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身意识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
因此,我们把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列入重要议题,作为推动辖区内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确定一名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理,以街道为龙头,各单位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形成网络化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每月有活动、年终有总结。各单位有专项经费,有专人负责。在对市、区两级文明单位的考评中,把是否开展文体活动作为考核标准之一,真正使社区体育作为一项群众性活动落到实处,并健康有序地开展下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五栏一室”这一宣传阵地,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严格按照市区体委的活动安排,制定活动方案,并投资在辖区内重要路段树永久性标语和大型彩绘宣传牌,新建一条科技宣传街,发动驻街单位利用宣传车,穿街巷进行宣传,印发宣传材料到各社区发放,将好的典型事例通过电台、电视、报纸进行宣传,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出全民健身的健康氛围。“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就是幸福”是我们一彩绘宣传牌上的口号,也是辖区居民的共识。
二、充分利用资源,构建服务体系
××街道地处××市中心,辖区党政军机关都有体育活动室并配有健身器材。
各社区都设有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社区和单位资源共享,经常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辖区南湖公园早晚为健身群众免费开放。各学校都认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街道建立了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内有全套健身器材,设有棋牌室、康乐球室等,并辟有两处室外健身路径。
市区两级体委都是辖区单位,为街道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不但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更在活动场所、运动教练、裁判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今年初,《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下发后,辖区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与街道联系,选送了一批思想品质好,组织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爱社区工作的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组成了一支由专业体育工作、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为主体的社区文体活动辅导员队伍,到社区长期指导工作,使街道的群众体育活动工作在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政府投入、单位支持、社区协调,构建了我们群体活动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我们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卓有成效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精神,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等,与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组织开展拔河、游泳、登山、钓鱼、球赛等各类体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相认、相识、相知、相助,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形成平等友爱,良好和谐的社会风尚,邻里互助,团结进步的人际关系,传播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幼儿园该如何提升幼儿体育能力?
培养健康活泼、朝气蓬勃、聪明可爱的幼儿,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在这个心愿中就决定了体育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意义。古希腊的柏拉图、现代的贝尔、克鲁普斯卡娅,以及我国近代的陈鹤琴等古今中外的许多幼儿教育学者,都把体育的发展放在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位置。怎样才能完成家长的愿望呢?家长仅靠孩子在幼儿园的体育运动和依靠老师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园共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在完成对幼儿在园体育活动任务的同时,还要指导家长如何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
与幼儿园相比,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宽松、自由。参加的对象是父母和孩子,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家长要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支持幼儿的运动兴趣,不要干涉和禁止幼儿运动。
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孩子总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奔跑跳跃、爬高钻低,常常弄得满头大汗,一身泥士,有的孩子平坦的路不走,偏要去走高低不平的地方;有的孩子还会扯烂衣服,划破皮肉。于是有的家长就下了种种禁令“不要弄脏衣服”,“不要乱跑,小心跌倒”,“好好走路,不要跳”,“不许爬树”,“不许……”孩子的运动被禁止,失去了勃勃生气。其实,这些爱动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摔跤,相反,那些平时不爱运动的孩子走路一摇一晃,稍一跑动,就会摔到。中(1)班有一个小男孩,平时特别爱跑爱跳。有一次区角活动,他搬了一盒积木跑向玩具柜,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地上,我不禁惊呼“糟了”,这个跟头摔下去,说不定会跌破头了。谁知,他在倒地时一瞬间,双手抱着积木盒死死撑住地面,小脑袋顽强地抬起来。结果只是手臂擦破了点皮。事后,我一边给他伤口涂药水,一边夸奖他的灵活,他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他有经验:“跌倒的时候,一定不能头着地,那会跌坏脑子的。手撑住地就没事了。”这孩子从运动中获得了自我保护的好方法。每位家长都应懂得幼儿需要运动这个道理,都应满足幼儿喜爱运动的愿望,取消不合理的消极禁令,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
二、提供运动的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据调查,农村孩子的运动能力一般强于城镇的孩子;住低层房屋的孩子运动能力一般强于住高层住宅的孩子;家庭支持运动的孩子强于家庭不支持运动的孩子。这是由于许多家庭居室装饰很漂亮,而庭院场地空间很小,幼儿想要玩球或奔跑,而大人不答应、不放心。因此,家长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出发,从实际条件出发,在家中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活动量小、空间要求不高的运动,如徒手操、跳绳、拍皮球、打弹子、投沙包、打乒乓球、板羽球或一些民间体育游戏等。不要让幼儿参加长跑,因为他们心肺功能及神经系统发育尚完善;不搞举重、拔河(关节易脱臼),或在水泥地上跳跃(髋骨未骨化,骨盆会错位)等运动。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全面锻炼,上肢和下肢、左侧和右侧、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锻炼运动要平衡,使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共同参与,积极投入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部动画片里,有一集是《换爸爸》的故事,讲的是父亲不但要给孩子买玩具,还要陪他们一起玩,否则孩子就要换爸爸!家长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不要做孩子运动的旁观者。放开手中的活,像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参与身份一样,应以游戏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游戏,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家长不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去规定孩子的运动方式,可以以游戏的角色身份去引导和启发。如小班的孩子在家里玩“森林午餐会”的体育游戏时,孩子扮演“动物招待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扮演各种动物,大家要相隔一定的距离,在音乐声中要求“动物招待员”将各类动物喜欢吃的“菜”送到相应的动物手里。主要是锻炼幼儿协调走及平衡能力。游戏过程中,如孩子把“菜”送错了,那扮演“小猫”的妈妈可以这样启发“喵喵喵,小猫最爱吃什么?小鱼还是青菜?”,这时幼儿会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增加了知识,还会从亲子游戏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四、贵在坚持,注意安全
体育运动贵在坚持,经常运动才能真正取得健身的效果。家长一方面要随时向幼儿进行体育运动意义的宣传,讲优秀运动员的故事,观摩成人比赛等;另一方面,注意场地器械的安全,教会幼儿正确的运动方法,注意幼儿运动后的反应(脸色、出汗、呼吸、脉搏等)并有意识地利用运动的有利时机,发挥幼儿在运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灵敏协调的能力。
陈鹤琴先生曾说:“不要忽视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里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家庭气氛会很和谐,这既提高了幼儿的运动能力,又促进了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会使父母和孩子的机体得到锻炼。望采纳
如何提升幼儿体育教育
一、根据幼儿期生理、心理的特点来安排教学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所以应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如让幼儿进行一些基本动作、身体姿势及体操和体育游戏等内容的体育活动。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要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注重幼儿体育兴趣的培养。
1、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讲究启发兴趣的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运动环境,使之能完成教师安排的种种练习,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给他们适当的表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体育兴趣的动力。第三,在体育教育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尽可能以“孩子头”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2、满足幼儿体育需求心理,克服体育兴趣的易变性特点。幼儿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幼儿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好玩,他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体育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并且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地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常常热切地期望这一时刻的到来。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体育需求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3、利用具有生活情趣的体育活动,积极诱导幼儿的体育兴趣。一方面要注意从小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诱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其体育兴趣的正常发展。教师不仅要发挥本身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善于引导他们的体育兴趣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加强形象化教学培养幼儿体育兴趣。由于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培养幼儿体育的兴趣,对体育内容要加强形象化的讲述,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体育兴趣的发展。包括场地器材布置、体育设施条件、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平等等。
三、幼儿体育教育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可控性体育训练法:即或在家或老师的指导、控制下进行幼儿活动能力的训练,如指导做幼儿体操、韵律操牵手上下楼梯等, 训练幼儿活动能力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2)游戏法:即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幼儿期,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更何况游戏此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孩子参与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游戏则尤为重要,如:数字游戏、抓鱼儿、抱球抢摊等。
(3)体育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运用合理的方法定成比赛,或教授其比赛的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即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开发智力,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4)情境教育法:在教师或家长有意识的设置体育环境,如多媒体、挂图录像等,让孩子认识体育知识同时在到识字、学语说话的功能。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课程当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因为幼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骨髂及软组织易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因此,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及实施中要把安全放到首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安全是幼儿体育教学的首要问题。依我所见,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安排难度过大、疼痛感较强的练习,甚至可以去掉,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原则上不要搞技巧性训练,要在有地板的室内或有沙土的平地上或有草坪的地方进行锻炼,以降低地面对幼儿机体的反作用力,如果在水泥地上或柏油路面上进行锻炼时,一定要求孩子穿软底鞋,以减轻硬度高的地面的反震力对孩子肢体和肌肉群的损伤。
如何实现体育向体育加模式提升发展转型,实现体育加教育,体育加产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