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足球体育比赛中。怎么体现公平的精神?
国际足联公平竞赛的评选规则
规则之一bai:红黄牌数量多少
评选标准的第一项规则便是“红黄牌”,
更多足球知识讨论+扣扣:1722伍4
这一项的总分为10分,得到黄牌所扣的分数为1分,而由黄牌累积的红牌则扣3分,直接的红牌还可以扣除4分。在这项评选中,黄牌和红牌是仅有能够扣除分数的标准。中国队亚洲杯所得黄牌为:4+0+2+2+4+3=15,红牌为0;世界杯外围赛所得黄牌为:0+1+1+3+1+0=6,红牌为1;总数为21黄1红。竞争对手卡塔尔获得的红黄牌要少些,但23张黄牌的数量也排在了中国队的前面。
而竞争对手伊朗队显然在这项评比中极为不利,伊朗队在同样的比赛场次中得到了23张黄牌和4张红牌。尤其亚洲杯上在与阿曼的比赛中,雷扎伊竟然和巴达维场上互扇耳光,成为伊朗足球史上最耻辱的一幕,而诺斯拉蒂也在无球情况下恶意踩踏对方球员遭到亚足联处罚。这届亚洲杯上,伊朗队先后有雷扎伊、巴达维、诺斯拉蒂、扎雷(在中伊半决赛中被罚下后泪流满面)、阿拉维、博哈尼和马达维基亚等多名球员吃到红牌或受到亚足联的禁赛处罚,这是一个惊人纪录。
规则之二:是否积极比赛
评选的第二项规则便是“积极比赛”,总分也为10分,最少得分为1分。而给出这项评选标准,是希望球队能够为观众提供好看的的进攻足球。这项也包括两大方面要素:a,积极方面:采用进攻战略多过防守战略、加快比赛的速度、虽然得到期望的比数,但依然继续取得进球(例如已经在比赛晋级);b,消息比赛:缺乏战略和粗野的比赛,踢假球,推延时间等等。根据规则,积极比赛是根据球队所制造的进球机会和进球量的相应数量所决定的。
应该说这项规则中,几支队的情况相差无几,但中国队表现也尚可,在亚洲杯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之前,中国队只要不输给卡塔尔3球就将顺利出线,当最终还是1-0战胜对手昂首晋级,这在a项中显然能获得满分,而b项中,世界杯外围赛的比赛中也是竭尽全力,最后一场比赛中港战虽然传闻较多,但37次进攻7个进球正符合“制造的进球机会和进球量的相应数量”。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的进攻次数分别为:15(2)+30(5)+13(1)+12(3)+18(0)+12(1)=100(12);13(1)+18(1)+20(4)+8(1)+10(0)+37(7)=106(14)。(注:括号中为进球)
规则之三:是否尊重对手
第三项“尊重对手”总分为5分,最少得分为1分。这项规则是希望球员能够尊重竞赛精神、球赛的条例和对手等等。而在评估一位球员对对手的态度时,所有黄牌和红牌的因素必须包括在其中。尽管如此,打分的代表必须注意有关的红牌时球员严重犯错还是裁判员的过分判决。所有的评估必须是以积极的态度处罚(例如帮助受伤的对方球员)。球员的态度必须是没有缺点的,但是如果没有对对手表现任何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表现,分数久只能给4分而不是5分。
规则之四:是否尊重裁判员
第四项规则为“尊重裁判员”,总分为5分,最少得分为1分。本条规则是希望球员能够尊重裁判员的决定。作为球员,必须裁判员的任何决定,任何球员对裁判员的决定没有任何的抗议将会接受加分。而球员的态度必须是没有问题,而如果没有对裁判员表现任何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表示,分数就只能给4分而不是5分。这一点,实际上在第三点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李玮峰的表现便和这条完全吻合。
规则之五:球队官员态度如何
第五项规则为“球队官员的态度”,总分为5分,最少得分为1分。教练员和其他的球队官员应鼓励本队发挥出体育、技术、战略和态度精神,必须让球员表现出公平竞争的精神。所有球队官员在比赛所表现的态度必须作为评估的一部分,比如他们如何平息球员的怒气和如何接受裁判员的决定。球队官员和媒体的合作也是评估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球队官员没有表现任何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表示,分数就只能给4分而不是5分。
显然,表现温和的中国足协在这项评比中也是大步领先,谨慎、小心的中国足协在两大比赛中都表现得很小心谨慎,这和他们一贯的风格也有关。虽然他可能不是从这一点来考虑的,但是却带来了符合第四项规则要求的效果。
规则之六:球迷态度态度如何
评选规则的最后一项是“球迷的态度”,总分为5分,最少得分为1分。观众已经被认为是比赛的一部分。球迷可以通过喝彩和歌唱来鼓励球队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并表现出公平竞赛的精神。按照规则,所有的球迷都必须尊重对手和裁判员,不能对对手球员、裁判员和对手的支持者作出任何的恐吓行动。只要球队能够满足以上的条件,尤其是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球队应该获得5分。
在这项评比中,三个候选球队实际上都相差无几。而亚洲杯期间,随着比赛的进行,中国球迷的风采也获得了亚洲的认可,比如在川渝,许多外籍球队都受到了主场的礼遇。而东方人的含蓄和温文尔雅,也会在这个小项的评比中多少赚了些印象分。最后,将6个因素评估的分数相加,比如中国队如果得分是8+7+3+5+5+4=32,然后把得到得分数除以总分,32/40=0.8,那么中国队的得分便是0.8。
总体而言,虽然公平竞赛奖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很低,但从评比到获得,也是精挑细选,当选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要维护竞技体育中的公平、公正?
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什么是公平的体育精神
就是追求人的健康、健美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这种执著的追求常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从爱因斯坦坚持体育锻炼、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和雷·尤瑞命运改变的故事中,都能体现出体育精神来。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着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马燕红克服伤病困扰,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故事,也很好地体现了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核心精神。牙买加运动员奥蒂连续多年都没有取得金牌,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懈?奥蒂被称为“永远的伴娘”,因为她参加了多次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获得过30多块奖牌,却从未获得过金牌,但她坚持不懈,40多岁仍然奔跑在竞技场上。人们称她为“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体育精神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有教无类”、
“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政也,正也”,对政治的影响也很大。俗话说,“半布论语治天下”,他的思想孕育着深邃的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我们既要拥有动人的文采,又要活出质朴的品性和精神。而我们今天注重了“文”,
忽视了“质”。我们看看企业里相互竞争的意识强呢,还是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场景多呢?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精神培养却退步了。我国的教育提出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练的工作也是离不开这三个“面向”的。我看还要加一个,就是“面对”: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精神。我们每个当下,活在什么样的状态里,讲求的是什么精神,是教练最需要关注的。孔子“予欲无言”的教学思想,对教练影响很大,意味着教练要少讲或不讲,让对方自己去学习,甚至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孔子还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对于教练来说,要“流于言而敏于行”;教练时,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关于“用”,孔子常以学诗与学礼为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只有用来指导实践,产生实际效果,才能显示其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学得再多也没有用。什么是成年人?我看可以这样解释:我们18岁的时候为人处事的大小道理几乎都知晓了,剩下的只是“成为”了。知道不等于做到,所以教练的核心不是教给别人东西,而是通过“育”的方式让对方去觉察自己所“使用”的理论和“认同”的理论是否一致。孔子的教育,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从“教书”来讲,就是要培养有能力有学问的贤才;从“育人”来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和培育进取的精神。孔子的敬业乐业的精神也是值得教练去学习的。所以一个态度教练或者企业教练要以教育家的角色去定位和要求自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练工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