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
- 2、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有哪些明星
- 3、成都体育学院2001年校长是谁
- 4、仁寿县委书记李酌现在调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调过去什么职务?
- 5、成都体育学院的知名校友
- 6、成都体院的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
简介: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 真:+86/028- 85092752 网 址:
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有哪些明星
成都体育学院历史上的明星有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宁,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四川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唐成,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胡小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徐晓阳,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周涛,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书记蒋伟,散打运动员兼中美争霸赛冠军柯荣亮。
以及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刘践,重庆体育局副局长徐青,内江市副市长肖和联,绵阳市政协副主席黄重九,成都市体育局局长覃文林,成都市旅游局副局长和育东,重庆天义集团董事长谢兰君。
成都体育学院2001年校长是谁
成都体育学院2001年校长是刘建。
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协助书记做好党委工作。分管发展战略规划、审计、外事与港澳台工作。分管部门:发展规划处、审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仁寿县委书记李酌现在调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调过去什么职务?
仁寿县原县委书记李酌在2011年10月调出仁寿后,先是担任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14年3月起担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酌,1968年4月出生,四川巴中人,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士学历。现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主要简历如下: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习。
1989年7月至1991年1月,成都体育学院干部。
1991年1月至1994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膳食科副科长。
1994年9月至1996年10月,成都体育学院膳食科科长(其间: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挂职锻炼,任镇党委副书记;1996年1月至1996年10月,任县政府县长助理)。
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成都体育学院总务处副处长(其间:1997年4月至1997年7月,在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培训学习)。
1999年12月至2001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后勤产业处副处长(其间:2001年4月至2001年5月,在省委党校第一期年轻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1年7月至2002年11月,中共仁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其间:2001年10月至2001年11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
2002年11月至2005年9月,中共仁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其间: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在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在职学习;2004年5月至2004年6月,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究班培训学习)。
2005年9月至2005年10月,中共仁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
2005年10月至2005年12月,中共仁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组织部长。
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中共仁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眉山市一届人大代表)。
2006年2月至2006年3月,中共仁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中共仁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人民政府党组书记。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共仁寿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0年1月至2010年2月,中共仁寿县委书记、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中共仁寿县委书记、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0年11月至2014年3月,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2014年3月至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成都体育学院的知名校友
杨桦北京体育大学 校长
刘鸣华南师范大学 校长
陈宁西华师范大学 校长
易剑东江西财经大学 副校长
唐成四川大学体育学院院长
胡小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徐晓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博导
周涛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
夏成木宜宾学院体育系 主任
易学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系 副主任
沈时明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副院长
周西宽教授 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体育组召集人)、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体育系1962级学生,主修技巧。指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史博士和第一个武术史博士
蒋伟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 书记
李西宁大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英模、四川省杰出青年、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团长
孙学川教授(文职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能训练的开拓者、全军学术带头人
余维立现任国家田径队总教练, 成都体院1960级学生,多次打破短跑全国纪录,执教中国田径队屡创佳绩
郑嘉 现任国家花样游泳队总教练,体育系1979级游泳专修班学生,2002年起被游泳中心聘任为国家花样游泳队教练组组长,为国家培养了25名奥运会选手
秦平村 原国家射箭队总教练,体育系1957级学生,主修田径。执教的运动员李玲娟曾获第23届奥运会女子射箭银牌。
谢黎明2001首届中国健身先生冠军; 最佳型体奖;最佳表演奖明星
辛西亚·罗斯洛克 世界空手道套路组和器械组冠军 著名影响
柯荣亮散打运动员 中美争霸赛冠军 张作哈四川省 副省长
刘践四川省体育局 副局长
徐青重庆体育局副局长
王建初四川省体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
李昆学成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
肖和联内江市副市长
黄重九绵阳市政协 副主席
覃文林成都市体育局 局长
和育东成都市旅游局副局长
颜安省成都市纪委副书记、成都市监察局局长
李酌 四川省仁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
谢兰君重庆天义集团董事长
苏光伟 苏门国术馆【True-Man Traditional Art Home】馆长 前国家男子柔道队队医
成都体院的资料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