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怎样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 2、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 3、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4、简述古代奥运会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哪些历史遗产?不少于300字
- 5、文化与体育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怎样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一)体育文化的继承
体育文化的继承是指体育文化经过不同时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质的属性。体育文化具有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体在人们的意识领域和社会价值体系中传承的特性。当然,体育文化是以身体动作为基本表现形式,因此身体是其主要传承形式,但依附于体育文化之上的独特的语言和文字也具有强大的传承功能。体育文化的创新是指体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内容、结构甚至模式变化的属性。当然,体育文化的创新并非总是积极的。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就表现在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是进步的,但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经历挫折的。中国的文化自殷商以来,代代相传,不断地创新,向前发展,虽多有曲折,却从未中断。世界体育文化如此,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如此。
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体育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在西方体育文化中,主要是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欧文化,是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到了近现代,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这种体育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在奥林匹克运动重新蓬勃发展后,这种体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而东方体育文化,“在东方大多数民族的体育中,卫生保健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颜绍泸.东方体育:世界体育史研究的误区)。东方体育文化,特别是中国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仿生性。其体育动作多采用简练准确、生动鲜明、便于理解和流传的仿生性名字命名。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近代以来,东方体育文化由于社会发展迟缓而呈相对停滞状态,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确已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特别是除我国以外的其他东方体育,更是处于衰落的境地。
(二)体育文化的创新
当然,体育文化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我国长期以民族传统导引养生、武术技击为主的体育文化模式,在近代欧洲竞技运动影响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几乎在世界的各个民族、每个历史阶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的记载。而在那些总体文化相对发达的民族和历史时期中,体育更使其焕发奇异的光彩。东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各自产生了神秘的健身术。中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的奇异效果令当代自然科学家们大惑不解,要解开这些古典健身术之谜将是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突破。这些都说明了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人类健身术中的最高成就与这些民族发达的古代文明有关。由于西方人在近代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面,他们的体育活动方式也占据了支配地位,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虽产生于西方国家,可这一名称和传统却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文化、科学、哲学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独步一时,而那绚丽的体育之花恰与其他成果相匹配。“掷铁饼者”的塑像不仅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也令我们想象到奥林匹克山下当年的体育盛况。当代世界也是如此,体育文化总是首先繁荣于文化发达的地域,特别是那些当代人发明的非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赛艇、皮划艇、冲浪、滑雪等。经济贫困、文化发展滞后的地域,往往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其他地域。体育作为文化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总体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着,在古代,体育是一种自卫的手段,甚至在今天的体育竞赛项目中,我们仍可看到许多历史的影子——射箭、掷标枪、击剑、拳击、柔道、摔跤等。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手段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体育的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成了健全和美化自身的一种文化手段。人类大多数的文化手段是向自然界挑战的,而惟独体育却指向人类自己,挑战自我,冲击极限。当人类美化了自己周围的环境--建起了一幢幢高楼,架起了一座座立交桥,铺盖了一块块草坪,栽种了一排排树木后,再也没有什么比美化自己的体魄更受当代人青睐的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对已有的体育文化做出创新的发展,没有创新就等于倒退。
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体育精神具有整合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目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易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而体育以其超越种族、身份的强大魅力,是整合多元、多样的独特资源。北京奥运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它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强调的理解、友谊和团结等精神,其宗旨在于使世界各族人民打破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藩篱,从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长期以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易于主观片面,人际交往中不善团结互助。倡导现代体育精神中的包容理念,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使他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同时,懂得与他人共存,进而更为积极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二是具有身心一统的和谐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片面地强调体育强身健体的功效,鲜有注意到体育对人整体身心和谐的促进。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上海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吴蕴瑞历来倡导“身心一元论”,他曾指出:“体育为陶冶人格之一种工具,既非科学,又非专是技术。体育为文化之一种,确有陶冶品性之价值,故体育亦应以传达文化与创造文化为目的。”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激情和深深感受到体育精神震撼的大学生首先萌发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效力是目前大学文化的其他载体所不能企及的。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活动所要求的合作使学生渴望从一个孤独的自我走向守望相助的团队,进而成为一个心灵坦荡、身心和谐的社会人。因此,把更多的体育活动设计成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使体育精神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之中,将使大学校园中的学术文化等得到有益补充。三是具有催生活力的竞争性。竞争性是体育的固有属性。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充分展现了现代竞技体育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强手、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大学作为一个组织体,其内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氛围,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可以被用作一种树立竞争意识的手段。剑桥大学的CharlesKingsley高度评价严酷的体育训练在精英教育中的意义,他认为体育能够给长期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提供痛苦的经验和耐久力,塑造坚强的人格和体魄。曾受学于剑桥的美国人EndicottPeabody深受这一教育理念的影响,毕业回国后在麻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外40多英里的地方建立了著名的Groton寄宿学校,实施CharlesKingsley的教育理念,以竞技体育为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忠诚合作、永不言败、为荣誉和尊严战斗到底的男子气概,最终Groton培养出了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众多美国政治、经济界精英。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既要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又要坚持造就精英的理想,让我们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贡献力量、担负重任。
大学管理者应该进一步认识体育中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推动作用,充分挖掘现代体育运动中所富含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精神,从而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充分加以利用,以推动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品性的培养。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在体育历史的长河中,体育礼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礼仪属于道德范畴。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古代《礼记?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力争辩讼,非礼不决”。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实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是不行的。儒家伦理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体育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体育礼仪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伦理内涵,而且吸收了儒家礼仪的精髓,内化为体育伦理。儒家思想是体育礼仪文化不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之一,也就是说,它贯穿于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之中,并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体育礼仪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将儒家的基本思想和伦理道德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使儒家思想更加流行和具体。随着传统体育礼仪的发展,其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和弱化,导致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内涵的缺失。体育礼仪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如何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特别是儒家礼仪文化,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新体系:中国当代体育礼仪物质文化、礼仪制度文化、礼仪心理文化和礼仪行为文化;体育礼仪文化除了具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普遍性、内容创新性、突出的人文性、沟通的及时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参与者鲜明的时代性等个性文化特征;它具有维护、教育、监管、标准化、美学、管理和跨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儒家思想对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结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它对丰富体育礼仪的人文精神、丰富体育礼仪的内容、提升体育礼仪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扬弃传统文化,提炼其精华,是中国当代儒家特色体育礼仪文化体系的发展策略。创新——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融合——加强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文化互补;普及——注重礼仪文化的教育功能,多渠道普及礼仪文化知识;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基于儒家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体系,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目标、内容、手段、评价模式等方面,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效、可持续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我国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系统化,是我国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体系的基础。
从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评价模式六个方面构建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模式,整合了儒家“无课教学”等经典教育思想,结合当代国际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体系。儒家“因材施教”、“启发归纳”、“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经典教育方法,对改变体育礼仪文化教育单一枯燥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许多功能是为社会服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评价应从社会独特的价值观出发,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观念的积累。
简述古代奥运会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哪些历史遗产?不少于300字
创造了一种竞技运动的组织模式
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经验
在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上留下了宝贵财富
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奥林匹克精神
文化与体育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育文化。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
所以说文化包涵体育文化而体育文化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