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德国体育服务质量管理(德国的体育管理体制)

本文目录一览:

德国体育制度

在长达二十年时间里,东德曾是与美苏鼎足而立的体育竞技大国,所夺奥运奖牌数量占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苏。其中最显着的是女子游泳和田径。但是,德国统一后这个东德神话破灭:自1996年开始,德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就一届不如一届了,96年20枚,00年13枚,04年13枚,08年截至目前为9枚。

与其说是德国体育江河日下,倒不如说是德国体育的正常回归。一直以来,西德的体育制度是很健康的,不过分追求奥运会的金牌数,而让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自由发展,所以每次奥运会 金牌得10枚左右就满足。反观东德,为了在与西德的对比中显示出所谓的“社会主义优越性”,采用举国体制办体育。所谓“举国体制”,官方的解释是“在国家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为了短时间内形成突破,从而采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坚的一种组织制度”。换句话说,“举国体制”就是调动全社会资源来协助操练少数精英运动员,尽最大努力在国际大型竞赛中夺取最多的奖牌奖杯。这种体制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国家资源的使用严重颠倒轻重,每年花费巨额国民财富用于培养精英运动员,但轻视国民大众的体育与趣爱好和强身健体的需求。

第二,选拔有运动天分的青少年进行封闭式集训,但目的只是让少数体育尖子去争夺奖牌,结果牺牲了数十万计运动员的青春,甚至给许多运动员造成终身伤害,毁了他们的一生。中国体育报说,80%的运动员退休后因为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谋生艰难,其中很多人还因运动过量而落得一身疾病,甚至成为残废。

第三个弊端是,形成了一个明星运动员、教练和体育官僚三位一体的庞大利益集团。金牌给运动员和教练带来巨大名利,给体育官僚带来官运亨通的政绩,由此使举国体制成为体坛腐败的催化剂。

不仅如此。西方禁药丑闻一般是运动员个人行为,但在举国体制下则是一种官方行为。东德政府甚至敢于要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东德当局曾长期系统地让至少一万名运动员服食各类禁药,并对如何有效通过赛事药检进行系统研究和实施。禁药使东德在奥运上大放光芒,但也造成一百多名运动员猝死和无数运动员终身伤残,许多女运动员男性化,失去生育能力。两德统一后,受害运动员把东德体育部长和医学顾问霍普告上法庭,并要求赔偿。

尽管东德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金牌战绩,最后也避免不了被西德吞并的下场;尽管获得了100多枚金牌,但最后却如昙花一样地迅速衰败。

但谁都不会否认今天的德国是个体育大国,德国不仅在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项目中(足球,篮球,田径,游泳,赛车,网球等)具备不俗的甚至是顶尖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大量民间的体育协会。光在德国体育联合总会中有8万5千多个分会,注册会员达到了2600万人,体育协会的会员占到总人口的32%,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有1200万人,说德国是一个全民体育的国度一点也不为过。

德国质量管理和日本质量管理的区别

德国企业管理模式是:核心技术+严谨质量

先从德国人的性格说起,笔者的同事出差去德国,回来是这样和我说的:德国人讲求踏实,万事都从诚实可靠着眼,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每一种材料,如玻璃、锁、铰链、搭钮、开关、灯罩、窗帘、衣架等等,纵然是极微末的,也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

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德国的公园、车站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用以装饰的铜像,多半是狮子、马和肌肉结实的男人,很少用女性作宣传的。这都是德国民族性格的写照。

严谨的质量:其实可以看出德国人把民族的文化转嫁到企业管理上面来,德国企业管理,员工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在国际市场上,德国制造和德国标准通常代表着高品质,是消费者可以完全信赖的。在这方面,就连一向以高品质取胜的日本人都不得不甘拜下风。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

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就注重产品质量而言,他们认为高质量意识与员工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十分注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职工队伍,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就拿西门子来说,他们有自己培训学校,据笔者所知苏州西门子是每年会选择5个人去德国培训,培训期是2年,培训回来发相当于中国大专文凭证书,费用是全是公司出,回来以后工资升50%,在公司服务8年才可以离开。培训回来也就是德国技师。

德国的技术:德国特有的技师制度。其实德国的技术对我国严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国家,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与其花这么大的钱去培训出来什么也不会的大学生,不如大力推广技师知道。

德国的技术具体体现在研究开发上,就是集中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有限领域,从而产生非凡的独创性和独特性。

技师制度和研究开发中的独创性是德国企业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这也是德国经济持久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日本与德国经历相当。但是,日本真正的赶超与崛起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1971年,日本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为5%,首次超过英国与法国。

日本人企业管理模式是:日本人的团队+培训

因为笔者在日资企业做过几年,对日资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比较了解:

日本的团队精神:在日本虽说目前来说,企业已经改变以前那种终身制度,但是日本人一般的话,都会在企业做完终身的,这是他们企业文化所致。

日本企业是以整体取胜,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企业的整体带入了组织发展的第二阶段,企业组织进入了一种整体默契配合的阶段,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员工之间无意识的默契配合,从而使整个组织的效率最高。也可以这么说日本人不一定比我们中国人优秀,做事情也没有中国人灵活,但是他绝对是团队合作的魔幻组合。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各方面活动中,参与到所有企业工作环节的改进和提高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员工都加入到组织中来,形成一种整体的配合和协作!

日本的企业非常讲究整体,不突出个人的作用。他们讲求团队与组织整体的成功,讲究为了组织整体而牺牲个体,这既是日本社会的风气,也是日本企业的最核心的企业文化。正是这种对组织整体的认同,使日本企业在战后能够快速崛起和成功。

日资企业的培训制度

在日资企业做过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这一点,在日本企业里面,你一进去(当然是级别相当于工程师级别)都会有出国的培训机会,一般在他们企业一到公司,就会和你签订3年合同,下面我还是说个实例给大家:

日本岛津仪器,在中国有工厂,他们对员工是这样的:

重视员工培训

一般在面试的时候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进企业后一般会和你签订3年合同,盈飞无限实时车间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在第二年的时候给据你各个的表现,一般会送到日本培训,一般以2-5周,这就给员工一个发展的机会,这也是留住员工的重要一点。

日本公司一般还会从学校里面直接进实习的学生,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在不同学校之间,企业认为好学校的学生比较好,更加愿意优先录用。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2.注重内部提拔

在日本企业里面,一般当有一个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尽量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在日本企业中,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都是很难开展工作的。这一点我估计在日企企业呆过的人应该是深有体会。

关于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的留学选择:欧洲还是美国?

如果想要出国学习体育相关的课程,可选的余地非常大,英国、德国、美国等都有非常先进的体育课程。英国是全民崇尚运动的国家,体育产业非常发达,有为数众多的体育俱乐部、与体育、运动、休闲相关的高等教育质量也比较发达。英国各类院校开设了多种与体育相关的国家高等教育文凭(HND)、预科、本科和硕士课程供学生选择。此外,为迎合中国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热情,很多英国院校近期新开了体育专业相关的前沿课程和提供了相关奖学金项目,这些大学包括利兹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等。德国是比较重视体育教育的国家之一,对体育专业的设置也比较全面,教学质量也很高。德国有体育方面的世界名校——科隆体育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与体育相关的人才。德国的公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因此想要就读这类名校,最好能提供较好的学习成绩。美国有近4000所大学,相关专业在很多大学都有,所以选择面比较广。

但是个人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让外国人都刮目相看的国家,我们国内的教学水平也不差。

什么是德国透明质量管理认证委员会(KTQ)

德国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KTQ)是德国高标准的医疗管理体系,它是一个联合组织,涵盖了德国 国内众多的医生协会、保险公司、卫育协会、医院协会以及医疗行业协会。

KTQ,是由代表患者利益的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代表医疗机构利益的德国医院协会、代表护理人员利益的德国护理协会和代表医师利益的德国医师协会联合成立。

与德国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直接联系。旨在为医院、门诊、牙科治疗室、心理治疗中心、康复中心以及住院患者健康护理机构、门诊护理服务、收容所等机构提供自愿认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并促进以上机构员工实施和不断改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内部质量管理系统。

扩展资料

杭师大附院医联体成员单位、拱墅区卫计局下属三家医疗机构: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德国医疗透明质量国际管理委员会签署了KTQ国际认证合作备忘录,正式开启医联体内KTQ认证项目,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这标志着杭师大附院创新医院管理及服务模式,向建设国际一流医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推进“中德国际医院”的建设,提升医联体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进一步拉开帷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医院管理网-德国医院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解读

德国城市如何发展大众体育?

现代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德国市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在城市规划与治理中。本文旨在介绍德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大众体育与城市绿色空间进行整合规划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策略。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般认为,现代体育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而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这并非巧合,因为现代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运动医学知识、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大众传播技术,以及公民社会的组织沟通协商制度——而这些都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物。

更进一步来说,全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是在城市中发生的,现代体育也因此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东西方的哪个国家,无论是竞技体育、商业体育还是大众运动,越是城市建设发达的地方,其体育运动发展得越好。由此,体育是一种更适合在城市中开展的活动,即体育的城市化。

现代体育在城市中流行与普及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德国体育社会学家卡尔-亨利希贝特(Karl-Heinrich Bette)从宏观理论视角指出,这种“现代社会的体育化”(die Versportlichung der Gesellschaft)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

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离”和“冷漠化”,城市易于使人产生“失落感”,丧失了激情和动力。因此,体育运动更受城市人的欢迎,成了一种完成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娱乐的空间、游戏的空间和身体运动的空间,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城市(空间)的体育化(Versportlichung urbaner R ume)。

正是在“体育的城市化”和“城市的体育化”这两种趋势的合力影响下,体育运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了。实证研究已经发现,体育不仅可以在社会心理层面对城市认同和社区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体育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德国是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发展的国家之一,很早就开始了全国性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联邦政府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部门还会发布官方的研究报告,专门探讨“体育设施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是体育大众化发展的典型国家,有大量的民间体育协会,仅在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 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登记的就有9万余个协会(2015年),注册会员达到了2700余万人,体育协会的会员占到总人口的34%。此外,没有注册,但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有1200余万人(德国总人口约8200万)。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工业革命前期;(2)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3)战后恢复时期。

德国工业革命之前的体育主要以民间的自发组织为主,当时在民间流行的大众体育活动主要有射箭、游泳、骑马、狩猎、跳远等。尤其在中世纪末期,由于骑士制度的衰落,射箭组织在德国民间盛行,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体育俱乐部的雏形。18世纪末,德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认为体育跟智力一样重要,是维持个体和国家独立的基本保障。这种体育观奠定了德国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

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马上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环境污染,德国国民的身体体质开始恶化,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德意志帝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以行政命令建设大众体育场所,鼓励大众参加户外体育活动。1896年,一个名为“候鸟”(Wandernvogel)的旅游组织在柏林成立,在“候鸟”的带动下,一股遍及全德的回归自然的徒步旅行风勃然兴起,迅速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候鸟”运动。这些法规及措施无疑对推动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为此后遍布德国城乡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刚刚兴起的大众体育很快被两次世界大战扭曲,体育的目的成了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的兵力来源。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成东西德两个国家,体育在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也出现显著的差异。战后的西德在经济上取得了的辉煌成就,城市化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的城市化率就已经超过了70%。与此同时,西德战后的体育政策逐渐从竞技体育发展成为“全民体育”和“家庭体育”,强调休闲和身心健康功能。为此,1960—1990年,西德陆续实施了三次“黄金计划”(Goldner Plan),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从1960年西德实施第一个“黄金计划”以来,西德的体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就以全民健身中心的数目来说,截至1990年西德已经拥有65132家健身中心,差不多是1960年的两倍。东德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体育政策更强调“劳动”、“竞技”和“集体精神”,与西德的全民体育形成鲜明对比。统一后的德国主要推行以原来西德为主的体育发展方针,进一步将体育推向大众化,并推广实施了“东德黄金计划”。

德国体育的市民自治和社区化

德国采用高度自治的社团体制来管理体育事业。总体上,德国体育社团组织由各级体育联合会组成,它们在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导作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过体育彩票给予体育团体组织一定的财政补助以外,基本上不干预其管理事务,充分保证其自治地位。

德国体育自治组织框架。

体育俱乐部在德国体育自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德国著名学者海尔曼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一个以“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加工作”和“民主决策”为特征的自由团体。德国体育俱乐部不仅拥有绝对独立的财政权,还可以免费使用城镇公用的体育基础设施。

德国体育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社区化。在德国的各个地区和城市里都有大量的社区体育联合会,它们对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德国宪法,州政府有责任承担城市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实际上,德国州政府不仅提供资助,还要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德国的市级和区级政府主要负责当地体育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和维护当地的体育和娱乐设施以及青年活动中心,甚至帮助维修私人体育俱乐部的设施。同时,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志愿者工作的形式完成的。

海德堡的绿色运动空间

海德堡是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中等城市,位于德国人口较为密集的莱茵—内卡都市区的中心地带,居住人口约15万,属于德国典型的大学城(如海德堡大学)。因为位于美丽的内卡河谷和奥登森林(Odenwald)中间,加上悠久的城市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海德堡一直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海德堡同时还是一座绿色城市,整个城市的面积约109k ,其中绿地(森林、草地、公园、农田、水域等)占了70%。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环境给海德堡的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际上,无论在体育基础设施还是体育社会组织方面,海德堡都是德国体育发展非常前沿的城市。仅在2013—2014年,海德堡市在体育领域包括体育市政设施的总投资额达到1000余万欧元。而且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公益性的,市民只需支付非常少量的入场费用就可以使用,此外城市的公园和学校中还有许多对外完全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最常见的是儿童游戏场所(Kinderspielplatz)。

1970—2013年海德堡的体育基础设施增长情况。

非正式的户外体育锻炼在德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些活动大部分都在城市的绿地空间中进行。根据德国体育社会学家许布纳(Huebner)等人在德国西部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大约58%的体育休闲活动是在非正式的体育空间中进行的,这其中最受欢迎的要属城市公园、森林、田园小径以及开放水域,即所谓的绿色空间。

海德堡丰富的绿色用地无疑为市民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下文主要从城市森林、田园小径、河流和公园四个方面阐释,海德堡城市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城市绿色用地作为运动场所使用的宝贵经验。

(1)城市森林

海德堡40%的城市土地为森林植被。森林不仅仅是海德堡宝贵的景观资源,更为市民提供了体育休闲的场所。早在二战之后,海德堡市政当局就开始对城市区域的森林进行规划和改造,开辟了约300km的森林小径(Waldweg),这些森林小径主要用于徒步旅行(Volkswandern)、跑步(Jogging)、自行车旅行等运动项目,其中最有名的海德堡徒步小径为内卡河旁边的哲学家小道(Philosophenweg)。森林小径通常相互连接成网络,为了方便运动爱好者寻找路线,在森林小径的交叉口一般都有着详细的路标,甚至还有专业的俱乐部策划的固定旅行路线标记,旅行者只需沿着特定的标记往前走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地。

海德堡部分城市森林徒步小径路线图。

如今当地的运动俱乐部又推出了新的网络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站(Regioausflug.de)查询策划自己的徒步旅行路线,下载地图和GPS导航等信息。

海德堡森林小径的指示标牌。

(2)田园小径

德国虽然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可在城市及周边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用地,称为“城市农业”(Urbane Landwirtschaft)。海德堡共有1831h农田,因为城市呈星状分布,所以城市各个社区都很靠近城郊的农田。城市田园自然也就成了市民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德国的耕地都是私有财产,但为了给市民提供运动场所,市政当局在农田之间规划建设了非常平整的田园小径,有些小径甚至可以通车。

作为一种受到法律保障的“市民契约”,市民可在农庄的小径上进行徒步、跑步、滑轮、骑车等运动,但不许损害、偷窃农庄的作物。

(3)城市河流

跟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海德堡是依托内卡河发展起来的城市。内卡河由东向西横穿城市中心,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景观资源,如著名的海德堡老桥,另一方面河流本身也是市民运动休闲的最佳场所。内卡河是完全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划船爱好者只需在海德堡登记所使用的船只类型,就可以自由地使用河道。每年夏天,家庭或俱乐部船只、游艇都会陆续出现在城市河流中,这其中就包括每年举办的海德堡城市龙舟节。同时,内卡河两岸还开辟了专供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的河岸徒步小道(Neckarwege)。

因为独特的峡谷自然风景和古老的城市建筑风貌,环内卡河的徒步小道是最受运动爱好者和旅客欢迎的旅行路径。此外,市政当局还在河流与城市的交接地带规划了一块约200~300m宽的绿色缓冲带,完全对市民开放,渐渐成了青少年学生练习排球和飞盘的最佳场所。

海德堡内卡河岸的绿色运动空间。

(4)城市公园

海德堡每一个社区都有配套的公园,此外在大学、医院、城堡等部门还有大量的公园用地。占公园面积很大一部分的是室外体育基础设施,如小型篮球场、沙坑、体操杆、秋千等。社区公园的体育基础设施也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小型的体育场地非常受社区青少年的欢迎。更特别的是,为了方便市民运动,德国法律允许人们在公共草坪上行走和运动。海德堡城市公园的设计同时也非常关注儿童和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需求,在公园体育设施中几乎多半都是而为儿童运动所设计的,残疾人所使用的轮椅可以在不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轻易进入公园运动场所。

此外,海德堡每年还会定期举办的城市体育运动,主要有:城市马拉松、海德堡铁人三项、海德堡龙舟节和滑轮比赛等。这些城市的运动项目有着非常广泛的市民参与,以城市马拉松为例,每年参加半程赛的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参与全程马拉松的人数多达1500人,参与的观众更是在几万以上。而且,这些比赛项目的场地并不是专用的,而是在城市开放空间进行,上述的绿色空间尤其是城市运动项目的首选。这些体育事件的推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海德堡的城市影响力,从而为发展旅游和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还鼓励和促进了市民对于体育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民众体质。

总之,在海德堡,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绿色空间)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市民的体育空间,而且这种开发和利用是建立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以及让全体市民受益的基础上的,即一种可持续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

总结与讨论

德国体育“黄金计划”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体育从竞技体育向大众化体育发展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化和体育大众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海德堡作为德国著名的绿色城市,在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有着宝贵的实践经验,海德堡市利用自身丰富的绿地资源(如森林、田园、河流等),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将城市绿色空间转变为受市民普遍欢迎的运动空间。这个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当局对于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更在于法律制定和推动市民参与等方面。

当然,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德国城市体育发展的模式或许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德国的经验有着巨大借鉴价值。在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实践者对于城市开放的运动空间——尤其是如何综合规划和利用绿色空间还存在着不足。

作者何金廖系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修枫系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体育学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剑峰系德国海德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本文原载《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5期。

往期精彩回顾

  • 评论列表:
  •  瑰颈过活
     发布于 2022-08-15 16:32:56  回复该评论
  • 和社区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体育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德国是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发展的国家之一,很早就开始了全国性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联邦政府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部门还会发布官方
  •  笙沉迟醉
     发布于 2022-08-16 01:32:13  回复该评论
  • 俱乐部是一个以“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加工作”和“民主决策”为特征的自由团体。德国体育俱乐部不仅拥有绝对独立的财政权,还可以免费使用城镇公用的体育基础设施。德国体育发展
  •  鸽吻比忠
     发布于 2022-08-15 20:45:41  回复该评论
  • 宪法,州政府有责任承担城市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德国州政府不仅提供资助,还要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德国的市级和区级政府主要负责当地体育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