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五十六个民族的简介10个
- 2、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哪些?
- 3、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 4、56个民族风俗和特点是什么?
- 5、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6、拉枯族的传统节日拉祜年,有些什么风俗活动?
五十六个民族的简介10个
五十六个民族的简介:
1、汉族,全称大汉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汉族民族服饰为汉服。
2、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辽宁省。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日后版图的基础。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圣纪节、登霄节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6、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朝鲜半岛逃荒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和后来沦陷时期日本从朝鲜半岛强制迁徙过来的朝鲜人政治移民。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确定为老人节。
8、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9、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10、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6个民族
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哪些?
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阿莫朵”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苦聪人,每逢佳节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竹笛声,载歌载舞来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叶制作的鸡毛球,中间细、底脚大,插上3根鸡毛,有点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时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拴上一条藤,两人或多人分立两边用手拍击对打。随着“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杀,接不到对方打来的球算输。 秋千 贵州、湖南的苗族,广西的壮族,每逢新春佳节,街上搭起一座座高达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荡秋千的机会寻找心爱的伴侣。打磨秋千 每年春节,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爱爬山。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欢手打毽子。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人口众多的汉族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还有许多各民族固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它虽然屡遭历代统治阶级的摧残,但由于它扎根于群众之中,千百年来辗转流传,终被保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拓了光辉的前程。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图1)。
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例如苦聪人的弩,用竹子做弓,削木头做架,编竹筋为弦,大人小孩都有一把,傈僳族人民每到新年就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几十米处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图2)。 舞龙 壮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爱舞龙。龙用竹扎成,用画有龙鳞的花布或色纸裹着龙头、龙身、龙尾,一般是21~25节,龙下撑着10多个把柄,舞龙者每人拿着一个把柄。有的龙身内有灯座,晚上可以点灯。在前面一个人拿着龙珠来指挥舞龙。参加舞龙的成员,不但要力气大,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娴熟的技术。贵州省苗岭苗族集居的地区,历史上每年元宵节,苗汉两族人民舞龙互访,上一年汉族人民舞着龙到苗族村寨里去联欢,苗家舞着他们的龙来迎接。两龙相遇,主龙的头要低于客龙的头,并且让客龙先入寨子。客龙进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户“祝福”,被拜访的户主就燃放爆竹欢迎。接着苗族就抢客人到家作客,以抢得人多为光荣;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样舞着龙到汉族村寨回敬。
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傣族人民每逢泼水节举行龙舟赛。龙舟用优质木材制造,长约40~50米,宽 1米多,50人分两排席坐划桨,锣声一鸣,竞相飞速向前。经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龙舟,有“火龙”、“银龙”、“乌龙”、“彩龙”等。苗族、 水族人民还有赛龙舟捉活鸭的风俗(图3)。
“阿莫朵”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苦聪人,每逢佳节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竹笛声,载歌载舞来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叶制作的鸡毛球,中间细、底脚大,插上3根鸡毛,有点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时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拴上一条藤,两人或多人分立两边用手拍击对打。随着“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杀,接不到对方打来的球算输。
秋千 贵州、湖南的苗族,广西的壮族,每逢新春佳节,街上搭起一座座高达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荡秋千的机会寻找心爱的伴侣。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姑娘在节日和农闲季节,也进行荡秋千比赛或表演。比赛时在秋千架前方高处横 1条带铜铃的绳子,秋千一碰到绳子,铜铃就发出响声,谁碰的次数最多,谁就被认为技艺高超。台湾高山族的姑娘们,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着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树下荡秋千。她们把这一活动称作“渺绵”(即“飞天”之意),生动地表达了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打磨秋千 每年春节,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他们在地上栽 1根木桩(高出地面1米左右),将1块中间挖有圆孔的长形横板安装在桩顶上,板面两头各坐1 人,共同有节奏地用脚蹬地,使横板和人在上面旋转。打磨秋千是群众性的集体活动,要求共同协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转过程中,头不晕目不眩的人受到称赞。
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爱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举行一年一度的爬山节。这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带着糯米做的干粮,从附近的山寨赶来,共同进行爬山比赛。先到顶峰的小伙子,得到姑娘的礼物──1 个绣花袋。这位小伙子也把自制的金色芦笙赠给姑娘,他们常常由此互相爱慕。羌族人民是爬悬崖,上面放着礼物,以奖给优胜者。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打马桩 拉祜族的打马桩,类似国外的“九柱戏”。每人拿一根木棒,一端要削尖。一人先把木棒插在规定的区域内,其余的人在10多米以外甩自己的木棒,把插在地上的木棒打倒为赢。 竿球 台湾彰化以北地区的竿球,历史悠久,球是用细藤编成的,里边装着棉花,外面画着美丽的图案。高山族青年用这种球来嬉戏,参加者用手里的竹竿尖端将球托向空中,落下来,托上去,轮流接球,不让球落地。接不住为输,输者被罚饮酒。 坠绳、飞绳 藏族人民在新年里举行坠绳表演。先在平地上竖立 5丈多高的木柱,从柱顶挂紧牛毛制成的绳子,斜垂而下,绳的末端拴牢在地面。表演坠绳者身着短衣,用牛皮束胸,先爬到木柱顶端,再抱绳倒悬滑下,快速如飞,平安落地,象征着五谷丰登,百事吉祥。蒙古族人民在节日里举行的飞绳表演,与藏族的坠绳相似,也深受群众的欢迎。
打“布鲁” 蒙古语是投掷的意思。“布鲁”,是用铅、铜或铁等金属片包扎在一根状似镰刀的木头上,形状有扁有圆,重量200~500克不等。它来源于生产,过去人民用“布鲁”打空中飞禽,击地上走兽,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后来这种打猎工具,成了蒙古族人民锻炼身体的手段。 拔腰劲 拉祜族的拔腰劲,是两个人互相抱着,看谁能把对方先抱起来,双脚离地者为败。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欢手打毽子。毽子的底座由 2寸长的竹子做成,上边插鸡毛。打毽子的人手中拿四方形带把的木制拍(比乒乓球拍大一点)。比赛办法是轮流发球、接球,接不住者为输。每年春节期间经常举行单打和双打比赛。
56个民族风俗和特点是什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特点,接下来编者将对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民族的风俗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1、汉族:语言使用汉语,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2、满族:语言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信仰多神的萨满教。
3、朝鲜族:语言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大多数人无宗教信仰。
4、赫哲族:语言使用赫哲语,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5、保安族:语言使用保安语,信仰伊斯兰教。
6、撒拉族:语言使用撒拉语,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7、土族:语言使用土族语,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
8、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信仰佛教。
9、傈僳族:语言使用傈僳语,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10、怒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碧江,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11、独龙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自治县,信仰万物有灵。
12、景颇族:语言使用景颇语,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
13、阿昌族:语言使用阿昌语,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14、德昂族:语言使用德昂语,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15、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盟、沧源,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
16、拉祜族:语言使用拉祜语,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
17、布朗族:语言使用布朗语,信仰小乘佛教。
18、傣族:语言使用傣语,多信仰小乘佛教。
19、基诺族:语言使用基诺语,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20、哈尼族:语言使用哈尼语,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21、京族:语言使用京语,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22、黎族:语言使用黎语,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23、毛南族:语言使用毛南语,信仰道教。
24、壮族:语言使用壮语,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
25、仫佬族:语言使用仫佬语,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26、瑶族:语言使用瑶语,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27、侗族:语言使用侗语,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编者就不一一对每个民族的风俗特点进行介绍了,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值得传承,都需要尊重。
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阿莫朵”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苦聪人,每逢佳节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竹笛声,载歌载舞来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叶制作的鸡毛球,中间细、底脚大,插上3根鸡毛,有点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时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拴上一条藤,两人或多人分立两边用手拍击对打。随着“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杀,接不到对方打来的球算输。 秋千 贵州、湖南的苗族,广西的壮族,每逢新春佳节,街上搭起一座座高达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荡秋千的机会寻找心爱的伴侣。打磨秋千 每年春节,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爱爬山。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欢手打毽子。
拉枯族的传统节日拉祜年,有些什么风俗活动?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
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
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节前准备 除夕这天,家家户口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人们杀猪、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劳。
葫芦节 葫芦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拉祜语称“阿朋阿龙尼”。每年农历10月15日至17日3天为拉祜族的“阿朋阿龙尼”。
每到此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昆明等地拉祜族同胞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节日期间,要举行传统体育项目陀螺、射弩、秋千等比赛。摆舞、芦笙舞、三踩脚等传统舞蹈及所有包括“阿朋阿龙尼”在内的拉祜族大型节日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