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中国教育报道》“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巡礼”的观后感或者视频
- 2、除了朱婷,还有哪些现役运动员获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 3、361度创始人是谁?
- 4、邓亚萍的故事
- 5、中国男子第一个获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中国教育报道》“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巡礼”的观后感或者视频
“阳光体育”,唤醒学生的体育梦想 ――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崇明体育教育巡礼
内容摘要: 阳光伙伴,让学生团结一心共同拼搏; 阳光伙伴,让学生懂得坚韧; 阳光伙伴,让学生学会合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验小学近年来在市级、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在上海市阳光伙伴集体体育竞赛阳光伙伴集体跑比赛中, 2007年荣获第6名,2008年、 2009年连续获得一等奖,今年获二等奖。
快乐的农民工学生 ――长兴小学
精彩的健美操 ――西门小学
齐心协力! ――实验中学
一群追赶阳光的孩子 ――实验小学
凌云赛场 斗志昂扬 ――东门小学
发球! ――东门中学
阳光下与竹竿一起跳动 ――明珠小学
日前,从北京传来喜讯:崇明县荣获由教育部授予的“阳光体育先进县”称号,成为上海18个区县中获得该光荣称号的3个区县之一。崇明缘何能够获此殊荣?崇明独有“阳光体育”花样经。
每天锻炼一小时 体制机制保落实
近年来,崇明县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县委、县政府从硬件设施抓起,支持发动各学校大力改善体育设施条件,并专门成立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组委会,形成常态长效化的阳光体育管理机制。同时根据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的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目前,全县41所中学、 34所小学基本做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每周 “三课两操两活动”。另外,还设立学生课外体育兴趣活动时间制,双休日安排不少于半天的时间;寒暑假期间,每周安排2个半天的时间;学校组织教师辅导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同时,合理安排课间活动,成立篮球、乒乓、绳毽等各类有助于学生开发智能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团队,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崇明县每年举行以 “阳光体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校园运动会,让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每年均能有序、规范、成功、圆满地举办县级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足球赛、中小学健美操比赛、 “千校万班”乒乓球赛、中小学篮球赛等10项16次的中小学生 “阳光体育”比赛,参与率达到100%,全年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0万。
2006年起,教育局将原来一赛一奖的竞赛奖励办法改为 “参赛记分、名次记分、输送记分、年终考核,一并奖励”的积分奖励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学校参赛热情和锦标意识。 2007年初,崇明县教育局在体卫艺科工作会议上修订和完善了 《崇明县阳光体育运动积分奖励办法》,并由崇明县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名发文,成为崇明县的一项创新性的体育工作制度。
《崇明县阳光体育运动积分奖励办法》的实施对于促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007 、 2008和2009年上半年举行的县田径运动会,参赛人数从2007年前的 500多名激增到千余名,增长近100%。
阳光体育齐参与 设施设备作保障
在基本做到学生在校每天体锻一小时的基础上,崇明县要求各校在双休日期间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校活动场所。在寒暑假期间由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阳光体育运动,如去年暑假,实验小学、东门小学、西门小学等学校对学生作了“人人运动,学会游泳”专题讲座,并对游泳爱好者进行了实践教学,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城桥中学、扬子中学、东门中学等70多所中小学校的运动场除了面向学生开放,还免费向社会开放。目前90%以上的学校具备开放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条件,能全天候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该县各中小学均已拥有塑胶运动场地,为在不良气候条件下开展体育活动,奠定了场地基础。教育局为中小学体育设施设备建设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教师进修学校等校外教育机构和体育俱乐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注重提高活动效益,为青少年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激励机制创新化 师资结构渐优化
前些年,包括体育卫生教师在内的教师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为了确保师资数量的同时优化队伍结构。一方面,崇明县充分发挥在体育运动方面有一技之长的非专业教师的作用,并采取学历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这批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制订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体育教师加盟崇明体育教师队伍,仅2007年至2009年,就引进了20余名体育教师。在小学超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仍能服从事业发展需要为庙镇小学、陈家镇小学、港沿小学等多所学校引进年轻体育教师。
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奖励、培训培养等制度建设方面,坚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的原则,以此调动和保护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崇明县把每年开展体育教师教学评比、论文评比、教研组评比作为抓手,深入开展课程建设和“主动、有效”课堂的建设。近三年来,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脱颖而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体育研究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年起,着手建立中小学体质健康数据库,并邀请体育专家对学校开出 “体锻处方”,提高体育课的针对性。
阳光体育显活力 一校一品花满园
堡镇小学、港西小学、正大中学的乒乓球项目,多次获得市团体前三名;实验中学的田径队,获2008年市学生运动会初中甲组团体第二名;长兴小学的手球,获2010年市小学生手球联赛女子团体第二;登瀛中学的花样跳绳,获2008、 2009年市阳光体育大联赛一等奖;登瀛小学的绳毽,曾获得市五连冠的好成绩;西门小学的健美操,获得上海市小学生运动会健身操、市校园韵律操、奇奇运动会韵律操比赛一等奖等殊荣;明珠小学的竹竿舞,荣获2009年上海市“阳光体育特色项目创意大赛一等奖”……在崇明,一校一品,百花齐放。各校品牌的形成,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水平。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唤醒了全岛学生心中对体育的梦想,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同时打造了具有崇明县地域特色的精品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尖子,为崇明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在2007年初召开的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上,该县获得上海市学生体育大联赛 “区长杯”奖项,同时被授予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上海市群众性阳光体育运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从2007年起到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优秀组织奖。这期间,还获得世界特奥会崇明赛区组织奖、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展示评比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崇明中学:板球“绅士”
日前,崇明中学板球队在2010年全国板球锦标赛上海分区赛获中学女子组第一名,2010年全国板球锦标赛总决赛第三名。这支新组建的女子板球队伍一出手,便崭露头角。
崇明中学确立了“巩固田径,健美操传统优势项目,开发板球、射箭新兴项目”的目标。2009年5月,在上海市板球协会的支持下,引进了素有 “绅士运动”之称的板球运动,组建了校女子板球队。23名队员来自学校的新疆部,学校选派2名体育教师重点负责板球队的训练,并聘请了外籍教练定期指导。板球队的组建,很好地引导了崇明中学“体教结合”实践的进一步开展。学校进而以此为契机,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理念,将板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特色之一,并拟将射箭运动纳入学校体育特色建设项目。
城桥中学:体教结合 铺就成才路
崇明县城桥中学创建于1978年,是崇明唯一一所体教结合的基地学校,一所拥有田径、自行车两个试办二线队和乒乓球、射箭、皮划艇等多个运动项目的体育特色学校。
长期以来,城桥中学坚持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道路,为莘莘学子铺就了一条个人成才、报效祖国的金色大道。学校把体育特长生独立编班,从文化课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和课后习题都作了精心设计和二次开发。保证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时间和专业训练时间,从而解决了竞技体育所要求的训练时间问题。此外,在文化学习上充分考虑到体育特长生的学习基础,以学定教,量体裁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该校不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不少学生还凭借体育特长,顺利考进高校深造,学生的个性获得有效发展。
学校先后获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全国贯彻 《学校体育工作先进条例》优秀学校、上海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为解决运动员的生源问题,城桥中学还向下延伸体育教育,现有三所初中、二所小学的田径、乒乓基地学校,在周一至周五指派各运动队的教练到对口的中小学基地学校进行训练指导,双休日和寒暑假把发现的 “好苗子”再集中起来训练,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 “一条龙”立体化训练网络。
实验小学:阳光伙伴 与荣誉同行
2007年以来, “阳光伙伴”成为崇明县实验小学体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阳光伙伴”这一集体项目体现着队员们协作意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阳光般的精神,体现了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学校以此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品质,让学校的教育注入阳光的色彩。
阳光伙伴,让学生团结一心共同拼搏; 阳光伙伴,让学生懂得坚韧; 阳光伙伴,让学生学会合作。每天早上6:30,阳光伙伴的小队员集合在小小的操场上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下午3: 30后又聚集在一起进行绑腿跑的练习。汗水一次次湿润了学生的衣衫,跌倒了,爬起来继续;手、腿磨破了皮,咬牙顶住,泪水中孩子们学会了坚强。在 “一、二,一、二”的整齐步伐里体会着团队意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验小学近年来在市级、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在上海市阳光伙伴集体体育竞赛阳光伙伴集体跑比赛中, 2007年荣获第6名,2008年、 2009年连续获得一等奖,今年获二等奖。 2008年还在阳光伙伴全国少年集体体育竞赛获得第10名。
登瀛中学:活力操场魅力花绳
跳踢是学校体育的传统项目,跳长绳更是该校的 “拳头”产品,学校在多年的市、县跳踢比赛中迭创佳绩。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把绳类运动项目引入日常体育健身活动。要求人人有绳子――每人一根短绳;班班有绳队――每班建立长绳队和短绳队各一支;课课有绳影――每次体育课学生必须把绳子带入课堂。
花样跳绳更有 “花头”。它扬弃了传统跳绳的枯燥与乏味,同时汇融舞蹈、体操、武术、杂技、音乐等现代元素精粹,形成花式繁多、新颖别致、动感十足的运动项目。在音乐的伴奏下,队形随之变化。不同的跳绳技术编排成系列花样绳舞、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吸引眼球、高潮迭起。
学校的长绳运动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取得一定声誉。学校连续九年蝉联上海市长绳运动的冠军; 2007年8月,学校长绳队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展示大会获 “优秀奖”;2007年11月14日,学校成功举行了以“绳类阳光体育活动”为主题的市级展示研讨活动。中考体育考试100%的学生选择跳绳项目,平均成绩几乎满分,其他体能测试也名列前茅。校园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
明珠小学:舞蹈与健美操整合
自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三年多来,崇明县明珠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并自主编制了一项融合舞蹈与健美操的阳光体育特色课程――竹竿舞。明珠小学自主编排的“竹竿舞”曾荣获上海市“阳光体育特色项目创意大赛一等奖”。
作为根据校本课程《竹韵》创编的一项体育活动,明珠小学提出了“人人会敲竿、人人会跳竹竿舞”的基本要求,各班配备老师专门负责强化训练,每周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竹竿舞”训练、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与竹竿一起舞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享受快乐。
“竹竿舞”让学生的体质在快乐中增强。不少同学说,经常跳后不但感冒咳嗽没有了,上课的时候精力更加充沛了,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不害怕了。 “竹竿舞”还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竹韵文化也在运动中深化。
除了朱婷,还有哪些现役运动员获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除了朱婷,还有三位现役国家队运动员入选先进工作者名单,分别是上海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许昕、安徽举重奥运冠军孟苏平和青海竞走世界冠军切阳什姐。
一、上海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许昕
2004年,许昕在世界少年挑战赛上同时获得男团、男单、男双冠军。2006年,入选国家一队。2009年,全运会上与王励勤获得男双冠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获得混双、男团冠军及男双亚军 。2011年,获得鹿特丹世乒赛男双冠军 。
2012年,许昕在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中夺得男单冠军 ,并在次年总决赛男单决赛中,以4比3战胜马龙,成为继马龙之后第二位卫冕总决赛男单冠军的选手。
二、安徽举重奥运冠军孟苏平
孟苏平,1989年7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镇刘山村,中国女子举重队队员。
2011年亚洲举重锦标赛75公斤以上级抓举亚军,2011年亚洲举重锦标赛75公斤以上级挺举冠军,2011年亚洲举重锦标赛75公斤以上级总成绩冠军。
2016年7月18日,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成立,孟苏平替补候志慧参加比赛。8月15日,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冠军。2016年8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青海竞走世界冠军切阳什姐
切阳什姐,1990年11月11日出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中共党员,中国竞走运动员。
切阳什姐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青海省青联常委,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是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银牌)的藏族运动员。
2016年4月,切阳什姐获得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葡萄牙站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5月,切阳什姐获得国际田联竞走团体世锦赛女子团体20公里竞走冠军。
扩展资料
朱婷获评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10月17日,人民日报发布《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选公示》,在全国先进工作者公示名单中,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在列。
东京奥运因为疫情被迫推迟,但“荣誉收割机”朱婷并没有停下脚步,拿到了多项个人荣誉,其中包括五四奖章、全国青联委员会委员提名、过去十年国际排坛梦之队等多项殊荣。本次评选中,朱婷的头衔为“河南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真·荣誉收割机!朱婷获评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361度创始人是谁?
丁建通是创始人
1983年他建立华丰鞋厂,这就是361度的最前身,1994年成立别克鞋业有限公司,后来在2004年元旦正式使用361度。
三六一度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品牌、研发、设计、生产、经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用品公司,其产品包括运动鞋、服装及相关运动配件等,下辖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三六一度(福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三六一度(厦门)工贸有限公司。2005年、2006年,361°相继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迅速成长为行业领跑者。
作为民族体育用品行业领先品牌,361°一直以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相继赞助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金门马拉松赛、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等一系列赛事,全面助力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2008年,361°签约广州2010年亚运会体育服装高级合作伙伴,成为中国首个赞助洲际运动会的体育用品品牌,携手激情盛会,成就民族体育产业的璀璨时刻。2009年,361°签约亚奥理事会(OCA),荣膺亚奥理事会全球官方赞助商,是体育用品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多年来,凭借全球性视野与前瞻性思维,361°人不断驱动企业跳跃式突破性发展,2006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2007-2008体育赛事直播合作伙伴”招标中斥巨资击败国际品牌,在奥运前的敏感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顶级资源局面,实现了民族品牌对抗国际品牌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突破;2008年,361°签约成为CCTV5主持人及出镜记者服装指定供应商,标志着一种高度整合的体育营销模式开始,361°借助CCTV5这个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全面展示品牌国际化及产品专业化的形象。
独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飞速发展的源动力,361°一直秉承“忠诚、务实、协作、高效”的核心价值观和“执行力即行动力、学习力即竞争力”的意识,不断写就361°的传奇故事。对内公司致力于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在北京和广州等国际都市都设有研发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北京公关公司、广州亚运项目执行中心,建立畅通的研发、物流和信息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对外361°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直都不遗余力的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助学、扶贫、救灾等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361°迅速做出反应,先后向灾区送出款物超千万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一直以来,361°人怀揣着对运动、对企业、对社会“多一度热爱”的品牌信念,在“共享共赢”的核心理念指引下,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并致力于成为全球令人尊敬的体育用品品牌。
邓亚萍的故事
姓名:邓亚萍 (DENG YAPING) (乒乓球 中国)
生日:1973年2月6日
身高:1.50米
生地:中国,河南,郑州
祖籍:湖南邵阳新宁县
国籍: 中国
项目: 乒乓球
[编辑本段]成绩荣誉
运动生涯中,冠军头衔132个,曾经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6个,王楠24个),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
最好成绩:
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1983年 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
1988年 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所获荣誉:
1987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8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90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0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身高仅1.50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 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编辑本段]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3年,邓亚萍开始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
曾担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奥运村部副部长。
2008年11月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中心副主任。
[编辑本段]人物故事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求学时期:
24岁的邓亚萍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似乎没有写全)。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早上5点起床,几乎苛刻地学习14个小时。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更重要的是在打球时候一直保持的1.5的好视力也退到0.6。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ix,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诚信故事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给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诚实的邓亚萍,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惟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
申奥故事
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曾经两次当众落泪,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一次是1996年在亚特兰大,她在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情不自禁。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邓亚萍又哭了。“北京赢了,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去年12月,邓亚萍知道自己与杨澜等人一道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当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也到了洛桑,奥申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工作的陈述报告。刘淇市长和袁伟民局长给邓亚萍布置的任务是负责做好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共有11个人有投票权,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再加上正副主席,共有12人参加投票。2月20日,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考完最后一门课程,第二天立即赶回北京,参加申奥评估团的接待工作。送走评估团之后,她就留在北京,继续完成清华大学的一些课程。
国际奥委会规定,委员不可以到申办城市考察,这样对北京就很不利,因为很多人没有来过北京,不了解北京。邓亚萍说,运动员委员会的这十几个人,只有两三个人来过中国,波波夫最近一次来中国是1999年,还是去上海;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苏珊·奥尼尔,1987年到过上海,美国排球运动员鲍伯,也是1988年来过中国。那时的中国跟现在没法比,但给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你们穿的衣服都是灰色的,楼房也是灰色的。”所以做他们的工作也挺费劲的,因为他们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不能请进来,只好走出去。“我有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这四五年,我与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当过运动员,又是年轻人,比较容易沟通。”邓亚萍说。她事先与在欧洲的委员们联系了一遍,询问他们是否有时间在他们住的城市碰面,然后按着预约的时间开始跑。到瑞典见一位冬季项目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到卢森堡拜见卢森堡大公,到意大利见两个运动员委员。为了见美国的鲍伯,邓亚萍曾在三天里从北京到洛杉矶打了一个往返,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美国停留的时间还长。两三天跑一个地方虽然很辛苦,但邓亚萍觉得很值,她向这些人介绍北京的现状,跟他们印象中的北京截然两样。她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非常想举办一次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讲,那肯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奥运会。
去莫斯科之前,北京奥申委已经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充分细致,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点点工作而已,很多人已经忙了两年多,没有节假日,非常辛苦。像何振梁先生、国际羽联主席吕圣荣等,他们要做得工作更多。
两次申奥 两次陈述
北京两次申奥,都是让邓亚萍作运动员代表。1993年,邓亚萍刚刚登上事业的顶峰,在头一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女单、女双两项冠军,并深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喜爱。投票前一个多月,邓亚萍得到通知,让她代表现役运动员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但那时我根本不会讲英语,国际司的刘北剑替我写好了几句话,一句一句地教我,让我硬背下来。”如今已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了两年书的邓亚萍,觉得那次陈述经历真“悬”:“陈述的头一晚我基本没有睡觉,嘴里反复叨唠那几句话,比参加世界大赛还紧张。因为自己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万一忘了词怎么办,纸上的英文又一句都看不懂。轮到我上场时,我感觉心砰砰直跳,真紧张啊!但毕竟打过那么多世界比赛,一上场还是能够镇定下来,把那几句话顺利地背下来了。”
在莫斯科同样代表运动员作陈述报告,不仅仅是邓亚萍自己心定多了,所有听过邓亚萍讲英文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她现在可以用英文写论文,用英语作报告,在美国学习过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此外,还有一点令邓亚萍自信,“这四年我一直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读书,书没有白读,我感觉自己比上一次申奥时成熟多了。”
虽然已经把陈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为了保险,邓亚萍还是带着稿子上台了,万一卡住了,看一眼稿子就可以接着往下说。尽管久经沙场,邓亚萍上场前还是觉得有点紧张。“8个陈述人,加上杨凌共9个人,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陈述好了,是应该做的,可能一票都不会加上去,如果陈述不好,就很可能会减票,北京奥申委前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就会因此打了折扣,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此前,几位陈述人在北京做了很多次练习。邓亚萍说:“当时在亚运村的国际会议中心,完全按着国际奥委会会议的讲台尺寸布置会场,按着乒乓球的术语,就是模拟训练。每个人的陈述词都改了几十遍,讨论,推翻,再讨论,再推翻,最后终于定稿时,已经到了7月初了,时间非常紧张。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发挥得非常好,北京做完陈述报告以后,大家都感觉北京的陈述报告要比其它几个城市好。北京准备得太充分了,大家对北京获胜充满了信心。”
等待投票表决的时候,五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一个大厅里。“虽然心里也紧张,但我们很有信心,甚至觉得第一轮就有可能过。第一轮没过,我们心里反倒有点紧张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大家还能够沉住气。”邓亚萍回忆说。“第二轮投票以后,我们一看监票的三个人都走了,就知道有结果了:肯定是北京!因为只有北京可能在前两轮胜出,而绝对不可能在前两轮出局,这一点北京奥申委是非常有把握的。所以第二轮出结果,那肯定是北京赢了。”
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盼着这一天。“我一听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邓亚萍由衷地说。
[编辑本段]忘年交友
萨马兰奇和邓亚萍
在第27届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专程从英国赶到悉尼参加国际奥委会委员竞选的乒乓名将邓亚萍,走进奥运村与各国运动员见面,开始了她的竞选游说活动。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件事,显得并不在行。碰巧中国的三名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吕圣荣和于再清也到奥运村看望中国选手,三人当即鼓励邓亚萍坚定信心,并向她介绍了一些有益的竞选建议。目前,国际乒联主席和秘书长已明确表示,支持邓亚萍的竞选,他们认为这不光是邓亚萍和中国的事情,而且事关国际乒乓球运动的整体利益。
萨马兰奇年近8旬,邓亚萍27岁,是体育运动、是奥林匹克精神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谱写了体育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萨马兰奇从1980年开始执掌奥委会,至今已快20年了,人称萨翁。萨翁喜欢邓亚萍那种大刀阔斧快速凶猛的打法,那种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顽强作风。萨翁曾亲自对邓亚萍说:“我非常喜欢你的打法,快速凶猛,看起来够味。”总之,在邓亚萍身上充分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萨翁亲自为1995年出版的《邓亚萍》一书作序,称赞邓亚萍是“世界杰出的年轻运动员之一”。“她非凡的成绩,是其艰苦努力与天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尊重奥林匹克伦理观相结合的结果。”他相信:“邓亚萍小姐的成就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的女子体育运动。”
萨马兰奇年轻时就喜爱乒乓球运动,曾经获得过西班牙的全国混合双打冠军,他说:“我对乒乓球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积极主张将它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乒乓球能列入奥运会项目,萨马兰奇功不可没。
在1991年第41届世乒赛中,邓亚萍以她那快速、干脆的发球抢攻,变化多端的线路和落点,打得汉城奥运会女单亚军李芬姬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仅仅只花了45分钟就以3∶0的比分结束了战斗,18岁的邓亚萍第一次登上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宝座。邓亚萍的高超球技赢得了萨马兰奇的喜爱。他决定亲自为女子单打冠军颁奖,这是他作为奥委会主席第一次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颁奖。这也是萨马兰奇与邓亚萍的第一次交往。
1991年9月,邓亚萍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萨马兰奇杯”比赛,小邓捧得桂冠后,被萨马兰奇邀请到洛桑做客。作为一名运动员,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邀请到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去做客,这在以前从未有过,中国运动员邓亚萍第一个获此殊荣。邓亚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觉得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所有中国运动员的光荣。
1991年11月25日,紧张的世界杯团体赛结束后,邓亚萍赴洛桑参加萨马兰奇举行的晚宴。中午用餐时,餐馆的华侨老板热情地教她一句西班牙卡塔兰方言的问候语“BonDias!”邓亚萍反复练习后学会了这句话。邓亚萍一见萨翁,就向他道了一声“BonDias!”萨马兰奇立即把邓亚萍拥进怀里,亲亲她的脸颊,他没有想到这位东方少女竟会用他家乡的方言问候他。
晚宴上,萨翁详细询问了邓亚萍的各种情况,从比赛到训练,从学习到爱好,都一一问及。当得知小邓5岁就开始练球时,萨翁问:“那时你有多高?打起球来一定很困难吧?”邓亚萍说:“我的头刚超过球台,得把手举起来打。”萨翁的秘书玛尔塔小姐立刻模仿儿童举手在头顶上挥拍打球的动作,把全桌的人都逗乐了。邓亚萍一边点头一边说:“太像了,就是这个样子!”席间,邓亚萍得知萨翁年轻时也是乒乓球运动员时,就把自己的一块备用球拍送给了萨翁,还向萨翁赠送了一对健身球。萨翁回送给邓亚萍一套介绍国际奥委会的纪念品和一盒瑞士产的巧克力。
第二天,邓亚萍和翻译刘北剑在玛尔塔小姐的陪同下,参观了奥林匹克博物馆和奥委会总部,邓亚萍看到五环旗和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玛尔塔小姐告诉她,这是专门为中国客人而升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能享受到这个礼遇,这种高规格的礼遇使邓亚萍感到无比自豪。
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邓亚萍先是同乔红合作夺得女双金牌。后又夺得女单冠军。萨翁履约第三次为邓亚萍挂上闪闪发光的金牌,含着笑说:“再次邀请你到洛桑来做客!和你的教练一起来!”
1995年5月,在第43届世乒赛中,邓亚萍和乔红打出了威风,最后夺得了冠军。萨翁高兴地为邓亚萍和乔红挂上了金牌,这是萨翁第四次为邓亚萍颁奖。
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单决赛结束后,萨翁再一次为蝉联奥运会冠军的邓亚萍第五次颁奖,他紧紧握住邓亚萍的手,并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邓亚萍的脸颊。这动人的场面令人感慨万千,一个运动员能得到萨马兰奇一次颁奖机会已属十分荣幸了,而邓亚萍获得这样的殊荣竟达5次,可见邓亚萍在萨翁心中的分量。
1997年2月6日是邓亚萍的本命年生日,又是她妈妈的60岁大寿,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邓亚萍为酬谢大家,特在天伦王朝饭店举行一次生日聚会。国际乒联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致词,他说:“小邓自参赛以来,共获得了大小125个冠军,其中有15个世界冠军,现在是邓亚萍时代,祝愿邓亚萍时代延续得更长、更辉煌。”
乒乓球管理中心副主任姚振绪宣布了一条好消息:萨马兰奇主席任命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把整个晚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因为乒乓球运动员担任这一职务,在奥运史上还是第一次。
徐寅生主席所说的“有人说,小邓要退役”,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也许是有人根据邓亚萍想上大学而猜测的,不过想上大学同退役是两码事。邓亚萍9岁进专业队打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上大学的愿望日渐强烈。
邓亚萍的申请得到清华大学的认可,并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后正式成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但邓亚萍仍然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现役国手。邓亚萍在1997年4月举行的第44届世乒赛上,又获得三枚金牌,直到1997年的11月份才真正走进清华大学的课堂。
1998年3月26日,邓亚萍离开北京飞往英国,在剑桥,先在纽南语言学院就读,后来又转到贝尔语言学院。就在邓亚萍留学英国的日子里,她参加了在葡萄牙举行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并且第二次应邀访问洛桑。
在1998年运动员委员会与奥委会执委会联席会议上,邓亚萍被大会安排发言。为了这次发言,邓亚萍把英语发言稿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从开始的结结巴巴到后来的通畅流利,最后都可以背下来了。
6月1日上午的联席会议上,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塔尔博格先生特意把邓亚萍的发言安排得靠后些,以便让晚些到达的萨马兰奇亲自听到邓亚萍的发言。邓亚萍一发言,萨马兰奇就笑了,一直笑到发言结束,因为萨马兰奇没有想到仅仅相隔几个月,邓亚萍就能说出这么流利的英语。
中国男子第一个获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是许海峰。
1984年7月 29日,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以569环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夺得该项目金牌。这枚金牌是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许海峰不仅是该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自此之后,中国体坛健儿在历届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为祖国赢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
拓展资料:
许海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人,1957年8月1日出生于福建漳州,前中国男子射击队运动员,中国体育射击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亚锦赛冠军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
2004年年底,从事了20年射击运动和教练工作的许海峰,调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担任该中心副主任,工作之一便是分管现代五项队。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现代五项队进步神速。在2005年的波兰现代五项世锦赛上,钱震华收获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枚现代五项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