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体育和体育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集中到一点,可以概括为以修炼内功为主,讲求身心养生,不尚外力,不尚竞技。
中国体育文化特点的形成,是有多种多样的条件和原因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
第一,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内陆型大国,北、西、南三面与外国陆路交通不便,东濒海洋,水路更难通往外国,而国内幅员辽阔,大有发展余地。这种自然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内向型,内省型民族。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几千年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对外封闭,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工商业难以繁荣,少有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
第三,从政治体制来看,几千年来一直盛行君主专制统治,缺少民主政治。在西周成康之治五十多年间形成的名为“礼射”的每年全国性体育运动盛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小国林立,纷争不断,已经废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加强了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迫使大多数民众甘当臣民、顺民,这不免影响了体育的发展。
第四,从军事斗争来看,中国国土广大,长期注重治军防御外族入侵,多与邻国和睦相处,少有对外发动战争,这也制约了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
第五,从民族文化心理来看,华夏民族在上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这种民族性格,即顺应自然与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善于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不求对外争夺。
第六,从世界观、社会观来看,中国从《周易》起就强调世界万物和合相杂,“和实生物”,“天人合一”。变化无穷,衍生不息,含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随后儒家思想更突出“和而不同”,讲求“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天一合一”,人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体育要达到身心平衡。
第七,从生命观、养生观来看,我国古人以元气学说来解释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父母阴阳二气和谐结合的产物,从西周起体育运动就有“导引”,后来发展为气功,力求通过动静结合达到阴阳二气平衡、精气神形四者统一,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少林寺武功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也很重视运气和内功。
第八,从道德观、伦理观来看,我国古人西周起就重“礼”,即重礼仪,讲礼让,言行举止要以德、仁作为道德标准,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作为伦理规范,倡导“不为人先”、“不与人争”,告诫“争则乱,乱则穷”,鄙视争强好胜,止足为教,期安相养,强调家族、宗族集体荣誉和侠义柔肠。
第九,从天神论、宗教观来看,我国古人信奉一神教,并无诸神分争,视帝王为天子,人间诸事均由一个天神安排,祭祀供奉一个天神。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都是宣扬顺从天命、天道、天意、安分守己,与世无争。
第十,从教育观、审美观来看,中国古人把体育作为个人修身养性、强身养生之举。没有把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学校教育的三个重点,汉朝以来教育文武分家,学校中通常学文者不学武,视习武为少数武人的专业训练。
古代中国体育发展概述是怎样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育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长期以来,体育界的一些学者们,为“体育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定论。但不管怎样,体育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和人类社会,离不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有学者认为,古代体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体育起源于原始的娱乐活动(舞蹈和游戏);还有学者认为,古代体育起源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及军事训练,等等。
谭华研究认为:“原始体育的特征具有模糊性,原始体育是具有教育、族群文化认同、习俗规范培养等多种意义的社会活动,各种意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尚不具备清晰的形态和独立的价值;具有朴素性,原始体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还相当简单、粗糙,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仍然与劳动过程紧密相连;具有神秘性,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身体活动的认识还笼罩在浓厚的神话色彩之中,人们对自身缺乏认知,还不能直接从身体活动与身心变化的联系中去认识问题;具有地域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都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使原始体育已初步显示出地域文化差异,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具有全民性,每个成员都有参加体育的权利和义务,不同性别和年龄各有不同。”这是对原始体育特征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归纳。 总之,古代体育就是在原始的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孕育而生了,并逐步发展、演化为比较固定的模式,一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 二、古代体育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远在周朝教育内容中,就有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也曾经创造了“马球”“蹴鞠”“击鞠”“中华武术”等古代体育项目。
在现今对“体育”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它具有体育的某些特征,遂被一些历史学家和体育史学家称之为“古代体育”。 谭华(2005:46)认为,中国古代体育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晋唐时候又融入了北方草原民族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并受到了外来佛教哲学的影响。宋代以后,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中国古代体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两次大的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强大力量: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竟然逐渐演变成了养生和武术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历来不重视体育锻炼。只有皇宫里进行蹴鞠运动,宋朝时出现了三板运动。
求问中国古代体育和体育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集中到一点,可以概括为以修炼内功为主,讲求身心养生,不尚外力,不尚竞技。
中国体育文化特点的形成,是有多种多样的条件和原因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
第一,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内陆型大国,北、西、南三面与外国陆路交通不便,东濒海洋,水路更难通往外国,而国内幅员辽阔,大有发展余地。这种自然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内向型,内省型民族。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几千年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对外封闭,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工商业难以繁荣,少有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
第三,从政治体制来看,几千年来一直盛行君主专制统治,缺少民主政治。在西周成康之治五十多年间形成的名为“礼射”的每年全国性体育运动盛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小国林立,纷争不断,已经废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加强了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迫使大多数民众甘当臣民、顺民,这不免影响了体育的发展。
第四,从军事斗争来看,中国国土广大,长期注重治军防御外族入侵,多与邻国和睦相处,少有对外发动战争,这也制约了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
第五,从民族文化心理来看,华夏民族在上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这种民族性格,即顺应自然与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善于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不求对外争夺。
第六,从世界观、社会观来看,中国从《周易》起就强调世界万物和合相杂,“和实生物”,“天人合一”。变化无穷,衍生不息,含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随后儒家思想更突出“和而不同”,讲求“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天一合一”,人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体育要达到身心平衡。
第七,从生命观、养生观来看,我国古人以元气学说来解释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父母阴阳二气和谐结合的产物,从西周起体育运动就有“导引”,后来发展为气功,力求通过动静结合达到阴阳二气平衡、精气神形四者统一,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少林寺武功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也很重视运气和内功。
第八,从道德观、伦理观来看,我国古人西周起就重“礼”,即重礼仪,讲礼让,言行举止要以德、仁作为道德标准,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作为伦理规范,倡导“不为人先”、“不与人争”,告诫“争则乱,乱则穷”,鄙视争强好胜,止足为教,期安相养,强调家族、宗族集体荣誉和侠义柔肠。
第九,从天神论、宗教观来看,我国古人信奉一神教,并无诸神分争,视帝王为天子,人间诸事均由一个天神安排,祭祀供奉一个天神。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都是宣扬顺从天命、天道、天意、安分守己,与世无争。
第十,从教育观、审美观来看,中国古人把体育作为个人修身养性、强身养生之举。没有把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学校教育的三个重点,汉朝以来教育文武分家,学校中通常学文者不学武,视习武为少数武人的专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