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体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
- 2、竹子可以用来做什么教玩具?
- 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哪两个方面来入手?
- 4、如何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 5、利用本土资源,促进乡镇幼儿园内涵的发展
- 6、梦回夜郎
体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体育活动开始常常兴趣很浓但又很快失去,保持的时间比较短,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维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多种器材,培养兴趣 幼儿《纲要》指出:在体育活动中,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而幼儿最感兴趣的便是可以操作摆弄的玩具,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并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有趣的材料会引发幼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进一步丰富幼儿体育活动的材料,在充分挖掘器材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玩法的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各种器材本身的不同功能。利用家长资源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色彩斑斓的小布条,大小不一的纸盒与报纸,形态各异的饮料瓶,弹性十足的车胎等。利用生活材料资源,挖掘其教育和锻炼的功能,还要充分利用家乡资源或社区资源开发新的体育活动器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体育器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又如,我园就利用家乡茂密的竹林,最大限度的挖掘制作出形式多样的竹制体育器材。如:竹环,竹墩,竹制弓箭,竹制跨栏、竹制呜风、竹制高跷、竹拉力器、竹筛、竹筒、小竹马等。这些物品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孩子的兴趣与培养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活动场上从他们的神情中能看出在体育活动中作用于器材的喜悦。 二、借助游戏,激活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形式,它对增强幼儿体力,发展智力,培养优良品质,对美的感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游戏中巧设情景。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我们常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使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技巧,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体育活动“小兔采蘑菇”中,在草地上摆放些“蘑菇”,配上可爱的头饰,随轻快的音乐声蹦跳着,犹如一群可爱的兔子在美丽的森林中玩耍,活动开始的氛围便把幼儿给吸引了,因而有游戏下去的兴趣,在练习双脚行进跳时,不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而是设置一定的情节,去采花、采蘑菇,并让幼儿开动脑筋,突破难点,在练习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节课在很自然的气氛下结束了,幼儿的感觉意犹未尽。通过游戏,现在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很大。 幼儿喜欢神秘与幻想,童话中的神奇和魔力常令孩子们痴痴向往,他们总喜欢在故事寻找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孩子们常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中的一份子,如果将童话般的想象、神奇的法宝和动人的童话故事请到幼儿体育活动当中,就能借它的魔力激活体育教学,激活课堂。例如,我借助《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在中班开展了一节体育活动《勇敢的小矮人》,活动中通过利用声音素材,让“小矮人”立即投入到自己在刮风,打雷下雨时慌忙赶回家时的情境反射,孩子愉快的在有趣情景中反复练习了走(蹲走)、跑、钻的动作技能。活动高潮也延续了善良的小矮人最后团结一致在有限的时间里,“走过草地——钻进魔洞(采灵草)——迅速跑回家”,搭救白雪公主的情形。整个活动将技能练习贯穿情景中,让孩子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其次,游戏中要巧用音乐。音乐有一种调节人情感的神秘力量,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把音乐恰当的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幼儿随着音乐时而兴奋时而放松。例如:大班体育活动《寻宝历险记》中,活动开始先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激发幼儿“动”的愿望。接着在草地上发现了“神秘盒子”,里面有一张妖魔的“藏宝图”。当幼儿骑着小竹马,来到妖魔的“宝藏地”时,就可以播放“声音低沉,节奏较强”的音乐来渲染妖魔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让幼儿玩得更加刺激,更加尽兴,如同身临其境般。结束时,孩子们抬着宝贝,牵着小竹马,在一曲舒缓的音乐中让幼儿身心平静,得到充分的松弛、放松。 三、倡导竞争,提高兴趣 竞赛性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在竞赛中幼儿常常喜欢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他能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发展,还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运动能力的提高,也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如果组织不当,往往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注重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念,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安全、并具有一定难度的竞赛性活动,让幼儿享受竞赛游戏带来的乐趣。比如:中班体育活动《运球》中,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球比赛,球既要在直线内侧运,还要绕障碍运,这可能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异常浓厚,少了以往因掉球而“偷懒”的现象。比赛中,首先我尽量把身体基础、运动能力差距不大的幼儿安排在一起比赛,以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其次,强调规则,要求幼儿要自觉遵守。孩子们情绪高昂,场面激烈。为了使每一位幼儿都有成功感,我给每一组孩子都颁发了奖品,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幼儿充分享受到了竞赛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幼儿爱集体、爱同伴、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四、体验成功,发展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幼儿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增强他们的信心。所以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幼儿不同层次和个别差异,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如:跨越障碍物时,可摆放大小高低不同的障碍物,让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这样在活动中,减少了幼儿排队等候的现象,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密度;又如:跳小沟时,摆放宽窄不一的小沟,让幼儿自由选择,老师不加干涉,幼儿可以从容易的开始,在自己认为有把握时逐渐加大难度。在游戏中,我观察到一些能力弱比较胆小的幼儿,他们通过自主选择和老师的鼓励终于战胜了自己,体验到了成功。产生了“我能行”的想法。 五、正确评价,延伸兴趣 爱表现自己是孩子最大的特点。在体育课上,在教了孩子一个动作之后,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的要求表演,这时就需要有丰富的评价语。如果孩子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我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孩子会感到不满意。所以我会先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做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得好时,我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这就是老师喜欢的”、“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请孩子示范时,我可以说“大家来看×××的表演”、“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等。事实上,我还可以用无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我觉得这样既可以增强我和孩子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许多孩子在得到表扬后做的更卖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孩子时要尽量用肯定性语词代替否定性语词。肯定性语词能明显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否定性语词只告诉孩子不应该怎么做,却无法表达应该怎么做。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用“勇敢些”、“放松些”就比用“不要胆小”、“不要紧张”更带有激励作用。用“你应该再努力些”、“我已经看到你在进步”、“我希望你做得更好些”比用“你不要偷懒”、“你的进步不快”、“你让我失望了”等更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心的诱导,利用多元因素充分激发和维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幼儿便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变兴趣为乐趣,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成功,品尝快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2]裴岚.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J] 科学咨询,2009年第06期
竹子可以用来做什么教玩具?
竹子可以做很多种教玩具,下面以做小箱子为例,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工具/原料:竹子一节、挂锁一把、绳子一根、手电钻一把、画线笔一只、合页2个、木块4个、砂纸、透明漆。
1、首先截取一节竹子,要大点的,如下图所示。
2、然后在竹子上画出箱盖图形,如下图所示。
3、再用手电钻在图形上掏出形状,如下图所示。
4、打开竹子盖子,如下图所示。
5、用砂纸打磨竹子直到光滑,如下图所示。
6、整节竹子喷上透明漆,如下图所示。
7、用工具做出如图四个木块,如下图所示。
8、垫在竹子下面,装上合页,如下图所示。
9、绑上绳子,挂好锁就完成了,如下图所示。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哪两个方面来入手?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发展性原则
1、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
2、传授的观点、知识技能是正确、准确的
3、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动静交替避免幼儿过于疲劳
(二)主体性原则
•设计活动时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三)教育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教
育功能
(四)趣味性原则
(五)启发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幼儿,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创造性原则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式等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yrc7 提取码: yrc7
如何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情境下的幼儿游戏、学习活动。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特点。幼儿完全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需要、能力等自由的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活动材料和伙伴,做他们最想做的事,玩他们最想玩的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幼儿通过自身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同时又使教师接触幼儿的机会增多,从而能更真切地了解幼儿,做到因材施教。创设有价值的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实践也让我们认识到将区域活动与乡土特色课程相结合,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促幼儿的发展,更能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
我县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圣地,古镇老街、螃蟹节、民俗节、生态园等享有美誉,这些也是我们开展乡土特色课程的主要内容,做布鞋、螃蟹壳造型、羽毛扇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内容。在活动区的创设中我们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一、多方结合创设活动区
1.结合园本课程创设区域环境
我园以前进行过《利用乡土材料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美术创造的研究》《开展有乡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我们借鉴经验结合园本课程来创设区域环境。如:中班就结合乡土特色课程创设了“高淳老街”活动区,把整个活动区分成五个大区:特色美食屋、兰印花布绣衣坊、梅家布鞋店、羽毛扇珍珠工艺坊、民俗展览馆。
2.根据幼儿年龄段创设特色区域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进行创设。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所以在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主要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在中班主要创设了高淳老街。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在大班主要创设了“民俗表演坊”、“银林山庄生态区”、“螃蟹造型区”、“民谣屋”等。通过这些不同活动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活动的需求。
3、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
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所以我们围绕特色主题对活动区进行创设,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满足幼儿的兴趣发展能力和个性,丰富活动的内容。
在小班开展的“秋天来到田野里”主题活动时,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开展活动。我们开展了《到田野去》、《采野花、野草》、《稻田中的游戏》、《农民伯伯在劳动》、《走田埂》、等活动。并结合此主题创设或生成区域活动,丰富主题内容。首先我们结合主题对活动区进行调整,增设与主题有关的区域。如结合以上主题我们就创设了“好玩的稻草玩具”区角和“农果果”区角。在“好玩的稻草玩具”区角投放家长、幼儿、教师自制的稻草玩具供幼儿游戏。在“农果果”区角投放收集的山芋、玉米、萝卜、荸荠等农果,开展认知、分类等活动。同时对其他区角材料进行更换,用秋天的材料替代。如:在编织区中我们利用在参观田野收集的稻草进行简单的编织活动(如打结,绕)等;
在美工区中我们利用采集来的野花野草进行插花活动;在幼儿对山芋、萝卜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山芋、萝卜甚、青菜蒂子进行印画活动;体育角中利用稻草玩具开展草绳游戏、草棒接力、骑草马活动;娃娃家中把挖来的野菜放在娃娃家中玩烧饭游戏。
我们的家乡是螃蟹之乡,我们在大班开展了“高淳螃蟹节”主题活动。在主题开展中我们结合主题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环境,将整个活动室创设为一个螃蟹节的环境。我们利用螃蟹壳拼成一个大螃蟹布置墙面。在创意坊里让幼儿设计宣传螃蟹节的标语和宣传画,制作区里让幼儿利用螃蟹壳变废为宝,语言区里幼儿利用螃蟹壳作成的玩偶表演,体育区里幼儿学螃蟹走路比赛等。科学区里有饲养的螃蟹,幼儿可以利用棍子逗蟹玩。通过各种区区域游戏让幼儿增加了对螃蟹知识的了解,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进主题有效的开展。
二、多种途径收集活动区材料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这一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适当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那么,在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中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
1、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一方面是通过日常收集为主。我们在班级设置了百宝箱。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期我们都会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有些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期也许还无法使用,我们就将其存放在百宝箱中。其中包括成品及半成品。这些东西很快会在幼儿的主题背景产生的游戏中派上用场。材料的丰富可帮助幼儿遇到困难时寻找替代物或制作物品,使幼儿的主题及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采集、参观等活动中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自然材料,顾名思义是自然的它们是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采集野花野草,夏天带幼儿到小溪捡石头,秋游时捡稻草、松果、芦苇等,冬天过春节人们喜欢吃干果,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糖纸等都成为百宝箱里的材料。
2、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在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美丽的民俗品”的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制作各种民间小艺术品,家长制作了布艺猴香袋、十字绣鞋垫、菱角香包等。又如“好玩的螃蟹”中我们又发动家长收集各种螃蟹壳开展活动。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老虎鞋、蓝印花布衣、羽毛扇等等一系列材料。
3、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果宝宝”区角中通过教师收集了松果、麻栎果等一些野果。在编织区中采集芦苇等编织材料。同时也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如大班“美丽的羽毛扇”区角中教师首先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羽毛扇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我们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羽毛扇并发动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羽毛进行创造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4、通过社会收集
在大班开展的“民间游戏区”体育区角活动中,我们通过社会收集民间活动,如《草把草把团团转》《打莲香》《挑花篮》《跳马灯》等,并配上本地话的民谣,在体育活动区中幼儿自主游戏。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水平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如在清明节时我们请会做破絮稞团子的农妇教幼儿做团子,端午节到来时我们教幼儿尝试包粽子,请民间艺人扎龙灯、做快板、竹蜻蜓等。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游戏素材为促进了我们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三、灵活投放活动区的材料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和我们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龄段的幼儿,同时,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在材料投放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比如在我们大班的美工区我们结合主题活动“高淳民俗节”,提供了竹干制作莲香、装饰花篮挑花篮、制作面具跳五猖等。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我们首先会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如小班开展的“果宝宝”区角喂小动物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初期,教师提供的是小动物纸盒,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各种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让幼儿通过小勺乘给小动物吃。最后提供筷子,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以上赘述可以说明,投放材料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应能够说明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的构建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作用。
3、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就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操作材料数量上能够满足全班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那么我们在材料的投放时首先投放要多样,其次投放要充足,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并能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操作材料。幼儿特别爱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角”中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的编织材料有芦苇、稻草、竹条、彩带、皱纸、毛线、纸板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体现了活动区活动自主性特征。同时我们也注重同一材料资源的共享性。如在我们各个年龄段编织区都投放了稻草这种材料。小班利用稻草打结,中班同样利用稻草这种材料编草绳等,而大班则利用稻草叶编制小动物、稻草人等。
四、与乡土特色课程的整合
在活动区开展中我们非常注重与乡土特色课程相结合,把课程内容容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促课程的发展,促进幼儿个体对课程的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提供的乡土特色
活动区名称
材料提供
活动内容
科学探索区
麻栎果、松果、生姜、大蒜、毛豆、谷粒、山芋、玉米、萝卜、芋艿、野果、稻草、狗尾草等
1、探索沉浮;2、按相同名称分类;3、比大小;4、辨别不同的声音(装在易拉罐里);5、称石头、石头排序;6、痒痒的狗尾草等。
体育运动区
竹梯、竹席、竹圈、竹棒、竹板等竹制玩具,草绳、草垫、草棒等稻草玩具
1、 走竹梯、旧席妙玩、草棒接力、扔草球、打稻草人。
2、 做竹片、快板操等。
音乐表演区
螺蛳、河蚌、竹筒、沙子等
螺蛳穿起来当小铃、河蚌当圆舞板、将各种种子分类放进易拉罐制作成沙球)利用竹奏乐器、种子沙球为音乐陪奏。
美术手工区
螃蟹壳、兰印花布、葫芦、羽毛、老虎鞋样、珍珠、等
螃蟹壳做娃娃动物、穿珍珠、做老虎鞋等装饰教室。
美味食品坊
糯米粉、破絮草、炒米等
做破絮草团子、欢喜团、各种糕点等。
从上表可知我们在活动区材料的提我们提供的是一系列乡土的材料这样的好处是:1)与“乡土特色课程”相迎合,也突出了我们区域活动的特色;2)方便我们农村幼儿园材料的收集(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3)节省幼儿园的资金(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资金不富裕)利用自制的乡土玩具节省了幼儿园大量的资金同时也借助这些材料也能很好的达到教育的要求。
1、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
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主要是指区域活动中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比如在“秋天来到田野里”主题开展中幼儿对稻草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在体育角活动开展中增设了《我们都是稻草人》游戏内容,游戏的规则与《木头人》游戏规则相仿,当幼儿念完:“我们都是稻草人”后,迅速摆一造型停止不动,待有人说:“风来了”幼儿又可自由做各种动作。
我园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活动区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了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渐渐的形成了本园的特色 ------乡土的区域环境、乡土的活动材料、乡土的活动内容。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小城镇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利用本土资源,促进乡镇幼儿园内涵的发展
(一)、立足本土,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我园地处闽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和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贫乏,可直接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限,但我们发现山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阔的自然资源,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坚持“变废为宝”、“贴近生活”、“因地制宜”的原则,创设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幼儿园教育环境。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环境,这是纲要中的新理念。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为此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因地制宜地搜集材料,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我们都引导他们共同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收集工作。如到附近的田野、山林、小溪去捡石子、树叶、树皮、苍耳、狗尾巴草、榛子壳等,以不断充实班上的游戏材料。这些来自幼儿手中的材料,再经过他们亲自加工处理,便成了美观实用的玩具。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很好的良性作用。它不仅培养了幼儿自发的探索精神、创新的初步意识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增强了自我意识,陶冶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建瓯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教育资源。“茶乡”“竹乡”文化誉满全中国。这些家乡的本土文化如何成为适合幼儿学习和探索的资源呢?我们经过研究分析,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方面有地方戏、挑幡、担花篮、民歌、童谣等;(2)饮食方面有风味小吃,如芋饺、豆浆粉、粽子等。(3)节日方面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4)建瓯特产方面有笋干、板鸭、板栗、茶等。这些资源既蕴含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我们把它们编成许多主题网络,如有关节日的主题可以按日期、风俗、活动线索等展开;有关艺术的主题可以按起源、分布、种类等线索展开;有关饮食的主题可以按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线索展开。
(二)、主题源于兴趣与经验,引发幼儿主动参与
主题活动的产生,可以是幼儿自发生成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是幼儿感兴趣和需要的,能整合各个学科,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如在开展“水果王国”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我们广泛收集主题资源,巧妙运用水果,通过拼摆组合、描绘剪贴、看想编说等综合手段,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幼儿的思维品质与创造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再如,我园地处闽北竹子之乡,为充分利用家乡这一资源,我们开展了“笋”和“竹”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让幼儿找笋、剥笋、切笋、煮笋等活动让幼儿了解笋的基本特征;利用笋来开展分类、排序、数数,编题等数学活动;利用笋壳、笋来进行小制作等艺术活动。然后由“笋”我们又延伸到了“竹”的主题活动,在体育区内我们用竹子做成了竹筒、竹圈、竹棍、竹梯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探讨多种多样的玩法;在音乐区内,用竹子做成响板、木鱼、竹筒等各种乐器让幼儿为歌曲打节奏;在艺术区内,我们利用孩子们收集来的竹制品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有目的的观察,用折、剪、捏、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在操作区内,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投放了不同材料,有竹圈、竹片、竹叶、竹条、竹块等,让幼儿通过拼摆,设计出各种各样充满童稚的玩具;幼儿制作完的小玩具用于娃娃家、商店等游戏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又使主题活动体现了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功能。
(三)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过去教师组织活动,习惯于根据教学大纲和现成教材,将知识灌输给幼儿,是一种完全在教师控制之下的活动,教师重视的是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现在我们从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兴趣、情感与体验。在中班开展“水果王国”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桔子皮制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他们想用这些作品在墙上布置成一幅壁画,在粘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桔子皮用浆糊不容易粘贴到墙上。到底用什么材料来粘贴比较牢固呢?我们决定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于是我们先组织孩子们来假想一下用什么材料可以粘?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九种材料,分别是胶水、乳胶、饭粒、透明胶、双面胶、橡皮泥 、铁钉、吸铁、螺丝钉。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想方设法找来了这些材料,并设计了一张记录表,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选择材料试一试,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地在边尝试边记录着,孩子们操作完后,我们组织他们对用什么材料来粘贴桔子皮好进行了讨论,这次经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尝试,孩子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其实这本不是一件难事,如果为了图省事,直接告诉他们什么能粘,什么不能粘就行了。但我相信告诉的结果只能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了,至于其它的他没有遇到的问题就不可能去思考。过去,我们总喜欢从书本上选择现成的教材,让孩子在教师构建好的框架里接受知识,使教育脱离孩子的生活。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孩子们渴望了解和探索的奥秘,只要我们注意去寻求它,就能发现这里有一片广阔的空间。而我们在这个活动中提供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自已去尝试,根据操作结果自我调整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及认真的学习态度,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疑问,而有了疑问,就促进他们去追求新知。正是在这种“发现”与“求知”的活动中,幼儿对活动更加兴趣、主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也更多,发展也更好。
(四)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共同分享
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尊重幼儿的不同表达方式,耐心倾听幼儿的“百种语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验通过图表、图画、故事、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并与同伴共同分享。如在开展“竹”的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观察竹制品,用不同的艺术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为了尊重幼儿这种内心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材料、准备工具、并与幼儿一起布置展台,供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收集到的实物、图片等。幼儿看见自己的探索成果,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同伴、教师、家长介绍,与大家交流、分享他的成功和快乐。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注意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表现,组织幼儿在小组、在班上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保存、整理幼儿的作品,记载活动的全过程,及时进行反思,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
梦回夜郎
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仡佬、土家、彝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遁水圣母为夜郎系各族共同的祖先。遵义赤水河流域为夜郎文化的核心辐射区域;黔、湘、桂、川、鄂、滇为强辐射区域;中原和越南为次辐射区域;东北亚、东南亚一线为远辐射区域。夜郎文化的历史长河长流至今。竹文化、竹筒文化、芦笙文化、复原大夜郎国古乐舞纲要。从民族语言的语族、语支分为四类。实际可复原夜郎祭祀、巴楚乐舞、竹筒古乐、八音古、中华古乐。
一、夜郎的族属诸问题
1.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
古夜郎国问题众说纷纭,延于今日。较主要的文献有余宏模的 古夜郎境内的彝族先民何光岳的南蛮源流史和王子尧、刘金才主持编译的夜郎史传。对于夜郎研究来说,汉文典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惜自司马迁始,语焉不详。故不得不参以现存少数民族典籍与民间传说,并证以地下考古材料。试观何光岳南蛮源流史①,可知“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简而言之,即“夜郎”为古南越人口语的译音,“夜”本作“谢”。即古代的“谢”民族。战国中期,“西南夷君长以什计,夜郎最大。”②据水经注·江水注称之为“大夜郎国”,疆域在今川东、川南的资阳、安岳、 自贡、乐山、仁寿、眉山,黔北的遵义,桐梓、赤水,且“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③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东与滇东北部,和桂西北部。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军事已相当发达,拥有精兵十万,乃至于敢于同西汉中央相抗衡。汉初积贫积弱,皇帝都配不齐五匹颜色一致的马拉的车驾。乘牛车上班的王朝嫉妒富庶的夜郎。汉人“夜郎自大”之谓,实系狂妄的大国沙文主义。今日观之,并无贬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含金量不可评估。
夜郎因强大而致祸,天鼎六年以后,为汉武帝遣唐蒙杀之。竹王的三个儿子被降为列侯。④但夜郎仍保持其民族特性,西汉在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只得恢复了夜郎王的称号。至汉成帝时,夜郎王兴同牂柯太守“举兵相攻”,被将军王凤设计斩首。此后,夜郎族人遂以酋长身份臣服于中央王朝。西汉的夜郎国境在川则仅余今之珙县,在黔则有今之黔北、黔西北、黔西南,在滇则有今之宣威至路南、陆良一线。都城为夜郎县。秦朝置所在今之桐梓,汉在今之贞丰,晋在今之石阡,陈在今之辰溪,唐置夜郎郡在今之桐梓,又置夜郎县在桐梓、思州(岑巩)、⑤新晃⑥、与思南、黎平、镇远。治所显然是以黔北桐梓为中心, 向黔东、黔东南和湘西扩展。这一点,有信史与今之考古遗迹与地名作证。丹铅录云:“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杨氏录据目见言之,其碑必是唐末废县时所立,是今之夜郎坝,即唐珍州治所。”又遵义府志云: “桐梓县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大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为夜郎县,亦为竹王城。”亦即今日桐梓之夜郎乡所在。唐贞观八年,置郎州(今遵义市西)。由此可知,从战国到唐宋,夜郎国境实包容了今之贵州全境,治所在今遵义之桐梓和红花岗区,遵义者,夜郎也!遁水者,赤水也!
目前,夜郎文化的考古成果主要有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和威宁中水,还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有关的考古工作显然还应当在面上加以扩大。
2.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
创建夜郎文化的主要民族是仡佬,土家、彝,这三个民族称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次为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他们一般是在某个时期融入了夜郎的一个支系,因此,这六个民族称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
众所周知,一部中华民族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今日大西南身高一米六左右的男女,实际上都是古代夜郎族或巴族的后裔,只不过他们的古民族族源失落了,从而无可奈何的融入了大杂烩的汉族。这部分汉人姑且称为未定态汉族。
前文已述,“夜”即古之“谢”族;“郎”既古之“狼”族,到夏商时其一支迁徙至中原,到周朝时还建立过不羹国;此处还有古之僚族(古濮人之后裔)。这三个民族为夜郎之本色,而夜郎文化的发祥地则是遵义的桐梓。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 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 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郡国志》、《华阳国志.南中志》同。这是继《史记》之后关于夜郎的信史所载;前为7000多年前的一个美丽的图腾传说,后为2000多年前的史实。这个传说指示了夜郎竹崇拜的渊源,值得注意。竹王诞生的“三节大竹”就是隐指竹王所代表的“谢”、“狼”、“僚”三族也。而三族均源于那位“浣于遁水”的女郎,这就直指母系氏族时代一女多夫的婚姻关系。今桐梓至赤水之间的赤水河两岸,仍旧修篁扑面,长筏如龙。楠竹林场,浩瀚无边。这举世瞩目的水乡竹海,便是夜郎圣女鱼水欢歌的故乡!西汉初年的那位“竹王多同”,通“多筒”。仍强调其“多筒同一”的族源背景。后竹王为武帝所杀,“夷僚”(彝族、土家、仡佬)仍奉之如神,“甚重之,求为立后”,显示了对竹图腾异乎寻常的认同。
这是一首民族团结的翠竹青枝的悲歌。
夜郎各族似乎始终同“三”有不解之缘, “三节竹筒”之外,如唐朝牂柯蛮有东谢、西谢、南谢三个部落;据《华阳国志》,汉晋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祠。史志 证明,三郎祠遍布黔、桂、鄂、川、滇、湘各省。
据《酉阳直隶州志》称白帝庙供奉的三人为“母感龙产三男者,或日竹王江氏”。这是赤水圣母传说的又一版本。赤水下通长江,链接巴楚文明。圣母有感于江龙之奔腾,遂清净受胎,生下三个大胖小子。由此可见,“三节竹筒”确系“三男”,即三个民族。何光岳认为江氏即“金竹公多同”,可从。巴人所崇祠者为白帝,故巴人江氏为夜郎的一支。著名的竹枝歌,应即夜郎竹王之歌。由此可判夜郎为今之土家族先民。
今遵义方言惯称“竹”为“金竹”,鸭溪天旺有名为“金竹”之地。
建议在遵义制高点的竹林中塑立高大而美丽的遁水圣母雕像,手擎圣物——三节竹筒。政府年八月卯日公祭之,民间四季香火不断。其实遵义百姓崇祠的“送子娘娘”也者,实系遁水圣母。媒体可加大宣传力度,让遁水圣母之名声,不亚于圣母玛丽娅和妈祖!为此,可采用开通夜郎网站,举办国际夜郎文化节暨学术研讨会等措施。文学艺术界对此大有可为。
夜郎的一支融合于僚人,《苗防备览》所记仡佬语称“竹”为“盖脑”,其音同“仡佬”。可见今之仡佬族正是《汉书》所谓的“以竹为姓”的道地的夜郎后裔。
谢氏的一支融入彝族为“金竹金氏”“自谓夜郎竹王之胄也”“久之以金为氏”⑦。王子尧主持编译的《夜郎史传》为夜郎史研究的新创获。如余宏模所评,该彝文手抄本年代最迟不晚于清朝,上限无考。是书详细记述了彝族先民中武部族夜郎家支历史。可补汉文典籍之不足。
谢氏一支融入瑶族,成为瑶族十二姓之一。一支融入了湘西、贵州的苗族。
夜郎的一支融入今之侗族, 称为 “龙标之夜郎”⑧ 。一支融入贵州宋家之苗族,称为“浪宋人”⑨。
一支传入贵州布依族大姓之谢氏。
今遵义地区族属待定的土著汉人,多为夜郎后裔。
总之,“夜郎”一词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夜郎人就讲究民族团结与融合,是为真夜郎之风采。她肯定不属于今之哪一个少数民 族。她的一枝曾远播于中原,影响了中华文明。遁水圣母是今之仡 佬、彝、土家、布依、侗、苗、瑶、待定汉人等诸民族共同崇拜的 祖先。一节竹筒一民族,多节竹筒多民族;竹竿多节拔地顶天,坐 断西南傲霜雪!这当然仅属个人见解。
由于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口碑材料之局限,欲充分确证夜郎之族属,的确困难。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民族的杂居、通婚、以及大大小小几未中断的兼并战争与民族的迁徙等等,故欲考核其间变迁之详情,往往无从下手。是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故能从宏观把握一大致结论足矣!
有一点我想提请学界予以关注:即夜郎族属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问题,那么,有关族属的学术研究乃至政策审视,也应当落实到民族团结上面。同时,我们抓夜郎文化,就是抓生产力。
二、夜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1.夜郎文化的四大辐射区域
各代夜郎国和夜郎部落的疆域并不能划定夜郎文化的地图。因夜郎文化偏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光芒四射,超越时空,为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包容和消化吸收,从而为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狼人从黔北迁至中原,其在中原必然留存它的影响;如良人在甲骨卜辞中为商王宫的美女,在良乡之北的昌平县北有狼山等⑩。这是前夜郎文化。有人以贵州至今尚有跳花杆的风俗,认为甲骨文“华”即花杆,中华文明源于夜郎,可参。今仁怀王志良的花杆芦笙曾获全国民族体育金奖,故此说信非虚言!
大约距今7000年前,黔北赤水河流域翠竹青枝的海洋中,诞生了遁水圣母的夜郎竹文化。遁水圣母的前人在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发掘、鉴定中,被命名为“桐梓人”,这是中国华南地区用火最早的古人类。遵义遂为夜郎文化的核心辐射区域。今天,桐梓的“夜郎坝”应成为遵义的品牌。
夜郎在先秦占据川东、川南,那里自然留存了丰富的夜郎文化。遍及黔、桂、川、滇、湘各省的三郎祠,证明这五省有浓郁的夜郎文化。这些地区是为夜郎文化的强辐射区域。
据《通典》卷184所载,越南古’代曾有文郎国,学界多认文郎即夜郎。因此,中原和越南为夜郎文化的次辐射区域。
美丽的竹王传说和竹子生人的故事远播于东南亚、东北亚、南洋群岛和日本列岛。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夜郎文化的远辐射区域。
夜郎文化的四大辐射区域,决定了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研究课题。
2.夜郎文化的历史长河长流至今
夜郎文化犹如历史的长河,它从远古的遁水流来,同多种文化交融,由娟娟细流汇集成大江,奔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以昂扬的风姿,走向未来。
竹王多筒离我们已十分久远了,但竹文化中的竹筒文化却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南方火车上都能吃到小小的竹筒肉,西南餐桌上的大竹筒汤羹。贵州山地民族男女青年的“竹筒情歌”,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遁水女郎的爱情故事。三节竹筒制的芒筒在姑娘们手中朝天吹着持续的低音,而男青年手捧着或抬着长短不一的竹制芦笙沸天地地吹奏着竹王的颂歌。以致于在竹筒文化中又衍生出一个毫无争议的重要概念——芦笙文化。芦笙文化是葫芦文化与竹筒文化相交汇的产物。
夜郎文化说到底就是竹文化。竹文化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就是先秦八音乐器的分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的“竹部乐器”。即排箫、篪、相、言、管、龠’应、雅等。至于竹弓、竹席、竹楼、竹筏之类的竹文化的经济意义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贵州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竹为家神的传统。中国文人以竹为“岁寒三友”之一,便是竹文化与儒文化交融的产物。
1990年, 出于研究的需要,我曾给一个的侗族芦笙队的队长商量,打算购买他们全队的全套芦笙。我开始以为只要队长点头便成交了,岂料他却说要召集全队的成员开会商议此事。该队有60多岁的老人和十一二岁的娃娃,十来个人坐在一起商议此事,人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小娃娃的意见和老人的意见同要重要,只要有一个人反对此事便告吹,我远远的看着那两个小孩一脸严肃地同成人们讨论着,真有几分担心。 侗族芦笙采集到了,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民主精神。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古夜郎国“议朗制”的遗风么!
总之夜郎文化的主体是竹文化,它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均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述。夜郎与巴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交融关系,巴文化是夜郎文化的一个分支。
到唐朝,黔北的夜郎文化又与佛教文化碰撞,相互影响和综合。史载唐朝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大兴佛寺。寺庙建筑与苗侗吊脚楼悬空与寺庙的稳重相融合,如镇远青龙洞便是(11)。此后随着中央政权对贵州统治的加强,以文庙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也大举进入贵州,与夜郎文化交相辉映。因此,夜郎文化是兼容性极强的开放性文化。2000多年来,以黔北为中心区域,不断向周边辐射。
谨建议四大班子呈报将遵义市名恢复为“夜郎市”,将桐梓恢复其名为“夜郎县”。
所以,中国的古夜郎国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只有他才是中心,其它地方号称夜郎的只不过是夜郎国的附属地,只不过是从夜郎国延伸出去的一小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