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成都世界大运会会徽
2021年成都世界大运会会徽
2021年成都世界大运会会徽,本次大运会会徽主体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应英文首字母“U”的基础上,结合了天府文化象征元素之一的太阳神鸟。会徽由大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块组成,
2021年成都世界大运会会徽1
12月30日,成都大运会口号、会徽、吉祥物及特许经营全球发布会在成都大学新图书馆举行。
发布会上,成都大运会的中英文口号正式发布——中文口号是“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其相对应的英文口号是“Chengdu Makes Dreams Come True”。会徽在对应英文首字母“U”的基础上结合太阳神鸟,由大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块组成。
2008北京奥组委官方顾问单位、奥美集团中国区经营合伙人,成都大运会口号、会徽、吉祥物评审委员会成员周晓俊先生解读了此次口号、会徽、吉祥物的内涵和意义,他介绍,本次大运会会徽主体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应英文首字母“U”的基础上,结合了天府文化象征元素之一的太阳神鸟。会徽由大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块组成,对应成都大运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并与国际大体联标志元素一脉相承。
大运会吉祥物是一只名叫“蓉宝”的大熊猫。除了手中“31”字样火焰的大运火炬,蓉宝的耳朵、眼睛、尾巴也呈现火焰形态。活动现场,知名演员、歌手许魏洲受聘为成都大运会会徽、吉祥物的形象代言人,他接过聘书并为实体吉祥物揭幕。
据悉,本届成都大运会会徽和吉祥物都体现出“成都味儿”和“天府文化”。会徽设计选取了古蜀文明与天府文化的象征元素之一——太阳神鸟。在古代,太阳神鸟承载了人们追求光明的渴望与决心,希望彰显天府文化中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面貌。备受外界关注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以熊猫为原型创作。被誉为“国宝”的熊猫是成都极具特色的对外传播标识物,是天府之国享有高知名度的个性名片。蓉宝面部构思参考了传统艺术瑰宝——川剧的脸谱样式,是川剧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体现。
据了解,此次口号、会徽和吉祥物遴选历时3个多月,共收到来自全球超过7000条口号、近2000件会徽和近1000件吉祥物的投稿。经筹委会评审委员会的初评和终评工作、全民网络投票、网络点赞活动、专家专业把关及优化设计后,才正式诞生结果。
2021年成都世界大运会会徽2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都市体育工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谋赛、营城、兴业、惠民”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体育工作将做好谋篇布局,着力为世界赛事名城向世界体育名城,再到世界生活名城的历史性跃迁做好开局。
市体育局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来自全市体育系统、市级相关部门、在蓉体育企业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抗疫情 办赛事 成都展现城市担当
在本次会议上,市体育局对2020年成都体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赛事活动方面,去年成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精彩赛事。例如,在全球大型体育赛事停摆的背景下,创新举办的全国首场线下路跑活动“成都双遗健康跑”,被誉为落实防疫举措“教科书式”的赛事活动。
除此,成都还高标准安全举办万人规模的成都马拉松,“线上”中日韩围棋大师赛等活动,有效助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秩序,有力提升城市形象。高水平承办了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足球甲级联赛、女篮联赛、围棋甲级联赛、中网巡全国总决赛等5项职业联赛,并成功申办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赛。
2020成都双遗马拉松健康跑
明确“五个目标”
如何高效推进今年成都体育工作,做好大运会筹备工作?会议上,市体育局明确了2021年成都体育工作的5个主要目标和7项重点工作:
目标一,高质量推进成都大运会筹备工作,深入开展2022年世乒赛和射击世界杯、2023年男足亚洲杯等赛事前期筹备工作,并着力构建独具天府特色的赛事体系,推动体育赛事由“增量”到“提质”。目标二,加快完善全市重大体育设施体系,积极打造“家门口”运动空间,推动体育设施由“节点布局”到“全域均衡”。目标三,加快建设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突破4000场次,推动全民健身由“示范引领”到“融入生活”。目标四,深化体教融合,强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完善青少年竞训体系,推动人才培养由“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目标五,以产业功能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消费场景打造为重点,建设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由“高速度”到“高质量”。
聚焦“7个方 面”
如何通过有力举措实现上述目标,市体育局也在会上进行了详细解读:
2020年成都体育工作取得成绩
去年,成都在体育相关方面进行多项重大成果发布。始终将体育作为传播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主动服务城市发展大局。2020年 成都体育有这四个重要发布:
1、发布“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便于市民查询场馆信息、一键导航参与健身。2、发布“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包含五大类别共141个具体合作项目,助推成都体育产业发展。3、发布“成都体育锻炼适宜指数”,大数据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智慧运用,为市民提供锻炼指导意见,进一步实现“科学健身”。4、推动以市政府令发布《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在规范体育赛事活动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办赛参赛中走在全国前列。
“数”说2020年成都体育成就
去年,成都在体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就。成都大运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项筹备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得到国际大体联“高效、专业、非常出色”的高度评价。而成都国际体育赛事指数排名全国第二,则有力助推城市海外知名度提升。
确定成都大运会18个项目竞赛主任并组建执行团队。组建14个赛区委员会和40个场馆中心,完成示范性场馆建设。组建反兴奋剂团队,确定反兴奋剂中心和27个检查站。
加快打造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天府奥体公园等体育地标,截至2021年4月底,大运会49个场馆已全面完工。
延展市民健身阵地,成都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2.17平方米。全年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接纳体育锻炼人数423.93万人次。成都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精细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4500余场次。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3%,成都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突破700万,在2020年“最具运动活力城市”中,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2020年成都市新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49个,签约金额498.74亿元。成都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成都校园传统优势项目由10个增加到15个,冰球、攀岩、街舞等新兴时尚项目由12个增加到17个,有力增强人才基础厚度和广度。进一步打通运动员输送通道,向各级国家队输送40余名优秀运动员。
成都象棋队蝉联全国象甲联赛冠军,并连续第4次夺得全国团体锦标赛冠军,成为全国竞赛成绩最佳的城市象棋项目队伍。
主动谋划成渝体育融合发展特色路径,成渝双城体育系统共签订合作协议11份,达成15项合作事项。
德国城市如何发展大众体育?
现代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德国市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在城市规划与治理中。本文旨在介绍德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大众体育与城市绿色空间进行整合规划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策略。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般认为,现代体育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而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这并非巧合,因为现代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运动医学知识、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大众传播技术,以及公民社会的组织沟通协商制度——而这些都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物。
更进一步来说,全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是在城市中发生的,现代体育也因此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东西方的哪个国家,无论是竞技体育、商业体育还是大众运动,越是城市建设发达的地方,其体育运动发展得越好。由此,体育是一种更适合在城市中开展的活动,即体育的城市化。
现代体育在城市中流行与普及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德国体育社会学家卡尔-亨利希贝特(Karl-Heinrich Bette)从宏观理论视角指出,这种“现代社会的体育化”(die Versportlichung der Gesellschaft)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
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离”和“冷漠化”,城市易于使人产生“失落感”,丧失了激情和动力。因此,体育运动更受城市人的欢迎,成了一种完成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娱乐的空间、游戏的空间和身体运动的空间,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城市(空间)的体育化(Versportlichung urbaner R ume)。
正是在“体育的城市化”和“城市的体育化”这两种趋势的合力影响下,体育运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了。实证研究已经发现,体育不仅可以在社会心理层面对城市认同和社区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体育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德国是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发展的国家之一,很早就开始了全国性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联邦政府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部门还会发布官方的研究报告,专门探讨“体育设施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是体育大众化发展的典型国家,有大量的民间体育协会,仅在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 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登记的就有9万余个协会(2015年),注册会员达到了2700余万人,体育协会的会员占到总人口的34%。此外,没有注册,但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有1200余万人(德国总人口约8200万)。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工业革命前期;(2)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3)战后恢复时期。
德国工业革命之前的体育主要以民间的自发组织为主,当时在民间流行的大众体育活动主要有射箭、游泳、骑马、狩猎、跳远等。尤其在中世纪末期,由于骑士制度的衰落,射箭组织在德国民间盛行,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体育俱乐部的雏形。18世纪末,德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认为体育跟智力一样重要,是维持个体和国家独立的基本保障。这种体育观奠定了德国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
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马上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环境污染,德国国民的身体体质开始恶化,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德意志帝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以行政命令建设大众体育场所,鼓励大众参加户外体育活动。1896年,一个名为“候鸟”(Wandernvogel)的旅游组织在柏林成立,在“候鸟”的带动下,一股遍及全德的回归自然的徒步旅行风勃然兴起,迅速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候鸟”运动。这些法规及措施无疑对推动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为此后遍布德国城乡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刚刚兴起的大众体育很快被两次世界大战扭曲,体育的目的成了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的兵力来源。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成东西德两个国家,体育在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也出现显著的差异。战后的西德在经济上取得了的辉煌成就,城市化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的城市化率就已经超过了70%。与此同时,西德战后的体育政策逐渐从竞技体育发展成为“全民体育”和“家庭体育”,强调休闲和身心健康功能。为此,1960—1990年,西德陆续实施了三次“黄金计划”(Goldner Plan),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从1960年西德实施第一个“黄金计划”以来,西德的体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就以全民健身中心的数目来说,截至1990年西德已经拥有65132家健身中心,差不多是1960年的两倍。东德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体育政策更强调“劳动”、“竞技”和“集体精神”,与西德的全民体育形成鲜明对比。统一后的德国主要推行以原来西德为主的体育发展方针,进一步将体育推向大众化,并推广实施了“东德黄金计划”。
德国体育的市民自治和社区化
德国采用高度自治的社团体制来管理体育事业。总体上,德国体育社团组织由各级体育联合会组成,它们在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导作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过体育彩票给予体育团体组织一定的财政补助以外,基本上不干预其管理事务,充分保证其自治地位。
德国体育自治组织框架。
体育俱乐部在德国体育自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德国著名学者海尔曼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一个以“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加工作”和“民主决策”为特征的自由团体。德国体育俱乐部不仅拥有绝对独立的财政权,还可以免费使用城镇公用的体育基础设施。
德国体育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社区化。在德国的各个地区和城市里都有大量的社区体育联合会,它们对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德国宪法,州政府有责任承担城市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实际上,德国州政府不仅提供资助,还要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德国的市级和区级政府主要负责当地体育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和维护当地的体育和娱乐设施以及青年活动中心,甚至帮助维修私人体育俱乐部的设施。同时,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志愿者工作的形式完成的。
海德堡的绿色运动空间
海德堡是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中等城市,位于德国人口较为密集的莱茵—内卡都市区的中心地带,居住人口约15万,属于德国典型的大学城(如海德堡大学)。因为位于美丽的内卡河谷和奥登森林(Odenwald)中间,加上悠久的城市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海德堡一直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海德堡同时还是一座绿色城市,整个城市的面积约109k ,其中绿地(森林、草地、公园、农田、水域等)占了70%。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环境给海德堡的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际上,无论在体育基础设施还是体育社会组织方面,海德堡都是德国体育发展非常前沿的城市。仅在2013—2014年,海德堡市在体育领域包括体育市政设施的总投资额达到1000余万欧元。而且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公益性的,市民只需支付非常少量的入场费用就可以使用,此外城市的公园和学校中还有许多对外完全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最常见的是儿童游戏场所(Kinderspielplatz)。
1970—2013年海德堡的体育基础设施增长情况。
非正式的户外体育锻炼在德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些活动大部分都在城市的绿地空间中进行。根据德国体育社会学家许布纳(Huebner)等人在德国西部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大约58%的体育休闲活动是在非正式的体育空间中进行的,这其中最受欢迎的要属城市公园、森林、田园小径以及开放水域,即所谓的绿色空间。
海德堡丰富的绿色用地无疑为市民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下文主要从城市森林、田园小径、河流和公园四个方面阐释,海德堡城市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城市绿色用地作为运动场所使用的宝贵经验。
(1)城市森林
海德堡40%的城市土地为森林植被。森林不仅仅是海德堡宝贵的景观资源,更为市民提供了体育休闲的场所。早在二战之后,海德堡市政当局就开始对城市区域的森林进行规划和改造,开辟了约300km的森林小径(Waldweg),这些森林小径主要用于徒步旅行(Volkswandern)、跑步(Jogging)、自行车旅行等运动项目,其中最有名的海德堡徒步小径为内卡河旁边的哲学家小道(Philosophenweg)。森林小径通常相互连接成网络,为了方便运动爱好者寻找路线,在森林小径的交叉口一般都有着详细的路标,甚至还有专业的俱乐部策划的固定旅行路线标记,旅行者只需沿着特定的标记往前走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地。
海德堡部分城市森林徒步小径路线图。
如今当地的运动俱乐部又推出了新的网络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站(Regioausflug.de)查询策划自己的徒步旅行路线,下载地图和GPS导航等信息。
海德堡森林小径的指示标牌。
(2)田园小径
德国虽然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可在城市及周边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用地,称为“城市农业”(Urbane Landwirtschaft)。海德堡共有1831h农田,因为城市呈星状分布,所以城市各个社区都很靠近城郊的农田。城市田园自然也就成了市民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德国的耕地都是私有财产,但为了给市民提供运动场所,市政当局在农田之间规划建设了非常平整的田园小径,有些小径甚至可以通车。
作为一种受到法律保障的“市民契约”,市民可在农庄的小径上进行徒步、跑步、滑轮、骑车等运动,但不许损害、偷窃农庄的作物。
(3)城市河流
跟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海德堡是依托内卡河发展起来的城市。内卡河由东向西横穿城市中心,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景观资源,如著名的海德堡老桥,另一方面河流本身也是市民运动休闲的最佳场所。内卡河是完全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划船爱好者只需在海德堡登记所使用的船只类型,就可以自由地使用河道。每年夏天,家庭或俱乐部船只、游艇都会陆续出现在城市河流中,这其中就包括每年举办的海德堡城市龙舟节。同时,内卡河两岸还开辟了专供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的河岸徒步小道(Neckarwege)。
因为独特的峡谷自然风景和古老的城市建筑风貌,环内卡河的徒步小道是最受运动爱好者和旅客欢迎的旅行路径。此外,市政当局还在河流与城市的交接地带规划了一块约200~300m宽的绿色缓冲带,完全对市民开放,渐渐成了青少年学生练习排球和飞盘的最佳场所。
海德堡内卡河岸的绿色运动空间。
(4)城市公园
海德堡每一个社区都有配套的公园,此外在大学、医院、城堡等部门还有大量的公园用地。占公园面积很大一部分的是室外体育基础设施,如小型篮球场、沙坑、体操杆、秋千等。社区公园的体育基础设施也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小型的体育场地非常受社区青少年的欢迎。更特别的是,为了方便市民运动,德国法律允许人们在公共草坪上行走和运动。海德堡城市公园的设计同时也非常关注儿童和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需求,在公园体育设施中几乎多半都是而为儿童运动所设计的,残疾人所使用的轮椅可以在不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轻易进入公园运动场所。
此外,海德堡每年还会定期举办的城市体育运动,主要有:城市马拉松、海德堡铁人三项、海德堡龙舟节和滑轮比赛等。这些城市的运动项目有着非常广泛的市民参与,以城市马拉松为例,每年参加半程赛的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参与全程马拉松的人数多达1500人,参与的观众更是在几万以上。而且,这些比赛项目的场地并不是专用的,而是在城市开放空间进行,上述的绿色空间尤其是城市运动项目的首选。这些体育事件的推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海德堡的城市影响力,从而为发展旅游和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还鼓励和促进了市民对于体育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民众体质。
总之,在海德堡,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绿色空间)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市民的体育空间,而且这种开发和利用是建立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以及让全体市民受益的基础上的,即一种可持续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
总结与讨论
德国体育“黄金计划”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体育从竞技体育向大众化体育发展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化和体育大众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海德堡作为德国著名的绿色城市,在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有着宝贵的实践经验,海德堡市利用自身丰富的绿地资源(如森林、田园、河流等),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将城市绿色空间转变为受市民普遍欢迎的运动空间。这个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当局对于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更在于法律制定和推动市民参与等方面。
当然,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德国城市体育发展的模式或许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德国的经验有着巨大借鉴价值。在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实践者对于城市开放的运动空间——尤其是如何综合规划和利用绿色空间还存在着不足。
作者何金廖系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修枫系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体育学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剑峰系德国海德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本文原载《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5期。
往期精彩回顾
成都城市绿茵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成都城市绿茵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17-05-12在四川省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388号1栋1层42号。
成都城市绿茵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10100MA6CPTCG1B,企业法人路晓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成都城市绿茵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组织策划文体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销售并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不含气球广告);商务咨询(不含投资咨询);会议及展览展示服务;票务代理;企业管理咨询;企业营销策划;体育器材租赁;销售:文化用品(不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体育用品及器材、服装、鞋帽、建材(不含危险化学品)、文具用品、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及耗材、工艺美术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成都城市绿茵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