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浅谈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年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学生往学校水井投毒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杀人案,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出轨有直接关系。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改善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
2.培养意志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3.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到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助于心理健康。
4.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还可以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5.行为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而言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作用。
6.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就是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包括个人和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因此,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喊了许多年,看来,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人的体质,而且对心理健康也益处多多。无论您如何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吧,既促进心理健康,又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增强神经系统功能?
当你看到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奔跑、跳跃、做各种复杂的技术动作时,身体各部位是那么协调、灵巧,你一定会想: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一致是由谁在指挥?这个指挥部又设在哪里呢?
当人们在运动场上进行体育锻炼或比赛时,身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活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统一指挥的,指挥部就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一大脑皮层。在这个指挥部里有120~140亿个神经细胞在“工作”,它们有严格的分工,由感觉器官将身体内外的刺激报告给“指挥部”,然后经过对“情况”的分析综合,由专门的神经细胞指挥全身的活动,它们的指挥命令由周围神经传达到身体各器官系统,当我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时,大脑皮层的某一部分专门指挥全身肌肉活动的协调灵活,另一部分专门指挥呼吸、血液循环等配合肌肉活动的需要,保证肌肉活动得到充足的氧气及养料。由于这120~140亿个神经细胞的认真、协调的“工作”,所以体育锻炼时运动员就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变化,使身体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要求神经系统经常适应这种复杂的情况,指挥全身各部的活动,这对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经常锻炼后,神经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指挥能力提高,指挥工作就更加协调、灵活。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的提高,就会使人们在工作及劳动时精神饱满、不易疲劳、工作效率提高。还有,常常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气温冷热变化的刺激也使神经系统能及时指挥人体作出反应,一遇寒冷刺激,神经系统就能及时指挥人体产热加强、散热减少,就不易着凉感冒;此外,由于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的提高,身体各部分协调灵活,可减少或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体育锻炼,还能对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等起一种辅助治疗的作用。体育锻炼时由于指挥进行体育活动的神经细胞工作繁忙、兴奋性高,其他神经细胞就可得到休息,恢复功能。神经细胞的工作和休息正常,晚上睡眠就睡得香。这对身体健康是很有益的。
运动对精神有什么好处?
锻炼对心理的好处: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健康的不同方面,通常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健康方面。
当身体需要一些锻炼时,去几趟健身房或每天散步可能会有效果。然而,如果你认为身心健康是和谐的,这将会有所帮助。运动对心理健康有一些显著的好处。
身心健康的挑战
对于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连起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锻炼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都有独特的挑战,所以两者的结合需要时间、耐心和额外的支持。
缺乏活力、害怕失败或其他障碍可能会阻止人们有效地利用锻炼来应对精神疾病。身体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们在锻炼时可能会对自己的形象感到难为情或焦虑,从而完全避免它。
2. 运动和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
精神问题的影响会使身体像大脑一样衰弱。定期锻炼是相当棘手的;意识到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可能会激励人们开始行动。
抑郁症——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可以释放内啡肽,一种“有活力的”化学物质,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减少炎症,并促进新的大脑活动模式。一项研究发现,跑步15分钟或步行一小时可以降低26%的抑郁症风险。
焦虑——实际的工作应该是可能的,利用建立策略和调节技术,通过关注实际的感觉来放松疲惫的大脑——例如,在整个锻炼计划中,双脚着地,呼吸节奏,或感觉微风吹拂你的皮肤。
压力——在压力的时候,肌肉会变得紧张、烧心、胃痛或其他身体不适。伸展运动和瑜伽可以缓解紧张和疼痛,所以你有机会减压。
多动症——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问题,运动可以代替利他林和Adderall药物来增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
3.如何行动起来
选择体育活动作为对精神疾病的防御是预防未来问题的一个极好的步骤。关键的一点是,它可以将运动融入任何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不一定是戏剧性的改变。尽管第一步可能是最困难的,但请考虑以下技巧,以使流程运行得更顺畅。
腾出时间动起来。然而,你的日程可能被社交活动、职业努力和个人爱好填得满满的,那就留出时间来做一些小的、可管理的活动。适度的运动意味着你的呼吸比平时更严肃,不会喘不过气来,感觉身体变暖,而不是过热或出汗。
考虑到物流。也许你不能去健身房,但想要一些责任。计算出设备的成本,以及它是否可以提交任何进度更改。找一个能支持远足的同伴,让你和目标保持一致。
诚实地说出你的目标。考虑到你的心理状态,在任何生活方式中加入健康都应该是结束的。改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所以从小处着手可能是一种鼓励。
经常运动会对心理疾病有好处吗?
得了心理疾病,要尽快看心理医生,及时获得心理疏导或者药物治疗。此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美国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关系的心理医生康诺说:运动是情绪的氧化剂,你不需要马拉松,也不需要跑万米长跑,只要参加一项能加快心跳和呼吸频率的有氧运动,坚持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你就可以获得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许多好处。
有心理疾病的人会短寿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超负荷的学习或工作压力、激烈的竞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过分溺爱独生子女、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等等,都会引发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心理疾病。这几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英国的一项长达8年的研究证明,得过心理疾病的人寿命要短于心理健康的人。
该研究对1994—2004年间参与过英格兰健康调查的6.8万多名35岁以上人士的健康数据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分析,是目前就此类问题进行的规模最大、数据最详尽的一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得过心理疾病的人寿命要短于心理健康的人。同时,研究发现,即便是轻微的心理疾病症状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概率,从而抬高死亡风险。该成果凸显了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重要性。
运动减轻不良情绪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无论是谁都免不了有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的时候。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专家告诉我们,情绪低落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运动一会儿,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起来。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运动后心情舒畅的体验。这是因为,当运动量超过一定量时,身体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让你一扫郁闷的心情,感觉愉快。所以,内啡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着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这种效应还能影响到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
其次,运动其实也是一种发泄方式。你在运动的时候,不良的情绪可以借由运动这个方式得以发泄。运动能分散注意力,在你情绪低落时转移焦点,避免过度专注于目前的烦恼及衍生的不适。
起到这种缓解效果的运动包括较长时间健步走,跑步,游泳,滑雪,长距离划船,骑车,举重,爬山或球类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
运动消除精神疲劳
德国医生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消除精神疲劳。医学院的学生在进行了连续4个多小时的紧张学习和操作后,精神疲劳状态可想而知。这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采用听音乐来放松;另一部分人进行了简单的体育运动:左右转腰(30秒)、直腿弯腰(30秒)、蹲下起立(30秒)、左右旋臂(30秒)、踱步(60秒)、前(后)滚翻(60秒)。运动后他们的平均心率可增加至136~156次/分。再次测试发现,即使是这样简单的运动4-5分钟的时间,他们的精神疲劳状态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思维敏捷程度明显提高。而且,运动获得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坐在那里听音乐!
所以,一旦你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出现精神疲劳的时候,请你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就可以缓解精神疲劳,提高机体的意识或思维能力,使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如果没有场地或者条件,你只需要像上面我们介绍的那样,做一点办公室操,转转腰、踢踢腿、挥挥臂、蹲下起立、爬爬楼梯,让你的心脏跳快些、让你的呼吸喘起来,5-10分钟后,你又会恢复敏锐的思维状态。
运动强化注意力和记忆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美国的科学家对9岁孩子的脑电图进行研究,了解其大脑活动情况。测试结果显示,刚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答案也更准确,而且问题越难,答案的准确率提高越多。脑电图还表明,刚参加完体育活动的孩子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受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孩子们只要参加体育课、课间活动以及放学后的体育运动,就都可以取得这样的效果。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老人每周锻炼4小时,可以提高记忆力。科学家对一组有轻微记忆问题的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老人中,一部分人在健身教练指导下,每天接受1小时高强度运动,每周4天,持续6个月。另一部分人只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结果发现,接受高强度运动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记忆力明显得到改善。如果从中年就开始参加快走、有氧健身、瑜伽、力量训练或游泳的老年人,发生记忆问题的几率下降了39%。到老年时还坚持锻炼的人,记忆衰退危险减少1/3。
运动缓解失眠之痛
“睡不着觉”如今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据报道,全世界约有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障碍。国内报道青年学生有失眠症状的为16.6%。日益紧张的生活及竞争环境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失眠了,你该怎么办?吃安眠药吗?其实,运动也能够起到缓解失眠的作用。
研究人员让一部分失眠的大学生服用安定片;另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30-60分钟,每周3~5次。主要进行五禽戏等,此外根据个人的喜好再做一些类似于步行、慢跑、球类活动、徒手体操、太极拳之类的辅助运动。运动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49-166次。结果发现,体育运动治疗失眠有效率达到94%,与服用安定片(5 mg/次,3次/天)的效果一样。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痊愈或者睡眠时间接近正常。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运动可帮助老年人入睡以及维持睡眠,早上步行1小时对于缓解失眠症状效果惊人。要注意的是,为治疗失眠而运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通常早晨进行适量的运动更容易缓解失眠,而傍晚运动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入睡,而且晚上运动量愈大,越不容易入睡。
运动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我们熟悉的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郁症痊愈了,人们都想知道,他是怎么治愈的?崔永元表示:和队友重走长征路,抑郁症好转了许多。原来,得了抑郁症后,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栏目,除了积极看病药物治疗以外,他组织了20多名队员重走长征路。在8个月的时间里走过了9个省份,共行程6100多公里。“今天我走了5公里,明天争取走10公里!我现在每天晚上不用吃安眠药就睡得特香!躺下就能睡着,饭量也大了,高兴死了!睡不着的都应该出来走走!”崔永元说。如果知道崔永元由于抑郁症的原因,曾经长期严重失眠,那么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了。回到北京的崔永元,对徒步行走依旧热情不减,有一天,他从家走到中央电视台,又绕着中华世纪坛走了两圈,“算了算大概有15公里的距离”。国外有研究说,较轻度抑郁病人不吃药,代之以每天走路,10个月后比那些靠服用抑郁药进行治疗的病人病情大为减轻。
如果你有家人或者朋友患了抑郁症,那请你赶紧行动起来,陪着他坚持每天走路,既享受了自然、锻炼了身体,又治疗了疾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