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体育人口的概念是什么
- 2、述中国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现状
- 3、我国的体育人口从年龄来说成什么特点,都有那些影响因素
- 4、当前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 5、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人口的标尺,有哪三个关键变量?
体育人口的概念是什么
体育人口是指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与体育关系密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它以体育为特征,具有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体育人口是社会体育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和亲和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和开展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依据。
扩展资料:
体育人口可分为实质性体育人口和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当然也可分为体育人口和偶然性体育人口、终身性体育人口和间接性体育人口、积极性体育人口和消极性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亲自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有良好的运动态度和锻炼习惯,而且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它是体育人口的主体。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又称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体育、对竞技体育感兴趣,但不直接参与体育的人,只做体育观众、观众和读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人文社会学
述中国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现状
体育人口比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比例一般能达到50%至60%,更多的还能达到70%,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的体育人口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在我国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2000年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锻炼的时间、频度或强度方面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称他们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非体育人口的另一部分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2000年中一次体育活动也未参加过, 他们在16岁以上的总人口中占17.80%,这个占人口近1/5的人群,具有分化为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的可能,因此研究这些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各种特征对发展中国体育人口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人口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也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年,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体育人口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同时,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例的特点在我国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锻炼的时间、频度或强度方面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为了研究论述的方便称他们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16岁以上的总人口中占17.80%,这个占人口近1/5的人群,具有分化为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的可能,因此研究这些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各种特征对发展中国体育人口具有重要意义。非体育人口的另一部分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1996年中一次体育活动也未参加过,他们在16岁以上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较高,为66. 74%
我国的体育人口从年龄来说成什么特点,都有那些影响因素
第一:从年龄来说:
从年龄来说,中国中青年人在体育人口中所占比重低得可怜,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征,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体育人口的年龄分布上,青少年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经济差异外,同我国开展和倡导的很多群众体育活动较为适合老年人和妇女群体有关,对中青年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西方的体育活动内容大都丰富多彩,尤其适合中青年群体。
第二:跨省流动人口体育差异
劳动年龄人口是主体
从年龄构成上看,跨省流动人口的91.2%为16岁及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16岁以下非劳动年龄人口仅占8.8% 。进一步分析, 年龄主要集中在16-45岁,占跨省流动人口的81.4%。这说明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是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人口。
以中等文化层次为主
6岁及以上跨省流动人口中,受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2.3%、52.6%、15.0%、6.4%,未受过教育的人仅占3.7%。由此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受过初中教育的,而大学和未上过学的比重均较低。
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因
跨省流动人口中,以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等经济原因为主,这部分人占全部跨省流动人口的74.6%。人口跨省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占73.4%;其次是随迁家属,占10.0%;第三是投亲靠友,占6.5%;第四是婚姻嫁娶,占4.0%。由于上述四种原因流动的人口占93.9%。
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
从跨省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为人口流入大省,聚集了跨省流动人口的69%;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湖北为人口流出大省,流出人口占跨省流动人口的48%。从流动人口的城乡分布看,以从乡村流向城镇为主,从乡村流到城镇的占65.0%。
总的看,人口跨省流动呈现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到发达省份、从农村地区到城镇地区的态势。
半数以上外出时间不超过三年
从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看,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越短,所占的比重越高。数据表明,56.6%的流动人口外出时间不超过3年,外出时间在5年以内的达到72.3%
第三:城乡体育结构
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且随年龄增长,参加体育活动者比例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约占全国80%农业人口体育活动者比例变化所引起的。 我国城镇人口中参加体育活动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起伏发展的趋势,且老年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而乡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呈起伏下降的趋势。在16~25岁年龄段,城乡仅相差不到10个百分点,26~35岁年龄段增至18个百分点,56~65岁年龄段则上升为36个百分点。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城乡老年人的体育观念的差距有关,也与城乡老年人预期健康余年和生活自理余年的差别有关。农村体育参与情况随年龄增长锐减的趋势对研究我国体育参与者的特点,以及制定发展体育人口的战略将会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当前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人们参与消费时目的的不同性,消费可以划分为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两种情况。而关于体育消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体育公共消费与居民个人消费两个层次的内容。
体育公共消费,主要是指体育机关单位、场馆、运动队、学校体育设施、公共场所体育设施等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学习、训练与科研中对体育设备、服装、器材、燃料、书籍等物质资料的消费;居民个人的消费,主要是为了能有效地满足居民的个人健康生活以及健身等方面,所需要的体育物质产品以及体育信息产品等。
如果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的公共消费的占比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每年的预算都相对固定,增长较为缓慢,而居民个人消费增长较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呈逐年增加态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育消费为4 760.1亿,2016年5 936.8亿,2017年7 113.5亿,2018年9 105.3亿元,2019年11 654.8亿,相关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将达到15 000亿元。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繁荣以及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体育消费潜力在不断增强,未来我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还会不断增加,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也将有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
如果从客观层面进行分析,当前阶段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覆盖面也正在不断扩大,我国体育经济整体的收益水平也正在十分稳步地提升。而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随着体育资产和资源的不断增加,体育经济领域必然会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与潜在的市场价值。
一方面,有形市场经营会不断增多。体育部门以及体育行政单位,在有效保证正常事务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将一些闲置的土地、厂房、设备设施等非经营性的资产,转变为经营性的资产通过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有效避免了闲置资源浪费,同时获取相应的收益,实现高效双赢的效果。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无形资产的利用以及开发会受到高度重视,体育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体育彩票的发行、体育比赛冠名、体育转播权转让、体育广告经营等,体育无形资产虽然不具备实物的形态,但是也能够像有形态的资产一样,同样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是体育经济发展中重要要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无形资产发展也较快,如广州恒大的品牌价值已达数亿元,2019年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达到了583.18亿元。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向体育大国、体育强国迈进,体育产业也成为社会投资的热门,开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体育俱乐部、体育集团等企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开始不断地提高,健康意识日渐强烈,社会体育消费需求开始不断地增长。
所以有不少的中小型企业把发展方向瞄准到了健美、健身等经济领域,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体育投资就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官网2020年2月10公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高达26 579亿元,增加值10 078亿元,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占到1.1%的比重。
其中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6 530亿元,在体育产业中占64.8%的比重;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规模的增加值为2 327亿元,在体育产业中占23.1%的比重;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增加值为3 399亿元,在体育产业中占33.7%的比重;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增加值为150亿元,在体育产业中占1.5%的比重。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人口的标尺,有哪三个关键变量?
频度、持续时间和强度。
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
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
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人口的发展呈日益增加的趋势。体育人口中的主动体育人口、实质性体育人口和终身体育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加体育人口、增加自觉参与、不间断参与和终身参与的高质量的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体育人口可以分为实质性体育人口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体育人口、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主动体育人口与被动体育人口等几类。
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有较好的体育态度、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它是体育人口的主体。
非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的人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体育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