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设计体育节徽标
- 2、体育教学图形的几种画法
- 3、有关奥运会的标志(图片和介绍)
- 4、体育项目标志有哪些
- 5、视觉符号
如何设计体育节徽标
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徽标设计
徽标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使人们在看到logo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在整个企业形象的传递过程中,因其出现频率高,应用广泛,易于被人们认知和记忆。纵观现代设计史,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徽标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质。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现代徽标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徽标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
申奥徽标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识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徽标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1、汉字在现代徽标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徽标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徽标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用行书写就的“龙”字,狂舞欢腾的龙身极具阳刚之美,也彰示了龙的传人从 “或跃在渊”到“飞龙在天”的奕奕神彩。可以说汉字作为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与徽标以造型及内涵取胜是一脉相承的。
2、篆刻逐渐成为现代徽标的设计元素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其朱文、封泥等不同的外在形式和历代印学家丰富多变的风格,使得篆刻艺术于方寸之间营造出万千气象。印是一种权力,也是一份职责,既是郑重的约定,又是对诚信的承诺。因此,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徽标的主体图案,这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以古老的印信寓意着有数千年诚信传统的华夏古国的庄严承诺 “世界给我以信任,我给世界以辉煌!”
会徽印信中的篆字 “京”,代表青春焕发的古都北京,正以她开放的胸襟和吸纳万方、融汇古今的文化凝聚力,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到来。印信的阴文又将字形幻化为一个飞奔撞线、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员形象,整个造型体现了力与美的高度结合,神在象外,象在言外,言在意外。在运动中传达出人类体魄和精神的双重之美,是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
3、传统图形与现代徽标设计
从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的《人面彩陶鱼纹盆》到汉代栩栩如生的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到造型简约的秦汉瓦当,这些图形,形态各异,古趣拙朴。是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同时也如实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许多为世界认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都从传统图形中获得了灵感。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
中国联通的徽标是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的现代演绎。“盘长”源于佛教的“八吉祥”,本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徽标采用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现代通信网络。整个徽标易于识记且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情结,鲜明的形象所带来的高认知度,为联通用户的扩展和业务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徽标设计的影响
早在穴居和渔猎为生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仰则观以天文,俯则察以地理”,“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对宇宙和生命意识进行了溟溟的思索。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等各流派都纷纷阐释他们对世界、人生、伦理道法的见解,经时代的淘洗和积淀形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 “太极图”,其形式和理念就常常为设计师们所借鉴,如深圳主体公园“水上乐园”的徽标就是以“太极图”为基础设计的,并在“太极图”框架里加入了上下翻卷、生生不息的水纹造型,体现出“水上乐园”中主题“水”的形态千变万化的特点。它在强调动感、和谐的形式美的同时,蕴涵着变化统一、收放自如的哲学理念,传递着道家学说的“动静观”和“时空观”。
中国银行的徽标,造型简洁却寓意深远,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并在造型上借用了汉字演化的构成手法和古代钱币的形状,中心的方孔以中线贯穿象征流通和联系,外圆则代表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态势。集中体现了银行的行业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情结。
以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徽标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多元并存的。如中国银行、2008奥运会、中国邮政等徽标都是书法与篆刻,具象与意象,形式与理念的有机结合。这种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
二、把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徽标设计的重要意义
徽标是品牌形象的象征符号,浓缩着企业和团体的特征、信誉和文化。代表着品牌的价值。优秀的徽标不仅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由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本身也具有了不菲的身价。
如凤凰卫视的徽标,经专业机构评估价值达到了228.32亿元。耐克,其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别的厂商贴牌生产的,却可以赚取数倍于生产厂家的钱,确切说它卖的是耐克的商标。并不是所有的徽标都能价抵万金,毕竟徽标的价值与企业的决策、经营诸多因素息息相关。而没有个性、创意和深层文化内蕴的徽标被忽视和湮没将会是必然的命运。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力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品牌之间的竞争。
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将在东方,许多有见地的思想家和设计大师曾这样说。5000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这一系列富有诱惑力的价值,在“现代”的中国发展中却有渐渐磨灭的倾向。这足以警醒大谈国际化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血脉。
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象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 “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徽标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徽标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体育教学图形的几种画法
一、体育徽学图形的种类及特点 体育杖学的图形可根据内容的表现形式或各种运动项目分类。如在表现形式上有表现队列、队形变化,单项技术练习图,多项技术流动练习图等:按运动项目分.有排球、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专门项目的图示,利用各种体育器材,结合跑、跳、投练习以及球类项目的体育游戏图示等,因此,教师可根据情况选用。 体育教学绘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图形简单: 用简单的图形代表人或物,最简单的是符号,如小圃圈、三角形等,可用同一符号黑白对比区分男女,也可用不同符号区分男、女、教师等,除符号以外还有象形图等。 (二)要反映运动路线、方向: 在荃本确定了人的位置之后,还要借助于各种线段和筋头反映人体运动及方向.在各运动项目中二画出的符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篮球有以下几种: 在武术项目中,用图的表现手法也不完全统法一但每一组图都有本身的规律.如一种是上胶运动为实线,下肢运动为虚线(见图1);另一种是左上下肢为虚线,右上下肢为实线(见图2).因此.在画专业性质较强的图解时打先要了解其符号及含义.投盆一一-,卜心卜人地动落线一球移动路线---一~人这球路线一 图l图......(本文共计2页)
有关奥运会的标志(图片和介绍)
奥运会会徽(Emblem of Olympic Games)是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奥林匹克徽记,亦称奥运会会标。现代奥运会(包括冬季奥运会)的组织委员会都为所举办的奥运会设计一种独特的会徽。会徽的图样有时是通过广泛公开征集,择优选中的。但是,奥运会会徽必须经过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审查批准。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即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同时衬以表现奥运城和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的主体图案,使人一眼就可看出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会徽中的奥林匹克标志覆盖的面积不得超过全徽总面积的1/3,而且奥林匹克标志必须完整出现,不得改动。奥运会会徽的图样不仅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反映出东道国和奥运城的特征。奥运会会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艺术性标识。
。
【北京奥运会会徽】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于北京时间8月3日晚21时由吴邦国和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在北京天坛正式揭晓。
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
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北京奥运会会徽特点】
1.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该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信息和涵义:
(1)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2)红色。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还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作品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的表达出北京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作品内涵丰富,表明中国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人民的姿态。
(4)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以运动员为核心,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2.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的风格,设计独特。
会徽作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画和韵味有机的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不仅符合市场开发目的,同时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3.会徽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
经过专家反复推敲、修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作为主体的中国印、“汉简体”“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特别是中国印部分,已近完美。与此同时,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依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北京奥运会会徽含义】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了深沉的活力。尺幅之地,凝聚着东西方气韵;笔画之间,升华着奥运会精神。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是普通的印记。她是奥运会近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她是中华民族在奥运会举办史上迈出的第一步!她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宪章的首次阐释!她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最多人数的承诺!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面,笔者想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品位她的美,挖掘她的深厚内涵。
一、中国印
中国印章古时称作玺、印、宝、章,“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等,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习惯称呼。古印章流行于古代,其古朴、稚拙的风貌体现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浸透着历史的深沉和神秘的美感。其中有一类图画入印的印章,这就是肖形印。
肖形印是我国在先秦即已有之的印章形式。两汉是古肖形印的兴盛时期。那一时期的肖形印,有刻画民族崇尚和神话传说的“四灵印”、“虎印”、“鹿印”、“凤印”、“伏羲印”、“神人操蛇印”等印章图案;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类肖形印,如“鼓舞印”、“鼓瑟吹竽印”、“长袖舞印”等印记图形;还有“牛耕印”、“杂耍印”、“驯兽印”等从不同侧面反映汉朝人生活、娱乐情景的印章形式。
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晚在战国时代,我国已普遍使用印章。起初,印章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同时也是信誉的标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的使用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是当权者权力的象征。
对我国印章有了一定了解后,如果再来品一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会觉得她更为可爱。她上面的笔画,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一切,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这些,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难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设计主任、2008年奥运会会徽参与者之一布雷德.科普兰德先生,从许多会徽设计方案中一见到“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便当即托口而出:她是中国的!
二、舞动的北京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隐喻着中国的信誉和沉稳。而作为一届运动会的会徽,她还表现出了北京的活力和魅力。北京在舞动,在和着时代的韵律舞动;北京不仅是富有文化传统的古代名城,更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都市――这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又一寓意。
据考察,据今约5000年的青海大同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我国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在陶盆内壁上,有3组舞者,每组5人手挽手列队舞蹈。
我国古代的大夏乐舞有九段,表演时演员头戴皮帽,身着素服,风格古朴。商代的巫乐舞广泛用于各种祭祀场合。周天子有“八佾”之舞,秦汉有专门的乐舞机关。西汉末的赵飞燕就是一名知名的舞者。魏晋南北朝时,士族阶层享乐之风很盛,轻歌曼舞,终日不绝。隋唐是舞蹈十分繁荣的时代,《霓裳羽衣舞》、《胡旋舞》是其中的精品。明清的民间歌舞也十分丰富,仅汉族就有秧歌、花鼓、采茶、花灯、打连香、跑旱船、竹马等各种名目。到了近现代,中国传统舞蹈又焕发了无限生机,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宝莲灯》、《小刀会》和《丝路花雨》等。
可见,在我国各个时代,舞蹈就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先民伴随着舞蹈劳动、祭祀,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各种情怀。我们要首次举办奥运会。对于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盛会,我们当然也可以用舞蹈语言加以表达。英国著名抽象派雕塑家莫尔说过:“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种生气勃勃的活力”。我们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到的正是这种活力。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人形图画似曾相识,这就是与舞蹈《丝路花雨》同源的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夸张的身体比例和肢体位置,舒展的笔画和简捷的构图,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热情与豪迈,奔放的舞姿则充分预示着北京城的未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在向给与他欢呼的人欢呼。当然,他舞出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热情,他还将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写意地“跳”了出来。
三、会徽中的一座丰碑
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作为一届奥运会会徽的理由,我们就有必要对历届奥运会会徽作一个大致的考察。
算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史上已出现过46个会徽。在奥运会近百年历史中,奥运会徽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会徽设计走出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道路。前几届奥运会上,会徽还没有出现,代表奥运会形象的视觉图像往往由海报来承担。最初的会徽图案,多是表示举办国地域性标志或运动形象的图案;后来,结合地域与运动图案的会徽产生了;再后来,就出现了抽象性的图案。
会徽图案的如上变化,与西方画派的印记完全吻合。撇开较古老的以写实为主的学院派和宗教画派不谈,单单从19世纪浪漫主义(含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含自然主义)到印象派再到后来的野兽派、表现主义画派、抽象艺术画派、超现实主义画派及再后来的后现代画派,西方美术史走过了一条从“写实”到“抽象”再到“无主旨”的发展之路。而无论从美学理论还是美术实践上看,抽象的图案是最能隐喻意义的图案,是最能表达思想的图案。
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做一个汉字“京”,她便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做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应用。和西方严格的写实方法相比,东方画在空间要求上比较灵活、概括,允许虚拟和省略。但正是这种虚拟和省略,给观者创造了真实而无限的想像空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次融合中国书法、印章、舞蹈、绘画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她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她的理想。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一笔一划,她的每一个构成要素,承载着凝重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激越的奥林匹克精神,彰显着先进的审美观念和昂扬的时代激情。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奥运会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会徽,也将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发扬光大。
【北京残奥会会徽】
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心智、身体、精神”和谐统一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会徽图形部分,即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以书法的笔触表现出一个运动的人形,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体操运动员,又如一个正在鞍马上凌空旋转的运动员,体现了运动的概念。“之”字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达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在会徽所使用的色彩中,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现代人秉持科学的发展观,追求运动的和谐,人的自身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会徽的色彩还充分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红色,是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体现了“人文奥运”理念;深蓝色,代表着高科技,体现了“科技奥运”理念;绿色,代表着环保,体现了“绿色奥运”理念。
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以汉字作为会徽图案,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会徽图案,“中国字”和“中国印”都是中国传统典型的文化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两者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遥相呼应。两个会徽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突出了“人文奥运”理念,寓意深刻,表现力强。
体育项目标志有哪些
1、奥运会体育图标,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奥运会重要的视觉形象元素之一,作为通用图形的体育图标需要超越通过语言文字传播举办国文化的局限,将广泛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广告宣传、景观环境布置、电视转播、纪念品设计等领域,是构成一届奥运会形象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NBA篮球标志,图案主体是一名篮球队员正在侧身控球;按照设计者西格尔的解释,为了同MLB(美国职棒大联盟)的标志营造一种视觉上的和谐,图案只有红、白、蓝三种颜色。
3、奥林匹克标志是由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于1913年构思设计的,是由《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是世界范围内最为人们广泛认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有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
扩展资料:
NBA标志原型:
据NBA标志设计者说,NBA标志的原型绝对是杰里·韦斯特,但NBA一直不承认这一点,因为这样杰里·韦斯特可以要求极高额的肖像使用费。杰里·韦斯特身高:1.88米,NBA生涯14年,曾经担任孟菲斯灰熊队总经理,是得分后卫。
主要荣誉:获罗马奥运会篮球金牌,10次入选NBA最佳阵容,1972年获NBA总冠军戒指;1969年当选季后赛最有价值球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BA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运会体育图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林匹克标志
视觉符号
今天,我国读者对于“符号学”这个名词,可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要说对其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也许还未到此程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这套“符号学译丛”,集中地介绍了法国符号学研究成果,为在我国开展符号学研究和于符号学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原始参照。
一
法国的符号学研究,萌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但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以后的时间。它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学科在二十世纪获得的重大进步。
首先,现代语言学是符号学获得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次把对符号的研究当作一门新学科提出的,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1857- 1913)。他在其对现代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并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他的继承者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1899-1956)通过其《语言学理论导论》和《语言论集》两本著述,为后来的结构语义学的建立奠定了认识论基础。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1902-1976)有关“陈述活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使得符号学借助于叙述主体的陈述来掌握意义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话语符号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因此也就使符号学更靠近了言语活动的实际情况。
其次,文化人类学为符号学提供了部分研究对象。由于文化人类学与符号学都关心话语中影响个体言语的文化习惯(风俗,习惯,沉淀在集体的言语活动实践中的动因,等),所以它们在这些方面多有交叉。而对于主导话语的跨文化形式即叙事文形式的规律性研究,早在符号学介入之前就由文化人类学家们开始了,当然,这种研究也首先得益于语言学的理论启发。法国社会学家马塞·莫斯(1872-1950)曾系统地论述了价值物品与财富在社会的循环中的相互关系,从此,“社会性变成了一种系统,而在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衔接、等值和蕴涵关系”(列维-斯特劳斯评语)。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也在这方面有非常出色的分析实践。杜梅泽尔(1898-1986)在《神话与史诗》中以相近的术语解释了印欧宗教中众神的“三种等级功能的意识形态”。于是,一种总的结构,在不考虑个别的情况下出现了,而在这种结构中,特殊的问题也在其中找到了它们的准确位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1895-1970)1928年出版的《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于六十年代初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符号学的研究。格雷玛斯(1917-1992)就在其基础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叙事语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于文学叙事文又可用于社会叙事文的符号学理论。
最后,在哲学方面,符号学从现象学研究理论中吸收了其有关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的概念的大部分内容。符号学概念中的“意义显现”表达方式,就源自现象学的启发。这种表达方式,在感觉的范围之内于感觉主体与被感觉对象之间互为基础的关系之中,把意指形式的地位确定为可感觉的与可理解的、幻觉与分享的信仰之间的一种关系空间。格雷玛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明确地写到:“我们建议把感知确定为非语言学的场所,而对于意指作用的理解就在这个场所内”(第8页)。当然,符号学不能被看作是现象学的一个分支。符号学对于现象学的借鉴,主要得益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的《现象学的主导观念》(于1950年译成法文)和法国哲学家梅尔洛-庞蒂(1908-1961)的《感觉现象学》(1945)。
二
法语中,有两个术语sémiologie和与sémiotique与汉语中的“符号学”一词对应。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没有根本性区别,而且sémiologie早于sémiotique。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于使用sémiotique一词的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出现了重大突破,随后,这两个术语所涵盖的研究内容便出现了较大的区别。
1、semiologie:该术语本来是指医学科学中对于“病相”的研究工作。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第一次将其用来称谓对于“符号系统”的总体研究。在认识领域,该术语先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索绪尔、叶尔姆斯列夫和美国语言学家雅格布逊(1896-1982)影响之下围绕着法国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杜梅泽尔、罗兰·巴特、拉康等)而进行的工作。随后,一些人狭隘地理解了索绪尔为sémiologie所确定的定义(例如Prieto和 Mounin的研究),而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对符号本身的探讨,从而摆脱不了对于“语言符号”模式的机械性的运用。他们排除与其他人文科学的认识论的一切联系。这种研究为传播学理论所包括,最终成为语言学的附属学科。从研究内容上讲,sémiolo gie不关心语义问题,它把对于能指的描述当作一种通常的释义活动来对待,而在这种释义活动中,自然语言是其工具。在与语言学的关系上,它不承认语言学的优先地位,因为它只强调符号本身的特定性。然而在解读一些非语言的符号(图片,绘画,建筑等)时,它却经常借用自然语言这种中介,例如罗兰·巴特(1915-1980)在《服饰系统》一书中,就采用了对时装的描述性文字进行分析的做法,而不是对时装本身进行分析。在分析绘画作品时,它也是只限于分析绘画的描述性语言。
2、sémiotique:该术语源自英文semiotic,最早由美国符号学鼻祖皮尔士(1839-1914)使用,指的也是对符号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索绪尔使用的sémiologie没有区别。现代的法国的sémiotique研究者们并不看重语言符号,认为符号是一种已经建构的对象,而不是可供观察的对象。他们更看重语义研究,努力探讨意指方式,认为符号学应该成为一种有关意指系统的理论,他们研究的领域是作为意指实践结果的各种文本。在这方面,形成了以结构研究为主的格雷玛斯等人的学派和克里斯特瓦(1941—)的认识论符号学研究(参照语言学模式和精神分析学理论而建立的“语义分析”符号学)。前者由于研究阵容大,成果颇丰,而成为法国符号学研究的主流:这一学派以“法语研究学会”的成员为主,其通常的称谓便是“巴黎符号学学派”。可以说,巴黎符号学学派的有关意指理论的基础概念,已经在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中得到了阐述。按照格雷玛斯的主张,符号学(sémiotique)就是意指系统的一种等级分析学说。他把一个意指整体分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表现结构,对这些不同层次的确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巴黎符号学学派的工作内容和成绩所在。
深层结构即意指整体的“形态”结构。形态是由“义子”组成的内在世界,而其“句法”即其组织形式则是意指活动的基本结构。在对于深层“句法”的研究方面,格雷玛斯等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了“符号学矩阵”概念。这种矩阵被认为是位于深层、并且具有逻辑——语义特征的意指结构的组织形式。符号学矩阵的确立使得分析对象的语义聚合关系得到了描述。正是在这一层次上,符号学以语言学的语义研究为基础,但又增加了与社会和文化相联系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表层结构,指的是在义素层上的行动模式。行动模式是格雷玛斯在总结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为俄国民间故事总结出的31种“功能”的基础上,概括出的叙事文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它包括六个行动者:发送者、接收者、主体、对象、助手,对手,它们之间的各种结合方式便构成了“叙述”句法。在这当中,行为者的行动模态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格雷玛斯首先把行动模态划分为想要、能够和懂得三个方面,进而根据符号学矩阵的原理确定了“实际状态的模态”,从而建立了叙述图式。这样一来,巴黎符号学学派的符号学理论,就不仅可以适用于文学的叙事文,而且也可以用于多类意指整体。正是在这一层次上,符号学包容了传播学,并具有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在巴黎符号学学派看来,由能指组成的表现平面即语言符号层不是他们的研究内容,而是语言学在语义研究之外的语音和语法研究内容。上面说过, sémiologie的研究仅限于能指符号的特征性,所以,它正是在表现层上依赖于语言符号模式。
实际上,sémiologie的研究者们从罗兰·巴特开始也已经意识到“任何sémiologie系统均与言语活动混合在一起”。他们进而认为 sémiologie是话语的意指单位的科学。所以,近年来的sémiolog ie研究,也出现了一定的向sémiotique方面的变化,这样,两个术语的内涵就开始有所接近了。
法国的符号学研究,从起步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为符号学的“自立性”做出了贡献,成了世界范围内这一领域研究的佼佼者。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较深入的了解。
我国的符号学研究,从总的情况来讲,长时间处于“引进”阶段。当然,符号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在我国某些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语言学、逻辑学、翻译理论和文学研究都对符号学程度不同地有所借鉴。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会对我们的研究和应用有所促进。丛书中的书目,都是法国符号学研究不同时期有影响的著述,包括在 sémiologie和sémiotique名下进行的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后者居多),并且主要是格雷玛斯、克里斯特娃、托多罗夫的著述,而托多罗夫(Zve tan TODOROV)先生本人又同意做丛书的名誉主编,就更增加了这套丛书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