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中国最早的体育教育(我国的体育教育)

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的来历

体育的来历:

体育一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体育一词却不是译自于英文,而是来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体育”一词。不过,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翻译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译作“体育”的,而是经历了从译作“身体(之)教育”、“体教”、“身教”到译作“体育”的日文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的。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因为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在17~18世纪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比较混乱,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中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就有很多。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中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中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 中设置了“体操课”。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它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与国际上理解的“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体育的概念也出现了“广义”与“狭义”解释。当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的六所体育学院是哪六所?

新中国最早的体育专科院校都在当时的大城市,最早建校的是成都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不仅是国内最顶尖的体育类院校,在国际上也拥有良好的口碑。学校筹建于1952年,原名中央体育大学,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在1993年再次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体育大学虽然是体育类院校,但它是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唯一一所只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家级示范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进入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在国内体育行业里,北京体育大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文科里的北京大学,理科中的清华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华东体育学院,由原来的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学院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王牌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武术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2017年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是除北京体育大学外,成为全国入选一流建设学校的一所体育院校。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培养了一些著名运动教员,比如有孙海平、陈忠和、马良行等。

武汉体育学院简称“武汉体院”,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占地面积约1400亩,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为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而后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王牌学院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等。学校自创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健儿,比如有杨威、李珊珊、张香花等。

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坐落于成都武侯祠旁,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是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6年更为现名沿用至今。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已师资拓优势,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已然成为了在西南地区享誉盛名,在全国广有影响力的体育院校。

南京体育学院

,始建于1956年,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04.5枚金牌。

广州体育学院,

建于1956年,知名体育学院,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独立建制高等体育学府,国内较早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院校,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

知识拓展:

1905年初,徐锡麟在浙江绍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体育会,开展体操、射击等体育活动。同年9月,他又成立了大通师范学堂,公开招收全省各地青年进行培训,朝夕讲武。该学堂仅设体操专修科,故这所师范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校。

1905年冬,徐锡麟邀请女革命家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工作。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后不久,她在绍兴城里设立了体育会总部。随后,秋瑾又把体育会并入大通师范学堂,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大通体育师范学堂”。1905年初,徐锡麟在浙江绍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体育会,开展体操、射击等体育活动。同年9月,他又成立了大通师范学堂,公开招收全省各地青年进行培训,朝夕讲武。该学堂仅设体操专修科,故这所师范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校。

1905年冬,徐锡麟邀请女革命家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工作。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后不久,她在绍兴城里设立了体育会总部。随后,秋瑾又把体育会并入大通师范学堂,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大通体育师范学堂”。

体育的发展历程

体育一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体育一词却不是译自于英文,而是来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体育”一词。不过,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翻译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译作“体育”的,而是经历了从译作“身体(之)教育”、“体教”、“身教”到译作“体育”的日文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的。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因为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在17~18世纪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比较混乱,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中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就有很多。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中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中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 中设置了“体操课”。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它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与国际上理解的“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体育的概念也出现了“广义”与“狭义”解释。当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 根据文物和建筑等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便已开始进行体育运动。体操在中国古代时期是十分流行的项目。为法老修筑的纪念碑可以看出,包括游泳、垂钓等体育运动已经在上千年前的古埃及发展起来并建立了体育规则。在埃及开展的其他体育项目还包括投掷标枪、跳高和摔角。古代波斯的体育运动包括传统伊朗武术项目英雄体育,它同打仗技巧有着密切联系。同样起源于古代波斯的运动项目还包括马球和马上长矛比武。

有大量的体育运动项目自古希腊时期并以产生,古代希腊时期的军事文化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互影响。体育对于古希腊人影响深刻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们创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每隔四年在伯罗奔尼撒一个叫做奥林匹亚的小村庄举行。

体育运动自古代奥运会时期发展至今,其组织性和相关规则不断得到加强。工业化使得在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让他们可以参加并观看观赏性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曾参与人数增加,传播更为普遍。随着大众媒体和全球联系的加强,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体育运动专业化成为主流,体育运动更加流行,体育迷们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追逐职业运动员,同时他们也自己参与业余的体育运动,从中得到锻炼和娱乐。 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突出。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该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肯定了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产业开始向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联合推动发展的方式转变。《指导意见》出台后,地方性体育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设立以及体育企业各项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推动我国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首个五年规划,该规划细化了体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该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量化指标,“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在国家政策、产业政策、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体育产业将呈现出巨大的成长性。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体育产业已成为国际公认的21 世纪最具活力,是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性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均排在国家十大产业之列。虽然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还不到百年,但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其它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在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体育消费升级以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出台,相信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经过20 多年的市场化尝试,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化进程实现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体育产业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景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赞助总收入达12.27亿元人民币;意大利超级杯吸引了近8万人涌入“鸟巢”,单是门票收益就超过亿元。

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变迁并加以评述?

礼记·射义》中说:“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

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文化,又是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体育作为物质文化,它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体育又是一种制度文化,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体育还是一种精神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具特色的两种体育文化形态,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二者逐渐开始了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一、中国体育文化概观

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个体育发源地之一,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从原始社会体育的开端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体育产生、发展、成熟并走向衰落的时期。战国末年以前,中国古代体育的主要框架初步形成,三个基本部分即军事体育、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都已出现,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体育理论,主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击剑、射箭、弋射、骑射、拳击、角力、跳跑、扛鼎、投石、赛车、田猎、蹴鞠、游泳、划船、竞渡及带有各种健身性质的舞蹈、围棋、投壶、牵钩、弄丸、秋千、飞鸢、击壤、导引、行气等。从秦汉时期到五代十国,为中国古代体育继续丰富、完善、提高时期,其中唐朝时期的体育项目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竞技特征最强,对外体育交往最多,女子体育也空前活跃,是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阶段。从北宋以后直到晚清,中国古代体育从总体上讲是在走向衰落,体育的强身健体作用被削弱,运动量较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或变成娱乐项目,或踪影消失,体育的活动范围也缩小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年间,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得到普及和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学校体育教育不断加强,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体育场馆建设日益加快,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全国体育人口大幅上升,成为我国有史以来体育事业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

(一)中国原始体育

和其他很多文化形式一样,中国体育文化也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周口店北京猿人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原始人类,他们在非常艰险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抗争着,他们简单的奔跑、跳跃、攀登、翻越、投掷、泅水等活动是人类体育活动的原始形式。

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县发现的、距今约28700年前的峙峪人文化遗址中找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弓箭箭头--石镞,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原始人的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原始人体育活动的一个进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后羿,就是一个技能高超的射手,他用弓箭射落了同时出现在天上的十个太阳中的九个,为人们消除了灾难,带来了幸福。

为适应氏族、部落战争的需要,原始的军事训练活动逐渐产生。云南沧源的一幅原始崖画对原始人的“武舞”场景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有的战士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有的战士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在做某种舞蹈仪式。舞蹈是原始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个彩陶盆,其内壁彩绘有三组共十五个正在跳舞的人,每个人的头上有一辫子形状的物体,整齐地摆向左侧,他们手拉着手,左脚立地,右脚抬起,翩翩起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记载了一种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原始体育在原始生产、军事等活动中产生,通过一定的原始宗教仪式得以发展,以至形成某种程度的定型化,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的射箭之风

我国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之后,体育文化的发展更为迅速,更为自觉,更为规范,更为多样,体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统治者认为,“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西周官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的“六艺”。“六艺”中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是军事体育训练课。当时的男孩一出生,就以射祝愿,“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男子15岁开始练习射箭,成年后按照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地方继续练习,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射箭比赛。比赛时要举行饮酒、奏乐等仪式,即射礼,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西周统治者将体育活动与文化礼仪相结合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材,保卫社稷和管理国家,这与古希腊奴隶制时代所实行的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在形式和目标上有相似之处。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设置的教育内容也是“六艺”。《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说明他他多才多艺,不仅通晓诗书,而且擅长射箭。《战国策·西周策》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由于射箭所具有的军事性、竞技性、娱乐性、礼仪性等特征,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历史中越来越突出。唐朝时射箭风气很盛,李白既是“诗仙”,又是射箭爱好者,自夸“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杜甫《哀江头》一诗描述了一位女子射箭技艺的高超--“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武则天为了培养选拔军事武艺人才,设立了“举武制”,在九项测试科目中,仅射箭就占了五项,即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社。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普及,“弓箭社”、“射水弩社”、“射弓踏弩社”等民间体育活动非常频繁。清朝以“骑射立国”,对射箭活动高度重视,促进了射箭活动的盛行,河北承德就是专门的皇家射猎场所。

(三)中国古代的剑术

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军队中普遍使用的武器,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中说:“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瘢”,可见当时的习剑风气之盛。越王勾践也喜好击剑,他广招天下名匠为他铸造了八把名剑,名称有“掩日”、“断魂”、“断水”等。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王为练兵强国而问策于大夫范蠡,范蠡就为他请来了一位出于南林、精于剑术、才艺非凡的女子,全军剑术高超者与她比剑,结果都一败涂地。越王对这位女子大为叹服,当即封她为“越女”,并请她教授军士练习剑术。当越王问她剑术的真谛时,她谈出了一番高深精辟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越女论剑”: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星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史记》中记载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杜甫有一首名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为我们描述了唐人舞剑的高超技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刚刚成立,就组织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体育的号召。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我国体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显著提高,逐渐摆脱了旧中国体育的落后面貌。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由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内少数势力顽固坚持反华立场,我国于1958年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文革”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文革”结束后,体育事业走上正确发展道路,发生深刻变革。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0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冬季奥运会。1984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组队参加夏季奥运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往,已成为国际体坛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共有259人在世界和亚洲体育组织担任409个职务,任秘书长以上职务的230个,先后有34人获得奥林匹克勋章。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体育在管理体制、群众体育管理制度、训练和竞赛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探索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战线不断深化对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体育成就:

1956年6月7日,上海陕西南路体育馆,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中,20岁的广东小伙子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挺举,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中国从此开始了向着世界体育顶峰的迈进。

1959年4月5日,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年仅21岁的运动员容国团,在前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奋力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9年9月13日,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近8000名运动员汇聚在一起,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好成绩。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颠。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登上了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地从珠峰北路攀上顶峰。

1981年11月16日,已经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上6战6胜的中国队,迎来了最后的对手日本队。大贩体育馆里日本观众的助威声震耳欲聋,中国队沉着应战,终于以不败的战绩,赢得了中国三大球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后,中国女排屡战屡胜,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

1984年7月,中国派出强大阵容来到美国洛杉矾,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7月29日,比赛刚开始,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就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的比赛中,以566环的成绩夺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这不仅是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将金牌佩戴在许海峰胸前时,激动地宣布:“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中国取得了奥运金牌榜上“零”的突破。

“体育”一次最早出现在哪里,从哪里开始流传的?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缩写PE或P.E.),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今天,体育这个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体育一词却不是来自于英文,而是来自于日文,它是直接借用了日文中的‘’体育”一词。但是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翻译上并不是直接翻译作“体育”的,而是经历了从一开始翻译作“身体教育”、“体教”和“身教”最后到“体育”的一个日文化过程,这一过程最终是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的。

折叠在古希腊,他们的游戏、角力和体操等曾被列为一项教育内容。在17~18世纪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入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和跳跃等多项活动。只是在那时候来说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在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把这些活动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了“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个全新的概念。于是,在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之间混着用,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我国的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在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去日本求学,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了中国。“体育”它刚传到我国的时候,是指身体的教育,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所出现的。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的概念就出现了“广义”与“狭义”。当它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这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它的意思就是“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作为媒介,以谋求自身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且是以培养和完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是教育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家对体育的认识也将会有所发展。

  • 评论列表:
  •  似暖i
     发布于 2022-07-09 18:26:54  回复该评论
  • 20分,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颠。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登上了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地从珠峰北路攀上顶峰。1981年11月16日,已经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上6战6胜的中国队,迎来了最
  •  嘻友征棹
     发布于 2022-07-09 23:05:20  回复该评论
  • 用愈发突出。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该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肯定了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
  •  舔夺锦欢
     发布于 2022-07-09 16:16:07  回复该评论
  • .),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今天,体育这个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体育一词却不是来自于英文,而是来自于日文,它是直接借用了日文中的‘’体育”一词。但
  •  蓝殇妏与
     发布于 2022-07-09 21:28:24  回复该评论
  • 以身体活动作为媒介,以谋求自身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且是以培养和完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是教育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家对体育的认识也将会有所发展。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