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方向)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如何?如何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我国社区

人才极为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了妨碍的作用。应该加强与体育院校联系、设置社区体育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同时也让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到社区当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4.4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体育气氛。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居民在单位领职工资,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了极强的“单位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会存在,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因此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应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意义,并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吸引居民,营造体育气氛,影响居民的传统观念,让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得到体育需求的满足,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4.5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社区体育科研是社区体育的指明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社区意识淡薄,对社区体育的内涵认识不清,这有可能造成社区体育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就显得社区体育科研十分必要和迫切。

4.6切实加强社区体育的中介意识。社区体育组织是体育与社区的中介,也是社区与政府的中介。社区体育组织不应是直线、“金字塔型”组织,而应是“网络型”、“开放型”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协调、沟通、服务的中介作用。

4.7强调社区体育的中介性并不意味着对政府行政力量的否定,相反我们应充分的发掘和发挥街道社区的行政职能,建立街道社区体育“社区化”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是我国特殊的行政设置方式,在地域范围和特征上具有社区的全部要素。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改革开放以来,街道的政府职能大大扩展,并显示出重要的城市管理作用,我们发展社区体育,要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的政府职能,在街道办事处中设立体育组织体协或领导小组,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街道办事处的常规内容。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从现实和未来发展来看,单凭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资源和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的形式要逐步转向社区化,即使地处街道辖区的单位和居民,对街道社区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参与社区体育。采取横向联系的方式,尽可地吸收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造单纯的行政化管理无法比拟的社区效应。

国体育社区行业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发展应该注意什么?

社区体育的影响因素有利有不利的因素,有利因素有国家提倡支持,群众需要而且积极参与;不利因素主要有,资金;指导人才缺乏;缺乏联系与沟通,有一定的局限性;健身手段的单一性和不科学性等等。社区体育解决好资金和指导,搞好社区之间的联系沟通相互学习,那前景会很好。

转变社区体育的建设观念。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应将对社区体育的指导与社区建设统一起来。在我国兴起的城市社区建设从本质上讲是指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活动,凡涉及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内容,均应是社区建设的内容。

我国即将步入小康社会,它标志着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健身教育方面消费需求的增加,发展社区体育理应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认识到此点,把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整个社区建设统一起来,将之作为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体推进,这也将利于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社区体育,从而使社区体育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

改进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方式。社区管理在我国目前呈现出行政化的趋势,存在政社不分的问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社区管理组织和基层政府在体育组织上管理职能纠缠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社区体育想要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明确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职能,进行制度创新,转变社区体育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观念。

让社区能够行使管理主权,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明确各个主题的职能定位,居民委员会行使管理职能,政府则放手行使指导、协调、服务的其他职能,帮助社区解决体育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研究的样本是通过省(自治区)、地(市)、区(县)和街道(乡、镇)4级分层抽样,从北京、上海、吉林、河南、内蒙、甘肃、四川、福建和广东9个省、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的:144个街道和乡镇的所有399个群众体育活动点,对399个群众体育活动点发放间卷399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

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基本情况

144各街道、乡镇中,共有399各体育活动点,平均每个街道、乡镇2.77个。与1995年15省市城市体育活动点的调查结果,平均每个街道5.34个相比少2.57个。

体育活动点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点呈多样化状态,分为体育辅导站、普通活动点、有固定室内活动场地的体育中心(室、站)、体育项目或人群队(协会)、其它等五类,其中普通体育活动点数量最多,达245个,占64.3%;体育活动中心(室、站)数量居第二位,63个,占16.5%;较为正规的体育辅导站和体育项目或人群协会的活动点数量较少,各19个,各占5.0%。由此可见,当前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正规化程度较低,多数活动点仍处于非正规化状态。 我们将体育活动点的规模分为大(101人以上)、中(30~100人)小型(30人以下)三种,其中中型活动点比例最大,达185个,占48,89%,小型和大型活动点比例较小,101人以上的大型活动点有96个,占25.3%,小型活动点有:100个,占26.29%,分布情况呈梭型,两头小,中间大。其原因可能与其对场地的要求和体育锻炼氛围有关。小型活动点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高,便于管理,但难以形成较强的体育锻炼氛围;百人以上的大型活动点虽然能够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但人数多要求较大的场地(目前能够容纳l00人以上日常活动的场地不多);中型活动点,既对场地的要求不太高,又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形成与管理方式

群众体育活动点有7种形成方式,并对应有7种管理方式,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在形成方式中锻炼者自发组成219个,占57.5%,居第一位;街道居委会帮助组成68个,占17.8% ,居第二位;其它几种方式形成的活动点均未超过10%。这一结果表明人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由零散活动变为有组织活动的自主性已有相当水平,街道居委会一级社区组织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7种管理方式与形成方式的比例基本一致,但也略有差异。表现为自发形成(57.5%)的比例略高于自主管理(54. 9% ),工会部门管理(5.2%)的比例略高于工会部门帮助组成(3.4%)的比例,这说明锻炼者自主管理体育活动点与自发组成体育活动点的自主程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群众体育活动点成员的性别情况

81个体育活动点共有51796名参与者,平均每个活动点136人。其中男性21759人,占42. o%;女性30007人,占58.o%。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的原因,可能与公园、空地、广场等非正规体育场地较适宜开展深受女性欢迎的集体表演性、韵律性体育活动项目有关。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整体文化层次比男性低,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范围较窄,表演性、韵律性项目是她们的主要选择,而男性体育项目的可选择范围较大,不仅仅限于体育活动点开展的项目,如钓鱼、球类、棋牌等。

群众体育活动点成员的在职和年龄情况

体育活动点中非在职人员34654人,占6. 9% ,是在职人员的2倍。从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来看,60岁以上的占74.00%。(表6)这表明体育活动点的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以非在职的离退休人员为主,其原因是: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子女已长大,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他们既有时间也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又有迫切的健康长寿和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愿望。参加体育活动点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扩大社会交往、消除孤独与寂寞、善度闲暇的理想途径。

群众体育活动点人数的季节变化情况

季节对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数有较大影响,四季人数有变化的活动点达30个,占活动点总数的81.1%。具体表现为冬季人数最少,春季、夏季人数最多。

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时间

早晨8点以前活动的活动点占多数,占79.80%;晚上活动的占48. 6%,居第二位;上午和下午活动的活动点相对较少。多数活动点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这与活动点的活动场所有关。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和街头巷尾是活动点中居前三位的活动场所,表13的这些场所早晨空闲,可以开展体育活动,也与我国人民特别是老年人“早起早睡”的作息习惯有关。

群众体育活动点每天持续活动的时间

每天持续活动时间1至2个小时的活动点最多,占39.4%,而活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的活动点却最少,仅占12.3% ,每天活动2小时以上的活动点占4803%。

活动时间的季节变化

四季活动时间有变化的活动点占70.9%,其具体变化是:春季、夏季活动时间最长人数也最多,冬季活动时间最短人数也最少,两者是一致的。

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

多数活动点活动项目常年不变,占74. 8%,这样便于根据共同的体育兴趣稳定队伍,也便于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项目的选择情况看,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居前四位,非竞技化、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特点十分明显。

活动点活动项目的分布情况(总数381个)

  序号 数量 百分比(% )

气功 1 178 46.70

武术 4 111 29.10

秧歌 5 102 26.80

交谊舞 3 114 29.90

健身操 2 145 38.10

门球 8 40 10.50

网球 9 7 1.80

羽毛球 7 45 11.80

广播操 6 62 16.30

2.4活动场所 活动点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社区性特点明显,八类活动场所中,在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和街头巷尾活动的活动点居前三位。(表13)这与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及现有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有关。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公园、街道居委会的场地和街头巷尾空地花费少或不花钱,清晨可随意使用。其它场地花费大,活动点缺乏经费,消费不起。

表13 活动点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

  个数 百分比(%) 序号

合计 381 100.00 8

体委的公共场地 31 8.10 6

学校的体育场地 38 10.00 5

企事业单位的场地 43 11.30 4

公园 87 22.80 1

街头、巷尾 64 16.80 3

街道居委会的场地 76 19.90 2

江河湖畔 22 5.80 7

其他 20 5.20 8

2.5活动经费 381个体育活动点1996年总活动经费149.4142万元,平均每个活动点3922元。从活动经费的来源来看,52.60%的活动点来自锻炼者的会费,居首位; 18。10%的活动点来自街道、居委会的拨款,居第二位。(表14)由此可见,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基层社区的体育管理职能在逐步增强。这一结果与活动点的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调查结果一致,都表明了锻炼者的体育自主意识和活动点的社区归属性在增强。

表14 活动点活动经费的来源情况(总数381)

  个数 % 序号

锻炼者的会费 201 52.80 1

活动站的经营收入 28 7.30 5

体育行政部门拨款 17 4.50 7

街道,居委会拨款 69 18.10 2

工会部门拨款 24 6.30 6

体育协会拨款 9 2.40 8

企事业单位拨款 32 8.40 4

其他来源 88 11.00 3

缺失值 88 23.10  

2.6活动点的组织指导者情况 381个活动点共有指导员1359人,平均每个活动点3.6人。其中获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者216人,占总数的15.90%。平均每个活动点仅0.6个。指导员中非在职者889人,占65.40 %,明显高于在职者。(表15)男性735人,占53.90%;女性630人,占46.20%;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表16)指导者中体育教师占12.70% ,文艺工作者占10.70%。(表17)遗憾的是广大的体育教师尚未在社区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15 活动点指导者在职、非在职情况

  合计 在职 非在职

数量 1359.00 470.00 889.00

% 100.00 34.60 65.40

 

表16 活动点指导者的性别分布状况

  合计 男性 女性

数量 1365.00 735.00 630.00

% 100.00 53.80 46.20

 

表17 活动点指导者中体育教师、文艺工作者数量

  合计 体育教师 文艺工作者 其他

数量 1359.00 173.00 145.00 1041.00

% l00.00 12.70 10.70 76.60

2.7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困难 目前,群众体育活动点存在的前三位困难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缺乏技术指导者。(表18)本文前面的分析已经谈到了。

表18 活动点当前的主要困难

  数量 百分比(% ) 排序

缺乏统一管理 74.00 19.40 4

经费匮乏 190.00 50.00 1

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 161.00 42. 30 2

缺乏技术指导者 153.00 40. 10 3

其他 39.00 10.20 5

 

3结论

3.1 目前,我国拥有辅导站、体育中心(室、站)、普通活动点、项目(人群)协会活动点等四类群众体育活动点。144个街道、乡镇共有活动点381个。平均每个街道、乡镇2.8个。其中正规化程度较低的普通活动点数量最多,占64. 3%。大、中、小 规模活动点的数量分布呈梭型,两头小,中间大。31~100人的中等规模的活动点最多,占48。8%。大规模和小规模的活动点各占约25% 。1977年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点的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其中1992年6月以后形成的活动点占47。4%。

3.2锻炼者自发组成和自主管理,以及经费来源于锻炼者会费的活动点数量居第一位;街道等基层社区帮助组成和进行管理,并给予拨款的活动点数量居第二位。这充分反映了人们的体育自主意识、体育消费意识和基层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职能得到了增强。

3.3 381个活动点共有51796人,平均每个活动点136人。其中男性21759人,占42。0% ;女性30007人,占58.0% 。其中非在职人员34654人,占6。9% ,是在职人员的2倍。(表7)从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来看,60岁以上的占74.0%。活动点参与人数与持续活动时间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活动时间短,人数少;春夏活动时间长,人数多。79.8% 的活动点在清晨8点以前活动,48.6%的活动点在晚上18点以后活动,具有晨晚练特点。每天持续活动1至2小时的活动点最多,占总数的39.4%。

3.4活动点前四位的活动项目是:气功、健身操、交谊舞和武术,具有非竞技化、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特点。74.8%的活动点活动项目常年不变,活动点前三位的活动场地是:公园、基层社区场地和街头巷尾的空地,场地的非正规性特点明显。1996年平均每个活动点经费3922元,主要来自锻炼者的会费和基层社区的拨款。

3.5 381个活动点共有指导员1359人,平均每个活动点3.6人。其中获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者216人,占指导员总数的16.0%,平均每个活动点0.6个。指导员中非在职者889人,占6。4% ,明显高于在职者。指导者中体育教师仅占12.7%,广大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指导方面尚未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经费匮乏,可使用场地少而挤,社会体育指导员少是目前活动点面临的主要困难。

附:参考书目

1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5):17

2刘德佩等。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3)

3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体育科学,1997(3)

4刘江南等。珠江三角洲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学因素探究。体育科学,1995(3)

5吕树庭等。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体育科学,1997(6)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之《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

  • 评论列表:
  •  可难邶谌
     发布于 2022-08-23 20:28:22  回复该评论
  • 建设的内容。我国即将步入小康社会,它标志着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健身教育方面消费需求的增加,发展社区体育理应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认识到此点,把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整个社区建设统一起来,将之作为社区建
  •  囤梦绮筵
     发布于 2022-08-24 01:22:43  回复该评论
  • 体育活动点中非在职人员34654人,占6. 9% ,是在职人员的2倍。从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来看,60岁以上的占74.00%。(表6)这表明体育活动点的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以非在职的离退休人员为主
  •  夙世等灯
     发布于 2022-08-24 00:00:39  回复该评论
  • 化程度较低的普通活动点数量最多,占64. 3%。大、中、小 规模活动点的数量分布呈梭型,两头小,中间大。31~100人的中等规模的活动点最多,占48。8%。大规模和小规模的活动点各占约25% 。1977年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
  •  辞眸雨安
     发布于 2022-08-23 22:06:29  回复该评论
  • 度创新,转变社区体育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观念。让社区能够行使管理主权,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明确各个主题的职能定位,居民委员会行使管理职能,政府则放手行使指导、协调、服务的其他职能,帮助社区解决体育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