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体育跨学科教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体育教学研究的转型)

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其他领域的比较研究是怎样的?

      虽然比较体育是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仍面临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比较体育是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体育的世界有了一定的廓清之后,就必然会对自己尚未涉足或尚不了解的领域产生更大的研究兴趣,想要通过认识、了解、阐述、推介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比较体育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的比较体育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也仅仅具有比较体育的影子和痕迹。比较体育研究真正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体育逐渐摆脱教育领域的束缚,独立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拓宽了研究视域、深化了研究深度。

     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国际性视野受到重视,对作为国家文化缩影的体育进行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热潮,成为体育学界发展的重要分支。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比较体育学术刊物和学术著作,召开了多次国际比较体育的学术会议,比较体育课程逐渐进入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是成立了国际比较体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简称ISCPES),这标志着比较体育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国内的比较体育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呈现出“波峰—波谷”型的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比较体育研究被引入中国,迅速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大量的比较体育研究成果得到出版或发表,比较体育研究一时风头正劲。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之后,比较体育研究步入了低潮期,无论是研究的人数,还是研究的理论深度、内容广度,都有明显的下滑趋势。但是,比较体育始终是体育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它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式和兴衰变化,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主要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就具体的体育科学领域现象的比较研究进行分析解读,以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主线,以期构建出比较体育实证研究的立体体系,以飨读者。 一、体育文化 何青、左从现,唐代体育和古希腊体育的文化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33卷,19—22。

      作者选取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唐代和代表西方古代体育文明的古希腊两个时期进行对比研究。运用区域研究法、描述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同类比较法、微观比较法等比较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从内蕴层、外化层和物化层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具体而言,在体育观念形态(包括身体观、体育价值观、竞争意识)、体育组织形式、体育运动形态等多个方面,两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作者结合有关的史料记载,对两者的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描述性对比,认为唐代在体育观念上,讲究雄豪刚健的气质和英武潇洒的风度的内在统一性,有着娱乐-军事型的体育价值观体系,在体育组织上以群体体制为主,侧重集体运动项目,而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人工型和天然型体育场地并用,崇尚体育用品的实用和美观,运动形式不乏灵活性,但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

国外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有哪些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而且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日本 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社会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德国 学校、群众和经济体育是整个体育活动的三大“支柱” 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成为一个有机地整体 德国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参加正常的课堂体育教学活动 而且还被鼓励参加各种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这也是德国校内体育俱乐部比较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中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比较研究基于什么视角?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健康基础的体育课程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沿用多年的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伴随着课程设置、目标、内容等的一系列变革。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如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领域划分为五部分,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如何将健康教育(含卫生保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有效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应该承认,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走在我们前面,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国内很多睿智的学者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已发表大量对中外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献计献策。本书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摘取总结其中有关中外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比较研究结果和不同的观点理念,供读者借鉴思考。

        学者们对于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高嵘等于2007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的文章,文中就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目的定位、现实性、针对性、连贯性、操作性、反馈性、科学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的讨论。该文章提出,由于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尚不充足,因此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一系列有待完善的问题,其中对于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作为“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该文指出,《课程标准》中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主要是一种技能性课程。”,却又在课程内容标准中安排了健康知识教育,如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等内容,这使得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之间出现不协调。另外,通过与国外进行对比分析,该文章指出,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合科课程,有的健康教育甚至是独立的学科课程。美国的健康教育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认为,每学年(从学前班至12年级)要达到最低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用50h的课堂教学较为适合。

  • 评论列表:
  •  囤梦桔烟
     发布于 2022-09-29 02:38:45  回复该评论
  • 的三大“支柱” 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成为一个有机地整体 德国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参加正常的课堂体育教学活动 而且还被鼓励参加各种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这也是德国校内体育俱乐部比较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比较研究基于什么视角?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
  •  嘻友痛言
     发布于 2022-09-28 23:50:55  回复该评论
  • 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如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领域划分为五部分,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  野欢竹祭
     发布于 2022-09-28 19:49:58  回复该评论
  • l Society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简称ISCPES),这标志着比较体育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  只影辙弃
     发布于 2022-09-29 01:03:02  回复该评论
  • 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国内的比较体育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呈现出“波峰—波谷”型的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比较体育研究被引入中国,迅速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大量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