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点
你好,传统特点是: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中国传统体育,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以此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以上是我的回答,纯手打,供参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第一个特点是遵循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把一切都纳入到礼的轨道,所以体育文化活动也不例外。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盛行于唐代的“十五柱球戏”,柱子上就分别标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红字和“傲、慢、佞、贪、滥”等黑字,木球击中红者为胜,击中黑者为败。这个小游戏过程充分表达了娱乐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第二个特点是内外兼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儒家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行方法,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体育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偏重于在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上下功夫,不像西方古代体育追求人体美,追求力量、速度。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描述最多的古代体育莫过于武术和养生运动,这两种运动都有着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成熟的习练方法、完美的艺术形象。 注重武德,内外兼修,神形兼备历来是习武者的第一要义。在整个武术运动的习练中无处不突显出自强进取、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传统文化精神。愉悦身心、宣泻情感、调情养志同样是中国古代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民间体育和女子体育尤甚。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比如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出土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彩陶盆,陶盆内壁上绘有5人一组共三组的舞人在翩翩起舞。西周时的“礼射”,不只是单纯的射箭表演和比赛,而且还按等级配有不同的音乐,这可以说既是古代的体育,又是古代的艺术。还有中国武术的发展,最初的武艺主要是在军事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后来,当它逐渐脱离了军事而独立存在、自成体系时,它的艺术性也就愈来愈高。除此之外,中国古代体育中其他项目如剑舞、龙舟竟渡、秋千、蹴鞠、滑冰等,也都追求形式美和艺术性的表现。
第四个是中国古代体育缺乏竞技性。主要表现在竞技性体育项目较少和有些本来属于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后来也变成了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没有全国性、综合性、长期存在、形成制度的体育比赛。如田猎、武舞、秋千、武术、踢毽子等,没有或很少有竞技比赛,主要是表演给别人看,或人们的自我习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便存在以上四种特点。
求问中国古代体育和体育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集中到一点,可以概括为以修炼内功为主,讲求身心养生,不尚外力,不尚竞技。
中国体育文化特点的形成,是有多种多样的条件和原因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
第一,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内陆型大国,北、西、南三面与外国陆路交通不便,东濒海洋,水路更难通往外国,而国内幅员辽阔,大有发展余地。这种自然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内向型,内省型民族。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几千年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对外封闭,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工商业难以繁荣,少有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
第三,从政治体制来看,几千年来一直盛行君主专制统治,缺少民主政治。在西周成康之治五十多年间形成的名为“礼射”的每年全国性体育运动盛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小国林立,纷争不断,已经废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加强了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迫使大多数民众甘当臣民、顺民,这不免影响了体育的发展。
第四,从军事斗争来看,中国国土广大,长期注重治军防御外族入侵,多与邻国和睦相处,少有对外发动战争,这也制约了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
第五,从民族文化心理来看,华夏民族在上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这种民族性格,即顺应自然与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善于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不求对外争夺。
第六,从世界观、社会观来看,中国从《周易》起就强调世界万物和合相杂,“和实生物”,“天人合一”。变化无穷,衍生不息,含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随后儒家思想更突出“和而不同”,讲求“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天一合一”,人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体育要达到身心平衡。
第七,从生命观、养生观来看,我国古人以元气学说来解释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父母阴阳二气和谐结合的产物,从西周起体育运动就有“导引”,后来发展为气功,力求通过动静结合达到阴阳二气平衡、精气神形四者统一,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少林寺武功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也很重视运气和内功。
第八,从道德观、伦理观来看,我国古人西周起就重“礼”,即重礼仪,讲礼让,言行举止要以德、仁作为道德标准,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作为伦理规范,倡导“不为人先”、“不与人争”,告诫“争则乱,乱则穷”,鄙视争强好胜,止足为教,期安相养,强调家族、宗族集体荣誉和侠义柔肠。
第九,从天神论、宗教观来看,我国古人信奉一神教,并无诸神分争,视帝王为天子,人间诸事均由一个天神安排,祭祀供奉一个天神。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都是宣扬顺从天命、天道、天意、安分守己,与世无争。
第十,从教育观、审美观来看,中国古人把体育作为个人修身养性、强身养生之举。没有把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学校教育的三个重点,汉朝以来教育文武分家,学校中通常学文者不学武,视习武为少数武人的专业训练。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仿龙造形,以龙取名的龙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一个独具民族风格的创造。龙舟竞渡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在南方的水乡地区,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飞行器。其制作在中国极为普遍,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四地的风筝自成一派,别具特色,闻名世界。每逢4月是潍坊一年一度的风筝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在此交流技艺,传播友谊。
秧歌是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因其舞动幅度较大,故由艺术表演逐渐变为健身运动,尤其受到中老年妇女的喜爱。
围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后流传到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正式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现已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发展。
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实战形式为主的,既能健身自卫,又可养生保健的体育项目,几千年来一直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融合古代道家养生修炼术,并结合阴阳与经络学说创编而成。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流派,动作舒缓连贯,要求以意导体,意、气、体三者协调配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对祛病强身、陶冶性情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武术和气功不仅风靡中国,而且还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