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竹竿舞是怎么跳的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基本跳法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分类介绍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竹杆舞)”、“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跳竹杠”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间体育游戏色彩的舞蹈,表演时,将两根长木杠平行排放,两杠之间相距约9尺,其间横放8条竹竿,分为四对,每对间隔2尺左右,操竹竿者为8位男子,分为两边,每边四人,蹲在地上操作竹竿,一手一根,对面相向,一鼓手有节奏地打着鼓点,操竿者按鼓点节拍,敲一下木杠,合一下竹竿,或是敲两下木杠,合一下竹竿,发出“的的打打拍拍”的响声,青年女子便在竹竿之间跳跃。“跳竹杠”分“单跳”、“双跳”两种,单跳的方式为:由各人在竹竿中间,一个跟着一个沿着4个空格一步一跳,边跳边舞,向前向后往复不止。双跳的方式为:两人一组,双方的动作必须协调,彼此相互照顾,按照一对竹竿的开与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又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直到尽兴为止。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每到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村中师爷们就自发组织一些传统的“拜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面壮观,别具一格,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在必背镇,有一座具有浓厚瑶族特色的接待楼,游客在这里可饱尝瑶族风味,畅饮瑶胞自制的苦桑酒,也能欣赏到瑶家小伙子和瑶族姑娘为你表演的瑶族竹杠舞、顶杠、丰收舞和瑶族婚嫁等民族节。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规模较小。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千名壮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壮观景象。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黎族竹竿舞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畲族竹竿舞
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且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
竹竿舞的基本步法简单讲解
跳竹竿舞的场合是豪迈洒脱的,气氛热烈的。竹竿舞还具有健身价值。不知道有没有了解竹竿舞的朋友?竹竿舞基本步法是怎么跳的呢?相信是不少喜欢舞蹈的朋友都想知道。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竹竿舞的基本步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竹竿舞的基本步法
1、竹竿舞基本步法
击竹者有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竹竿的握法是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跪地击竹竿的方法有: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2、竹竿舞的分类介绍
京族竹竿舞。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瑶族竹竿舞。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壮族竹竿舞。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规模较小。
佤族竹竿舞。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苗族竹竿舞。竹竿舞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
黎族竹竿舞。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
畲族竹竿舞。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气氛热烈。
3、竹竿舞的简介
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一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竹竿舞的发展历程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
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竹竿舞的运动价值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
竹竿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竹竿舞具有一定的运动跟健身价值。
猜你喜欢:
1. 跆拳道实战常用的9个基本步法有哪些
2. 登山步的基本动作技巧教学有哪些
3. 初学芭蕾舞的基本动作
4. 芭蕾舞基本动作讲解
5. 拳击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讲解
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一、发展合作能力培养集体感的目的和意义
善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性格特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父母又往往宠爱和纵容他们,使他们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变的任性、自私,不会主动、正确地与人合作。对孩子加强合作性的训练,既是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将来愉快地与人交往打基础。因此,合作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是学生生活中归属的第一个集体,因此,学生的集体感也最初在这里萌发并得到发展。这�候,他要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学会如何与人进行合作。
二、学生合作能力、集体感培养的可行性
学生处于学习期,由低年级教育过渡到高年级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与3岁――4岁学生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他们好学多问,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初步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1.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小学学生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阶段转化的过渡过程。也就是说,小学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通过教育,小学学生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识地、自觉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3.小学学生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4.在教育影响下,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特别是与同伴广泛交流,使小学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对他人发展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与竞争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主要内容和活动设计
1.生合作能力的训练内容
(1)认识合作能力及其意义。让学生了解很多事情自己一个人是完成不了,需要和别人一起做;懂得合作就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一起完成任务。例如:一个的8岁孩子对合作的理解是:“合作就是两个人做事情。”
(2)培养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与和别人一起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能力,如两个孩子一起把他们劳动工具放回工具房。培养学生提出建议、指导同伴行为的能力和服从同伴、接受他人建议的能力。这种提出建议和接受建议的能力是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3)鼓励合作性的竞争。激发学生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和其他人、其他组进行竞争能力;正确对待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新的技能,发展同别人的友好关系。
小学学生喜欢竞争的集体活动并追求活动结果,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比赛,学生只有从一次次的失败和胜利中体会领悟到大家必须有团结协作,互相合作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感才能获胜。如:在分组进行大型积木建构比赛时,有的组由于成员心齐合作的好,很快搭建成功,而有的组却没有能完成,又比如午睡起床进行自我服务能力比赛,有的组从一个个组员来看动作并不快,然而却获胜,有的组动作快的学生并不少,然而少了互相合作帮助的观念,却落到了最后。在竞争活动中,学生从多次亲身经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中逐渐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了集体感。
2.学生合作训练活动设计
(1)连体人。学生自选同伴,两人一组。将报纸挖两个洞,分别套在两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两人一组沿指定路线走、跑、过小桥等。如果报纸中途破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碎者为优胜。
(2)背靠背。学生自选同伴,两人一组。让学生两两背对背坐下,两腿伸直,双手臂向后相互钩住,然后试着站起来。
(3)分组拼图。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一份拼图。比赛哪组拼的快。
(4)一人画一笔。将全班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组,教师规定统一的题目,如画一张脸,一朵花、一个动物等,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的时间内,一人画一笔,轮流将图完成,画完后,可以将每个小组的画都贴到教室的墙上,并指导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评论,指出自己画在哪里。最后帮孩子总结:每一幅画都是大家合作的结果,画得好的组是因为他们合作的好。
(5)众志成城。教室在操场上画2-3个正方形(大小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必须是学生紧紧挨着才能站下).将全班学生分成2-3个小组进行游戏.游戏规则是每组学生可以用任何方式进入正方形,要求全组学生都站在正方形内.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些合作性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还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的强大,渐渐的让其形成为了集体利益而适当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的意识,让其知道集体有制约性,学会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知道个人的言行会对班级体产生影响。如;在体育比赛中,有的组由于个别学生违反规则而落后,遭到大家的批评,这种批评有助于学生为了集体利益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
四、发展合作能力、树立关爱集体的责任心
学生合作能力及爱集体情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及教师良好的情感的感染,方能形成,因此组织一些活动,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感知,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活动方案举例:
课例一:小学音乐游戏:竹竿舞
活动目标:1.在感受音乐基础上,初步探索竹竿舞音乐的节奏。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表演竹竿舞,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竹竿若干 2.音乐、视频录像
活动过程:1欣赏感受音乐。(1)第一遍欣赏音乐。教师:这段音乐好听吗?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第二遍欣赏音乐。教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第三遍欣赏音乐。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小手或小脚拍出不同的节奏。
教师小结:这是一段竹竿舞的音乐,音乐听上去欢快又明朗,竹竿舞是黎族人最喜欢的舞蹈之一。
2.尝试根据音乐用竹竿表现节奏。(1)谁能用竹竿把刚才拍的节奏表现出来?(2)那么有什么办法让跳舞的人与敲竹竿的人合作好?(3)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相互交流,提升简单的竹竿舞表演方法。
4.观看竹竿舞录像,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
(1)看看少数民族的人怎么跳的?(2)把竹竿带回去继续试试,跳出更多的花样。
在这个跳竹竿舞活动中,敲竹竿时能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果两个人合作的不好,节奏就会乱竹竿分合就会出错,这会导致跳竹竿的学生也出错,所以这个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要很好的合作,才能使这个游戏成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对这个活动也很感兴趣,尽管还有些生疏,但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竞争意识。
许多我们平时做的或孩子自己的相互合作都可以转化为学生集体感的培养。如:对孩子自信的培养。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长后,自信心被激发起来,有了这样的自信,孩子会乐意去帮助有困难的同伴,愿意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事,他的这种个人行为也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表现,同样也是培养学生集体感的途径。又如:平时各种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学生的集体感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集体感的培养就在我们的平常的教育之中,因此学生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循循善诱,在各个环节、活动中激发孩子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爱集体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