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运动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意志,提高体能,增进健康。如果在体育运动中不能注意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就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因此,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体育运动的目标。
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主要体现在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和运动后的行为调节等方面。
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运动前的准备:
1、思想动员
2、物质准备
3、热身活动
二、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1、控制运动负荷
2、掌握正确倒地姿势
3、加强保护帮助
4、注意运动间歇合理补充物质
三、运动后的行为调节
采用正确的休息方式,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和卫生保健。
在体育运动中怎样进行自我防护?
1.要在运动之前换上胶底运动鞋。运动鞋弹性大、摩擦力大,而塑料皮底的鞋又硬又滑,不适宜运动时穿。
2.要认真做好全身准备活动,否则肌肉拉伤、扭伤、骨折等都可能发生。
3.运动前,女孩子摘下发卡、塑料或玻璃饰物,男孩子不要在衣裤内装小刀等锋利物品。
4.要在教师或同伴的保护下做器械运动,如单杆、双杆运动时,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尤其是投掷标枪、铅球时,不能擅自投出或捡回,否则有可能被击中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5.一旦摔伤,不要急于起来,也不要乱搬动受伤同学,等校医或教师来处理。
6.夏天运动后不要喝凉水,可以喝些淡盐水,防止中暑;运动后及时擦净汗水穿好衣服,不要立即冲凉,以防感冒。饭前饭后及睡觉前不要做剧烈运动。
小议体育教学中该怎样提升学生应急避险能力
现阶段,社会上不乏恶性伤害事件,涉及到学生生命安全的事件也逐渐增多,一系列社会恶性伤害事件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安全制度,社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学校则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切实防范了学校里面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学生应急避免能力格外重要,而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也是较合理的教育途径。
一、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重要性
保护好我国学生在校的安全,保护好学生在社会中不受伤害是学校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缺少任何安全保障的学校显然已经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场所,缺乏安全意识的老师也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职责。
因此,我国教育法规已经指出在全国各所学校中要展开面向学生、面向老师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并未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落实行动当中,普遍欠缺教学实践。学校往往只是通过活动对学生展开的应急避险教育,按部就班宣讲安全的重要性,没有为了宣传生命安全教育展开实践演练,误认为只要明白生命安全理论就能够做到应急避险,忽略了应急避免的实际训练性和教学实践性,应急避险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有能力进行自救,有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二、应急避险能力的主旨内涵
通常情况下,人类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同,有自然状态,也有应急状态。自然状态通常是说人们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而应急状态是人们面临紧急事件,比如人身安全遭受威胁、违法犯罪、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等情况下出现的状态,在面临紧急事件时人会表现出激动、紧张、慌乱,身心的行动能力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导致人处于非自然的状态。
生命安全教育所说的应急避险能力是说人在紧急状态下能够拥有应对一些紧急事件的能力,通过行动减少紧急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使自己尽快脱离险境,包括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正常的行动能力、对危险源的认知能力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动能力来减少、预防紧急事件带来的伤害,尽量使自己转危为安。此外,还要求学生在发生紧急事件时保持冷静,努力适应外界环境,合理处理与外界的平衡关系等。
三、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由上文可以得出,生命安全教育并不是理论教育 ,而应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拥有应对外界危险的能力,实现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可行性。
首先,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为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提供了训练平台。体育教学能够传授给学生运动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技能去应对遇到的危险。比如通过跑步速度训练、跳跃弹跳训练、外物闪躲训练、投掷训练、抗击训练、高度攀爬训练等,尽管训练力度不大,并且达不到标准的应急避险能力训练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应对紧急情况做了准备。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学到危险情况下对外伤进行处理、包扎、止血及人工呼吸、溺水救助、心胸复苏等医疗知识,只有了解了救助知识,才会在危险情况下进行自救。体育老师在处理运动外伤时常常采取以上方法,因此,将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理疗知识,帮助学生在紧急危险情况下正确处理伤患。
再次,体育教学还可以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外界对自己的考验。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能够在参与运动、比赛的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同时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信心、忍耐力、乐观向上等良好品德,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能够镇定自若的处理困境。
最后,在大学、中学、小学中展开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必须要侧重教育的实践性。而体育课程是各所学校都有的课程,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展开有层次的应急避险能力教育,还能够保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将安全贯穿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时凭借二者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等相似之处,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勇气方面,也起到了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作用,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最重要的是自我保护。由于锻炼的目的是维持和增进健康,因此尽量避免运动量过大的现象出现。下边是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几个症状。
一、呼吸困难症状
对于还未适应运动的人,在运动刚刚开始1~2分钟即感到呼吸困难,常使运动无法再继续下去。其大部分情况都是在呼吸、循环的氧气运输能力还没有充分提高之前,致使无氧供能的能量枯竭或血乳酸显著升高。努力克服此症状,对运动锻炼是有一定意义的。此时可中止运动,休息数分钟使身体恢复平静状态之后,再接着从轻运动开始练习。
一般人只要运动强度不大,是可以顺利从无氧过程过渡到有氧过程的。10~20分钟的运动也能简单地完成。若在5分钟以内有呼吸困难症状者,可考虑该运动的强度过大,不适宜进行。
二、腹痛症状
跑步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于运动和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肠痉挛多由肠内储积废气所致,某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而产生一些废气,另外,进食过饱或过多饮用碳酸性饮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由于进食、进水、吞咽唾液时带入食管的冷空气刺激所致。
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胀痛为主,这是由于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循环器官(心血管)功能没有立即适应,导致心搏量相对较少,引起静脉血在肝脾内一时性的淤滞。
当腹痛发生时,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容易发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宜食用容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并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还要有必要地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
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
二、腹痛症状
跑步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于运动和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肠痉挛多由肠内储积废气所致,某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而产生一些废气,另外,进食过饱或过多饮用碳酸性饮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由于进食、进水、吞咽唾液时带入食管的冷空气刺激所致。
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胀痛为主,这是由于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循环器官(心血管)功能没有立即适应,导致心搏量相对较少,引起静脉血在肝脾内一时性的淤滞。
当腹痛发生时,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容易发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宜食用容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并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还要有必要地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
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只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还要根据运动量来调整呼吸的节律及深度,总之,应避免腹痛发生,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
三、胸闷症状
运动中还常有胸前区发闷、发胀、发痛等症状发生。这是因人心脏缺血所引起的心疼痛或冷空气刺激支气管而引起的气管痛症状。心前区疼痛者大部分人有冠状动脉硬化症,此外心脏肥大或贫血者也容易并发此症,过去认为,运动时所产生的心前区疼痛症状,对机体是有害的。
现行的研究表明,除特别严重者以外,一般是不必担心的。只要不引起其他临床症状,是可以进行适当运动的。而且,运动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支气管疼痛症状,可通过间隔运动使其自然消失。若在运动中发生干咳症状,要调整呼吸方法使其缓解,寒冷季节还应加戴口罩进行运动,以防止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四、下肢疼痛症状
运动所引起的下肢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
长期不运动者,初次参加运动时,次日可感到小腿(小腿一头肌)和大腿(股四头号肌)部位的大部分肌肉疼痛。这是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乳酸积累,从而引起肌肉细胞膨大或渗出性无菌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不需做任何特别的处理,1~2日即可自然消失,所以对此不必过分担心。疼痛的反应可引起一次性的运动量减少,或1~2日的中断运动等,本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疼痛不严重时可坚持小运动量。
从开始跑步到坚持2周以上时,逐渐会出现足、膝的关节疼痛。这是由于反复施加的过大运动量给骨或关节韧带增加了负荷而引起的。此种疼痛比较顽固,这时应中止锻炼数日,等疼痛消失后再开始运动。再度开始运动时,运动强度应该比前次减小。
疼痛的产生有时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道路的硬度、鞋的不适等原因都可诱发疼痛。反复出现疼痛时,应该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疼痛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运动中引发的下肢疼痛,可能是由扭挫、肌肉撕伤、肌腱断裂甚至是骨折等所引起的。此时原则上要保持安静,应立即接受医生的诊断治疗。
五、中暑及日射病症状
中暑是因高温或受到烈日的暴晒而引起的疾病。由于造成中暑的条件不同,以及起的机体病理性变化不一样,中暑可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日射病、中暑高热等类型。
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进行运动时,体温异常上升,使汗难以蒸发,则引起运动性中暑。尽管典型中暑症状包括无汗,但运动性中暑的最初症状是大量出汗脱水。在强烈日光(紫外线)过分照射下所引起的中暑称为日射病。
日射病的症状:患者感到剧烈的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等。严重时昏迷、惊厥,但体温正常或微升。
日射病的特征是体温上升时却感到寒冷,皮肤出现“鸡皮”样变化。这些症状在临床易发生误诊。要注意采取应急措施对待。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无风、高温、多温、太阳直射的环境条件下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生。所以应该避免在这种环境中做长时间剧烈运动。老年人及有中暑史的人在劳累后参加锻炼时尤易发生。当白天气温超过28℃,长距离运动应该中止。在气温接近28℃的情况下,可将长距离跑程安排在午前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时间段进行,以避开正午的高热。
对日射病的紧急处置原则是降温为主,一般用冷袋和冷水湿敷治疗。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可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头部前额及枕部、胸部、腋区、大腿内侧等部位,用物理疗法进行降温。中度发热时(38℃)可用冷毛巾擦浴全身,微热时(37℃)可将身体暴露在阴凉的场所进行自然降温。运动引起的中暑性昏厥发生后,如果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就会很快恢复,但对身体会有一定损害,预防为主是上策。
六、补充水分的方法
运动中大量发汗可使血液浓度上升,循环血量减少,前者可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加大,后者可使心搏量减少。因此,大量发汗将影响循环功能,是引起脱水、昏厥、极度疲劳的危险因素。血液浓度增高可使渗透压升高,反射性地引起发汗中枢对汗进行抑制。发汗量少时又可使体温调节功能低下,体温异常上升有可能导致运动中暑。
所以,在大量发汗的运动中应重视补充水分。水分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一次性地大量饮水可引起胃内振动,导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因此,必须注意饮水的方法。
饮水量应按照运动量和排汗量的多少来相应调整,不可滥饮。所以饮水量必须区别对待。大量饮水会给心脏增加负担。
轻度运动中发生口渴现象,先不要饮水,这是由于口腔咽喉黏膜干燥引起的,可以用温开水漱漱口,以缓解口干舌燥症状。
运动中或运动后,每次饮水量要合理,绝不可开怀畅饮,一次水分的摄取量应以100毫升左右为宜,超长距离跑的途中,可根据发汗量的多少,以每次间隔20~60分钟一次的程度进行补水调节。
出汗失水也丢失盐分,因此有必要在补水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盐。考虑到能量的补充,还应在饮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糖分。但是,一向人为健康而进行的轻度运动,通常没有极端的脱水现象,所以不需要过分考虑水盐糖的补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