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一、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突破单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学生具备了各种体育能力,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必须从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抓起,同时运用学校体育中多种体育活动途径的优势,做到课内外结合,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以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体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是培养体育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只有从这两个基础抓起,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体育学习能力得以掌握。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的意识、体育对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人体基本知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及效果、卫生保健知识等。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登、爬等和一般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发展此项能力,除加强体育课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课外活动内容,使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要对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2.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重复巩固和提高。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才能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培养中学生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任务。因此,就必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中学生身体锻炼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其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真正掌握自学、自练、自调、自控的本领。
二、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在培养中学生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为了顾及教学的整体连贯性,通常是由老师课前设计好课的思路结构、组织教法等,尽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长的练习时间,但始终是按老师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很少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创新实践机会。
2.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学校体育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其发展水平和规模,是反映一个学校面貌和水平的窗口。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认识的逐步加深,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配置也逐渐完善,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此时体育器材科学化、合理化地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导为辅助,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体会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体育主要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形式,积极组织,广泛开展校级、年级、班级的各种体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组织管理能力。所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四、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确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形成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2.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
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期性需要有较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非常重要。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正是为了提高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理论教材的选择应体现科学性,并力求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等特征,以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并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终身受用知识为主要
内容。
五、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其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1.自学
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的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订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练
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练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的中国学校体育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教育的深化改革对于广大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机会。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发展的机会,在改革的大潮下,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体育教学应注意对学生体育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体育锻炼所有方法
体育锻炼的 方法 是指根据人体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自然锻炼。达到锻炼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有哪些方法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重复锻炼法
重复锻炼法是指按一定负荷标准,重复进行某项练习的方法。重复的次数和时间,是决定健身效果的关键。因此,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和调节重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防止机械的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影响锻炼的效果。
(二)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重复锻炼之间有合理的休整。间歇锻炼法间歇时间的长短,应以运动负荷值阈为依据,一般来说,运动负荷超过上限(每分钟心率超过150次)时,间歇时间应长些,避免运动负荷继续增加,造成过多地消耗体力;运动负荷在下限(每分钟心率110次以后下)时,间歇时间应短些,密度应加大。下次练习应在前次锻炼效果为减退时进行,若间歇时间过长,在前次锻炼效果消失之后再进行锻炼,就失去了间歇的意义。
(三)变换锻炼法
变换锻炼法是指在锻炼过程中,采取变换环境、条件、要求等因素,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采用变换锻炼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负荷,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提高锻炼的积极性。运用变换锻炼法还常采用各种辅助性、诱导性和转移性练习,配合乐曲及利用自然条件等。
(四)综合锻炼法
综合锻炼法是指各种体育锻炼的方法,在体育锻炼中的综合运用。综合锻炼法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循环锻炼法。循环锻炼法是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动作,组成一组锻炼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循环往复进行锻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综合锻炼的效果。循环锻炼法所布置的各个练习点,内容要搭配合理,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练习密度,达到健身的目的;应选择已经掌握和简单易行的、锻炼价值较大的动作,明确规定各点的练习次数、规格和要求,应强调动作质量,防止单纯追求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
以上各种锻炼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相互补充,交错结合,但应有主无从。无论采用哪种体育锻炼的方法,都应从体育锻炼的目的出发,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指体育锻炼者有明确的健身目标,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并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过程。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作息制度作保证,把体育锻炼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奏效。
如何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积极性?
(一)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树立正确的锻炼目的,把体育锻炼当作是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自觉需要,激发锻炼的主动性,从而调动锻炼的积极性。(二)培养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倾向。当一个人对一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对这项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身心融为一体。
二、讲求实效原则
讲求实效原则是指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根椐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对锻炼的 爱好 、要求和原有的基础,以及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按科学方法进行锻炼,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如何在体育锻炼中讲求实效?
(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用可行的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执行时应当严格,并注意阶段性的调整。
(二)选择锻炼内容时,要注意它的练身价值,不要追求动作的形式,以及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去从事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训练,而应选择简便易行、锻炼价值大、效果好的身体练习,作为身体锻炼的主要内容。
(三)安排运动负荷时,以锻炼者能承受和克服的难度,一般自我感觉舒适和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准(计量标准见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
三、持之以恒原则
持之以恒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经常性进行,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对机体给予刺激,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痕迹,连续不断地刺激作用则产生痕迹的积累。这种积累使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体质就会不断增强,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因此,体育锻炼贵在坚持,不能设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必须得长久的积累。
如何才能使体育锻炼持之以恒
(一)根椐个人能力所及,确立一个能够实现的体育锻炼目标(不宜太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能长期持)。
(二)强化锻炼意识,把体育锻炼列为日常生活内容,定期保证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逐步养成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锻炼的效果并非一劳永逸,如果锻炼间隔时间过长,效果就会不明显。因此,每次锻炼要坚持安排合理的锻炼间隔。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的基本规律,从不同的主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渐进的基础上提高锻炼水平。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体机能的变化,负荷是否适宜,对锻炼效果的好差起很大的作用。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人、因时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不同的时间,人体对负荷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随时调整运动负荷,逐步提高锻炼水平。
如何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体育锻炼力戒急于求成,必须根据锻炼者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运动负荷的大小,做到量力而行,尤其要注意锻炼后疲劳感的适度。
(二)运动负荷应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或中断体育锻炼后恢复锻炼时,强度宜小,时间宜短,密度适宜。
(三)注意提高人体已经适应的运动负荷,使体能保持不断增强的趋势。一般应在逐步提高“量”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大运动强度,使之适应感到胜任的愉快,然后作相应地调整。随时加强自我监督,密切注意身体机能的不良反应。
(四)锻炼开始时,重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做好放松整理活动。
(五)缺乏一定体育锻炼基础的人,或中断体育锻炼过久的人,不宜参加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
五、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体是由各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各局部均按“用进废退”的规律发展,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的普遍旺盛,使身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和谐发展,达到身体相对的完善和完美。
怎样才能做到全面锻炼
(一)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从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机体形态、提高机体功能,陶冶心情、丰富 文化 生活等方面着眼。
(二)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要尽可能考虑身体的全面发展,一般以一些功效大、兴趣较浓的运动项目为主,以 其它 项目为辅进行全面锻炼。
(三)注意全身的活动,不要限于局部。
(四)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专业实用性的体育锻炼。
猜你喜欢
1. 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哪些
2. 体育锻炼方法有哪些
3. 古代体育锻炼方法有哪些
4. 体育锻炼的原则及方法有哪些
5. 平时怎么进行体育锻炼
6.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7. 怎么进行体育锻炼
8. 最好的健身运动方法有哪些
体育锻炼方法原则有哪些
体育锻炼原则是人们长期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进行体育锻炼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你知道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有哪些方法或原则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重复锻炼法
重复锻炼法是指按一定负荷标准,重复进行某项练习的方法。重复的次数和时间,是决定健身效果的关键。因此,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和调节重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防止机械的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影响锻炼的效果。
(二)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重复锻炼之间有合理的休整。间歇锻炼法间歇时间的长短,应以运动负荷值阈为依据,一般来说,运动负荷超过上限(每分钟心率超过150次)时,间歇时间应长些,避免运动负荷继续增加,造成过多地消耗体力;运动负荷在下限(每分钟心率110次以后下)时,间歇时间应短些,密度应加大。下次练习应在前次锻炼效果为减退时进行,若间歇时间过长,在前次锻炼效果消失之后再进行锻炼,就失去了间歇的意义。
(三)变换锻炼法
变换锻炼法是指在锻炼过程中,采取变换环境、条件、要求等因素,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采用变换锻炼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负荷,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提高锻炼的积极性。运用变换锻炼法还常采用各种辅助性、诱导性和转移性练习,配合乐曲及利用自然条件等。
(四)综合锻炼法
综合锻炼法是指各种体育锻炼的方法,在体育锻炼中的综合运用。综合锻炼法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循环锻炼法。循环锻炼法是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动作,组成一组锻炼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循环往复进行锻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综合锻炼的效果。循环锻炼法所布置的各个练习点,内容要搭配合理,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练习密度,达到健身的目的;应选择已经掌握和简单易行的、锻炼价值较大的动作,明确规定各点的练习次数、规格和要求,应强调动作质量,防止单纯追求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
以上各种锻炼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相互补充,交错结合,但应有主无从。无论采用哪种体育锻炼的方法,都应从体育锻炼的目的出发,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的参加者有明确的健身目的,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一般躯体活动,更不同于动物的走、跑、跳、投,攀登等自然地本能动作。体育锻炼是属于人类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健身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愉快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
(二)全面发展原则
体育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对全面锻炼有着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少年儿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尤其自然规律的,例如,速度、灵敏、弹跳、柔韧发展较早,而力量和耐力发展较晚,所以不能要求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齐头并进,平均发展。
(三)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经常坚持,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人体对体育锻炼的适应与变化,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就是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体质才能不断增强,而中断体育锻炼,体质就会下降。例如:2003—2005年,对湖南省11所中学11~20岁年龄组的2959名女生进行了横剖面的调查,并对其中4所中学623名女生进行了3年纵向追踪观察,其结果表明,她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初二和高二有明显的提高,但到了初三和高三时又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三年级她们面临毕业、升学考试,压力大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了,特别是耐力和腹肌下降较明显。由此可见,必须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体质。
(四)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锻炼的内容、方法及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锻炼必须从个人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情况及锻炼项目、内容和方法等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不可千篇一律,绝对统一。
(五)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在锻炼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使体质不断的增强;体质的增强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要求,使体质逐渐得到改善。如果体育锻炼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体质也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如果脱离或超出了身体实际,将会损伤身体。
猜你喜欢
1. 体育锻炼的原则及方法有哪些
2. 体育锻炼基本原则有哪些
3. 体育锻炼原则是什么
4. 体育锻炼方法有哪些
5. 体育锻炼三三三原则是什么
6. 体育锻炼要遵循什么原则
7. 羽毛球运动的训练原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