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华熙LIVE对今后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吗?
在华熙LIVE模式的引导下,五棵松体育中心将继续作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秉持“比赛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过两届奥运会的宝贵优势,将自身打造成球迷心中的冰球、篮球双圣地,全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树立行业标杆,推动建立后冬奥时代场馆运营新模式。
广州承办亚运会有哪些优势??
广州举办亚运会的优势(strengths)
(一)体育人口超五成,体育消费潜在的市场大
2005年广州市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90.9%,比2000年增长12.9%,超过“十五”规划“85%以上”的目标。全市体育人口达58.82%,比2000年增长18.82%,超过“十五”规划“45%以上”要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
广州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处于初步富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新口径计算为2138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2857元。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人居环境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市场日趋火爆。到2002年12月31日止,广东省有体育服务单位4314个,其中体育健身娱乐业4062个,体育培训业213个,体育竞赛表演业10个,体育广告业29个。体育用品制造单位945个,体育用品贸易单位3557个,其它单位755个。2001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值243.04亿元,增加值65.7亿元;2002年体育产业总产值282.67亿元,增加值72.0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6.3%和9.7%。其中2002年增加值占全省GDP的0.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1个百分点。[2]
(二)体制优势
中国的举国体制和国际地位是最值得自豪的一大优势。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和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对于举办亚运会这样的国际大型赛事,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早为亚奥理事会所认同和欣赏。
这次广州提出申办亚运会首先有广州市委、市政府作为坚强后盾,其次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予以直接帮助,最后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奥委会向亚奥理事会提交申办亚运会的意向书。整个过程十分严谨规范,足以给亚奥理事会最充分的信心和保证。
(三)广州具有丰富的举办大赛的经验
广州一直是举办国际和国内大赛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广州先后举办了第6届全运会和第9届全运会等几十项国内大赛,同时还成功举办了1991年第一届女足世界杯、1998年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2002年联合会杯网球赛、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2003年中巴足球大战、亚洲杯体操锦标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德国世界杯足球赛预选赛、雅典奥运会拳击预选赛等国际大赛。
(四)体育场馆优势
1987年六运会的举办,广州新建了天河体育中心,2001年九运会的举办,广州建造了更为现代化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新体育馆。借两届全运会的东风,广州已拥有各类体育场馆6800多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2.72平方米,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目前,广州可提供的比赛场馆50多个,训练场馆200多个。[3]其中像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都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最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广州的体育场馆优势,主要体现在集群性、连环链、配套式和现代化等方面,早已得到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众多国际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
(五)交通发达、酒店充足
航空方面:新建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最大的机场,预计到2010年将开通40条以上的直达国际航线。在200公里范围内还有香港、深圳、珠海三个国际机场。
铁路方面:广州现有4条铁路干线沟通全国。2010年前将建成广州新客运站及连接深圳、珠海、佛山的3条城际快速轨道线。
公路方面:目前,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对外公路网络由2条环城高速公路和11条对外呈辐射状的高速公路组成。未来5年,广州的对外公路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
目前,广州拥有星级酒店196家。这些酒店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并按照国际饭店业的模式进行经营和管理,能够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接待服务
和其他公司相比,乐动体育中心赛事策划有什么不同吗?
除了更专业以外,最大的优势是有自己的场地,而且场地选择余地方便,不需要像其他公司一样去租借场地。
河南省体育中心能容下多少人
河南省体育中心主要的体育设施有可容纳近 5万人的体育场、田径场、足球场、棒壘球场、综合训練馆及配套设施。中心的体育场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 69,153.9平方米,其独特的球穹形网架罩棚结构及目前居全国第一的网架跨度,展现了体育场宏伟壮观的气势,橄榄形薄壳结构与大萤幕相得益彰的配合,使整个建筑风格迥異,极具特色,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体育场设计新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新闻发布中心、多功能厅、首长休息室、贵宾室、包厢、会议室、运动员和裁判员休息室、赛后控制中心、大型展厅、演员化妆室、宾馆、餐厅等一应俱全;高清晰度的彩色大萤幕显示系统、计时计分系统、电脑网路系统、數位化控制(DDC)系统、全套进口的扩音设备和场地灯光系统等,使体育中心的硬体设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体育场还拥有举行正规田径比赛的全套先进设备,各類器械的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田聯规定标准。体育场四周还设有足球场、棒球场、壘球场等,能满足多个专案训練和比赛的需要。体育中心综合训練馆内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柔道、摔跤、健身等二十多个训練场地,并拥有现代化的专业设备。该中心还具有总面积达 32,000平方米的大型綠化停車场,道路、交通设施完善。目前,中心可为高水准运动队提供的训練场地共有 26 块,其中室内场地 19块,室外场地 7 块,可同时安排 200 人训練。这些训練设施的完好率为 95% ,常年使用的时间约 300天,使用率平均达 95%,每天能保证至少 8小时的训練。训練场馆照明设备完备,可以保证进行夜间训練。另外,中心配备有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医療保健人员和心理训練人员以及国家级教練员。与其他同類训練基地相比,该中心为优秀运动队训練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是:体育场馆集中,训練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后勤保障有力。
体育馆的优缺点
一、体育馆向"多功能"模式发展
开放改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生活。80年代兴起的卡拉OK和歌舞厅等娱乐方式,至今不衰。而近年随着广大群众经济条件的改善,文化品位的提升,对生活质素和业余享受的观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人们更加重现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加上政府的导向(全民健身)特别是申奥(2008)和申亚(2010)的成功,在全国兴起了一个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的热潮。其中一个特点值得注意----从国内到国外,不论是新建馆还是旧馆改造,普遍都设计成"多功能"的模式。不仅具备体育训练和比赛的功能,还承担集会、展览、庆典、文艺演出甚至放电影等多样功能。据资料介绍,美国旧金山某体育设施的使用比率中, 体育比赛占51.7%, 音乐会占19.4%, 马戏、冰上舞蹈占7.1%, 展览及其它活动占21.8%。澳大利亚墨尔本某体育馆,音乐演出占50%左右。这是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带来的发展动向。
二、多功能体育馆的主要特点
与一般"纯"体育功能的体育馆对比,多功能体育馆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常在场地一侧设置固定的舞台,用作会议的讲台及文艺演出活动的表演场地。
2、除在比赛场地安装体育比赛专用照明系统和语言广播扩声系统外,还要参照剧场的模式增加设置舞台灯光和文艺演出(语言与音乐兼用)的扩声系统。
3、对建声设计的要求应高于"纯"体育功能的场馆。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三、 体育馆建筑声学设计的有关标准
国家建设部近年先后颁发了JGJ/T131-2000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和JGJ/31-200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两个文件,其中有关建声设计的指标及要求有以下几点:
〔1〕体育馆建筑声学条件应以保证语言清晰为主。
〔2〕不得产生明显的声聚焦、回声、颤动回声等音质缺陷。
〔3〕中小型体育馆混响时间在500-1000Hz范围内宜设置:1.3-1.5s。
各频率混响时间相对于500-1000Hz混响时间的比值:
频率〔Hz〕125 250 2000 4000
比值 1.0-1.3 1.0-1.1 0.9-1.0 0.8-0.9
〔4〕大厅上空应设置吸声材料或吸声构造。
〔5〕大厅四周的玻璃窗应设有吸声效果的窗帘。
〔6〕大面积墙面应做吸声处理。
〔7〕比赛场地周围的矮墙、看台栏板宜设置吸声构造,或控制倾斜角度和造型。
四、体育馆常见的声学缺陷
近年体育馆的建筑造型和结构大量采用暴露网架、不设吊顶甚至采用透光的屋顶材料,并流行弧形拱顶、圆形墙体和大面积玻璃窗或玻璃幕墙等形式,这都极易造成较严重的声学缺陷。而且建筑声学的设计项目往往是在建筑土建设计、装饰设计甚至施工的后期才介入,由于基本的建筑造型方面已难以改变,唯一办法是从声学装修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这就大大增加了设计和施工的难度.
上述建筑结构造成的常见声学缺陷如:
1、声聚焦
声音在遇到凹的墙面或天花棚顶时将会产生声聚焦,使某些点或某些区域的声压级远远大于其它位置,导致声场分布极不均匀,出现"声染色"和"声反馈啸叫"等音质缺陷。体育馆的弧形拱顶和圆形墙体,是典型的容易产生声聚焦的结构。
2、颤动回声
在室内的一对平行墙之间,一个声音在两墙壁间来回反射产生多个重复的声音,称为颤动回声 。这在体育馆的大面积墙面以及比赛场地周围的矮墙和看台栏板等处最易产生。
3、混响时间偏长
和一般剧场、音乐厅、会议厅等厅堂相比,体育馆能做吸声处理的表面积比较少,所以混响时间普遍偏长。
五、 解决体育馆声学缺陷的可行措施
综上所述,体育馆存在的声学缺陷通常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混响时间过长,二是存在较严重的声聚焦和颤动回声。解决第一个问题的难度不算很大,只需在馆内增加适量的吸声材料(充分利用墙面和顶部),即可把混响时间缩短下来,其中的技术难点是设计计算的精确性和施工工艺的严谨性。
解决体育馆声学缺陷的较大难点在于如何消除由于弧形拱顶和圆形墙体所引起的严重声聚焦和颤动回声,而又不导致改变该馆原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所定下来的的整体造型、外观、采光功能和建筑风格,这才是建声设计中最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关键。
对上述问题近年常见的解决措施有以下几种:
1)在棚顶安装大面积的平面吸声天花板。这种方法大量用于剧场、礼堂和屋顶为平面形的体育馆,效果很好。但如用于弧形拱顶或采用透光屋顶的体育馆,这种方式会完全破坏了原来的风格和采光功能,不可取。
2)在拱形网架下面吊挂大面积的吸声体。这方法曾用于北京市城北体育馆和广州中山纪念堂,效果良好。但用于弧形拱顶或采用透光屋顶材料的体育馆,同样影响观感,同时还影响原来已设计或安装好的照明灯具位置需要改变,不可取。
在顶棚中央吊挂大型吸声体以解决声聚焦等缺陷。
3)顺着拱顶网架安装条形吸声体(吸声条),这方法曾用于九运会主会场----广州体育馆,采用德国专利的吸声条,用量很大,价格昂贵,而效果仍未能达到十分理想。
4)向拱顶喷涂吸声浆体。这方法曾用于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舞台后墙和侧台墙面,效果尚可,但由于施工工艺的原因(例如喷涂的厚度不易准确控制),不可能准确控制混响时间,只能用于某些小范围局部处理,不适合于大面积且要求精确的混响设计。
5)近年较常见的做法是采用事先经过测试的空间吸声体(预制件),顺着网架的形状吊挂于棚顶。可以达到比较良好且较精确的吸声效果。类似方法曾用于广东中山古镇体育馆、肇庆学院体育馆等场馆,效果良好。这个方案不会过分影响建筑风格,如果对空间吸声体的造型和色彩适当组合搭配,还会有一定的美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