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大班体育游戏锻炼平衡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游戏有哪些
- 2、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
- 3、浅谈怎样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
- 4、新时期初中体育互动课堂的价值有什么呢?
- 5、小中大班体育活动的平衡动作要领
大班体育游戏锻炼平衡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游戏有哪些
1、《平衡凳游戏》
通过多种平衡凳游戏,发展幼儿的灵敏、力量和协调性。培养幼儿积极思维、主动创想团结合作、富有责任感的品质及遇事沉着冷静、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
2、《奇怪的动作》
幼儿在口令的提示下完成向前看齐、向上看齐、向下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等动作。
(1)教师以较慢的动作和详细的提示语言引领幼儿一起变换看齐六个方位。
(2)教师以较快的的动作动作和提示语言连贯的改变看齐的六个方位。
(3)幼儿四人一组持竿,在竹竿令提示下完成向前看齐、向上看齐、向下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原地踏步走和立定等趣味动作。
3、《看谁反应快》
幼儿四人一组持竹竿听令向前、后、左、右正确移动。
(1)教师与幼儿一起向前、后、左、右正确移动。
(2)教师与幼儿做相反的动作。
如教师持竹杆向前一步、幼儿四人一组持竹杆向后移动一步;教师持竹杆向左一步,幼儿四人则持竹向右移动一步;教师向左二步,幼儿四人则持竹向右移动二步,并以此类推变化。
4、开汽车
幼儿8人一组持杆组成4辆汽车,开车不碰撞教师提醒小司机二手握紧前两端,最后幼儿二手握紧后两端行车途中注意避让,8人一组相互体谅彼此照顾,然后组成一辆火车一起开回教室,提示幼儿及时调整运动姿势,汽车加减速,转向要准确,开车不碰撞。
5、《巧过竹竿》
教师提出新的活动要求:幼儿必须4人一起过杆,并提示幼儿提前商议决定,根据前一组的完成情况做出跨越行走或跳跃等创造性的与之前不同的动作过杆。同时调整和帮助幼儿形成动作,在活动中及时用语言肯定动作变化,提示幼儿注意安全及时阻止危险的动作。
教师示范与众不同的过杆方式,并引导幼儿在下一次的类似活动中加以实践和变化。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人在身体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时候能够保持身体稳定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得以站立、行走和保持动作协调的重要保障。因此,平衡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项目。体育活动作为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平衡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弱,但模仿性强,处于发展平衡能力的关键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明确指出: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要把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作为动作的发展目标,要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幼儿发展指南强调了对于幼儿平衡能力培养的重视,由此可见,平衡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各种资源,开展平衡训练,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在传统的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年龄小,大部分老师都是向幼儿讲解了体育活动内容后,让幼儿自己玩游戏。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且目标分散,幼儿玩着玩着就没有了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心强,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的特点,根据体育活动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平衡能力的训练活动中。
例如,在一次练习单腿站立的体育活动中,活动目标是要能够单腿站立,上身不晃动,且能保持1分钟。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立了“大公鸡”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扮演大公鸡的角色,模仿公鸡“金鸡独立”的姿势,单脚直立,昂首挺胸,笔者边做动作边引导幼儿念着儿歌:“我是大公鸡,天天早早起,叫醒小朋友,清晨喔喔啼。”先让孩子们腿站立,保持上身不晃动20秒,再慢慢延长时间。当他们都熟悉了游戏规则之后,再比比看谁站立的时间最长。在活动中,孩子们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变换不同的活动形式,如金鸡过河、斗鸡等。
情境的创设使单调的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他们兴高采烈地反复练习,乐此不疲地在情境中训练平衡能力,使幼儿的平衡感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活和训练。
二、多样器材,充分调动幼儿的平衡感官
活动材料是幼儿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结构,投放多样化的材料,开展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的练习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平衡感官,实现平衡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指导幼儿开展平衡练习的时候,投放的材料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根据练习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如让幼儿用头、肩等部位来顶沙包、顶塑料盘子、顶积木以保持材料的平衡;或者让幼儿拿着水桶,保持平衡地走等。笔者还先让幼儿在平衡木上练习站立,然后再升级难度,在空旷的操场上设置踩高跷的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幼儿能够安全使用的踩高跷道具,或用梯子作为障碍物,让幼儿踩着高跷跨过梯子,或者利用操场上的一些小斜坡,让幼儿俯冲着滑滑板等。
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开展多元化的平衡锻炼,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平衡感官,促进了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三、开发场地,拓宽幼儿平衡能力训练的空间
幼儿园都有着较宽阔的场地与丰富的活动训练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场地资源组织幼儿开展平衡练习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加大难度,组织幼儿开展梯度式的平衡训练,这样才能既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又逐步实现平衡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操场上的活动空间比较单一,因此,为了提高对于幼儿平衡能力的训练效果,笔者会开发不同的场地,拓宽幼儿平衡能力的训练空间。笔者通常会借助于幼儿园内不同场地的特点,然后分别组织幼儿进行不同难度的平衡练习活动。如基本的平衡训练,笔者会让孩子们压着操场上白色的跑道线行走,并逐渐加大难度,改为曲线式压着白色的跑道线行走。除此之外,更加高难度的,笔者会利用一些小型的轮胎组成高低不同的护栏,让孩子们练习障碍物行走等。
通过由浅入深的梯度式平衡训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平衡感官,逐步实现了幼儿平衡能力的提升。
四、游戏实践,丰富幼儿平衡训练的内容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平衡训练通常都是进行单调的基本动作练习,这样极易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而缺乏参与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喜爱游戏的心理,以游戏化的模式,把需要进行平衡训练的内容和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起来,以促进平衡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指导幼儿进行平衡能力实践活动的初期,部分幼儿平衡能力较差,出现了畏惧心理,笔者便设计了“我是小小消防员”的活动。为了救火,“消防员”必须通过狭窄的木桥,于是,笔者让孩子们在一定高度的平衡木上行走,开始时,笔者会牵着他们的手,而后慢慢放开,直到他们都能独立走完全程。当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后,笔者便设计了“抢救伤员”的游戏活动,孩子们两人一组,抬着担架,一起过平衡木。口哨一响,两个小朋友相互协作,过桥抢救伤员。通过这些游戏,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有效促进了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发展孩子平衡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到平衡能力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组织幼儿开展平衡训练,以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浅谈怎样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条件等,针对一次课设定的具体明确、易于观察和测量的一类行为方式,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实现高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指导性、可执行性不强,往往与教学目的混淆,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就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探讨,为提高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水平提供借鉴。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目的的区别
很多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与教学目的相混淆,影响了体育教学中对教学任务的可执行度。那么,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围绕着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预期,都具有指导性。区别在于,体育教学目的是对体育教学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的。一般体育教学目的用词为:“掌握”“巩固”“理解”等。教师不易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教学目的一般被采用在教学大纲中和上级的指导文件中。
教学目标一般多用于针对一次课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体育教学意图的一种具体的陈述,是从微观角度进行论述的。是对通过一次课的教学后,学习者应该获得什么能力的一种具体的陈述。比如,对于单手肩上投篮新授课的教学目的经常采用的陈述一般是“初步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在这句话中,用了“初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初步掌握,初步掌握是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里都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如果同样一个内容,用教学目标来表述,可以是“80%的学生能够站在罚球线处,采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进行投篮,命中率在40%以上”。那么,通过这种精确的表述,教师本身和教学评价者可以对教师教学的效果进行非常直观的评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1.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
运动技能目标即通过一次体育课的学习,学习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运动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即我们能够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预定的、明显的、看得见的变化。它反映了课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在运动技能目标设定时,应该注意的是,目标中完成的任务是教师能够观察到的学习行为,不能用“掌握”“基本掌握”等抽象动词表达。另外,在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中,应该清楚地表达学生的学习条件、完成学习的程度,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其次,技能目标的设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技能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要素:“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谁”,是指学习的对象,即学生。教学目标制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期望和预计,因此,教学目标的对象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参与学习的学生。同时,我们要注意,这里的“谁”,是教师对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人数的预估,即不一定是全体学生,可能是大部分学生,但是不能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要求,显然,教师的教学是失败的。“做什么”,是指一次体育课中学习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在此,应该是课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如一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学习篮球运球上篮和素质练习快速跑,那么在技能目标设定时应该针对篮球运球上篮这一内容来表述,素质练习快速跑只是辅助教材。“做到什么程度”,是对学生通过一次课的学习后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的一种预测性的描述。如通过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学生的投篮命中率达到60%。“在什么条件下”,是指完成前阶段“做到什么程度”的条件,如还是针对前面的单手肩上投篮命中率要到达60%的条件是站在罚球线位置。这个完成的条件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不断提高要求,如对于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在篮圈到罚球线为半径的弧线任意一点进行投篮。
2.身体素质目标的设定
身体素质目标是指通过一节体育课的学习,对学生什么样的身体素质进行影响和提高。身体素质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灵敏素质,进行的练习有快速启动和停止,改变方向,改变高度等。身体平衡素质,进行的练习有身体平衡、静态平衡和动力平衡。身体协调素质,进行的练习有眼手的协调、眼和足的协调练习。速度素质,进行的练习有腿部快速运动练习和手臂的快速练习。耐力素质,一般包括心血管的耐力和运动系统的耐力练习。柔韧素质,一般包括颈部柔韧、躯干柔韧、四肢柔韧、手足的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力量素质,一般包括臂力、腿部力量、全身力量等方面的练习。爆发力素质,一般包括手臂的爆发力和腿部的爆发力。在一次课的安排中,主教材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是要重点突出的,如快速跑的教学主要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和爆发力。另一方面,辅助教材对于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师在安排辅助教材时应该考虑到练习项目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情感目标的设定
情感涉及学生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情感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获得的感受、兴趣、鉴赏等心理方面的影响,属于隐性目标。情感目标是对学生心理获得的一种描述。情感目标的培养很难在短时间内直观地观察到,但是情感目标非常重要,是实现体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组织、语言、练习内容、学生课堂中相互间的关系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制定情感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制定一次课的情感目标。
三、设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实现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通过教学来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学生来制定的。
(2)一次体育课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这次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学习效果,而不是对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程序的描述。
(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得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制定太低,学生不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本着“跳一跳才能达到”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同时,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4)设定教学目标要在以运动行为目标为主导的前提下,兼顾情感目标。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还要通过教学的组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高。
(5)情感目标的制定要考虑通过教学对学生情感影响的实际效果,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地将情感目标扩大。
新时期初中体育互动课堂的价值有什么呢?
目前,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人,体育教师作为领路人应肩负起帮助、引导和服务学生的责任。角色定位的有效转换,能引发学习氛围的变化,使得课堂空间更平等。学生在平等的体育课堂环境中不再是知识的“容器”,逐渐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初中体育互动课堂的搭建,打破了传统体育教育僵化发展的格局,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师生的互动交往空间。初中体育互动课堂的搭建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新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对当代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初中学生更关注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对传统体育课堂中的田径、球类项目的了解不够充分,缺乏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为激活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创新传统体育课堂环境,搭建体育互动课堂成为新选择。体育教师创新求变,能引领学生的变,体育教师的创新,必将带动学生的创新。互动的课堂环境中包含了更多新奇的内容、互动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成长,不只是身心素质的成长,更是思维的激活。初中传统体育课堂环境强调围绕体育课堂的内容与知识点做好知识的传递,让初中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心理素质得以改善,但对初中学生思维的激活关注度不足。
初中体育互动课堂的构建,强调求思、求变、求新,以新颖的内容和多元的方式,让体育课堂的核心功能得到深度挖掘,初中学生能在互动交流、深度探究中摸索体育教学的本质,让初中学生愿意围绕体育教学内容做好深度思考,引起强烈共鸣,达到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考核标准以成绩为硬性条件,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体验感大打折扣,情感体验明显下降,甚至有的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
初中体育互动课堂的搭建和形成,更注重初中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在平衡互动和沟通下,根据初中学生的基本需求精选体育教学内容,让初中学生可以在情感共鸣中定位自身位置,牢牢把握初中学生的情感脉搏,调动初中学生的情感。
小中大班体育活动的平衡动作要领
一、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按快慢节奏过平衡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敢于挑战,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音乐、平衡木若干。
三、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T: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很特别的音乐,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2.幼儿自由走平衡木。
小结:刚才你们在平衡木上走圆场的时候手都伸平了,走得稳稳的,很棒。
3.幼儿示范各种方法走平衡木,教师抓典型讲解要领。
T:你们刚刚是行走过了平衡木,那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过平衡木呢?(请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跟着在原地练习。)
T:现在请你们选一种方法来过平衡木。
4.幼儿练习。
T:你们刚刚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1)没困难——你们真厉害,都能稳稳的过平衡木。
(2)有困难——那你选一种最稳、最安全的方法再来过一次平衡木。
T:这一次我有一个新的要求,请你们听好我的哨声有节奏的过平衡木。
5.听音乐,比较两段音乐旋律。
T:下面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听一听哪里快、哪里慢?
6.幼儿分别根据快、慢的音乐选择走的方法进行练习。
(1)慢音乐——原地练习两个动作,要求按照音乐节奏;熟练后再上平衡木练习。
T:请你用分合的方法,有节奏的来走一次平衡木。
T:你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再走一次。
(2)快音乐——直接上平衡木练习。
T:这次音乐变快了,你能又快又稳又安全的走过平衡木吗?好,来试一试吧!
7.教师示范完整的表演。(加高平衡木:两低一高)
T:你们都能稳稳的走过平衡木,真厉害!我也很想来试一试,你们可要看仔细啦!
T:你们刚刚发现了什么?
T:平衡木加高了,我刚刚走了几个慢的?听到什么音乐后亮相?
T:你会做一个很帅气的亮相吗?(教师喊口令,幼儿自由做出亮相的动作。)
8.幼儿尝试跟音乐完整表演两遍。
9.幼儿坐在平衡木上进行放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