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体育高水平后备力量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补助地方培养体育高水平后备力量专款(以下简称后备力量专款)的管理,提高专款使用效益,根据《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精神,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后备力量专款是为了突出奥运战略,针对我国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缺乏的状况,由财政部核拨的用于改善亚运会、奥运会后备力量培养的布局、训练场地、设备、科研、教学条件的专项经费。后备力量专款由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共同管理。第三条 后备力量专款按照“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服务”的指导思想,采取“重点优先、专款专用、缩短战线、突出效益”的原则进行使用和管理。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体育部门)使用后备力量专款,必须接受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第二章 补助范围第五条 后备力量专款主要补助培养冬、夏两季奥运会和亚运会高水平人才单位,重点用于全国18个重点项目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类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和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购置训练器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训练条件、奖励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省级体育部门。对承担奥运会、亚运会比赛或集训任务的单位予以重点保证。第六条 18个重点项目是指田径、游泳、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射箭、击剑、体操、举重、摔跤、柔道、赛艇、帆船帆板、篮球、排球、速滑、短道速滑,其经费份额占经费总数的70%。其余主要用于有望夺冠的具有潜在优势的项目(如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安排的依据主要根据输送人才的数量和输送人才的成绩。以四年奥运会为周期,对成绩好的单位进行重点支持。第七条 国家在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二年,从总经费中划出300万元,对在冬季、夏季奥运会上取得前八名的省级体育部门予以奖励。奖励经费要与其所属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输送人才情况相联系,用于改善基地训练条件。奖励办法对集体项目和非集体项目分别予以打分,根据所得分数计算奖金数额。第八条 后备力量专款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严禁截留、挪用和挤占。第三章 专款的申请和审批第九条 凡符合上述补助范围的省级体育部门可申请后备力量专款,申请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至3月31日。第十条 省级体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为后备力量专款的申请单位。省级体育部门直属及地、市、县所属体育运动学校、各类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申请专款时,均须逐级上报省级体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经省级体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联合行文向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提出申请。凡越级上报或单方上报的申请均不受理。第十一条 对各省级体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申请,国家体育总局进行审核汇总,结合年度内各省级体育部门各运动项目创世界、亚洲记录的次数和在世界重大比赛(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中取得的成绩及输送到优秀运动队的人数进行综合平衡,制定出初步分配方案,征得财政部同意后,由财政部、体育总局共同下达。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第十二条 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负责国家后备力量专款的财务管理,省级体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有责任做好本地区后备力量专款的财务管理工作。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专款补助通知后,要及时将专款拨付同级体育部门。体育部门收到拨款后,应将专款及时拨付给用款单位。第十四条 省级体育和财政部门要做好专款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健全专款使用情况反馈制度,确保专款按照规定的补助范围和用途使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十五条 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随时检查监督各单位的专款使用和管理情况,如发现有挤占、挪作他用或造成资金浪费、损失的,将分别给予停止以后拨款、收回专款、追究有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等处罚。第五章 附则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体育局主要是管理哪些?
机构职责
一、研究体育发展战略,协调区域性体育发展,负责推动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体制改革。
二、拟订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并督促实施。
三、统筹规划群众体育发展,负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制度建设,指导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体育局的机构设置
(一)办公厅
档案管理、机要保密、信访、信息综合、会议、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拟定体育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对体育工作和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方案;组织指导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发展研究。
(三)群众体育司
研究拟定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指导和推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城市体育及其他社会体育的发展。
智慧体育发展需求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是什么样的呢?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通过合作制定出相关政策,加以引导,高校认真贯彻执行,综合考虑本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开设校本课程,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树立跨学科思想意识,尤其是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思维。
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术研究的规范都需要监督机构的监督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要成立相关监督机构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明确监督,保证政策有效执行。对于执行效果好的单位进行资金支持与奖励,对于懒散、不付出实际行动的单位予以惩罚,以此激励和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热情。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尤其是综合性高等院校在专业设施、教学资源、优秀师资等方面都有着体育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在,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新设体育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相结合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作为试点,进行体育自然科学类研究型和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试点培养比较好的模式给予支持,使其在全国进行推广。
此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加强体育经营和管理类等体育社会科学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新设体育运动场所经营与管理、体育金融、体育旅游管理、体育资源规划等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等方式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类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使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更为合理,使自然科学类科技人才和社会科学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保持平衡。
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体育与其他学科分化严重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体育类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类学生,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的选修课,让更多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体育,促进其跨学科思维的形成。
加强选修课教学质量,严格进行课程学分的考核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在选修课上尽可能地了解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讲解,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将来升学、工作奠定基础。在学位论文的选题方面,打破原有学科以及学院界限,积极鼓励跨学科选题,鼓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导师团队跨学科指导,从而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扩大人才储备。
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要打破传统观念,促进校内各院系、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院所、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推进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建立本科、硕士、博士等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从而培养一批具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新型体育科技人才,进而推动智慧体育的快速发展。
积极促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集合校内、校外师资,建设一支能够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师资团队。成立全国体育科技师资联合会,经常进行经验分享、教学分享、课程建设分享,完善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课程体系。
使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培养出来的体育科技人才更加适应新时代体育智慧化的发展需求,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等体育相关行业高速发展,加快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此外,应该重点新建体育科技实验室,为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更好地促进其智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