少国家将足球定为“国球”。

足球简介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头、胸部等部位触球。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它已成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内容,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着世界上各种报刊的篇幅,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

跨时代的足球

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规则所允许的各种动作包括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同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时间长、观众多、竞赛场地大,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无法企及的。传统足球是20块6边形和12块5边形一共32块皮组成 。足球比赛分为11人制、7人制和5人制。年龄段有u15,u17,u19 国奥组和成年组及青年组等。

[编辑本段]起源发展

古代蹴鞠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而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是来源于12世纪前后他们和丹麦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看到地上有丹麦士兵的人头,由于英国对丹麦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头。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前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辞海有几册?

因版本不同,卷册不相同,你要哪个版本的?

现一下提供你参考:

《辞海》1936年版两卷本(甲种、乙种、丙种、丁种) 1937年9月出版

《辞海》1936年版两卷本 (戊种)1938年6月出版

《辞海》1936年版合订本 1947年5月出版

《辞海》试行本(16分册,另有总词目表1册,内部发行,供征求意见)1961年10月发行

《辞海》分册(修订本,即新一版,28分册)1975年12月~1983年2月出版

《辞海》1979年版 三卷本 1979年9月出版

《辞海》1979年版 缩印本 1980年8月出版

《辞海》分册新二版(26分册) 1986年8月~1989年10月出版

《辞海》1989年版 三卷本1989年出版

《辞海》1989年版 缩印本1991年1月出版

《辞海》1989年版 简体字版,三卷本(与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在香港地区发行) 1989年9月出版

《辞海》1989年版 简体字版,缩印本(与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在香港地区发行) 1989年9月出版

《辞海》1989年版 繁体字版,三卷本(与台湾东华书局合作出版,在台湾地区发行) 1993年7月出版

《辞海》1989年版 繁体字版,10部分卷本(与台湾东华书局合作出版,在台湾地区发行) 1993年7月出版

《辞海》1989年版增补本 1995年12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彩图本(部首,五卷本) 1999年9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彩图珍藏本(部首,九卷本) 1999年9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普及本(部首,三卷本)1999年9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缩印本(部首,一卷本)2000年1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彩图缩印本(音序,五卷本)2001年8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普及本(音序,三卷本)2002年8月出版

《辞海》1999年版 缩印本(音序,一卷本)2002年1月出版

《辞海》第六版 彩图版 2010年5月出版

《辞海》第六版 典藏版 2011年出版

  • 评论列表:
  •  南殷友欢
     发布于 2022-11-21 02:23:34  回复该评论
  • ,必须对各种运动及比赛规则及技术发展动向进行研究,制定并实施符合规范及技术要求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措施。要在体育训练中扎实培养学生对规范的服从,并在客观规范制约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学生或
  •  孤央粢醍
     发布于 2022-11-21 01:44:28  回复该评论
  • ,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跨时代的足球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
  •  澄萌王囚
     发布于 2022-11-21 07:05:35  回复该评论
  • 坚强的精神。为了让坚强的精神能够寄寓强健的肉体,就有了“马拉松”,有了“掷铁饼”,也有了“斗牛”、拳击、摔跤……。正是这些在我们看来近乎残忍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人的竞技精神、奋斗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得以培养和展现。当登山探险队拿生命做抵押,征服了
  •  辙弃朮生
     发布于 2022-11-21 10:47:47  回复该评论
  • “更快、更高、更强”,对无穷伟力的无限向往,向人类能力的极限不断挑战,正是竞技运动所体现的价值,也是奥林匹克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肉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强健的肉体,就难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