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成都体育学院校运会跨栏(成都体育学院运动)

本文目录一览:

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

简介: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 真:+86/028- 85092752 网 址:

成都体育学院校运会田径研究生部怎么分甲乙组?

以前田径专项研究生参加甲组比赛,非田径专项的研究生参加乙组比赛。今年开始研究生部单独一个组别,研究生组。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共设18个体育项目。届时将有来自约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赴蓉参加。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1

在场馆设置和建设方面,成都市确定了位于龙泉驿区的东安湖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作为大运会开、闭幕式主场馆。该体育中心占地约678亩,由4万座主体育场、1.8万座多功能体育馆和小球馆、游泳跳水馆组成。主体育场将于2021年4月底前完工投用。

位置:东安湖体育中心位于龙泉驿区东安湖片区

东安湖体育公园为应和大运会,将场地分为“一场三馆”,一场为负责本次开幕式闭幕式的四万座甲级体育场。

赛后将被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综合体育场所,承办国内外大小型赛事,并被确定为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举办场所。

今年五月的东京奥运会体操选拔赛也是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举行,两馆分别为游泳跳水馆和综合小球馆。

按照大运会赛事要求,大运会成都筹委会已经制定了51个场馆的配置方案并通过了国际大体联评估。其中包括12个新建场馆和39个改造场馆。目前,新建场馆均已启动建设,改造场馆正在制定建设改造指导标准,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开工。

四川省已确定近20所高校为大运会提供竞赛、训练场馆,四川省教育厅也将鼓励省内高校积极参与大运会相关竞赛项目,支持四川省大学生为大会提供志愿者服务。

12月13日,备受关注的成都城区前往大运会主场馆的快速公交K6线正式上线。该线路由双桥子公交站开往龙泉驿同安公交站,全程运营时速最快可达50公里,开通后将成为成都“最快的”快速公交线路。快速公交K6的开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乘坐前往东安湖体育公园游玩。

据介绍,此次K6使用的公交车为12米的“中海豚”新能源公交车,流线型的车身造型,外表为红色涂装,车厢座椅为皮质座椅,座椅上增加了扶手、安全带等。成都市公交集团东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快速公交K6从双桥子公交站出发,沿蜀都大道一路向东串联起塔子山公园、大运会主场馆等地,最终抵达龙泉驿同安公交站。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2

原定于今年8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 延期至2022年举办

在此之前,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发布了《成都大运会竞赛总日程》。

根据竞赛总日程,多个备受市民关注的新建和改建场馆,将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承担重要的比赛任务:

体操决赛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馆进行;

游泳决赛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进行;

篮球决赛将在凤凰山体育公园冰篮球馆进行;

乒乓球决赛将在高新体育中心体育馆进行;

田径决赛将在双流体育中心体育场进行;

武术决赛将在城北体育馆进行。

此外,多所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将在成都大运会期间上演精彩的金牌争夺战: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体育馆将上演跆拳道决赛;

成都体育学院综合馆将上演艺术体操决赛;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将上演排球决赛。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3

49个场馆包括13个新建场馆和36个改造场馆。

一、新建场馆

1、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坐席数为40000,场馆规模为120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开幕式。

2、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坐席数为3000,场馆规模为85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游泳比赛、训练。

3、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坐席数为18000,场馆规模为93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体操比赛。

4、东安湖体育公园小球馆,场馆规模为35699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体操训练。

5、凤凰山体育公园,含“一场一馆”,占地面积约330亩,总建筑面积约44.6万平方米,其中“一场”为6万座专业足球场,“一馆”为1.8万座多功能体育馆,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6、高新体育中心,含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全民健身馆、垒球场、风雨球场及配套服务中心。

7、新都香城体育中心体育馆,坐席数为3000,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8、新都香城体育中心游泳馆,坐席数为1500,将承担大运会水球比赛;

9、简阳文体中心,坐席数为3000,将承担大运会跳水比赛;

10、简阳文体中心体育馆,坐席数为3600,将承担大运会柔道比赛;

11、龙泉中学体育馆,场馆规模30559.24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12、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体育馆,场馆规模14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13、金强国际赛事中心,场馆规模44000平方米,为大运会篮球比赛备选场馆。

二、改造场馆

1、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柔道训练;

2、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跆拳道比赛、训练;

3、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4、西南财大光华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5、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6、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7、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篮球训练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8、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

10、西南石油大学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11、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游泳馆,为大运会水球训练备选场馆;

12、成都体育学院体操馆,承担大运会艺术体操训练;

13、成都体育学院综合馆,承担大运会艺术体操比赛;

14、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弘毅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15、西华大学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16、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体育馆,为大运会排球比赛备选场馆;

17、四川省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18、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承担大运会网球比赛、训练;

19、四川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承担大运会羽毛球训练;

20、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承担大运会比赛、训练;

21、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艺体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22、成都大学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23、成都大学体育场,承担大运会田径训练;

24、猛追湾游泳场,承担大运会水球训练;

25、成都市射击射箭学校,承担大运会射击比赛、训练;

26、城北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武术比赛、训练;

27、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馆,承担大运会乒乓球训练;

28、棠湖中学体育场,承担大运会投掷热身;

29、双流体育中心体育场,承担大运会田径比赛热身;

30、青白江区文体中心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31、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游泳击剑馆,承担大运会水球比赛;

32、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马术体育场,承担大运会射箭比赛、训练;

33、双流体育中心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羽毛球比赛;

34、郫都区体育中心体育馆,承担大运会击剑比赛;

35、郫都区体育中心羽毛球馆,承担大运会击剑训练;

36、郫都区体育中心游泳馆,承担大运会击剑比赛、热身。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入口:http://jw.cdsu.edu.cn/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入口: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高级职称近24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人选”等各类专家91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4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17个教学单位,现有21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6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5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37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 评论列表:
  •  囤梦竹祭
     发布于 2022-10-25 21:21:51  回复该评论
  • 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
  •  边侣绣羽
     发布于 2022-10-25 17:02:45  回复该评论
  • 本文目录一览:1、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2、成都体育学院校运会田径研究生部怎么分甲乙组?3、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在什么地方4、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入口:http://jw.cdsu.edu.cn/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简介: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
  •  颜于謓念
     发布于 2022-10-25 22:37:27  回复该评论
  • 赛; 4、西南财大光华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5、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6、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7、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篮球训练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8、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