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贵州有什么传统体育项目
1、珍珠球
珍珠球是在有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的场地内,双方运动员各7名的一种体育比赛,珍珠球比赛不仅要求水区内的4名队员具有良好的个人技术良好的配合意识,还要求水区运动员与抄网队员默契配合,珍珠球比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毽球
毽球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是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中国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
3、龙舟
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
4、独竹漂
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贵州多地都有该项目活动。
5、押加
又称“大象拔河”,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西藏已有百年的历史。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黔东南少数民族运动会射弩距离是多少
黔东南少数民族运动会射弩比赛距离:20米。为发射线至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射弩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地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弩起源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楚国,又被称为土弩,当时的人们用它作为狩猎的工具。瑶、傈僳、怒、苗、彝等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弩的悠久历史,他们不仅用弩狩猎,还将弩作为定情的信物。在1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射弩被列为竞赛项目。
射弩比赛分立姿和跪姿两种,均以射中的环数计算成绩。比赛使用的弩包括民族标准弩和民族传统弩,比赛设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两大类。团体项目包括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和民族标准弩混合团体,个人项目也包栝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包括那些项目?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
“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林;双脚无力,在涉江过河时就会葬身鱼腹。
为了练就过硬的脚劲,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劳作之余,寻一宽阔的山间草地,互相用脚比试。比赛双方通过脚的压、勾、扫等动作使对方失分,胜者则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就逐渐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传统体育运动。
3、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近期就有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由于苗族人民迁徙居住在深山箐林,开垦的田土和耕种的庄稼常被野兽糟蹋破坏。为了驱赶野兽,他们创制了“响节”。“响节”又称“鸡几棒”:或“挑杆”,“响节”除了用来对付野兽,还可以用来驯养家禽。在古代,由于战争频繁,还用作战争中攻城的火器。后来,“响节”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响节”通过用“响节”棒挑、掷、击、敲、打等动作,训练人们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判断力等。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龙”这一体育项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战中为营救自己的首领演变而来。
传说苗族先民的首领被敌方以谈判为名关押,关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顾一切,赤足从火龙背上踩过。又以一把把利刀插进绝壁,架成刀梯,攀上悬崖,救出首领。此后了今天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5、《莲花十八项》起于清朝光绪年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盛行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舞蹈取材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纳了贵州高原的灵气,体现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迈的性格。《莲花十八项》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莲花十八项》的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因而被称为“莲花十八项”。表演时,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不受任何场所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射舞蹈。该项目于1999年贵州参加全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6、芦笙是苗族的象征,是苗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有几十个种类,几十种曲调,芦笙舞有上百个动作。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奇异。其中有的清新活泼,有的欢快热烈,有的轻松幽默,有的险奇优美,“芦笙技巧”把音乐舞蹈与体育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郁,深受苗族人民喜爱。
《金筑芦笙》难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过空中踩碗,滚舞、前翻、后翻、登梯、叠人等动作充分表现了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整套动作朴实粗犷、刚柔相济、动静分明、造型优美,令人儿,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称猴儿鼓,是苗族传统打击乐器。
“丰收苗鼓”流传于贵阳花溪、孟关等地,是当地苗族群众在丰收后举行的一项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丰收后的苗寨,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在悠扬的芦笙曲中,围着苗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蹈时,姑娘手持手槌击鼓,边打边跳,一套动作打完后更换另一套。击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纺线,插身,打谷等劳动场面,舞蹈中还表现了苗族群众喜爱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整个舞蹈鼓声不停,欢笑不断,鼓声回荡着丰收的喜悦。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它对抗性强,趣味性浓,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是一项斗智斗勇,练功角力,又便于开展的活动。
其竞技方式是:在地上划一“界河”,比赛前运动员分开站立,比赛开始后,中线即不存在。比赛中,两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将对方推
离原位为胜。在比赛中,可通过巧力取胜,但不能抓人或拉人。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臂力和腿力。
9、“垒营盘”原名“营盘舞”。它取材于苗族先民为保卫而进行的防御战争。表演者吹奏芦笙,垒成营盘,形成圆圈,表示四方布满勇士,营盘中央竖立帅旗,勇士们“四面开弓”“倒立”、“上肩”挥舞帅旗,舞象征营盘堡垒坚固,士气高昂。“垒营盘”是苗族同胞表达怀念先民们的历史伟绩和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而创作的舞蹈。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垒营盘”已成为苗族男女斗巧的活动。它不受场地、音乐、人数限制。其特点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芦笙舞曲的同时,进行翻滚、倒立、吊挂、倒背等技巧表演。动作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垒营盘”是毕节地区苗族人民最为广泛流传的娱乐健身活动。
10、“乌蒙铃”原名“铃铛舞”,彝语“啃荷呗”。它取材于彝族先民开疆拓土,驰骋疆场的各种活动。最先是一个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节”时进行表演。流传至今,以变成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的舞蹈。是毕节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之一。
“乌蒙铃”表演时不受场地、音乐、人数的限制。铃声象征着骑士在战场上的高昂斗志,羊皮鼓鼓点象征着勇士出征的号角,手握若干只用彩带扎好的铜铃,脚踝上系铃铛,边跳边舞铃声悦耳,动作粗犷,刚劲有力。体现了乌蒙山区彝族人民淳朴,直率的性格。
“叠罗汉”“抱腰舞铃”“相互背驮”“前后翻滚”“倒挂金钩”“雄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运动量大,造型美观,舞蹈和竟技和谐统一。“乌蒙铃”是一项颇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
11、“德沙呱”汉语译意为“刺锤舞”。主要流传在独山县上司镇墨寨乡
琴扬村一带,是布依族一种特殊的,古老的武术舞蹈形式。
每逢昏丧嫁娶,民族节日,盖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集约会,挥锤起舞。
表演形式为男女群体性武术舞蹈,以手上舞刺锤动作为主,脚上动作为辅,名称为“抢刺”“劈刺”“拨锤”“绞锤”“崩锤”“马步”“弓步”“弹,踢,勾,铲”等。舞姿遒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锤,俗称“狼牙棒”使用的武术套路是先防后攻,防多于攻,防中有攻,以防为主。
12、“弦鼓乐”是一种别具特色,历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龙乡祥寨村和都江镇五坳坡一带。
最早是专门为庆祝“开始插秧”和“开始织布”两项祭祀活动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鼓身用整筒圆木刨光镂空而成,两头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侧嵌上一对牛角并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种,三弦代表纺织,水族的耕织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男女围鼓吹跳,表演场面壮观热烈,动作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生动记录了水族先民艰苦创业的历程,表现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园,人旺粮丰的美好愿望,它是水族人民间文化艺术中独放异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项目。
13、这是苗族姑娘过“菜花节”时举行的一个传统表演。这个比赛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通过穿花衣裙比赛,既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妇女服饰的绚丽多姿,也表现了苗族姑娘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集体精神。
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主要有哪些业态?
一、是发展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开发利用银饰、刺绣、剪纸、织锦、蜡染、芦笙、泥哨、苗族服饰、侗族服饰等工艺品,培育一批从事工艺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全州已开发民族民间工艺产品近200个种类,上1000个花色,直接催生了220余家生产加工企业,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余万人,实现收入174496万元,许多农民通过从事传统手工艺生产走上致富之路。
二、是发展民族文化节庆会展产业。全州全年有民族节日集会390个,其中万人以上节日128个,被誉为“百节之州”。大部分节庆都采取“政府引导、民间组织、社会参与”模式举办,如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台江的姊妹节、雷山的苗年节、从江的侗族大歌节等积极将服饰展演展示、工艺品展销、民族民间歌舞表演等融入其中,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体验,活跃了当地商业文化,直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三、是发展民族歌舞演艺产业。高度重视民族歌舞演艺业,当成一种产业来开发利用,组建文艺院团,并扶持壮大,既能创造收益又能保护传承民族生态文化。苗族歌舞剧《仰欧桑》、侗族大歌剧《行歌坐月》等5部剧目开展了全国巡演之旅;西江、肇兴、芭沙等景区景点都有专门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队表演,歌舞演艺收益连年增加;黎平、台江、榕江、黄平等10多个县市20多支文艺团队、1000余人长期在外演出,既得收益,又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是发展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产业。从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培育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产业。目前,全州有15家企业从事民族文化体育竞技娱乐项目,有经营性专业斗牛场地10个(斗牛牛源近1万头)、专业斗鸟场地6个、专业斗鸡场馆4个,从事传统体育娱乐饲养专业人员4万余人。
五、是发展民族特色饮食和医药产业。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凯里亮欢寨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凯里侗家寨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面向市场开发打造苗族酸汤、苗侗牛羊瘪、侗家腌制系列食品,不仅提高了黔东南民族饮食文化市场占有率,还形成了黔东南系列的著名饮食文化品牌。同时,部分企业、医院还积极挖掘开发苗医、侗药、瑶浴、骨伤治疗等各民族康生养生文化产品,使之形成品牌,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苗族的体育活动有哪些?
1.苗族武术。苗族为了健身,民间有世代相传的武术。湖南湘西的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可分为粘功、策手、点穴、花拳和礼示。“策手”中的一拳两防、一攻五变等是苗族武术的精华;“点穴”又称神打,即穴道致伤的技击法,是苗族武术的绝招;“花拳”是苗族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以“小四门”、“大四门”最为普遍;“礼示”是表演时对观众表示的礼节,分开堂礼、收堂礼、启手礼和毕手礼四个方面。器械有棍、锏、棒棒烟杆、钩刀、边枷棒、木椅、竹条、铛、流星锤、刀、剑、斧、矛、钩、戈、戟、鞭等。此外棍术,有单头棍、双头棍、花棍等等。黔东南、黔南地区的一些苗族村寨也习有各具特色的武术;黔中、黔北、黔西北和云南苗族的射弩,也很有特色。�
2.舞狮子。这是湘西和黔东北苗族经常开展的一项文体活动。舞狮子多以火花开场,即先用栗木钢炭的皮(这种炭皮燃烧时火星四溅)装进一个火球当宝来耍,引狮子出场,火球舞动,火星四溅,既美观,又使人望而生畏,笑着让出场地,然后,按其传统套路舞动狮子,动作多样,表演惊险,十分有趣。�
3.舞龙灯。流行于湘西,黔东一带,是一种互相配合的集体表演项目。正月初三或初五,以村为单位出龙。舞龙者一般为青壮年,由一人耍宝在前,伴以锣钹鼓点,游动时还吹长号。龙的动作主要是抢宝、穿花、滚澡、脱皮、挠虱、盘身等。舞龙时还以鸣炮助乐,一直玩到正月十五。�
4.赛龙舟。一种集体比赛活动。湘西以凤凰、泸溪、浦市、吉首、花垣、茶桐、保靖等有江河的县城或大集镇最为隆重。黔东的台江、施洞也在每年端午节举行一次龙舟竞渡,都是在规定的水域内划行,以抢先者为胜。�
5.爬花杆。流行于贵州西部和云南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以仁怀县一带的表演最惊险。在二至三丈高的木柱顶端置一张作奖金的钞票,由一男子双足夹花杆而上,头朝下再翻身头朝上,如此循环,吹笙不止,到顶端用脚趾夹住钞票,再伸足亮相,然后蛇行而下,如钞票掉落,则仍置杆顶,待后人领奖。�
6.踩鸡蛋。贵州仁怀县后山一带“踩花山”活动的内容之一。先在地上放3个鸡蛋,表演者在鸡蛋上赤脚来回吹舞芦笙。每一动作仅由一或二个鸡蛋交替支撑全身而鸡蛋不碎,令人惊叹。�
7.斗水牯牛。苗族斗水牯牛的习俗在清代史籍上有较多记载,其历史相当悠久。苗族民间至今仍然盛行斗牯的风气。凡是在祭祖或过年过节时,人们都互相邀约把水牯牛牵来斗牛场相斗取乐。苗族民间的斗水牯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双方牛主商量合适之后,就各由一斗牛手把水牯牛牵到场上来,使二牛头对头,使其比角相斗。如果两牛不斗,双方人员就拍打牛屁股,促使其相斗;如果斗赢了,观众热烈喝采。另一种是使两头披挂绿的等水牯牛相碰斗,即由一斗牛手牵着一头头戴草凳的水牯牛等候着;另由一斗牛手牵着水牯牛在三四丈远的地方,让其头朝前方,然后把牛鼻绳一解开,碰水牯牛就拚命向前方的等水牯牛冲撞,斗成一团。如果两斗牛得难解难分,采用拉牛脚办法使两牛分开。�
苗族地区还有赛马、荡秋千、摔跤、踢毽子、扳手劲、射弩等体育活动项目。贵州西部关岭的苗族,过山花节时还有妇女穿针、绩麻、穿衣裙的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