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优酷体育从世界杯开始正式入局体育产业,将对国内体育产业有多大影响?
- 2、塑胶跑道行业在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怎么样?现在入局是否还有机会?市场前景如何?
- 3、2021全球体育赛事重启 体育产业在下沉中升级
- 4、目前中国体育营销行业现状如何?
优酷体育从世界杯开始正式入局体育产业,将对国内体育产业有多大影响?
当然,这是为优酷运动创造一个繁荣的时代。阿里体育和优酷体育有明确的业务分工,优酷体育被认为是阿里生态下体育内容的承载者。杨伟东认为,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希望阿里体育通过赛事活动,优酷体育通过体育内容,两者进行结合,再加上阿里巴巴原有的生态,希望摸索出一套体育产业新的玩法和创新手段,内容+电商、内容+服务或是内容+比赛。
在演讲环节中,杨伟东也抛出了一个关键信息,优酷体育将从世界杯开始,正式进军到体育产业中。“我们做世界杯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个头部IP,而是基于体育内容做长远规划。”他也提到,阿里巴巴和优酷进入体育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对这个行业的持续投资和探索。
优酷体育的加入也为巨人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对于是否会成为新的“超级玩家”,杨伟东如是告诉体育大生意:“至于是不是超级玩家,我觉得要看最后的结果,不是有钱就是超级玩家,钱不代表任何,最终还是要思考阿里巴巴进入体育产业,到底能够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什么增量和不同。”
优酷此次强势切入体育内容已经是这届世界杯开赛前的一个重头戏,毕竟作为央视首次开放世界杯直播权的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其意义非同一般。其中关于优酷与央视播放合作的价格始终是外界广泛猜测的问题。虽然咪咕与优酷对此守口如瓶,但坊间传言认为咪咕的合作金额约为10亿元,而优酷的合作金额高达16亿元。
塑胶跑道行业在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怎么样?现在入局是否还有机会?市场前景如何?
首先作为一个从事该领域10几年的业内人士,推荐您这边多了解一下相关的文章和数据,目前,我国的塑胶跑道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国内塑胶跑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塑胶改建体育运动场地面层日益普遍。许多城市将原来黄土裸露的学校运动场地用塑胶材质覆盖起来,一方面有助于扬尘整治,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运动条件、提升师生及参加运动者的运动体验感。本文通过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关于塑胶跑道方面的相关情况。
一:塑胶跑道的发展历史及使用情况
美国从1961年首次铺设200米的赛马聚氨酯塑胶跑道,1963年开始铺设体育田径运动跑道。196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采用聚氨酯塑胶跑道,由于其具有弹性好、强度高、耐磨防滑、色彩鲜艳具有良好的田径运动使用性能,从此国际奥委会和各项运动专业委员会都正式把塑胶跑道定为国际体育比赛必备的设施。我国1979年9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首次采用聚氨酯塑胶跑道,到1998年全国塑胶跑道的原材料生产厂家已有30多家,原料产量5000吨。近年塑胶跑道发展速度惊人,每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2002年全世界产量130万吨,我国2002年产量不到4万吨,而消耗约22万吨,绝大部分靠进口。到2008年的时候,我国的原料产量已经达到十万吨。
塑胶跑道或人造草坪操场铺设后使得运动场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富有轻微弹性的胶面、草皮,使学生或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体能,提高了运动成绩;同时杜绝了在剧烈运动中容易产生的磕碰、摔伤等伤害事故;对于减少运动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改善运动环境更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一个干净、崭新的田径场对校园环境起了极大的美化、净化作用,成为了各个学校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塑胶跑道在我国的现状
按教育部统计,全国有大、中、专院校3000逾所,中、小学校20万所以上。大、中专学校塑胶跑道按照5000平方米,中小学校按照1000平方米计算,国内塑胶跑道市场容量将达到2.15亿平方米,其中30%已经铺设完成,仍然保有近1.6亿平方米。今后十年每年的社会需求平均达到2000万平方米,当然这也仅仅只是针对学校方面的情况分析,还未包含社会层面及专业运动场馆层面的具体情况。对于塑胶场地的铺设和使用,我国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后面十几年内,还将会面临快速发展的局面。
三:塑胶跑道目前在我国面临的问题
1. 每一个快速、蓬勃发展的行业,在监管及产品源头把控流程还不尽完善的时候,都会遇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原料不达标等等情况。塑胶跑道的问题更是尤为严重,“毒跑道”事件屡次出现,影响着学校师生及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健康。这一问题在2018年我国出台相关塑胶跑道新国标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也要警钟长鸣,关系到民生健康的问题,还是应该要层层把控,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2. 塑胶跑道在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较为专业的体育运动设施之一,这种造价较高,期望使用寿命较长的运动场地,在维护保养上也是有专业的方式和方法的,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使用维护塑胶跑道的初级阶段,对于场地的使用维护保养和环保意识还不够,也无法做到一个完善统一的流程,所以会造成场地还未达到应有的使用年限时,就会出现大范围的开裂、表层破损,表层鼓起、滋生苔藓、渗水性能降低甚至完全失去渗水性,随之带来各种场地弹性变差、防滑性变差、平整度变差的问题更是难以解决,导致运动者的体验感变差、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综述
综合各种情况了解和分析,塑胶跑道等同类型的专业运动场地的建设在我国有较大的市场前景,但由于维护和保养的种种问题,造成了我们在使用此类场地时,并未能完全达到它能提供的最佳效果。随着使用经验的增长,技术及方法的完善,这种情况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2021全球体育赛事重启 体育产业在下沉中升级
2021年全球 体育 赛事迎来大爆发,奥运会、欧洲杯等赛事即将开启。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专业 体育 运动正在从专业竞赛向全民参与下沉。这也为更多的 体育 IP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构成 体育 市场的全新增长极。
大型 体育 赛事重启 体育 产业下沉谋变
2020年成为 体育 届的荒年,上至世界顶级赛事,下到民间的普通比赛,都因为疫情防控等因素遭到了搁置延期,但无论是比赛运动员、赛事观众,还是赛事举办方或者赞助方,对于重启全球赛事都有强烈的诉求。
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减弱,欧洲各国的足球联赛已经到了赛季末段,欧冠也正如火如荼,北美的主要 体育 联盟赛事也激战正酣。夏季奥运会、欧洲杯等全球顶级赛事也将举办,此外,成都大运会、马拉松、乒羽网等各项赛事都将轮番登场,同时今年距离北京冬奥会举办也仅有一年的时间,各项冰雪赛事也将火热开展。
(图源:网络)
历来,举办国际大型 体育 赛事首先能够刺激 体育 场馆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够成为点燃全民参与 体育 运动的催化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大众对运动健身的热情,也推动全民自发休闲式的大众运动健身方式开始转向专业运动健身服务。随着需求逐渐增多,专业型 体育 场所数量随之井喷式爆发。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突破和普及,驱动国内运动健身产业向全渠道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元的运动场景,降低了运动的门槛,专业 体育 运动从专业竞赛向全民参与下沉。
在这种下沉趋势下,主题精品赛事大量涌现,尤其是跑步、健身、球类等全民参与程度极高的赛事,在强调竞技和挑战的同时加入社交与 娱乐 互动,吸引了极高的用户关注度和参与度。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晒运动、健身打卡等行为甚至成为流行文化之一。这种情况下,将用户价值与赛事的品牌化和商业化深度融合,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成为 体育 产业的发展方向。
体育 产业向互联网延申和连接也水到渠成。当早期的场馆预订服务商还陷在存量蛋糕的争夺中,靠补贴把场馆原有用户吸引到线上时,京东已经选择以场馆信息化为切入点,瞄准了增量用户。日前,京东投资了智慧 体育 综合服务商“动网”,以“物联网+ 体育 ”作为切入点,开展场景化营销。平台方、品牌方可以借助动网的对接,将他们的服务和产品下沉到各大场馆,进行场景化营销,把 体育 场馆纳入平台促销体系。
(图源:网络)
场馆是 体育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体育 用户最直接接触的运动场景,京东运动经过几年的积累已拥有了庞大的线上 体育 消费用户群体,投资动网不仅可以帮助京东更加深入地接触到精准的线下 体育 用户,也能更有力地的帮助京东运动与 体育 场景的深入整合。
回归 体育 本源 打造更多精品赛事 IP
体育 的本源在于竞争,赛事仍然是体现 体育 价值最佳的载体。越来越多国内外精品 体育 赛事的举办,刺激了消费者 体育 需求从传统的 体育 制造用品初次消费转向 娱乐 性消费、观赏性消费;尤其是对于新型 体育 运动的消费需求增强,如马拉松、竞技 体育 、雪上运动、户外运动等。
而国内 体育 产业的最大瓶颈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头部赛事的需求与国内竞技 体育 观赏性较低、赛事IP打造难度大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人均 体育 消费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国内马拉松比赛从 2011 年 22 场增长至2017 年的 1102 场,复合增长率高达 95.07%;截止 2018 年 11 月底,我国马拉松举办赛事为 1072 场,参赛人数为 530 万人,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即使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导致线下马拉松比赛大量取消,但马拉松赛事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吸引了更多跑者。中国田协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初,国内举办的线上马拉松活动达到368次,线上参与人次达到5200万。
而京东运动早已在马拉松这个项目上默默耕耘很久,目前已经赞助了包括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无锡马拉松、宿迁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在内的十多场马拉松赛事,并自主开发赛事报名系统,通过京东平台,为爱好者们提供赛事报名+装备选购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京东的影响力,打造更多国内精品马拉松赛事IP。
(图源:网络)
此外,2020年“11.11”期间,京东运动举办了“2020京东运动杯”羽毛球公开赛,以及京东运动杯“京舞东方”街舞大赛。这两场比赛,在运动爱好人群中形成广泛影响力的同时,也让京东运动“专业、品质、潮流、服务”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
在国内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利好加持下,京东将赛事线上报名、装备购买、线下比赛、品牌合作、用户互动等环节有效串联于一体,不仅实现了更高效的赛事统筹,也促成了多方资源的优化整合。而通过多元化的体验场景,京东更重视激发大众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打造 健康 活跃的 体育 生态圈。京东做 体育 产业,是实打实从自身优势出发,从 体育 产业的基础做起,这也为其他 体育 产业入局者做了示范。
体育 产业商业模型升级 “ 体育 + ”无限可能
回首2020年,所有 体育 爱好者,或许都对充满 体育 馆的空心回声感到沮丧。
2021能否重新建立观众对观看和参与 体育 赛事的信心,是所有 体育 产业组织者和赞助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乐观之处在于,随着大赛的重启所带来的产业热情,以及各方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型的升级作为助推,为更多的 体育 IP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构成 体育 市场的全新增长极。
2020年 体育 产业确实遇到了重大困难,但也客观提供了一种推动力。它让赛事组织者更多在经营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户和合作伙伴层面;新型小众IP开始找到更多的价值释放空间,市场的开放程度明显要好于过去的“传统”时代,而这些都为赞助品牌选择新资产,使用新方法创造了条件。
品牌会看到真正的机会,这能让品牌更好地与消费者接触,并开发新的数字机遇。当然,这不仅仅是增加在线基础设施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根据供需条件,来做出相应改善。
作为赛事举办方,应该专注于缓解各方的焦虑,一方面更多服务和创新来支持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影响力建立起积极的品牌情绪和参与度。随着 体育 产业更多转向数字,商业开发上的经济阻力就有被化解的空间,这也是未来产业全球化的最重要载体。
(图源:网络)
京东的 体育 产业布局通过投资动网,以及组织各类线下 体育 赛事,并结合已有的互联网大平台优势,正逐步由运动、装备等单一消费与“互联网+”、“AI+”“物联网”快速融合,使 体育 服务业的占比快速提升,形成以智能装备、全民健身、休闲 旅游 等业务为基本架构,整合教育、医疗、金融、 旅游 、文化等“ 体育 +”资源,这些也将为 体育 产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和示范效应。
2021年不断开启的大型 体育 赛事无疑是 体育 产业中的明星所在,但盛宴过后,需要更多植根于基层,潜心打造精品IP的角色。
正如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建队哲学:“我看见一个石匠在敲打石头。大约敲了100下,石头上连一条裂缝都没有。但就在敲下第101次时,石头却分为两半。我知道,那不是最后一击造成的结果,而是之前所有敲击共同起到的作用。”
目前中国体育营销行业现状如何?
体育产业火了,连接赛事方与消费者的中间产业——体育营销也成了各方关注的对象。不光是体育公司,甚至各类消费品牌也想参与其中,从中获利。
目前中国体育营销行业已呈现以下3个趋势:
1. 体育IP商业赞助费用急速膨胀
过去一年多以来,本土IP商业赞助增长状况明显。为了抢夺体育赞助资源,新入局者更是不惜采取高举高打的金元政策,导致赞助金额大幅激增。
2. 大公司鏖战全球体育营销
巨头们从资本或业务角度参与全球体育营销,在资本方面,有万达控股盈方、华人文化参投盛力世家等动作;业务层面,有阿里巴巴冠名世俱杯、海信成2016欧洲杯顶级赞助商等一系列合作发生。
3. 各类消费品牌开始关注体育营销
一些此前几乎不从事体育营销的企业开始发力。比如,西贝莜面村连续赞助北京马拉松,侨外移民今年亦赞助了国际冠军杯中国赛和北京马拉松。携程在赞助上海马拉松后,又携手乐视体育平台上做着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
体育营销兴起,一个直观的反映是过去一年多以来,本土IP商业赞助增长状况明显。为了抢夺体育赞助资源,新入局者更是不惜采取高举高打的金元政策,导致赞助金额大幅激增。这一点在中国足球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些此前几乎不从事体育营销的企业开始发力。比如,西贝莜面村连续赞助北京马拉松,侨外移民今年亦赞助了国际冠军杯中国赛和北京马拉松。携程在赞助上海马拉松后,又携手乐视体育平台上做着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