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
- 2、体育新闻的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
- 3、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防范体育新闻报道的低俗化?
- 4、从甘肃山地越野马拉松事故来看体育赛事主办方如何做好风险防范
- 5、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研究所属中图法分类号是什么
- 6、体育新闻的概念
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
王莉华1,郭 敏2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主流媒介转变中彰显着后现代品质,这种品质思维映射到体
育传媒中,引起了体育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格局。本文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
受众需求阐述了体育报道后现代特性的策略转变,旨在借浅薄的观点引出对体育新闻文化深
层次探讨的玉石。
关键词:新闻媒介;后现代;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4)02-0021-03
On Strategy Changes of Sports Reports in Perspective
of Mass Media in Postmodernism Period
WANG Li-hua,GUOMin
(Dept. of P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The alternation ofmainstreammediumfrompaperto electronic media displays post-modernism
quality. In the field of sports disseminator, a diversified pattern is formed on content and form of sports
reports. This article shows the strategy changes of sports reports post-modernism character with the
needs of audience during social economy transform period, for searching sports news culture further.
Key words:news media;post-modernism;report strategy
收稿日期:2004-01-15
作者简介:王莉华(1980-),女,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思潮,
它的兴起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20世纪下半叶,后
现代主义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并以其颠覆
性的逆转和标新立异的态度迅速将其影响力拓展到
心理、哲学、传媒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
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结构转型期,与后现代同出一辙的大众文化在市
场和商业化的理念中得到广泛盛行,波及到体育产业
化发展的小环境中,使得体育新闻的消费机制开始转
向大众化,报道的理念与策略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
放与多元的后现代趋势。
1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性质概括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并于
70与80年代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
潮。它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逆向思维为分析方
法,广泛的存在于艺术、文学、哲学等诸多意识形态领
域中,是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状况在观
念上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
的社会背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传统文化的批
判与反思。另外,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
业”时期。
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
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
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昔日现代理
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
程的主旋律,并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与
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
时空观念,虚拟网络也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在
网络平台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世界政
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
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
这样一种趋势。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动因影响之下,批
判现代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孕育而生。
1.2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特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仍没有任一学派能
给予“后现代”这一歧义丛生、众说纷纭的词语一个准
确的界定和力折众议的解释,因为后现代主义并非是
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各种理论之间也
存在着一定的歧异性,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众多的
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想、态度、倾向的混合体。但
作为一种文化参照,它首先是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
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
中变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有着批判理性深度,
崇尚回归非历史性平面;解构现代主客对立二元论,
主张主客体统一的同一性、一元性;消解中心性、整体
性,倡导差异性与多元化等模糊特征。这种文化突变
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政治经济的
结构性转换相伴而生的,其影响也大大突破了文化界
的范围,引起诸多其它领域相应的后现代性变化。
2 负载信息的传媒系统变革是体育报道后现
代转变的外在条件
19世纪纸质媒体处于主流媒介,体育新闻的传
播主要以文字为传播介质,其信息传递的过程是借助
传者的文字编制和读者的文字解读来实现的。传者
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把关人”,大量“原始”信息
流经传者,并经过“理性高度”的筛选编制后,最终传
授给读者。这种带有主观意旨的文字并不直接等同
于客观事实本身,并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会带上一
些非体育属性的特性。如我国早期的体育报道中带
有狂热的政治崇拜。“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热情随
着传者的文字渲染成为人们欣赏体育的最终标准,不
自觉间便放弃了欣赏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标准,即它首
先是一种身体游戏,是以身体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升华
过的爱国体育精神,使得体育活动一度围绕着政治
“中心”的狭隘空间发展,体育事业偏离了正常发展的
轨道,此时的体育新闻报道不再真实客观的再现体育
事件,而只是作为一种宣传政治热情的工具而已。
20世纪电子媒介的到来,电视大规模地介入体
育领域,并以其对大多数赛事直播或转播的方式迅速
打破了文字报道中间环节的筛选,恢复了体育竞赛作
为一种游戏的本来面目。其“高保真”的特点也将观
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屏幕信息之内,直接作用于自己的
眼睛和耳朵,无须进行任何符号的转换,形成最接近
事物本身的具像。这种具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文字
符号,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信息感觉———形象、直观
的感性认识。让我们看到足球赛事精彩纷呈、田径较
量风驰电掣和在运动极限挑战中凸现自身力与美的
感觉,这是一种自然属性的真实美,极大的区别于阅
读文字报道后发生出来的“精神中心”美。
电子主流媒介时代,电视以其形象逼真的报道迫
使文字报道转变报道策略,以报道赛场内外的“内幕”
和解释性报道作为其报道的重点,报道的目光从赛场
内投向赛场外,报道内容也由单一的成绩报道扩大到
整个比赛全过程。比赛本身的结果已不是关注的焦
点,那种“唯竞技”或是“唯爱国”的体育报道已经退出
了报道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多视角的分析比赛结果
产生的原因,使体育回归到事物复杂化、多样化的“本
体平面”中来,并逐渐走向了娱乐的多元化边缘。球
队、球员、教练的动态成为追踪的热点,分析比赛形
式、解答球迷关心的问题和球员的“幕后”生活情节也
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之一。近几年报纸上先后浓妆
重彩的报道“深圳队球员昆明招小姐”、“黑哨事件”等
娱乐消息,在以前是很难见报的,毕竟它偏离了“崇高
的精神中心”,而现在它们由于具有新的信息价值且
符合受众的偷窥心理,反倒成为关注度颇高的体育新
闻。这便是消解了中心的闭合性而呈现的满足大众
需要的多元化平面化格局,也是文字报道作为“去中
心化”的实际效果。
3 市场化的商业理念和大众化的消费需求是
体育报道后现代转变的内在因素
3.1 商业化理念促使体育报道转向娱乐
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的结构转型期。随着商品化逻辑思维的无限
扩张,曾经一度崇高狂热的政治神话意识形态渐渐退
出了生活的中心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多元的平面的大
22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第18卷
媒介的文
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实现是以满足大多数受众的口味
和实现以商业价值为前提的,新闻报道的消费机制开
始转向大众,报道思路、策划的内容及报道形式都在
不同层面上折射出后现代大众化、多元化的信息,突
出的表现为严肃的硬性新闻减少或是竭力使硬新闻
软化,即通称的大众娱乐新闻。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
起自1994年足球改革,最早以《南方体育》的表现最
为抢眼,其中“狂2000”、“赤裸甲A”等博得了不少“喝
彩”,于是各报纷纷效仿,争相娱乐化。从不断追逐那
英与高峰的感情纠葛,到狂炒奥运冠军伏明霞与香港
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的奇异恋情,也都说明了体育报道
内容更倾向故事化、娱乐化的策略转变。总之,体育
报道不再仅仅是传递重要的体育消息,而是更多的把
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受众喜爱和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真正发挥媒体功能带动大众体育的形成。
3.2 大众化需求促使体育报道更贴近受众
随着商业主义与消费文化的侵蚀,将平民意识渗
透到新闻报道中,关注受众的需求,体现了现代传媒
“受者为中心”的重大转变。编辑和记者们在激烈的
竞争中也逐渐认识到受众才是新闻传播这一过程的
核心,并懂得了采取“讨好”大众的态度,充分体察观
众的观点和意见,在内容和形式上以贴近大众为宗
旨,努力达到雅俗共赏走进受众的传播效果。体育报
道也从贴近受众的角度出发,使体育成为真正“鲜活”
可触的事物。例如,现在体育报道的内容越来越丰
富,除了报道与赛事有关的事情外,体育项目发展的
国际国内环境、体育与健康健美健身的关系,以及全
民健身性活动与竞技体育大众化也都成为报道内容
之一。这也是作为后现代报道贴近性的策略之一。
再则,电脑网络在媒介中的广泛应用,体育电视节目
也通过这一现代方式增进了与观众的平面交流。在
一些谈话栏目中,观众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疑问
或见解,实现了和嘉宾的交流,他们的角色也从纯粹
被动的欣赏体育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参与的互动角色,
体育也因此而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呈现出开放
的平面“色彩”。另外,随着新闻娱乐化的迅速发展,
体育报道也走出了以往“赛事消息报道”的格局,在播
报方式上呈现出新的变化:从每条赛事消息(1分钟
左右)的朗读式播报形式转向了通过编辑“软化”处理
后再由主持人向受众讲述体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的新的叙事方式。如山东电视台的《体育报道》和湖
北经济台的《体育界》就是采用了这种讲述新闻的播
报方式。传者愿意放下优越的信息提供者的定势思
想,和受众一起去认识周围的真实世界,这无疑是贴
近观众的最好途径,寓情于理,对于同一体裁的新闻,
一种是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教导或灌输,而另一种是以
亲切与你交流的方式去报道,受众自然会更倾向于后
者。总之,体育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闪现着后现代
特性的策略转变。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
报道从传播内容到播报形式上日益显现出后现代品
质:体育报道题材的大众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
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
虽然在一定的时期和度量内,这些转变促进了传媒的
发展,但由于大众化新闻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不可
避免的会用一些媚俗的方式来换取大众的青睐以获
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因而新闻的极端大众化也会对
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审美追求和思想价值观带来一
种负面性的影响:如一味的迎合大众而炒作明星、编
造虚假娱乐新闻或新闻价值观的低俗化等。这便从
根本上违背了后现代的宗旨,也是它倍受争议和否定
的主要原因。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秉着
对受众负责的责任心,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以
真实客观的事实来取悦观众,只有这样,传媒市场才
能形成良好互动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媒介后现代
性转变既有其合理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极端的一
面。我们必须本着科学的精神加以审视,吸收其精
华,摒弃其糟粕。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传媒市场、
体育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135~279.
[2]骆冬青.新闻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80~302.
[3]王群均.正视新闻娱乐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0:48~49.
[4]庹继光,黄晓钟,等.体育报道的后现代趋势探微[J].成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3,29(1):39~42.
[5]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366~380.
[6]郭成岗.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
17(1):29~32.
[7]王淼洋,张华金,等.当代西方思潮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5.
[8]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41.
23第2期 王莉华,郭敏: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
体育新闻的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
纵览当今的各类体育类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传媒,凡体育新闻报道,无不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两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竞技体育独占鳌头,成为体育新闻的宠儿呢?
首先,竞技体育最具有新闻性。对竞技运动稍加了解和喜欢观看竞技运动比赛的人都知道,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竞技运动的比赛中,无论是两强相遇或是强弱相对,其比赛结果都可能出人意料之外而使其充满悬念。如在举世瞩目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的“揭幕赛”上,上届的卫冕冠军法国队与非洲的塞内加尔队相遇,按当时的舆论及足球专家分析,法国队因拥有世界最佳中场齐达内、英超最佳射手亨利,以及意甲最佳射手特雷泽盖,其实力雄厚必胜无疑。可比赛的结果犹如艳阳天下起了鹅毛雪,最终结果是塞内加尔以1:0击败了法国队。由此法国队锐气重挫,在小组赛上颗粒无收,不仅没能进入十六强再圆冠军梦,而且在小组赛上就被淘汰出局,最终饮恨2002年韩日世界杯。
难怪一位好莱坞著名导演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越强” 。那么又正是这种悬念性,使竞技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新闻理论曾阐释这样一个道理,新闻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该新闻是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越是受众想知道又无法预料的事实,越能吸引受众,越具有新闻性,体育新闻亦是如此.。第二,竞技体育有丰富的新闻源。竞技体育不仅具有显著的新闻性,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新闻源。其源头之一是竞技体育的赛事频繁。众所周知当今在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已形成了不同类型(综合性和单向型)且定期举行的国际间大型运动竞赛。如在国际体育综合性竞赛中,有最具影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军事体育运动会等。单向性的国际体育竞赛有世界杯足球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排球锦标赛,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跳水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等等,这类单项国际竞赛几乎包括了目前在全世界开展的所有运动项目。除了这些世界性的国际竞赛外,还有以地域为中心的各种运动竞赛,如欧洲足球锦标赛,东亚地区运动会,南美洲运动会等等单项和综合性的地区运动会,这些运动会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举办时间、制度和组织形式,据统计几乎每天都有一项国际间的大型运动会举行。同时各个国家还有本国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围绕国际大赛,而进行的各种国内运动竞赛,以及本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竞赛。
第二,竞技体育丰富的新闻源的渠道。来自于竞技体育的竞赛项目十分丰富,以最具规模和最有影响力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奥林匹克运动会分为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在夏季奥运会上,就有25个大项的竞赛,即:田径、赛艇、羽毛球、棒球、篮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游泳、(包括跳水、花样游泳和水球)、现代五项、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排球、帆船等257个小项;在冬季奥运会上有雪车、冰球、雪橇、冬季两项、滑冰和滑雪,共设57个小项。
由此可见,正是竞技体育竞赛的悬念性,竞技体育运动赛事的丰富性,竞技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的多样性,使竞技体育每天都可能有绝不重复的报道内容,从而竞技体育的信息源源不断,吸引着热爱与关注竞技体育的受众,成为体育新闻版面的主要内容。
第三,体育新闻受众群体具有以中青年为主、以男性为主的鲜明特点。而这一受众群体最喜爱的是报道竞技体育赛事的新闻。据北京慧聪公司2001年5月,对我国八大城市的报刊市场进行的调查表明,受众对《足球》、《体坛周报》、以及《中国体育报》这三类体育新闻大报的接触情况,在19---25岁的读者中知名度高于40---60岁读者中的知名度,在男性中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女性;又据体育传播学者对成都地区体育新闻受众调查,体育新闻的中青年受众,占体育新闻受众群体总数的70%,体育新闻受众男性与女性之比为614:100。据调查,由于竞技体育竞赛的激烈性、悬念性、激烈性、高情感性,与中青年及男性在心理上天然的接近性,决定了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体育新闻媒体突出竞技体育报道,也是为了满足这一受众群体的需求。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防范体育新闻报道的低俗化?
育新闻报道的“五大症状”
李 翔
综观十运会的新闻报道,可谓喜忧参半,大部分媒体的报道比较及时、准确、客观,并有必要的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小部分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各种症状。
症状之一:“平平淡淡才是真”
症状特点:平淡,乏味,缺少激情
这里的平淡乏味是指整篇报道只是流水账式地记录比赛的过程,丝毫没有现场感、动感。
症状分析: 报道苍白无力,平铺直叙地介绍比赛的过程。忽略了更有价值的内容,导致新闻显得生硬,没有吸引力,不饱满。
解决对策:体育新闻的写作,尤其对是重大赛事的报道,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事实告诉受众,它要把最容易被受众忽略的细节、最引人入胜的情节、最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告诉读者,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体育报道要给人一种生动感,生动的目的是要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要让受众通过阅读或观看体育新闻时感受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症状之二 :害人害己的虚假新闻
症状特点: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缺乏必要的判断与分析
症状实例:以最近媒体围绕“田亮将无缘十运会金牌”的报道为例。某网站在报道时是这样写的:“……跳水队的专业人士透露,即使田亮跳好了也拿不到比赛的金牌,因为如果他拿了金牌,就证明了游泳中心当初将他从跳水队除名的决定是毫无必要的!”
症状分析:这篇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多家媒体也争相转载。一时间舆论普遍认为田亮真的无缘金牌,可是戏剧性的一面却出现了,田亮最终拿下了男子10米跳台的金牌。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媒体没有认真地核实这位所谓“专业人士”所说的真伪,想以“爆猛料”的手法博得更多人的注意 ;而其他的媒体也不假思索、一窝蜂地转载,结果不仅玷污了竞技运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也给运动员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解决对策: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讲,我们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打击失实现象。最后,我们要将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结合,体育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充分发挥大众的舆论监督作用,把虚假新闻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还新闻一片净土!
症状之三:过度娱乐化
症状特点:娱乐至上,甚至低俗化
症状实例: 《阿芳心挂林丹》;《周蜜赛场失意情场得意》;某网站上的专题“性感十运”
症状分析:体育新闻娱乐化率先由《南方体育》提出,后来光线传媒制作的《体育界》栏目明确提出“要对所有的节目策划,所有的版面设计,所有的包装风格,所有的经费人马,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报道,每一个专题,每一次主持,统统向娱乐二字靠拢”[1]“要对体育报道进行一次彻底的娱乐革命!”[2]从此,体育新闻娱乐化普遍被广大体育新闻工作者接受。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丰富体育报道的内容,使体育新闻变得活泼,生动,有吸引力,读者也有兴趣去阅读。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加入悬疑、推理等元素,吊起受众的胃口。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种娱乐化变了味,结果就出现了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的体育新闻。体育新闻娱乐化正走向低俗化,并且愈演愈烈。
解决对策:体育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危害,不能为了迎合部分受众或者谋求经济利益而丧失自己的使命与报道原则;其次,体育记者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学习。再次,要加强媒介的自身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进行低俗化报道的记者要严加惩罚;最后,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坚守报道原则,对一些运动员不检点的行为要加以批评,而不是阿谀奉承、大肆报道;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观众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避免体育新闻低俗化的倾向。
症状之四:地方沙文主义色彩强烈
症状特点:“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症状实例 :很多体育记者只报自己省市运动员比赛的情况,对其他省市运动员的表现却不闻不问,致使自己报道的视角窄,新闻资源匮乏,多数省内媒介的新闻内容同质化。
症状分析:这里的“我”是指体育新闻工作者,“你”是指记者所在省市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而“他”则不言而喻,即其他省市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这次媒体对十运会的报道集中体现了此问题。此外,本次全运会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由于一些原因,例如裁判的判罚、现场观众的起哄等,最后导致本省运动员在与外省运动员的比赛中败北。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体育记者应该怎样报道?综观这次十运会报道,许多媒体都是站在本省运动员的立场上看问题,在报道中也只是一味地将责任指向裁判或对方运动员。这样的报道势必会夹杂着太多记者的个人感情在其中,直接的后果就是丧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解决对策:首先在思想上,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全局意识”,报道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省市,而是要放眼全国;其次,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凡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应该进入记者的视线,不论该新闻信息是关于本省的还是其他省的;再次,在稿件的选择上,要做到不偏不倚,既有本省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同样也要有其他省市取得优秀成绩的报道;最后,在比赛出现争议时,记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客观地对待比赛事实,而不是意气用事。
症状之五 :缺少人文关怀
症状特点:成败论英雄,落井下石,甚至冷嘲热讽
症状实例:1、上海某报在十运会特刊上曾经有这样一篇短评《冠军落马》,其中写道“十运会主项大项尚未开始,奥运冠军已连续纷纷落马,着实令人兴奋。随着赛事进入高潮,估计会有更多的奥运冠军、一流名将落马。我们相信也希望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体育后继有人的象征,这是08年奥运辉煌的预示。奥运冠军落马,真好!”2、新闻标题《吴敏霞12个0分》
症状分析:我们很难想象实例1的作者为什么会为奥运冠军的落马而高兴?!奥运冠军也是人,常年的训练比赛使他们的身心已经异常疲劳。为了各自省市的荣誉,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伤痛再次站在比赛场上。单是这种勇气和精神就足以让人钦佩、令人感动。作为体育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义务把这些奥运冠军的崇高的人格魅力、高尚的精神境界展示在受众面前。但是这样的评论看了之后着实让人心寒。而实例2的那两个数字“12”和“0”被编辑以较大的字号修饰,出现在版面中显得十分刺眼。在这样的评论和报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冷漠而不是浓浓的人文关怀。
解决对策:现在我们总在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存在、发展、未来。体育新闻同样不能例外。我们要强调一种健康的“金牌观”,而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争金夺银。那些获得金牌、打破记录的选手自然是王者、但是那些成绩不尽如人意,同样拼尽了全部力量的运动员更是我们的王者,英雄!体育新闻报道要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特征,因为人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灵魂、核心。体育新闻追求人文关怀,这不光体现了体育精神的复归,更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与效益。以上仅是本次全运会报道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此外,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不强、恶意炒作、锦标主义等也同样阻碍着体育新闻报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注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记者队伍仍是目前中国新闻界的重要任务。
注释:
[1] [2] 王长田,《体育节目娱乐化操作引发业内争议》,中华传媒网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从甘肃山地越野马拉松事故来看体育赛事主办方如何做好风险防范
本文是我2019年1月发布在我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一片文章,当时仅作学术探讨。文中特别提出夏季马拉松比赛对天气因素造成伤害事故的注意义务,不幸的是,近日在甘肃举办的越野赛事还是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后果。这再次敲响了安全办赛的警钟。以下是但是我的原文:
随着我国 体育 事业的发展, 体育 场馆的不断开放利用, 体育 活动的组织方式、参与人数、运动项目也迅速增加。丰富的 体育 活动在满足 社会 公众 体育 娱乐 需求的同时,其相伴而来的 体育 伤害问题也时常见诸报端。“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如果 体育 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不能妥善应对,必将影响 体育 产业的发展和 体育 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
一、伤亡事故是一把悬在 体育 赛事上空的利剑
1. 体育 赛事的特性决定伤亡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
就 体育 赛事而言,很多项目非常注重对抗性和对身体的极限挑战,竞技行为本身页具有激烈性、戏剧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在 体育 赛事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伤害甚至死亡事故,特别是随着 体育 的竞技性不断增强,各类型伤害出现的频率和后果的严重性都比以往要大得多。此处我们谈的 体育 “伤亡事故”区别于一般的损害,主要指对赛事参与人的人身造成程度较深的意外损害情况,如较重的伤害、疾病或死亡。其伤害行为人主观上一般不是故意,否则将被定性为故意伤害而非事故。
2. 体育 赛事伤亡事故往往影响恶劣
特别是大型 体育 赛事,往往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大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 以及数量更为庞大观众、媒体人员和官员等,赛事的参与者动辄以万计, 甚至十万、百万计。在如此高度密集的人群、集中的时间、变化多端的气氛情绪下, 任何事故的发生, 都会对参与者以及主办方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现代媒体的实时报道,赛事事故很快便会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由此造成的损失不仅在物质方面,更会使得 社会 公众对主办方的能力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引发各种形式的危机。
3. 体育 赛事伤亡事故涉及的关系较为复杂
一场 体育 赛事的参与者一般会有运动员、教练、裁判,也会有承办官员、组织管理者、经纪中介人员,还会有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志愿者,更不能缺少 社会 观众、嘉宾及媒体等等;赛事伤亡事故可能出现在比赛中,在运动员与教练、裁判之间,也可能发生在比赛外,在观众和管理者之间……不同主体、不同伤害行为甚至是纯粹个体突发意外的事件中,往往在各个参与人相互的成立的参赛合同、保险合同、服务合同、侵权等法律关系之间互相交缠,最终因果关系的查明和责任的承担将是摆在争议解决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 体育 赛事伤亡事故的部分法律问题
1. 体育 伤亡事故常见的原因
根据对 体育 伤害事故新闻以及法院案例中伤亡方的主张进行统计分析,一般引发伤亡事故的原因基本可以分为 体育 的内在风险、场地设施存在瑕癖、组织管理不到位、医务监督不力等方面。
2. 体育 赛事组织者法律责任的基础
对于赛事组织者而言,《侵权责任法》第37 条规定: “宾馆、商场、银行、车站、 娱乐 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6 条亦规定: “从事住宿、餐饮、 娱乐 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 社会 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我们一般认为,赛事组织者除了应当做好赛事举办的相关事宜外,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障观众的组织和赛后疏导,控制观众情绪,引导观众友好观赛;第二,应当确保相关的设施或者器械的安全性;第三,应当为运动员购置保险;第四,应当确保裁判的公平性等等。如果因为上述的原因导致运动员发生伤害事故,赛事举办方也应当承担责任。
3. 体育 赛事组织者“无谓的抵抗”
实践中,绝大多数赛事组织者或其他 体育 经营管理人员喜欢使用免责条款或单方的免责声明,寄希望于依靠对方的承诺或者自己的一点提示就免除自己背负的安全管理义务,这无疑是一叶障目,自欺欺人。
根据《合同法》第40 条规定: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合同法》第53条规定: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 二)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4.司法现状对赛事组织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劝老人不要吸烟,老人情绪激动后心脏病发作死亡,法院竟然都能以“公平原则”为由责令劝人者补偿死者家属1.5万人民币。“死哪讹哪”,“谁穷谁有理”的时代,一旦在 社会 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件,难免伤亡一方找出各种理由追究组织者的责任,而法院也往往出于息事宁人而乱和稀泥。
在 体育 赛事中发生伤亡事故,如果想摆脱自己的责任,需要 体育 组织者自身过硬和细致入微的管理能力。
三、 体育 赛事伤亡事故的法律风险防范概要
但是 体育 赛事是有组织的活动, 体育 赛事的伤害事故亦有其规律可循,更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体育 赛事伤亡事故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见的,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予以减轻、规避或转移。
1. 体育 赛事组织者防范伤亡事故法律风险的几个方法
第一是 体育 赛事主办方配置全方位的 体育 保险。第二是 体育 赛事主办方和 体育 主管部门对场馆、设施、设备等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第三是 体育 赛事主办方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责任培训,第四是督促运动员、教练和裁判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 体育 道德意识。
2. 体育 赛事组织者的管理细节
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种类并不是无穷无尽的, 体育 赛事组织者需要做的是在可以预测的合理的范围内承担必要的安全保障义务。所谓必要,就是根据经营者提供的特殊经营活动的性质所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虽然千差万别的 体育 活动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客观上存在一些能够确定义务人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的要素。 如在确定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可以从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力度,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保安能力以及发生侵权行为前后所采取的防范、制止侵权行为的措施等方面综合判断,确定义务人是否已经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确定 体育 中的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范围主要考虑下列内容 :
(1)防范风险以及损害的能力。
在 体育 实践中,大量免费开放的 体育 场所和免费进行的 体育 活动中出现的伤害经营者和组织者能否免责?没有尽到安全保护义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免费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但是,对于大量免费或者非营利性的 体育 场馆和 体育 活动,完全无视其非营利性特征也不利于促进 体育 活动的开展。根据 体育 的特殊性和风险利益平衡负担的原则,可将安全保证义务人防范风险以及损害的能力作为首位需要考虑的标准。
(2) 体育 活动开展的特征。
其一,应考虑 体育 项目本身的特征。 体育 项目不同,风险也不同。对抗性的 体育 活动和非对抗性的 体育 活动相比,同场竞技类项目与非同场竞技类项目相比,风险可能更高,具有身体接触性、同场竞技性特点的足球、篮球、散打、摔跤等运动比慢跑、乒乓球、羽毛球更容易造成伤害。 体育 活动自身的危险性越大,原告遭受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则被告承担的注意义务越高。
其二,应考虑项目参与者的特点。 体育 中的理性人标准是相当于领导者、教师、指导者或教练,这种假设的谨慎人的行为可能综合了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包括体力特征、心理能力和技能,但有些参与者无法达到这一标准。首先,对儿童未尽安全保障义务造成儿童损害的侵权行为需要有特别的规则,对儿童的安全保障义务较高。其次,对于参与 体育 的年老、残疾、肥胖等特殊体质者,经营者、组织者的注意义务应高于普通人。一般人应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特征,但如果该人是哑、盲、聋或其他残疾人,则经营者组织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知晓情况和风险。再次,对初学者的注意义务要高于高水平的参与者。最后,组织同场对抗时要考虑各方实力相当,否则造成伤害应承担责任。
其三、应考虑开展项目的气候环境等外界因素。 在室外举行的项目比室内项目要更多考虑环境的影响。如天气情况、赛道封闭、交通疏散、饮水供应、警示设立和医疗救助等。如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 体育 活动比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造成伤害,在夏季举办马拉松的组织者应对炎热天气引起的中暑和引发的猝死有所准备。
四、 体育 赛事伤亡事故组织者免于赔偿的司法案例
2 015年9月20日,郭某作为赛事第342号选手在参加北京国际铁人三项“奥运距离”赛事过程中猝死。该赛事系被告北京市丰台区 体育 局主办,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承办的赛事,已经连续四年在丰台区园博园举办,包含1500米游泳、40公里自行车赛和10公里跑步。2015年9月20日上午,郭某作为参赛选手完成1500米游泳之后开始自行车赛段,大概9点10分左右,郭某在自行车赛段10多公里处发生意外情况,后被送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以下简称731医院)治疗,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事故发生后郭某家属向法院提出总计约60万元的赔偿。
被告的主要答辩理由:(1)被告作为群众性活动组织者的承办者之一,赛事组织严密、管理规范。被告参与承办的2015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赛事遵循国际惯例及中国铁人三项协会标准举办。 比赛基础设施方面的竞赛场地及配置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配备了充足的、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协助。提供了安全保障、医疗救助、饮食住宿、通讯、交通、志愿者服务、保险等方面的服务。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规则并在报名之前向 社会 公开,广泛告知赛事风险和内容,并为参赛运动员购买保险,尽到了安全提示和注意义务。
(2)郭某在比赛中途 发生意外事故后,被告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救治措施, 郭某死亡的结果与被告的安全保障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被告参与承办的2015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赛事制定了详细的医疗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 赛前组织管理阶段,对运动员参赛资格进行了审核。在比赛赛道设置医疗点,并配有急救车和急救摩托车随队机动救治,专业医疗救护人员以及医疗救护志愿者,分布在赛道上。 在原告于自行车赛道14-15公里处发生意外事故后,巡视员第一时间上报,启动紧急救助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原告送到医院,被告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救治措施。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该承担的是过错责任而并非严格责任,应该是合理的注意义务,而并不是绝对的注意义务。在原告突发意外情况后,被告根据以上情况,履行了应当履行的安全保障义务,没有过错。
(3)郭某报名时签署了承认接受赛事中危险的免责声明,被告因为免责条款的存在而免除责任。 铁人三项是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活动本身存在固有的风险,而是否发生损害、发生怎样的损害、损害的程度如何都是不确定的,参赛者在签订免责条款时已明确知晓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参加比赛的注意事项:参赛者自愿报名并签署责任书的行为表明其明知铁人三项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并自愿承担参加比赛所带来的后果 ,应属甘冒风险行为,根据免责条款的内容,损害后果由郭跃本人承担。
(4)原告已经获得保险赔偿及人道主义救助,因郭某的父母提出家庭困难无力负担医疗费用,IMG公司基于人道主义为原告垫付了医疗费用。在郭某 发生意外事故后,IMG公司、被告及赛事组委会各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协助原告申领了中国阳光保险集团的保险赔偿 ,共计33万元。另外在郭某救治过程中,IMG公司与郭某家人签署了《郭守玉授权IMG公司支付医疗费用协议书》,为郭某家人垫付了88401.36元的人道主义救助。道义层面,死者为大,当尊重,IMG公司、被告在原告发生不幸事故后已经超越其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尽力提供援助,不应再承担更多的不属于被告的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认定被告作为赛事举办方,在安全告知、组织安排、医疗救助、保险赔付等方面已尽安全保障义务,对郭某的损害后果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依法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该则案例的其他启示:
1.如果赛事组织者规范管理赛事、管理制度完善、后勤保障到位等情况下,法院并非一成不变的支持原告的赔偿请求,打铁还需自身硬。
2.这个案件还有一个背景是,北京市各个 体育 局早已施行法律顾问制度,相信在该案件的赛事以及赛事事故发生后的诉讼过程中,法律顾问对赛事前的法律风险防范和诉讼中的答辩策略都有及时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
在经济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互相冲击的今天, 体育 赛事所面临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赛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赛事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对赛事风险的管理早已经是 体育 赛事经营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研究所属中图法分类号是什么
网络体育新闻的特点是什么?快速、准确。作为一个网络媒体从业者,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基本技能功底,很难全面体现网络体育新闻这两个特征。
曾有机会在为期一周的课程中,同中央电视台、香港电台的同仁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北京奥运会报道工作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开阔眼界、确立框架性的方针和策略,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实际工作,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来达到自己备战2008的目的。
从2005年进入搜狐公司以来,我先后得到的实战演练机会很多,但每逢大赛开局阶段依旧十分紧张。因为要想做到“快速、准确”并不容易,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全神贯注并做足准备。
报道一场赛事,首先要对其有一定了解,才能有清晰的脉络,制定出一个详细计划来进行报道。抛却纷繁复杂的准备和旁枝错节的问题不谈,我仅就2008年广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决赛中国与新加坡一战的报道谈些感受。
1. 模板的建立:
对于追求速度的网络媒体来说,必须通过一个基本模板实现文字的简化,从而达到更快呈现的目的。下面就是我为决赛准备的模板内容:
模板一: 北京时间X月X日今天下午,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广州的广州市体育馆进行了女子团体的决赛。最终东道主中国队以X-X新加坡队,获得了XX。新加坡队获得XX。
模板二: 北京时间X月X日今天下午,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广州的广州市体育馆进行了女子团体的决赛。在刚刚结束的首盘比赛中,代表中国出战的XX迎战新加坡队的XX,目前场上盘分为X-X,XX队领先。(搜狐体育XX/文)
模板一为总成绩快讯模板,模板二为单盘比赛结果快讯模板。通过模板的建立我们可以大大缩短工作时间,而事实上我们的模板也要比这多得多。
2. 实时新闻发布会
与前面比赛不同,女子团体决赛之后冠亚军将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而如何将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以最快速度传达给网友,就是我们的使命所在。经过考虑,我决定同步听打,通过即时工具IM传送给后方。当时之所以没有采取电话同步回传的方式,一是因为新闻发布厅位于地下,信号不好;二是担心现场环境过于嘈杂,收音情况不理想。而为了实现同步听打,我和我的同事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和先期基础培训。
与新闻的传输一样,实时传递新闻发布会同样要求快速和准确这两大要素。由于我和同事都不是专业速记,于是我们商定采取一人负责一个问题的办法,用跳跃式采录法弥补速度上的不足。同时根据现场英文翻译的内容弥补听打过程中的失误,这样就可以将错误率降到最低。此外,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了搜狗输入法,同时下载了它的“乒乓球细胞库”,这就帮助我们在打一些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的名字和术语时不会出错,像“陈”的“”都包含在内,省却了很多烦恼。
3. 采访中国乒协领导
有了战绩、有了赛后,现在还缺一个高屋建瓴式的稿件来对中国乒乓球在本届赛事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做一个展望。这个时候,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刘凤岩就成了必须采访到的对象。与前面的模板和实时传输不同,这次采取的是录音笔录音,直接传输音频回编辑部由后方进行处理的方式。这就省却了前方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让我们可以关注于赛事的其他方面。
从相对简单的、和传统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模板建立,到对个人精神和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的现场听打传输,再到要求团队集体作战、分工明确、设备网络环境完善的音(视)频现场传输,可以理出一次成功网络报道的几个要素,那就是:对于赛事和项目详尽的了解—完备的采访计划—事无巨细的前期设备调试和准备—人员全面能力的把握和提升—及时高效的应变能力。实战演练是必经之路。而这样的报道操作很可能在奥运会上重演并完善。
体育新闻的概念
百度百科 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
特征
自1992年中国新闻界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以来,中国的纸业媒介和电子媒介迅猛发展,新闻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这其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在任何一家新发展的新闻媒体中,体育新闻都作为重要的新闻品种置于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观看体育新闻成为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点。体育新闻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当然这与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信息的传播必然有它自身的传播魅力,即传播特征和传播内核。如今拥有如此众多受众的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理解与分析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对准确地把握体育新闻的运作规律,更好地利用体育新闻为广大受众服务,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概念来理解,特征是指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每一事物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标志。
从体育新闻的活动范围来看,它即从属于新闻事业、又与体育事业密切联系,因此体育新闻的特征必然是在与这两者的交叉与互动中形成,在恪守新闻原则,客观地反映体育事实,遵循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区别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的显著的征象与标志。
1 体育新闻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的特征
纵览当今的各类体育类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传媒,凡体育新闻报道,无不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1]。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两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2]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竞技体育独占鳌头,成为体育新闻的宠儿呢?
首先,竞技体育最具有新闻性。对竞技运动稍加了解和喜欢观看竞技运动比赛的人都知道,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竞技运动的比赛中,无论是两强相遇或是强弱相对,其比赛结果都可能出人意料之外而使其充满悬念。如在举世瞩目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的“揭幕赛”上,上届的卫冕冠军法国队与非洲的塞内加尔队相遇,按当时的舆论及足球专家分析,法国队因拥有世界最佳中场齐达内、英超最佳射手亨利,以及意甲最佳射手特雷泽盖,其实力雄厚必胜无疑。可比赛的结果犹如艳阳天下起了鹅毛雪,最终结果是塞内加尔以1:0击败了法国队。由此法国队锐气重挫,在小组赛上颗粒无收,不仅没能进入十六强再圆冠军梦,而且在小组赛上就被淘汰出局,最终饮恨2002年韩日世界杯。
难怪一位好莱坞著名导演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越强” [3]。那么又正是这种悬念性,使竞技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新闻理论曾阐释这样一个道理,新闻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该新闻是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4],越是受众想知道又无法预料的事实,越能吸引受众,越具有新闻性,体育新闻亦是如此.。
第二,竞技体育有丰富的新闻源。竞技体育不仅具有显著的新闻性,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新闻源。其源头之一是竞技体育的赛事频繁。众所周知当今在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已形成了不同类型(综合性和单向型)且定期举行的国际间大型运动竞赛。如在国际体育综合性竞赛中,有最具影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军事体育运动会等。单向性的国际体育竞赛有世界杯足球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排球锦标赛,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跳水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等等,这类单项国际竞赛几乎包括了目前在全世界开展的所有运动项目。除了这些世界性的国际竞赛外,还有以地域为中心的各种运动竞赛,如欧洲足球锦标赛,东亚地区运动会,南美洲运动会等等单项和综合性的地区运动会,这些运动会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举办时间、制度和组织形式,据统计几乎每天都有一项国际间的大型运动会举行。同时各个国家还有本国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围绕国际大赛,而进行的各种国内运动竞赛,以及本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竞赛。
竞技体育丰富的新闻源的渠道之二,来自于竞技体育的竞赛项目十分丰富。以最具规模和最有影响力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奥林匹克运动会分为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在夏季奥运会上,就有25个大项的竞赛,即:田径、赛艇、羽毛球、棒球、篮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游泳、(包括跳水、花样游泳和水球)、现代五项、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排球、帆船等257个小项;在冬季奥运会上有雪车、冰球、雪橇、冬季两项、滑冰和滑雪,共设57个小项。
由此可见,正是竞技体育竞赛的悬念性,竞技体育运动赛事的丰富性,竞技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的多样性,使竞技体育每天都可能有绝不重复的报道内容,从而竞技体育的信息源源不断,吸引着热爱与关注竞技体育的受众,成为体育新闻版面的主要内容。
另外,体育新闻受众群体具有以中青年为主、以男性为主的鲜明特点。而这一受众群体最喜爱的是报道竞技体育赛事的新闻。据北京慧聪公司2001年5月,对我国八大城市的报刊市场进行的调查表明,受众对《足球》、《体坛周报》、以及《中国体育报》这三类体育新闻大报的接触情况,在19---25岁的读者中知名度高于40---60岁读者中的知名度,在男性中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女性;又据体育传播学者对成都地区体育新闻受众调查,体育新闻的中青年受众,占体育新闻受众群体总数的70%,体育新闻受众男性与女性之比为614:100[5]。据调查,由于竞技体育竞赛的激烈性、悬念性、激烈性、高情感性,与中青年及男性在心理上天然的接近性,决定了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体育新闻媒体突出竞技体育报道,也是为了满足这一受众群体的需求。
2 体育新闻的娱乐休闲性特征
体育新闻传播的对象是体育,要认识娱乐休闲性是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体育人文社会学者在对体育史的研究中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意识状态,尤其显现出来的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恩格斯曾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中“胞族间互相球戏,每一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其余的人按本胞族旁立观看,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获胜打赌。”(《马恩选集》第四卷),这说明了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专门的球类游戏和竞赛是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出现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出现交往、娱乐、爱与归属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需要最容易得到实现的一种方式,莫过于在休闲时人与人之间,以身体活动来进行的各种竞赛游戏,如拔河、摔跤、赛跑等等,因为这种娱乐形式不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只要双方说好了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就可以开始了。这种情景无论在历史或是今天,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可见体育活动无论参与和观赏,始终都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新闻是以报道体育活动为主体,传播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它的休闲娱乐特征自然体现在它的
报道内容之中。同时体育新闻还通过媒介手段(如电视的特技、报纸的各种新闻体裁),向人们生动地传递体育活动的情景、体育活动的结果、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等等。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使体育新闻的休闲娱乐特征越发显现。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是以体育新闻为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物资财富和休闲时间在不同程度地向上增长,这种增长的幅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何善渡余暇,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健身、娱乐、健康、向上、大众化、普及化等等的积极因素,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先后出现了在闲暇时间首选体育活动的热情。现任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主席德国的帕姆教授认为:近30年来体育情景发生了突出变化,一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多了,特别是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迅速增长,是近代体育史上任何时期无法相比的[6]。随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了解和参与,关心体育、观看体育竞赛,也随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据统计,在重大国际体育竞赛期间,全世界关心体育的热情可以说是“举世倾城话体育、一分牵动亿万心”。如1998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全世界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转播奥运实况;1992年有246亿人次观看了冬季奥运会;2000年27届悉尼奥运会期间,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约37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正因为关心体育的多了,观看体育的多了,对体育新闻也越发关注,体育媒体也越来越多,体育报刊的发行量也越来越大。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新闻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各大媒体与国际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相并列的一大新闻门类。综合类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不断扩大,专业体育报纸迅速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9年,我国的专业体育报纸从12种发展到40余种;1989年,我国仅中央和省级的体育信息月报就达一千万字。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体育报》的发行量达20万份,2001年上半年《体坛周报》的发行量已达280万份;《球迷》《球报》《足球》都成为2000年报业发行排行榜的领先者[7]。90年代以来我国专业体育频道、体育电视栏目遍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体育节目的收视率始终居于各类电视节目的榜首,成为各大电视台最具效益的支柱产业。
目前随着体育新闻面向受众的窗口日益扩大,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求知欲越发强烈,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了解比赛情景和结果的体育新闻,还希望了解到明天可能发生什么体育事件,想了解到比分背后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如运动员的精力、动态、心理,赛场上的技战术变化,以及记者客观、中肯技战术分析,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得到更多的娱乐享受。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无论是报刊或电视,评论类体育新闻不断涌现,如在各类报纸体育新闻版上都少不了风格独特、笔法灵活、语调轻快的体育杂文、随笔、散文等。各种体裁的体育新闻使体育新闻具有更强的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体育新闻也越来越吸引受众,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3 体育新闻的国际性特征
认识体育新闻的特征,始终不能离开它与体育之间互动共生的各种因素。体育新闻的国际性特征,首先体现在竞技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和竞技运动的国际性。
如前所述,体育新闻主要是以报道竞技体育运动为主,而竞技运动本身就具有浓郁的跨文化因素。竞技运动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其中包含了各种运动项目。而各种运动项目是由各种身体动作组合并表现出来的。如篮球是由传球、运球、投篮、移动等动作组成,体操是由奔跑、跳跃、腾空、转体等动作组成。这些动作,在体育理论专业术语中统称为身体动作亦身体文化。这种身体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跨文化性,即它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等因素的障碍,成为“一句话都不用说”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如一场精彩的NBA篮球赛,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能看懂,都能从球场上各种技战术的变化,从各种竞赛情境中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
要理解体育新闻的国际性,除了要理解竞技运动的跨文化性之外,还需要认识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性特征。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性特征,从以下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第一,当代竞技运动竞赛活动国际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体育竞赛更是风靡全世界。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竞赛几乎从未间断,甚至有“每天都有一项国际性运动竞赛举行”的说法,竞技运动竞赛已形成了以奥运会为依托的全球文化现象。
第二,当代竞技运动竞赛组织国际化。随着竞技运动竞赛的频繁举行,各个项目、各个地区的国际性运动竞赛组织也相继成立,使当代国际竞技运动竞赛组织形成了规模大、数目多的特点。这些组织为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第三,当代竞技运动竞赛运动员参与的国际化。过去的50年,参与运动竞赛的竞技运动队,往往是由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下的运动员组成。而在最近几十年,各国竞技运动代表队开始出现了纷纷引进外援的现象。如享誉世界的、欧洲的各种足球俱乐部,在全世界招募运动员,各路精英云集,使欧洲足球赛成为全世界每年聚焦的热点之一。又如全球最著名的美国NBA篮球赛也有许多外国球员参加,我国的篮球运动员姚明也引进火箭队,创造了亚洲人进入最高水平篮球赛的历史[8]。运动员不代表自己的国家,自主选择参与国际运动竞赛的现象,更丰富了竞技运动国际化的内容。
认识和理解竞技运动的跨文化和国际性特征,就不难理解体育新闻的国际性特征。体育新闻报道的就是这些跨文化的身体符号、跨文化的运动情景、跨文化的竞赛过程。体育新闻记者,主要就是活动在这些国际赛事之间,采集着始终鲜活、生动的体育新闻信息。体育新闻的国际性特征也由此而生。
4 体育新闻的情感性特征
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度情感体验。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及时看到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
如在各种场合的国际竞技运动大赛中常常看到参赛者胜利后,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在运动场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跃;也常常看到参赛者失败后,抱成一团悲痛的哭泣。
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随着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如:当2000年世界杯足球赛人们激情共度“意大利之夏”时,除了记住日耳曼人的第三次加冕、马拉多纳伤心的泪水,一定也不会忘记那个静坐场边、咬着手指、黯然神伤的巴西少女。又如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当韩国队首次在世界杯大赛上冲进四强,韩国举国上下“400万‘红魔’彻夜狂欢”,比赛结束后,约有100万在家中看电视的球迷,迅速走上街头,他们欢呼胜利的口号,燃放焰火,在街道上形成人流,又跳又唱。政府不得不出动三万名警察,进行重点路段的交通管制。当日,韩国汉城光华门广场完全就成了红色的海洋……
体育新闻的情感性特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大众媒介追求。
近些年来,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的消息报道仅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报道的是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如2003年2月17日《南方体育》上有一篇题为《第七号大款卡恩公开道歉》的报道。从这篇报道中可以了解到“世界第一门将”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也有勇气承认错误,这使得广大体育新闻爱好者和喜爱卡恩的球迷,对它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从而使一个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更加真实、生动和可爱。又如当今发达国家的足球转播已越过了“看球”的水准,步入了“看人”的层面,。德国甲级联赛中以平均十七台摄像机转播单场比赛,不但以多机位竭力捕捉场上最精彩的镜头,同时也不忘搜寻千姿百态的绿茵众生相,两台专用机自始至终对准各队教练席,把场上的风云变幻与教头的喜怒哀乐加以切换编辑,构成耐人寻味的精彩镜头,从更多的人文意义上挖掘运动员的魅力。这些对赛事背后新闻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到了体育比赛中人物的家庭、婚恋、母子情感、父子情感、以及竞赛的间接参与者。有人说,体育新闻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媒的内容越来越“软”,“软新闻”有排挤“硬新闻”的趋势[9]。这些带情感性的体育新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为人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和激励,为人们欢度余暇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5 结束语
体育新闻的特征是以它的报道对象——体育运动为依托,在对体育运动的报道中形成并反映出来的。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是体育新闻区别于其它新闻的鲜明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的特征吸引着受众,使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新闻、参与体育新闻的互动。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个性的东西,最具有生命力。体育新闻要保持在受众中的形象,一是要了解受众对体育新闻不断变化的关注需求,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体育新闻最鲜明的个性的特征,在这些特征上做好文章、做活文章,使体育新闻真正成为受众持久关注的热点,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服务,为推动体育事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