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近代体育课程目标价值方向时间顺序
- 2、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什么样的?
- 3、简述现代体育课程化的基本历程
- 4、近代体育教学内容是怎样发展的
- 5、近代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过程和欧洲工业革命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 6、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什么时候
近代体育课程目标价值方向时间顺序
一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教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
全国各地苏区曾有工农红军 30万人。 红军是苏区的开拓者、建设者和保卫者,也是苏区体育的骨干和先行者。体育运动是红军进行战备训练、增强战士体质、活跃部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红军部队中,各种军事体育得到广泛开展。井冈山时期,红军领导人经常带领部队,结合练兵进行爬山、行军、打野外、做游戏等活动。当时常常把部队分成两支,集合在山下,一声令下就比赛爬山夺红旗,优胜者往往奖给3发子弹、两片烟叶或1双草鞋。在红一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中,结合练兵,开展了射击、刺杀、劈刀(又叫“马刀花”)、爬山、跳障碍、爬云梯、木马、投手榴弹、过独木桥等军体项目。红军部队普遍采用“三操两讲堂”制(每天出3次操、上2次理论课)。上述军事体育项目,就是出操的主要内容。此外,跑步、爬绳、跳高、跳远、撑竿跳高、投标枪等项目也是紧密结合战斗需要来开展的。另外,在连队俱乐部领导下,也开展了各种球类、单双杠、打秋千、舞蹈、游泳、棋类等文化活动。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以大队为单位,充实士兵娱乐部工作,作下列各种游艺:①捉迷藏;②玩足球;③音乐;④武术;⑤花鼓调;⑥旧剧等”。
三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的体育教学内容。
延安体育会与延安新体育学会 抗战爆发后,随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延安和许多干部学校在延安建立,延安体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37年秋,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延安工作科下设青年俱乐部,开始筹办延安全市性的体育比赛,并组织群众在延安北门外的大砭沟修建青年运动场。1939~1942年,延安的体育运动形成高潮。为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领导,1940年5月4日成立了根据地著名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由李富春任名誉会长。体育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组织和推动各基层单位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提高工作、生产和学习效率,为抗日战争服务。体育会成立后,有了一定的经费,在经济、技术指导、器材设备等方面对各单位提供一定帮助。体育会在延安曾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组织过示范表演和体育照片展览;利用假日、 节日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什么样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人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 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并在学校中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虽然百日维新运动后来也告失败,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政府-度为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体育从传统观念和政策制度上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 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甚至畸形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1941 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批体育干部和师资,使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有了很大发展,也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现代体育课程化的基本历程
从整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来看,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体育的教育化——体育的课程化——体育的科学化——体育的科学化体系。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与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则促成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层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虔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能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教育主要应加强对儿童手足等部位大肌肉的训练。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塞多等人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家。 “在约�6�1伯�6�1巴塞多提出新教育方法以前,国民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①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德绍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的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德绍学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解决了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问题。巴氏之后,德国乃至欧洲各地相继仿效建起了许多博爱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方式因而得以传到欧洲各地,进而促使各地体育教育从内容到方法渐趋接近。在这种影响之下,德国的古茨姆茨及杨氏、瑞典的林氏等人,①先后创立了德式及瑞典体操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波及欧洲各国。影响所及,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更促进了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古氏首创大众化的体育组织及体育场,进一步解决了如何面向学龄青少年及多数民众开展体育的问题。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古茨姆茨是1784年创办的雪尼芬撤尔学校的教师,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该校摆脱了博爱学校中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11:00—12:00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年龄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课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几个部分。
古茨姆茨的另一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目的、运动性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类型分类。在1793年出版的《青年体操》 (GymnistikfurdieJugend)一书,他在书上把体操方法分为固有的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固有体操被作为基本运动,包括跑、跳跃、投掷、角力(掉跤)、悬垂、平衡、游戏性运动(举物、搬运、倒立、拔河、跳绳和翻滚等)、有秩序的运动(包括舞蹈、步行
和兵式体操等)8项,1804年的第2版中又增加了剑术和射击等而增加为9项。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在他的和谐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被分为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和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三类,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裴斯泰洛齐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它表现为简单的搬、推、拉摇等基本动作;可以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自然赋予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包括劳动的要素。他主张按照
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教学实践却恪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在工业化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从此,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下来。
近代体育教学内容是怎样发展的
一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教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
全国各地苏区曾有工农红军 30万人。 红军是苏区的开拓者、建设者和保卫者,也是苏区体育的骨干和先行者。体育运动是红军进行战备训练、增强战士体质、活跃部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红军部队中,各种军事体育得到广泛开展。井冈山时期,红军领导人经常带领部队,结合练兵进行爬山、行军、打野外、做游戏等活动。当时常常把部队分成两支,集合在山下,一声令下就比赛爬山夺红旗,优胜者往往奖给3发子弹、两片烟叶或1双草鞋。在红一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中,结合练兵,开展了射击、刺杀、劈刀(又叫“马刀花”)、爬山、跳障碍、爬云梯、木马、投手榴弹、过独木桥等军体项目。红军部队普遍采用“三操两讲堂”制(每天出3次操、上2次理论课)。上述军事体育项目,就是出操的主要内容。此外,跑步、爬绳、跳高、跳远、撑竿跳高、投标枪等项目也是紧密结合战斗需要来开展的。另外,在连队俱乐部领导下,也开展了各种球类、单双杠、打秋千、舞蹈、游泳、棋类等文化活动。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以大队为单位,充实士兵娱乐部工作,作下列各种游艺:①捉迷藏;②玩足球;③音乐;④武术;⑤花鼓调;⑥旧剧等”。
三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的体育教学内容。
延安体育会与延安新体育学会 抗战爆发后,随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延安和许多干部学校在延安建立,延安体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37年秋,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延安工作科下设青年俱乐部,开始筹办延安全市性的体育比赛,并组织群众在延安北门外的大砭沟修建青年运动场。1939~1942年,延安的体育运动形成高潮。为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领导,1940年5月4日成立了根据地著名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由李富春任名誉会长。体育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组织和推动各基层单位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提高工作、生产和学习效率,为抗日战争服务。体育会成立后,有了一定的经费,在经济、技术指导、器材设备等方面对各单位提供一定帮助。体育会在延安曾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组织过示范表演和体育照片展览;利用假日、 节日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
三
近代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过程和欧洲工业革命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我觉得应该也就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然后就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体系,为近代体育的一个传播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没有这个工业革命,那么欧洲就无法在世界范围之内传播近代体育,毕竟就没有可能能够把它的影响带到世界各地。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什么时候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洋务运动之中,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得以确立则是在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之后。近代的中国学校体育从最初的学习德国的兵式体操到后来的学习日本、美国的体育课程体系,其结果都不是非常的成功(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1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
1.1 缺乏学校体育发展原动力从总体上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内陆型文化、农耕型文化、宗法型文化,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贯穿于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使社会生活各个部分都具有了人伦色彩和伦理意识。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类型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求稳求同显保守,重继承轻创新,重过去轻现在和未来,重义轻利等特征。这也就决定着近代学校体育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受到抵制的,是缺乏原动力的。学校体育对于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国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况且它又是伴随着那个年代中国人所不齿的“夷人”的洋枪洋炮传人中国的,无论是从文化底蕴上还是从感情上,中国人都是难以从思想上接受的(尽管形式上也在进行“摸索性学习”)。
1.2 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经验型、思辨型理论。而近代学校体育所提倡的是一种理论型、实证型教学理论,两者必然会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进行“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试验,我们也可以引进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及当时国际教育界流行的任何教学方法,但是我们最后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1.3 从“目的论”到“手段论”的困境西方的学校体育始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锻炼效果来判断对个体和社会具有的意义”(即“目的论”)。从142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建的名为“教育之家”的学校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一系列的“自然教育”开始到夸美纽斯提出的“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一直到卢梭提出“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应当说西方的学校体育一直坚持着“自然主义的目的论”。至于到了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古茨穆茨①和施皮斯②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目的论发展到了极致,“在客观上与大工业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趋势相适应”(请注意还是提高人的素质)。
1.4 缺乏主体③的参与热情中国文化有其强烈的归属性,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有些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来讲却是“致命的”。诸如重人文,轻自然的思想,即“子不语怪、力、乱、神”④;重道轻艺,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⑤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观念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是肇始过去与融合于现在并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是凝聚和积淀起来的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