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幼儿为什么每天2小时运动
1、因为要有充足的“热身”和“冷身”时间
户外运动并不是孩子的“附加作业”,更不希望儿童和家长“应付式”完成。户外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和“冷身运动”都会消耗大量时间,但又必不可少。所以,青少年真正投入的“户外运动”的时间,大约在1小时左右。
journal_insert_pic_1091596372
幼儿常见的热身运动,跑跳或深呼吸就可以了。在冬季还需多揉搓面部、手掌和耳朵。一般父母都明白让孩子热身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太在意该如何“冷身”。
“冷身运动”就是使身体从运动状态转化为静止状态的放松过程。孩子如果在运动后不经过一个放松的过程,突然停下来休息,血压下降过快,心脏就会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缺氧症状。像慢跑、快走都属于最简单、实用的冷身运动。
2、连续锻炼2小时,才可达到最佳效果
户外运动里包含的力量、美感、社交,以及感官的统合,对学龄前的孩子尤其重要。另外,时长设定为2小时,旨在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体育精神。户外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
journal_insert_pic_1091596620
培养幼儿“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符合“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
3、儿童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
据了解,中国已有3亿人近视,约占全世界近视总数的30%。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0.23%,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8.18%,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大学生的近视率达到73.01%。
journal_insert_pic_1091596933
有专家表示,每天坚持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让眼睛经常沐浴在大自然光线下,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因为,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瞳孔会变小,可以使成像更加清晰。此外,紫外线的照射会激发人体多巴胺分泌,而多巴胺在近视发生和发展上能起到预防作用。
五、适合孩子的户外运动有哪些?
1、适合3-5岁的儿童的户外运动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陆大江说,3岁到5岁的少儿期,更适宜进行室外活动,如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滑轮等,可多选择以弹跳为主的运动。
journal_insert_pic_1091597149
如跳绳运动,该运动可以训练孩子们的心肺功能,这是一种垂直纵向的运动方式,下肢通过弹跳力反作用到骨骼,促进身体的发育。
journal_insert_pic_1091597300
但要注意的是少儿期的儿童心肺功能并不完整,孩子们做这些运动,不论男女,均不能承受经常性的大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2、适合6-7岁的儿童的户外运动
6-7岁的儿童,正处在人体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之后的阶段,各种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都相对缓慢,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发育比运动系统的发育还要迟缓。
journal_insert_pic_1091597407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多做一些全身运动来锻炼身体的综合素质,推荐的运动项目包括各种球类、跳跃等,游泳、滑冰也是不错的选择。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哪个方向好?
我就是这个专业的大三的 个人觉得考陆大江的研究生比较有前途 好像是07吧 你可以上我们学院网站查一下导师啊 这个老师在外面很有名气的
上海体育学院的运科院的哪位导师好呢?
运动科学学院人才队伍
运动科学学院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曾在运动科学学院工作过,为运动科学学院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运动人体科学家张汇兰教授对运动科学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Wisconsin大学运动科学系主任吉力立先生,Illinois大学运动科学学院朱为模教授曾在运动科学学院任教和学习过;经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现在的运动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陆爱云教授,中国运动心理学学会副主任委员章建成教授等,也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陈佩杰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刘宇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潘珊珊教授、危小焰副教授,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获得者庄洁副教授、于新凯副教授和魏勇讲师,上海市浦江计划获得者张剑讲师等。学院现有教师50(外籍教师1名)人,结构如下: 职务结构:教授12名,副教授24名,讲师13名,助教1名。
序号
姓 名
职 称
所在教研室
毕业学校
最高学位
1
陆爱云
教授(博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北京体育大学
.
2
潘珊珊
教授(博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3
虞丽娟
教授(博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同济大学
博士
4
刘 宇
教授(博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博士
5
陈文鹤
教授(博导)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硕士
6
陈佩杰
教授(博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
7
王人卫
教授(博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8
章建成
教授(博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日本广岛大学
博士
9
周成林
教授(博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10
黄强民
教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瑞典KAROLINSKAINSTITUTE
博士
11
娄淑杰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
博士
12
陆耀飞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13
陆大江
副教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东京学艺大学
硕士
14
张春华
副教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15
刘无逸
副教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16
庄 洁
副教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17
邹 军
副教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博士
18
沈志祥
副主任医师(硕导)
运动医学教研室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
19
吴京梅
副教授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
学士
20
危小焰
副教授(硕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重庆大学
博士
21
张胜年
副教授(硕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22
袁海平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教研室
苏州医学院
硕士
23
Hoby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教研室
日本筑波大学
博士
24
左 群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25
吴家舵
副教授(硕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华东师范大学
.
26
陈丹萍
教授(硕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
27
李安民
教授(硕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28
张家骅
副教授(硕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华东师范大学
29
任 杰
副教授(硕导)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日本广岛大学
博士
30
王晓慧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
博士
31
魏安奎
副教授(硕导)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32
余竹生
副教授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学士
33
袁志斌
副教授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学士
34
于新凯
副教授(硕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35
伍 勰
副教授(硕导)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36
刘翠鲜
副教授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
37
邓 雪
讲 师
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硕士
38
史仍飞
讲 师
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
博士
39
魏 勇
讲 师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40
王华利
讲 师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41
江 岩
助 教
运动医学教研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
硕士
42
高 凯
讲 师
运动医学教研室
大连医科大学
博士在读
43
张 剑
讲 师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日本广岛大学
博士
44
田石榴
讲 师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在读
45
郭 黎
讲 师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在读
46
汪 燕
讲 师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
47
闾坚强
副研究员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东南大学
硕士
48
王 茹
讲 师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49
冯 琰
讲 师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
50
杨 靖
讲 师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