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意义与作用是怎样的?
现代社会,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简单的人体活动,体育已与人类社会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应当提出,由于体育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体育社会学研究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体育社会学要面对大量的社会现象,既要研究体育社会演变的历史,又要研究体育的内部结构和它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体育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群中的一门主干学科,它是体育全面走向社会后,回答体育社会问题的主要学科。体育社会学的确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由于体育社会学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它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理论环境。它已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体育的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对体育有一个整体性认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可以深刻地揭示体育本质,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引起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此外,以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为工具,进一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体育管理提供参考。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作用 体育社会学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体育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变革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着。在欧美,学科初创时期,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零散,主要是关于运动场与人的娱乐、消遣与闲暇体育等。在学科形成阶段,对体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化有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学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征。20世纪末,体育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作用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体育社会学对体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体育社会学也是随着体育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认识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体育社会学成为体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这标志着该学科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了《体育理论》这一门学科,这是当年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中开设的唯一的人文社会类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前言中宣称:马列主义是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凯洛夫教育学是体育理论的教育学基础。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不仅社会学作为伪科学被排除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系列之外,而且体育社会学也被排除在体育学科的系统之外,当时人们认为体育中的社会现象完全可以用哲学和教育学来解释,因此,体育社会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建立的是社会学,然后又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体育社会学。但是在体育的学科体系中,较长时期地存在着重自然、轻社会和重人体、轻人文的现象。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体自然学科相对稳定、人文社会学科随着社会变革一时尚未能完善;
简述体育社会学学科的必要性
目前,国际上对体育社会学的性质有如下三种认识:
1.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体育社会学以社会学的研究为第一种涵义的立场。
2.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社会学以体育的研究为第一种涵义的立场。
3.既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介于两者之间的立场。
体育社会学的性质为:体育社会学是介于社会学和体育科学之间,具有既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的性质。它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以构筑体育社会学独立的理论体系为目标,坚持以研究和解决体育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第一种涵义的方向。
综合以上三个研究对象,体育社会学的概念可以确立为: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和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并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去考察它的结构、功能,以及研究体育中的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
认为大学开设体育课有没有必要?
尽管2003年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一次国人没有太在意的课程改革,但是我国大学依然还有很多没有什么用处的必修课,这影响了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尤其是科技的创新。体育课就是其中之一。我国高校的一二年级均设有体育课,大约10年前的高校体育课和中小学一样,每节体育课都一本正经地,国家还规定了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体育科目,例如短跑、长跑、篮球、跳马、跳高等等项目,而且每天早上都得集体出早操。后来,我国体育课搞了些改革,体育课还是少不了的,只不过在有些方面形式稍微有些变化,例如集体早操没有了,跑步打卡积分,或者参加羽毛球等个项活动打卡积分。但是,体育课还是必须的,各种测试还是有的,体育课的分数还是很重要的,只不过比以前稍微活泛了些,因此体育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多。
高校过度重视体育的后果很多。一是大学必须养的体育老师很多,估计仅次于教政治课的老师数量,这占用了高校大量资源,这是高校很大的一笔开销。二是大学体育设施占用了大学太多土地资源,这些体育运动设施也成了大学体育老师和部分行政后勤部门牟利的工具,在高校里,体育老师的收入属于上游,原因在于大学里的一些体育场馆可以用于收费开班,例如游泳馆,盈利空间很大。三是大学体育课并没有起到锻炼身体、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反而牵扯了学生学习过多的精力。
本人认为,大学应尽早取消体育课,逐步淘汰面向全校的体育课老师。也许一些人认为,这会影响大学生体质,本人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和校外的运动场地来锻炼身体。再说,如果我国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生阶段已经透支了身体,指望在放羊式教育的大学阶段弥补回来是没有指望的,反而削弱了我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是成年人,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负责,需要锻炼、喜欢锻炼的,都应通过自己的自觉行动锻炼身体,例如跑步,打球,踢足球,这都是可以,靠浪费时间的体育课,是没有用的,纯属浪费青春,大学就应该完完全全是教授科学知识、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阶段。发达国家的大学就没有专门的体育课,也许有各种体育俱乐部,实际上很多大学连基本的体育设施都没有。
我国应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体育教育和锻炼,让学生们在中小学多锻炼身体,让他们在大学阶段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接受各种挑战,大学应取消体育课等各种没有用的必修课,办好大学教育,使我国具有大量真正世界一流的高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竞争压力,让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能够轻松快乐地成长,接受有利于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这样反而有利于他们身心正常成长,不再透支身体,只有这样,何患我国大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呢?
体育社会学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我要具体点
体育社会现象,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社会现象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个人。任何能够构成社会现象的事物,都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后体育社会现象出现了集注化、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体育社会现象的集注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现象开始不再依附于其它社会现象(如教育、文化等),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现象。全球的“体育人”以及和体育有关的人在增加,体育的社会组织的扩张,各国政府对体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体育占用社会的总时间在不断增加,因此体育中形成了一些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如球迷与俱乐部、球员与业主、社区居民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这些新社会关系的出现吸引着社会的注意力,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军事、宗教、民族等的变迁与发展,要想解释、理解和管理这些社会现象进一步求得体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们诉诸于体育社会学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