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年级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
一年级体育锻炼项目有:
1、队列队形:集合,解散,稍息,立正,向右(左)看齐。踏步走,立定。
2、基本体操:七彩阳光: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拍手操。
3、技巧:前后滚翻.
4、各种格式的走,走跑交替。
5、快速跑,耐久跑。
6、跳跃: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跳单双圈,跳沙坑,连续并脚跳。
7、小篮球,跳长短绳,投掷实心球,仰卧起坐。
8、投掷:上手持轻物掷远。
9、攀爬.
10、韵律舞蹈。
体育锻炼基本原则:
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要遵循人体发展和适应环境的生理规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功能,有一个逐步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
锻炼身体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运动的持续时间、距离、次数、速度、频度和强度等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每星期至少要锻炼3-4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二、提高认识,自觉锻炼
提高认识,指锻炼者必须提高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体育健身的意识。自觉锻炼,指进行体育锻炼要出自锻炼者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动,亦称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来自对体育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的需要。在不断深化认识体育价值的过程中,提高直接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激发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要人锻炼”转化“我要锻炼”。
才能克服自身的惰性,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培养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身体的成长阶段,肌肉和骨骼尚未发育完全,心肺功能也不及成人那样有承受能力,所以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选择那些强度相对较小,能够产生轻松愉悦氛围的运动项目。
跑跳类运动
低强度的跑跳类运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奔跑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提高孩子各个身体器官的机能,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长高高。
水上运动
孩子有天生的亲水性,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家长可以通过游泳或水上游戏来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在游泳时,孩子的全身肌肉及呼吸系统都得到了全面地锻炼,效果比跑步还好。
游戏和做操
这一类运动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并且需要与他人合作。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身体柔韧性练习
跆拳道、武术等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柔韧性,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体质和喜好,为孩子选择一些适合的、能够增强柔韧性的运动。
小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1.适合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特点
⑴年龄特点 小学年龄段儿童骨骼钙化程度低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发生变形,且脊柱正在发育,因此要注意训练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此时肌肉发育不完善,含水分多,且一般是粗大肌肉先发育,下肢比上肢肌肉先发育,屈肌比伸肌先发育,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加以考虑。要加强足部弹跳训练,锻炼足弓承担自身体重,预防扁平足的发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比较快,适合进行平衡、反应、灵敏、协调、柔韧等能力的训练。由于年龄小,中枢神经系统易兴奋、易扩散、易疲劳、也易恢复,需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不要太大,形式要多样,运动和休息要频繁交替。由于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不易进行心脏负担过重的耐力性运动,而应进行跑、跳、投掷、游泳、广播体操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1性别特点 男女性在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许多差别,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体能差别加大。体型上,女性四肢短小,躯干较长,肩部较窄而骨盆较宽,身体重心较低。女性肌肉不如男性发达,骨骼的承重和抗拉能力较差,心脏的重量、容积和每博输出量也相对较小。上述性别特点使得女性的奔跑跳跃能力较差,平衡能力较强。因此,到中学阶段,体育锻炼必须男女分开。
女性在经期要减少运动量,避免游泳、增加腹压和对全身有剧烈震动的运动,可以进行徒手体操、打乒乓球或羽毛球、托排球等活动。月经异常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可以暂免体育活动。
2健康状况特点 对于不同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学生,相同的运动负荷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学生身体的发育水平、功能状况、有无疾病及其程度进行分组。其中对于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如有轻微的异常:慢性鼻炎、无疼痛感觉的扁平足等)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体育锻炼。对于临床检查存在轻微异常的学生(如心脏功能性杂音、风湿性关节炎、肺结核钙化期、慢性肝炎、青春期高血压等)可由校医提出名单,参加轻负荷的体育锻炼。对于在发育和健康上存在显著异常或患病初愈的学生,应暂免体育锻炼,随着体力的恢复再逐步参加适量的活动。
⒉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⑴经常锻炼 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适当的锻炼时间、次数、负荷的连续性,才能获得体育锻炼的良好作用。因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是通过不断形成暂时性的联系而逐渐适应经常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来实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而且已经增强的体质也会下降。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需要在不断坚持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和巩固。
⑵循序渐进 儿童青少年机体对各种体育锻炼项目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锻炼时要根据身体的不同发育水平制定运动量、动作难度和复杂性可衔接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果突然承受很大的体力负荷,容易导致过度疲劳;如果突然从事高难度的动作,则易发生运动性创伤。
⑶全面锻炼 全面锻炼是指利用各种适宜的运动项目促进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协调和平衡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上肢、下肢和躯干,粗大肌肉和细小肌肉,伸肌和屈肌,腹部和腰部都得到锻炼。不要片面追求运动成绩或过早侧重于单项训练。只有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才能使专项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⑷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使身体各个部分,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足够时间逐渐提高其活动水平,还可消除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状态,以适应剧烈活动的要求,减少外伤的发生。一般以慢跑、徒手体操等作为准备活动。人体在剧烈活动后,植物神经系统由紧张状态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剧烈运动后立即坐下或躺下,大量血液在下肢,而脑部和身体其它部分缺血,容易发生“重力性休克”。因此,运动后必须进行整理活动,以逐渐减少运动量,然后进入休息状态。一般用慢跑、行走、放松体操等作为整理活动。
⑸运动和休息要适当交替 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适当休息不仅可以避免生理功能的超限负荷,而且可以防止过度训练和运动性创伤的发生。但休息时间过长,又会使调动起来的机体高度活动水平下降,以后再开始运动时惰性增大。所以,每次休息的时间要适宜,以保证训练成绩的稳步提高。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预防运动性疾病和创伤的发生。运动性疾病和创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与运动有关的体内和体外的各种急慢性意外损伤。前者如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肌肉损伤等,后者如骨折、关节脱位、扭伤、皮肤肌肉挫伤等。应针对其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除此外,还应注意营养和水分的合理补充。体育锻炼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导致对热能的需求增加。合理营养对于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提高运动成绩,延缓和消除疲劳,促进体能恢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运动时大量排汗,尤其是在夏天,必须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但不易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立即大量摄入水分,以避免血容量骤然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胃部扩张,影响运动和呼吸。因此,应提倡少量多次饮水。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无机盐,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如何上好一年级新生的队列队形、体操课(夏月明)
上小学体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小学体育课中的队列队形和体操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给一年级的新生上课,开学的队列队形和接下来广播体操的训练很麻烦。 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现象一,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准随便动,要站稳,要记住自己的位置不要讲话等等,而学生总是熙熙攘攘,仿佛充耳不闻;现象二,教师好不容易让前边的学生站好了,可后边的又乱了,左边的站好了右边的又乱了,排队时又叽叽喳喳地吵,给人的感觉非常混乱;现象三,星期一排好的队伍到星期二上课时就忘记了,不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教师只好让他们重新排队,在队列队形教学上花费很多时间。 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就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借口根据新课程精神要开放式的教学或者说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结果教师不很好的进行组织训练,这样下去必然导致学生纪律松散,课堂自由,这给以后教师的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目标的完成。第二种就是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排队,一节课用大半的时间去组织训练站队,有的教师半学期了还没把队形整顿好。在广播体操的教学中教师一丝不苟的教,可始终有部分学生打混,有的学生甚至不喜欢做,不听教师讲解,自己在队列里玩,影响课堂纪律,使教师教的不愉快,学生学的不高兴,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些情况下还容易造成一些变相的体罚学生的情况。 然而,队列队形训练和体操教学是一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我们必须有效地进行训练,因为只有完成队列队形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尝试,总结出一些经验。一、剖析我们的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是陌生的,幼儿园的教学多在教室内进行,对体育课不甚了解,再加上好动爱玩,兴趣广泛,注意力又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善于、喜欢模仿,形象思维占优势,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对精细动作做不到位,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小学低年级学生机械性记忆偏重,这些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严密的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寓教于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思想。二、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正确的教学水平目标,采取正确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上好一年级新生的队列队形、体操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以上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精神,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现象都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水平目标)的制定要求偏高,认为站队是很简单的事,造成了教学手段,教学措施不得当,不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结合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正确的制定教学目标,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和组织措施,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妙地利用室内组织教学,由室内到操场,由易到难,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1、四分钟的训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往往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尽快把学生的注意里集中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我在课前几分钟开展一些训练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的集中起来如:(1)一分钟的坐的训练,要求学生“坐如钟”,这本身就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比赛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坐的最好;(2)一分钟的爬在课桌上的休息,休息的时候脸一律向教室的阳台方向,不要向着教室的走道,以免走道过往的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要求闭上眼睛,想想我应该怎样上好这节课或者上节课我们上了那些内容,要注意那些问题;(3)一分钟的站,要求学生“站如松”,两眼看老师,两耳听老师说话;(4)一分钟的小游戏,比如用手指自己的五官,或者简单的一些手的动作,如举左手、举右手,左右手反举……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2、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三个走道来训练学生站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位置,初步学会排队。(1)站队时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就是一路纵队,教师要先一个组一个组地指导学生站位,让第一大组的学生在第一个走道站好,然后让第三大组的学生在第三走道站队,站好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是哪个同学并记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给第二组与第四组的学生排队。这一过程中第一任务就是记住站的位置,要求学生排队时间不讲话保持室内安静。(2)通过比赛的方式,每次只能2个组比赛,先一组与三组比赛,二组与四组比赛,比赛时的要求是一比哪个组的人能记住自己的位置,二比哪个小组最安静,三比哪个组的动作快,用计时的办法,把每个小组站队用的秒数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看见别组用了多少秒,争取超过上一个组,让学生通过时间来自己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小组是好还是不好,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或者说是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都会对上一组的站队情况进行评价,其他学生在教师的讲评中又能吸取经验,所以后面的组一般都能超过上一个小组的成绩,如果不是很差的情况下,教师一般都要让后面的学生用的时间比前一个组用的时间少一点(技术性处理时间),这样一来教师再利用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胜利的快乐,所以学生的兴趣是很浓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热烈,这种情况下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3)将在教室的走道上站队改在教室外的走道上排队,先是一个组出去,然后第二个组出去,第三个出去,第四个组出去,也把每个组出去站队的时间,写在黑板上。回教室教师讲评后再采取一二组先出去排队,再三四组出去排队;最后四个组一起出去排队,连续这样的站队训练比赛后学生基本上能找准自己的位置.(4)在学生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的时候立刻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强化训练,刚开始在操场排队时每次集合地点、学生站队的方向都尽可能的固定,不要随便变化,否则,将可能造成你集合的失败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团糟。到操场后,运用好“快快集合”的游戏,教师一定要继续运用比赛、评比、表扬、鼓励的方法。可先让一三组解散、集合,二四组不动,然后吹哨集合讲评后再让二四组解散、集合,这样可避免学生忘记位置,他可以参照其他的学生迅速的找到自己的位置。(5)四个小组一起解散、集合,比赛哪个组能做到快、静、稳、齐,尤其要强调静、稳、快,对齐可适当的放宽要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高齐的要求。(6)在学生熟练集合的情况下才采取变换集合地点、集合方向的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式训练一年级新生的队列队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喜欢模仿,形象思维占优势, 机械性记忆偏重的特点,采取视觉与信号的集合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练习的兴趣。 在训练学生向左、右转的时候由于儿童刚入学,加之年龄比较小,还不能分清左右方向。如果这时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手段,势必会使学生分辨不清,不能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辨左、右的训练。方法如下:(1)教师提示,请学生举起左或右手,向左或右看,进行方向感的训练。(2)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口令下举左、右手,向左、右转头。通过几次的训练,让同学初步识别左、右方向。(3)在进行向左、右转教学时,要善于将口令与手势集合起来教学,教师喊口令的同时,用手提示方向,在口令左或右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口令喊的长一点,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学生转的时候要求学生喊口令一二,提示一“转”二“靠”。(4)在口令“向 ------转”但教师不喊出左或右,而是用手指示方向,由学生喊口令左或右,教师的口令转字可用哨音代替,这样即短促又洪亮,学生喊口令还可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练习效果。(5)是师生同时喊口令练习,教师用手势提示方向。(6)教师直接用哨音口令“嘟--嘟—嘟,同时用手指向要求转的方向,学生看见手势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跟着练习,多用口哨教师也有可效的保护了自己的嗓子,达到师生共同健康的目的。(6)正常的“向左、右 ------- 转”练习,教师不用指方向,用正常的口令指挥。(7)分小组由组长带领或者让学生自己主动出来喊口令练习向左、右转,教师巡视指导。(8)向后转教学,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左、右转的时候,教师提问,我们向后转应该是从左边转还是从右边转,让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后说出正确的转向——从右向后转,并再次提示学生那边是右边,接着进行向后转的练习,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向后转的正确方向。4、根据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不注意局部,比较笼统, 对细小的动作,对精细和复杂的动作做不到位的特点,充分的采取分解动作,结合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习动作,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进行体操的基本动作的训练。 在一年级的体操教学中,我不提我们要学什么什么体操动作,也不进行完整的体操动作的教学,我是把一节体操动作分解成无数个简单的动作,简单的让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就能跟着老师做出来,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在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口令中开始了教学,随后教师用特别的哨音指挥学生跟你比动作,哨音一般是短促洪亮,根据个别动作的难度可以改变哨音的节奏,以得到提示学生的作用,教师一般情况下不用讲解,因为动作太简单了,也很少纠正,这样将整套广播体操的动作分解成许多动作,把这些当中组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广播体操,为今后广播体操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一定的时间教师播放广播体操的音乐,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就基本上会做了,对难度大的动作结合分解、完整的示范与纠正,进一步提高广播体操的质量,整个广播体操的教学轻松自然,这将节约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其他内容的学习或自主的进行锻炼,使学生在无意中就学会了,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课堂在融和的气氛中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身心健康。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水平目标,创造设计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情境、条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