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教育属于什么专业类别?
参照最新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本科专业学科指导目录,体育教育属于教育类。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其基本特征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体育教育是什么
体育教育是是一门专科专业,体育教育主要研究体育与健康教学,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例如: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组织学生训练并参加竞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
扩展资料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义务教育阶 段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具备较 强的实践能力,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浅谈体育教学怎样定位目标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体育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志趣、加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提高素养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的过程。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备受影响,学习、学习,再学习,加压、加压,再加压,致使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然其唯有寄希望于学校体育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教育改革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许正是如《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的:“体育运动也许是更好的学习模式”。在此,我们也不妨谈论一下“健康第一”,“健康”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即:(1)(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2)(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在这里健康的生理是关乎体质的,这与增强体质为主导思想的提法如出一辙,只是“健康”比“体质”更为宽泛一些。“健康第一”这一思想对于目前各中、小学的体育来说,无非是以前“增强体质为主导思想”的一种延展而已。
根据技术健身教学论的思想,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体育素养可以归结为对体育操作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实践成果。体育操作性知识主要是指运动技术,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知识,而体育认知性知识则表现出典型的对运动的思维特点的知识,它是一种心理、思维运动过程,在心理学上称认知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连基本的体育素养都没有,却又怎能言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事实上,学校体育之所以越来越不被重视或者说其始终得不到提高,除了体育界领导层面、传统观念以及学校体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外,那就是体育教师的个人素养了。教师上课似完成任务般,粗讲滥教,给学生带来了思想和情绪上的错位,同时,也造成了恶性影响。而其间种种,最明显的当属高中学的体育选课,(以盐城市文峰中学为例),一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项目;而另一类学生,则在选课之前进行明察暗访,哪个教师的课容易过,就选之。另外,高三的学生已不开设体育课了,学校掌控学生体能状况仅仅根据一学年一次的五项达标: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远、实心球(女)、铅球(男)、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现如今似乎连这五项测试也已取消了,而此类现象也并我校所独有,有的学校可能较其更为严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00米跑,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越想拼命往前跑,其重心就会越低,而受伤的几率就越高。《时间简史》总序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
学校体育,千头万绪,教学为主。在我们弄清楚了当前学校体育的目标之后,结合技术健身教学论思想,不难看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定位为:系统地传习运动技术。个人认为,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现行的“体育与保健”教材提出的“淡化”技术,虽说并非不要技术和否定技术,虽说素质和技术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但始终无法掩饰其重素质、轻技术的一面,其结果无疑是本末倒置。在体育教学的目标――系统地传习运动技术下,各阶段可以有各自的目标,称为阶段目标。而只有这样,在我们认清了“目标”或“的”,再加上“教学任务”这把弓箭,学校体育才能够有的放矢,而且箭不虚发。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发挥体育过程的特殊功能。
比较体育学科地位的讨论是怎样的?
当我们接触“比较体育”时,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迄今为止,学界尚没有对这一概念的学科地位达成一致。本书称“比较体育研究”而不称“比较体育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不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我们暂且这样称呼),一些基础性问题并非完全可以依靠学科内部得到解决。学界普遍认为,体育学科是从教育学中生发出来,而比较体育又以比较教育学为母学科。
但是,迄今为止,连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尚存在质疑和争论,作为“子学科”,这一“正名”的呼唤还未到急迫的地步。相反,对于一些基础问题的质疑,反而有助于学术底蕴的养成。 一、对“比较体育”的三种理解 (一)经验性、规范性与“仅作为研究方法” 怎样为“比较体育”进行定位?我们需要考察一下一般学者对于比较体育的理解。这里,我们借用比较政治学使用的术语,可以对比较体育的理解分为“经验性”和“规范性”两种。所谓“经验性”的理解,是指以比较体育所研究的现实课题作为它的研究范围,用现有的研究实践的经验作为边界划定的依据。
而“规范性”的理解则是这样一种观念,它要为比较体育研究成为规范性学科找到依据,试图从比较体育学“应当是什么”入手,找到它超越经验事实的研究领域界定。一般来说,采取经验性理解的学者会以研究发展的现状作为依据,不认为这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而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对应于规范性理解的学者,往往更注重比较体育的潜在发展力,给予它独立学科的地位。除了这两种理解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比较体育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作为一项研究领域似乎还有不足。 (二)对“仅作为研究方法”理解的批判 对于这第三种理解,任海在对“比较体育”与“体育比较”的辨析中做出了回应。
所谓“体育比较”,只是指比较研究方法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由于这一方法广泛运用于所有学科,所以“体育比较”肯定谈不上是一门学科;但是,真正的“比较体育”概念“指的是一个体育科学中特定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可以说,比较法虽在比较体育中以名称的形式凸显着自己的特殊地位,但单单一个比较方法毕竟不足以涵盖比较体育研究的全貌。我们同样不同意将比较体育仅仅看成一种方法的使用,甚至仅仅是比较方法在体育研究中的使用。事实上,任何一个拥有独特研究方法的学科或研究领域,都不可能只靠一种方法就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