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希望可以帮到你。
户外体育活动是通过丰富的活动材料,充足的场地空间,科学的项目设置来促进幼儿动作、思维、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也是培养幼儿自主性、发挥幼儿创造性的一项自主活动。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一、注重环境,为幼儿创设自主发展氛围。
良好的环境创设应体现开放、自由,能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主性、自信心,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爱与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前提。
1、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
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注意用心找到幼儿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及时调整玩具、材料,选择能引起幼儿的多种动作的玩具,让幼儿自主活动,如选择:、球、沙包、圈、轮胎等。
球既可用手拍、又可用脚踢,还可用头顶;沙包可向远处投掷,既可练习投掷动作,又可练习抛接动作,还能把沙包放在头上顶着走或放在脚背上走,锻炼平衡能力;圈,既可玩套圈、滚圈,又可将圈放在地上跳,如:双脚跳、花样跳、侧跳等,还能用圈玩“开汽车”、“开火车”游戏;轮胎能滚、能走、还能跨。这些玩具都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2、营造和谐平等的心理氛围。
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欢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经常和幼儿交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他们说话时能蹲下来,尊重他们,慢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发展的需求,并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引导他们产生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内部动力定型,最终内化为自觉行为,为他们提供宽松和充满爱与平等的环境。
二、转变观念,让幼儿成为发展的主人。
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1、激发幼儿的自主积极性。
兴趣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组织、创造、强化的功能。兴趣对提高幼儿自主性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幼儿时期,是天真好奇、主动探索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注重激发幼儿活动和学习的愿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充满好奇、兴趣广泛的幼儿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关注幼儿对活动是否有兴趣,是否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其中,坚持从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出发,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幼儿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当幼儿品尝到成功的美味后,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
在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的实际过程中,我觉得让幼儿动手操作,是一个非常好的重要手段。我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提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采取民主的态度,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操作,鼓励他们进行“五动”:动眼、动脑、动手、动脚和动口,我总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玩法玩给大家看,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得到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积极性。
2、放手让幼儿去玩。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
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游戏的权利也在幼儿,我们要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充分的自由度。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玩什么玩具,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在哪儿玩,一种玩具玩多长时间,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使他们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例如:户外体育活动中,有的孩子会对飘在空中的蒲公英兴趣盎然,边跑边吹;有的会对一根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感兴趣,独自摆弄着;还有的会对树上飘落的树叶和小花瓣着迷,捡起来数一数,比比谁捡得多。这些,都是孩子天性的外露,童真的一面,我从不去约束他们,而是放手让他们去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规定今天一定要玩什么,让他们尽情地想一想、玩一玩,对所有幼儿的想象、玩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玩的幸福和快乐。
3、鼓励幼儿玩出新花样。
游戏的重复行为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重复机能是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探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造性。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笑,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我允许幼儿每天都玩自己喜爱的器械材料,鼓励他们想方设法玩出新花样,爱玩多久就玩多久。例如:户外体育活动时,有的孩子接连几天都玩塑料拼板。开始,他们都是各自玩各自的,有的将拼板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是不规则图形,然后在拼板上跳一跳;有的将拼板卷成一个济公帽,戴在头上走来走去,一脸的自豪样,这时,我肯定了他们的各种玩法,启发他们是否能几个人一起玩。于是,孩子们开始了交往,他们一起将拼板拼成一条长长的小河跨一跨,或拼成一条小路走一走,还有的将拼板两块两块竖起来,变成一个倒“V” 型,练习助跑跨跳。当然,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出现一些破坏现象,不过,这比起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玩具的新玩法,同时又学会了与同伴交往、谦让、合作,发展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4、给予积极评价。
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给幼儿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微笑。在活动中,我更多地承担“观察者”的角色,对幼儿每一个创意都表现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态度,欣赏他们,注重他们自主能力、创造力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自主地表现自己的创意。《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应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孩子的发展,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师的肯定、赞赏、鼓励都会增强幼儿的积极情感和信心,另外,我还主张并鼓励幼儿进行自主评价,使幼儿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三、继续探索,培养幼儿自主性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处理好自主性发展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合作精神涵盖着一个人的自制力,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户外体育活动中,我们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同时,还应培养幼儿合作玩的能力。例如:“两人三足”游戏、“老鼠笼”游戏、跷跷板、跳皮筋和一些民间游戏:如丢手绢、抬花轿等这些活动,为幼儿提供合作机会,锻炼合作能力,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中获得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在活动中,慢慢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和同伴团结友爱,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还注重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与本班幼儿及其他班幼儿交往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游戏伙伴,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幼儿大胆说、大胆问给予表扬,注重幼儿社会化技能的培养。
另外,还应锻炼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让幼儿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们成为处理问题的主角,使他们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处理。当然,教师也应及时引导、鼓励、启发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2、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宗旨,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主动参与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拓展为幼儿提供操作、思考、交流与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幼儿实现把活动内容和对象内化为自己的态度、能力和习惯。
(2)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经常指导幼儿选择或更换不同的活动内容,以求锻炼的全面性。
(3)启发性原则。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游戏,经过自己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幼儿的共同点,又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通过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意识,自主行为,使之成为幼儿发展的内驱力,并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切入口。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生活当中人之所以会做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大部分是因为自制力薄弱,抵挡不住诱惑。因此对父母而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才能最终战胜未来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取得成功。
1、家长适当的延迟一下满足孩子要求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就不能对孩子太过迁就,当孩子想要什么时,可以适当延迟一下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忍耐能力就在无形中有所提高了。
2、家长的立场要坚定,态度要吻合:如果家长想拒绝孩子的要求,就必须表现得立场十分坚定,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要求是无理的,这时家长的语气必须吻合,才能让孩子信服。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态度吻合,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要求,当孩子做出任何不好的举动时,能够包容和接纳,在与孩子进行任何互动时,家长就能很好的把握分寸。
3、家长满足孩子要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时,家长要看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就可以满足;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但在拒绝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原因,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
当孩子做事前,家长要给与鼓励,当孩子认真完成预定的计划,家长应该给与奖励,并对孩子的做法加以肯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明辨是非,才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小学生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
适合小学生的运动项目
1、跆拳道。
让孩子练习跆拳道,可以有效zhi锻炼他的肢体灵活度。还能起到危险时刻自我保护的作用。
2、篮球。
打篮球,可以锻炼孩子的手与脚的配合。而且篮球是集体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3、乒乓球。
让孩子练习乒乓球,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以及对事物很独特的角度。
4、游泳。
对于孩子来说,游泳还是很有必要学会的。第一,这是一种生存本领;第二,可以增加肺活量。
5、跑步。
慢跑后的感觉,非常舒服。一定要教会孩子热爱上这种运动,他会受益终身。
带孩子做什么运动可以锻练身体,还可以获得自信?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也是应该去做一些体育锻炼的,因为这样的话也会让他们运动,自己的身体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能够让他们获得自信的,对于现在一些孩子来说,他们就是缺乏这样一种运动的意识,所以才会让他们的身体面临着一些机能的退化,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大家应该特别的重视,不然的话很有可能会对于自己的身体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他们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对这样一种情况特别的重视。有一些孩子,他们通常做运动的时候都会特别的不注意,所以才会产生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做什么样的运动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能获得自己的自信呢?那么通常就是能够通过跑步的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跑步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运动项目,而且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可以去做的。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的确是能够让孩子通过这样一个运动方式去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信,通过这样的一种行为,的确是能够让这些孩子,他们在面对着跑步的同时,能够排泄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新陈代谢的废物。而且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些事情,让自己到达一个比较高的态度当中,这样也能够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这样的一些事情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自信。
因为他们在跑步之后能够让自己变得非常的轻盈,让他们的身体看起来更加的有力量,这样的话也会让他们整个人更加的容光焕发。这样对于自己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面,有许多孩子,他们就是因为通过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跑步能够让自己变得非常的好看,而且自己的皮肤状态越来越好,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提升。不仅是他们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方面也是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体育锻炼的确是能够帮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做俯卧撑这件事情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也是可以去做的一个体育锻炼,因为这样一个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手臂,还有自己的腹部的一些肌肉,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的紧实,而且更重要的是会让自己的体魄变得更加的好看。这样的话会让自己有着更好的魅力,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追求,也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信。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响很大,面对难题,家长要与孩子一起面对,在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的世界是很纯净的,下面我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1
一、树立自律的榜样
从一个被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言教”能胜过“身教”。在自律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一个从来不读书、每天打麻将的大人,反复对你说:“要多读点书”,“你怎么不读书”,“你怎么就知道玩”……你听了,是不是很厌烦?TA说得越多,你就越会降低对TA的评价。因为你觉得TA言行不一。
可是,换一个人,一个手不释卷、常常给你讲点故事、分享点新观点的人,对你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要多读点书”。你听了,是不是很服气?是不是连连点头?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我们作为被教育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无论到什么年纪,不要放弃自己,要始终追求自律。
这并不是说,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须达到“神”或“机器人”的程度。而是说,父母虽然是凡人,虽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终不放弃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这种努力,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了自律的榜样。
二、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的一种能力。
教育者自己开始追求自律,就会逐渐学会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如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进行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如何通过保持物理距离、分散注意力等策略,来抵御外界诱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学来的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细致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计划;制定后,如何执行;执行时,如何自我觉察、自我跟踪;对于执行情况,如何定期总结;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计划,如何调整……
当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了,引导孩子去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满足,用这个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强力量,而不是用“补偿性”的放纵去庆祝和奖励。
当孩子暂时屈服于诱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导TA学会自我原谅,摆脱羞耻感和罪恶感,尽快从这个小小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不是从此“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没有为追求自律而切实努力过的父母,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自律教育的。
因为他们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无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会给颗糖作为奖励,或者责骂一顿作为惩罚。
三、引导孩子去发现目标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先有了目标,然后通过自律去实现目标。
然而,这个逻辑恰恰反了。
假若一个人从未追求过自律,那么TA的时间大多都荒废了,TA不太有可能去自我认知,去发现自己的目标。
假若TA终生都过着不自律的生活,那么TA大概率地,会产生很多“问题行为”,会浑浑噩噩耗尽一辈子。
因此,一个人的目标,通常是在TA过上自律的生活之后才产生的。
引导孩子去学习自律、追求自律,有两大好处:
一是TA对时间的利用更高效,就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更多领域,就有可能更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二是TA在自律的过程中,常常进行总结和回顾,就会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当孩子找到目标,即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些什么事”有了大体的认识,这个长远目标就会反过来帮助TA,增强自律的能力。
因为,这个目标就是第二块棉花糖。它对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孩子就会越自律。TA会认为,为了这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而延迟享受,是值得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2
一、家庭规矩默化孩子的自控力
在一个基本不设置规矩,或是规矩总是持续不长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孩子在生活上表现得比较随意。有一位朋友幼时因为其父母忙碌,家中基本不设置规矩。而当他进入大学后,吃饭与睡觉的时间则随意,在学习方面的自控力也表现得较差。所以,建立好的家庭规矩,也是在默默地培养着孩子的自制力。
而一套能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家庭规矩,至少需要这两点条件:
·规矩的创建者——父母需要遵守秩序。你跟孩子说要保持健康需要早睡早起。自己却经常过了半夜才睡,会使规矩没有说服力规矩要覆盖整个家庭才让孩子有动力去遵守。当然,父母们的规矩没必要跟孩子一模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修改,只要有说服力即可。
·规矩的不要轻易地变更。父母们不能随意凭借自己的爱好去篡改规则,早上设定7点钟起床的规矩,时不时因为各种情况而变动,或是隔两三天就兴致勃勃地修改规矩。每一次修改规矩,都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与孩子的充分商量。
在规则意识下,孩子们会慢慢地去学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遵守秩序。
二、学会管理情绪帮助提升自控力
“情商”是这几年大火的词,情商高的人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们身心不成熟,遇到小挫折、小压力,经常会整个人陷入低落情绪中无法自拔,他的意志力也随之变得格外脆弱。而家长如果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宣泄和调增情绪,他逐渐懂得在各种困境与压力重保持自我,孩子们绝对能成为一个情商高、懂得自我控制的孩子。那么,家长们
要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
受打击时,记得提供情感的急救。当孩子受到情感创伤时,父母不要急于谴责他或者埋怨别人,给孩子一些非批评性的`抚慰帮助他走出创伤,帮助他宣泄情绪,别让他陷入自我谴责或怀疑别人的情绪之中,以免他沉浸在情绪中逃避问题。
不要攻击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孩子惹麻烦时,严厉的批评或是尖酸的话会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自我谴责中,失去自我控制。用同情的话语引导他解决问题,则帮助他正面地面对问题,逐渐意识到责任感,主动解决而非拖延问题。
培养他的独立性。一个独立、对自己负责的人通常都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给孩子多谢信任感,鼓励他多试着学习管理自己的家事、零用钱、宠物这些事项,尊重孩子在这些事项作出的决定。
三、运动也是自控力的基础
运动也是培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能让宝贝拥有更持久的耐性、顽强的毅力。当然,这需要爸爸妈妈们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并有意地选择能帮孩子培养自控力的运动:
慢跑是方便而简易的培养孩子意志力的运动。很多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去跑步。但是通常对孩子如何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事实上,认真记录和鼓励孩子坚持慢跑,让他尝试一次次突破自己,其实很能锻炼他的意志力。
令人身心平静的运动帮助集中注意力。跟孩子一起做亲子瑜伽、或是呼吸、或是冥想,有利于孩子放松身心,学会如何集中精神,提高专注力。
户外拓展训练是培养意志力的很好选择。趁周末与孩子们参加亲子定向越野、亲子定向寻宝等集体运动,除了训练体能,还可以提高孩子解决事情的耐性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