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红跑道》的专业影评?
- 2、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00字
- 3、一球成名的影评
- 4、急需水上春秋影评
《红跑道》的专业影评?
红跑道支付影片。写的是很感人的故事是一群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本片为导演干超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全片风格纪实,画面质朴。导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了一群为了体操挥洒汗水的孩子,他们多来自平凡家庭,在父母全力支持与殷切期待下,孩子们的体操路艰苦外更多了一份承担。道阻且长的体操之路使孩子们的身体更加殷实外,心灵也在训练与荣辱得失中懵懂成长,令观者为之触动。
红色,象征着生命之怒,情绪之强,希望之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影片的开头正是定格镜头下的一截红色跑道,背景墙的红与跑道相连,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这种强烈的色彩。固定镜头正如纪录片的特点一般,客观而真实。它并没有刻意跟随孩子的身影将整套动作完整记录,只是固定在跑道一截,减少了观众对于人物的代入感,而是凸显出一名看客的身份,从旁观者的角度观看孩子们的训练。而孩子们在俞指导画外音的要求下,一个个翻滚跳跃着进入镜头,意味着影片的主角正是这群孩子,孩子们脚下的路也从这块红色的舞台开始。俞指导严厉的要求也为本片孩子们面对的严苛训练打下基础。
本片巧用剪辑技巧,将零碎的片段拼接,用观者的逻辑思维与想象将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刻画饱满,情绪真实有血有肉。例如导演拍摄绘画比赛中获得金牌的小姑娘,在无人时独自对着镜子整理仪容,小小的稚嫩的脸满是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渴望。以及半夜因训练手疼得睡不着觉,在父母询问她要不要继续练下去了,小女孩重重点头,泪痕未干的脸蛋写满坚韧。仅仅两个简单的片段,却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女孩所受训练之苦,所向梦想之坚。又如导演拍摄三十多岁的小南母亲苍老而憔悴,在与俞指导的谈话中母亲表示没有心情打扮自己,与她与小南在医院中的对话相联系,小南的家庭背景虽模糊却已使观者感受到其背后的承担。与先前大厦下的小南锁在画面一角的镜头相联系,导演想表达的以呼之欲出。
孩子们稚嫩而细小的肩膀上,背负着的是沉重的压力,导演通过镜头将其向观众展现出来。譬如使用仰拍使高楼大厦占据了整个画面,而小男孩只蹲坐着处在画面的一角。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大厦稍向前倾斜,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正如在训练时,比赛与俞指导的训斥所带给他的压力,也同家中生病的母亲对他的期望之沉重。导演曾用一个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拍摄两个小姑娘在单杠上较量。导演使用摇镜头将画面由两个父亲的谈话转入单杠上的两个小姑娘,接着固定镜头使用近景拍摄二人面部表情,长达三分多种的长镜头真实的记录女孩们在坚持中的分秒表情变化。从一开始的咬牙坚持,到最后表情扭曲哭着流泪也还是挣扎着紧紧握住单杠。导演仅仅拍摄女孩的面部变化,仍将人物此刻内心挣扎与肉体痛苦淋漓尽致的展现于观众,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而导演对于结尾情节的设置,也采用的同样的手法。最后去参加比赛的孩子都获奖了,导演却没有将这一情节拍摄出来。与其对于孩子们最后得到成果的体现,导演更希望观众关注的是他们在路上的变化与成长。所以虽隐去了结局的圆满,却使本片更具深意引人深思。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00字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00字作文【1】
看印度电影,比较考验中国观众的耐心和耐力,因为一般都会很长,最受不了的是,动不动就会来一段歌舞MV,让人从情节里跳脱出来,感觉像是漆黑的影院突然亮起了灯。这些毛病在近期上映的《摔跤吧,爸爸》里也有。可能是因为国内上映的版本删掉了29分钟,要不然这部电影的长度会让很多人受不了。
印度人看电影喜欢长的,片子短了会觉得不划算,为此,印度电影塞进去很多的歌舞MV和不必要的拖沓情节,上下半场中间会给观众留出如厕时间。在这一点上,中国观众比印度观众肯定更现代化,好的电影不一定要长,长的电影更不一定好。但是,更现代的观众,与更好看的电影,并不成正比。
这部电影名叫《摔跤吧,爸爸》,为什么不叫《摔跤吧,女儿》呢?这是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如果这真是一部传说中的女权电影,给在印度社会中地位不高的女性鼓呼,主角就应该是练摔跤的女儿,而不是从强迫女儿练摔跤,到帮女儿拿金牌的爸爸——当爸爸被塑造成为神,女儿个人的努力反倒无关紧要了,好像换了谁做他女儿都能成。
所以,这其实不是一部女权电影,也不是一部励志电影,而是一个疯狂的印度男人,如何借助女儿实现自身梦想的电影。只不过,他恰巧成了,所以被拍成了电影。那些没成的绝大多数呢?当然永远只是偏远乡村里的笑话。
倘若这里面真有励志,那就是:一个男人为了实现梦想,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妻子只是生育的工具,女儿起先只是多余的副产品,后来又是实现自身理想的道具。
这部电影貌似适合虎爸虎妈带着孩子去看,以此说服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父母威权。在电影院里,你可以小声趴在孩子耳边说:看,爸爸妈妈都是为了孩子好,听爸爸妈妈话的孩子,将来才会成功。父母不管你,你现在会高兴,但长大了会怨恨爸爸妈妈;父母管得严,你现在会不高兴,但长大了会感谢爸爸妈妈。
这样的说教,孩子们也许会短时受用,但终究不符合人的天性。电影中的两个女儿,一开始对父亲的魔鬼训练也是抱怨和反感的,她们的反抗换来了头发被剪,随之她们的“革命”进入高潮,眼看着父亲的梦想就要破灭了。事情的转机在于,另一个女孩“我倒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爸爸”的诉说,让两个女孩改变了看法,开始主动接受训练,成绩随之突飞猛进。
这段叙事在电影中其实没有太大说服力,改变的太突兀了。而对于所有抱着“我是为孩子好”的霸权父母来说,这也是模仿摔跤手父亲毁掉儿女童年,强迫他们按照父母设想勤学苦练的最大瑕疵。因为,如果孩子始终处在被强迫的姿态,逼是很难逼出天才来的,“碰巧幡然醒悟”的契机,绝不是人人都能碰到,“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也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阿米尔汗的另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题和《摔跤吧,爸爸》正好相反,说的是如何反抗父权,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傻》是孩子的视角,《摔跤》是父权的视角,或许没有哪一个更对,但肯定有哪一个更好。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不一定成功,父权强迫孩子完成父亲的选择,同样不一定成功,区别是,一个至少很快乐,一个却异常痛苦。
《摔跤吧,爸爸》塑造的是一个“英雄的父亲”,所有的荣誉都归于他,拿到金牌的女儿只是配角。看了电影的中国父亲,千万不要因之萌发也要当个“英雄的父亲”的梦想,强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曾完成的一切。让你的孩子成为人生的主角,做父亲的,成不成为英雄,一点都不重要。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00字作文【2】
我昨天去看了这部好评如潮的印度体育题材电影——《摔跤吧!爸爸》。电影中对于体育竞技场景惟妙惟肖的刻画,展现了印度电影的语言特点和技术水平。当然,对公众而言,更为直观的是其映射出的印度文化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剧情上讲,《摔跤吧!爸爸》一点花活儿都没有,属于那种四平八稳,开场五分钟观众就知道大结局的影片。但该剧神就神在能够在如此简单的一根剧情线上扎扎实实埋进 140 分钟(印度原版为 169 分钟)的好戏,而且全程无尿点。
虽说剧情老套,但在国内相同题材的电影中却并无典范之作,能够拎出来与之作比的恐怕也只有 2013 年林超贤导演的《激战》(豆瓣评分 7.8 分)。客观地讲,虽然《激战》的竞技场面也很燃,但在视野的广度和立意的纯度上,《激战》与《摔跤吧!爸爸》着实差着 1.4 分的.距离。这也就难怪著名影评人梁鹏飞在观影后感慨到:《摔跤吧!爸爸》火爆背后,是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迷失!
《摔跤吧!爸爸》自始而终都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这层沙蒙蒙的质感不仅表现出极具特异性的印度风情,更在诙谐、风趣间铺展开一副印度底层小镇的生活景致。正是在这样一幅写实的生活画中,整部影片的视野冲破了浅层次的体育励志,而在貌似随意的一点即过间于舆论、宗教、传统、女权、体制等众多深层次的问题上留白,从而使得观众在
热血沸腾之后能够从中品咂出思想的余味。
但整部影片的主线又是格外分明的,除了在对女性成长坏境的描画上着墨较多之外,其他的揭露与批判都极为内敛,具象化为绊脚石而服务于吉塔姐妹的成长这一主线,这确保了影片立意的纯度,即对那种为冠军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的颂扬。
尽管围绕这部影片而展开的议论很多,延伸出来的争执与反思也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为之而潸然落泪的恰是主人公最拙朴的精神——为了理想而一往直前,尽管有传统、环境、体制等客观现实阻路,也毫不动摇。方正的精神是不朽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心灵鸡汤的腻烦源于对呆板说教的叛逆,而非对传统精神的冷淡。《摔跤吧!爸爸》的成功表明好的精神永不落幕;好的故事则能够唤起人心中的好精神。
但讲好一个故事,过好一段人生都是需要精心打磨的,都是需要对整个社会环境形成关照,并与人心中的力量达成共鸣的。其实,这是一个普天通行的道理,吉塔抛开那些讨巧的手法(国家体育学院教练所教)凭借端端正正的精神走向人生巅峰;阿米尔 - 汗抛开特效、用"自虐"式地塑形打造出这个饱满的父亲形象。我们呢?生活也好,影视也罢,要想更加精彩恐怕还要多一点这种拙朴的精神吧。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00字作文【3】
从昨天让我们忽略的一部影片,到今天让我们连声赞不绝口的影片,我都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变化那么大。而且不管从影名还是海报,都让人感觉有点喜剧成分。
首先,要从印度说起,印度是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国家,女孩14岁起就要出嫁,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只是为家庭减轻负担。而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家庭却是个例外,这个爸爸没能参加国际摔跤比赛。于是,他一心想生一个男孩实现他的愿望,但是生下四个却都是女孩。有一天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过人之处,就训练她们直到进入国家摔跤比赛,并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
这个教练误导大女儿吉塔,让她忘掉爸爸教她的技艺和规矩,教一些无用的技巧,让吉塔错失了良机,并改变了吉塔的看法。
妹妹巴比塔却不忘初心,继续坚持爸爸的教摔法,吉塔最终被巴比塔的忠言说服了。她爸爸继续辅导吉塔,让吉塔夺得冠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把人生的大道理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人不能固执己见,要学会换位思考;再是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半途而废;要懂得将心比心,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然后是不忘初心;最后,你就能获得成功,但也是所有支持你的人的成功!
当影片结尾阿米尔•汗说:“你是我的骄傲。”时,我热泪夺眶而出,这是一个孩子能从父亲那儿得到的最高奖赏!
这是我继《排球女将》后,看到的最好的体育题材的电影。影片告诉我们,要成功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又如《血战钢锯岭》里道斯对其信仰的坚守),如果随大流,就会跟普通人一样平庸。如果目标正确,只要足够坚持,一切不利条件慢慢都会转变成有利条件,从而帮助你获得成功。
成功的精彩瞬间来自于日常大量枯燥训练的积累,来自于弯路中的折回,来自于绝不放弃的最后一击,从而成就历史传奇!
一球成名的影评
《一球成名》是部体育励志电影,为国际足联赞助拍摄,该电影为三部曲。影片描述了生活在美国的拉丁裔青年桑蒂亚哥,凭借自己的足球天赋和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得到机会进入英超纽卡斯尔联队试训,通过艰苦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成为了纽卡斯尔的英雄。
贝克汉姆、劳尔、齐达内……在影片中至少出现了10位足球大腕,个个都是利物浦队、纽卡斯尔联队等超级球队的主力。国际超级球星的非凡球技,再配上令人眼花缭乱的CG特效,以及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令球迷和影迷兴奋不已,大饱眼福。
据介绍,三部曲的第二部也将于年内上映,在片中桑蒂亚哥将勇闯欧洲联赛,成功转会西班牙皇家马德里,在欧洲冠军杯决赛中,率队与意大利AC米兰一决雌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更会在2006年世界杯上进行实景拍摄。
该部电影旨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足球运动和拼搏进取、追求梦想的体育精神,同时也利用影史上第一部足球运动三部曲为2006年的世界杯热身。看完该片感慨良多,但我没有象过往那样感动地流泪。因为我觉得主人公是幸运的,实际上他吃的苦还不够多,或许是囿于电影的篇幅所限这方面的渲染不多着力不够的缘故吧!想来,只是在观看香港励志电视剧《创世纪》时,我一个人才曾在房间里纵情洒泪过!一个男人身历十余次挫败最终战胜重重困难与心魔,最终成长为一个超级地产大亨,修炼到泰山崩于眼前而不眨一眉,看破恩怨情仇,达到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一球成名》应该说在极短的篇幅里也初步达到了这种功效,令我散场之后陷入沉思。我想,影片中对于个人的天赋、人生的拼搏着墨甚多,但对于衔接二者的机遇处理的相对单薄。这样做固然有商业电影表述演绎的本质需要,但是对于以年轻受众来讲,还是应该让其明白机遇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性。若没有那位过气的失业的球探的慧眼识珠和无私的帮助,桑蒂亚哥纵算天赋异常也终会被淹没在绿茵的尘埃之中。
因此,从唯心主义角度看,真正的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有着机遇,正是这一个一个的机遇才推动着一个成功者不断地走向辉煌。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觉分析,成功者除了禀赋和勤奋之外,一定是个善于捕捉机遇或者不断创造机遇的人。从社会价值体系看,我们要崇尚善良、正直和乐于助人等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若没有这些,就算天赋和勤奋兼备,万事具备,没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候推你一把,扶你一程,亦难一展宏图也!此正谓:倘东南风不起,赤壁之功非矣!而这种机遇的载体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陌生人,或者就是能准确公允选拔出优秀人才的机制。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一个充满爱有着高素质良好品德的人组成的社会或世界是多么的重要和美好!因此,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吧,为了他人的成功也为了自己的成功!
急需水上春秋影评
序言: 作为90代的年轻人,可能很少会去看一些老电影.我长这么大也没完整地看过一部老电影,实在有些惭愧!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认为老电影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当我无意识地看了一本名叫《水上春秋》的影片之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其实老电影里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影片背景:当时,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影片缺少轻松的体育题材电影,导演谢添就收集资料,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以中国泳坛第一代“蛙王”穆成宽为原型,拍摄了一部表现中国游泳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的《水上春秋》。1959年,这部影片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电影。演职员表:导演:谢添 编剧:岳野、周正、谢添、徐洗繁 摄影:陈国梁 美术:陈翼云、莫仁楫 作曲:苏夏 演员:舒适 饰 华镇龙 王应辅 饰 周惠良 于 洋 饰 华小龙 凌 元 饰 镇龙妻 罗国梁 饰 李子云 梁燕生 饰 张教练 舒 迈 饰 江玉玲 郭 秉 饰 华七爷影片剧情:20世纪30年代,青年渔民华镇龙擅长游泳。 商人华七爷发现了他,将他骗到天津租界,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万国游泳比赛。华镇龙以高超的技巧和惊人的速度夺得了冠军。他的胜利引起了某些余游泳学校的教练。在他的培养下,其子华小龙也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健将,并 打破了全国蛙泳百米纪录。由于国际 游泳联合会规定在蛙泳比赛中不许再 用潜泳,这就给华小龙等运动员向世 界纪录冲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领导的帮助下,他们依靠群众的智慧, 克服了技术上的困难,经过一年有计 划的训练,华小龙和周惠良终于打破 世界纪录,为祖国争了光。 我的影评:概述:影片《水上春秋》为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由演员转向导演事业的处女作。影片通过游泳运动员华镇龙在新旧中国的命运对比,批判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垄断体育运动、压制运动员的丑恶行径,予以曝光,歌颂了新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倡导友谊竞争的良好风尚。该片生动、自然,并大胆尝试人物对白口语化、群众化,使影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关于于洋:本片饰演华小龙的主演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于洋.从影近60年,电影艺术家于洋扮演的许多角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经典,从《英雄虎胆》里的侦察科长曾泰,到《暴风骤雨》里的肖队长、《大浪淘沙》里的靳恭绶,特别是在《水上春秋》中饰演以中国泳坛第一代“蛙王”为原型的华小龙,他的个人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观众。“体育见证友谊” 拍《水上春秋》让于洋有了一些“额外收获”,那就是和一批运动员结下的珍贵友谊。在体育学院体验生活期间,于洋每天早上和一些体育健将一起跑步,比如说当时国家举重队的赵庆奎等人。和游泳队穆祥英、穆祥雄的友谊更是一直维系至今.“《水上春秋》苦练游泳”游泳训练从春末初夏开始,到八月份开拍总共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十月份时补拍镜头。当时天气已经转凉,于洋依然要亲自下水,完成每一个镜头。经历了高强度的训练,于洋学会了蛙泳、自由泳、蝶泳,达到了当时国家劳卫制三级运动员的标准,在西城区体育运动会上参加比赛并拿了名次。“我在申奥现场”2001年申奥,于洋参加了企业界、娱乐界、体育界代表组成的北京民间申奥声援团来到莫斯科为北京加油。于洋回忆说,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天,莫斯科广场的露天庆祝会上华人云集,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真是永生难忘。话语之间,表达着一个老艺术家对国家的殷切期盼和热爱。我的感受:《水上春秋》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两代游泳运动员的拼搏,表现的却是持此身份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的两重天地。这部影片人物命运变化复杂,节奏紧凑,游泳比赛场面精彩,表现出谢添导演把握不同类型电影的淳厚功力。主要演员舒适也是一位业余运动高手,而曾经历部队生活的于洋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专门进行了长期的专业游泳训练,其成绩达到了国家健将的水平。只有在相当程度上进入运动员的生活,才能够掌握体育运动的精神本质,呈现出和真正运动员相似的外部特征。影片中一些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潜泳取消的那一段真是揪我心弦,我当时就觉得,看来华小龙要想破记录是不可能的了.没想到华小龙父子没有放弃,而是毅然投入新规则下的训练.这又让我想到了正在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各国运动员为了自己的奥运梦奋斗多年,不抛弃信念,不放弃理想,在赛场上公平而又激烈地竞赛.这不正是体育带给我们的伟大精神!面对挫折,我们不能失落,我们要顽强;我们不能言败,我们要孜孜不倦地追求!荣耀始终是属于最刻苦奋斗的人们!华小龙的恋爱风波所引发的父子误会是本剧剧情的高潮.还有就是影片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华小龙和周惠良打破世界记录后正在向欢呼的观众致意,这时,发令枪声再次响起,另一场比赛紧接着进行起来.这仿佛在告诉我们:中国的体育是在不断进步的,不会因为华小龙创造了历史而停止前进!就像这次北京奥运会一样,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新的历史,但中国的体育事业不会就此罢了,不会因为可喜的成绩而忘乎所以!我们一定能做到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去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水上春秋》并不只代表那个年代,它代表的是几代中国体育人奋斗的足迹,也预示着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水上春秋》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健儿用奋发向上的高昂精神去报效祖国!《水上春秋》传达的是永远不变的体育精神,无论当今社会如何变幻,体育精神是不灰变的,而且对我们每个人都终身受益!这种精神的升华就成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我爱这种精神,因为她能赐于我力量;我爱这种精神,因为她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我爱这种精神,因为她会教我如何去追求梦想!当于洋得知《中国体育报》今年正值创刊50周年,他衷心地祝福这张纪录了新中国体育史的报纸续写辉煌,并欣然提笔写下“水上春秋,为国争光”这发自老艺术家肺腑的心声!“水上春秋,为国争光”也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确,运动员付出多少个春秋的努力,不光为自己,更是为了给祖国争光!现代的年轻人可以从《水上春秋》学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我以后会常看类似的老电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像我一样,在老电影的影象中寻找人生的价值!流金岁月:最近,中央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栏目制作了一期关于《水上春秋》的节目.于洋老师也应邀来到了节目现场.如今,五十年过去了,谈起当年《水上春秋》的拍摄经历,老艺术家于洋仍记忆犹新.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他的思绪,去寻觅难忘的《水上春秋》,去感怀那一段美好的流金岁月! 一部名叫《水上春秋》的电影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书写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一部优秀的影片不仅能代表过去,还能引领未来!老电影所起的作用,我想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让中老年回味过去,让青少年了解历史!”后序:举世瞩目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也得以梦圆.中国代表团以51金,共100枚奖牌的骄人成绩位列金牌榜的第一!中国真的崛起了,中华真的腾飞了!13亿中华儿女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国人从此更加自信!这骄人的成绩使国人感到振奋,令世界为之惊叹!崛起的中国,一定能书写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水上春秋》仿佛就在告诉我们:中国的体育事业一定会迎来腾飞之时!最后,我就用《水上春秋》结尾时出现的几个大字来作为我对中国体育的寄语:“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