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开封传统体育活动(开封市田径运动会)

本文目录一览:

开封民风民俗资料

开封是享誉中国的著名民间艺术之乡,享有“中国戏曲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汴绣之乡”、“中国菊花之乡”等美誉,境内有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精美工艺品,现存有庙会、灯会、鸟市、花市、夜市、风筝、斗鸡、盘鼓、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1、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其中祥符调是豫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发源于豫东地区的开封。明末清初,河南地方戏曲汴梁腔、梆子秧腔、女儿腔、镇南技、山坡羊以及打枣杆等传统优秀民歌长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豫剧祥符调,祥符调唱、念俱用标准的汴梁音韵,发音多假嗓,音域属上五音。

2、汴绣

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开封城内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开封云集各地及异国的巧匠绣工,官办的有文绣院,民间的有秀巷,汴绣即在此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

3、朱仙镇木板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等特点。

4、菊花

开封市的市花——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种类繁多,北宋时期,市民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大宋王朝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较高的栽培技术和优良种植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

5、清明文化节

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是开封乃至全国富有诗意的节日,这是一段慎终追远的历史畅想,这是一场迎接春天的励志盛典。一年一度的清明文化节在清明节期间于开封举办。

清明节开封现在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传统体育活动简介

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是维吾尔族传统民间杂技表演艺术。据史料记载,“达瓦孜”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汉代传入中原,曾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盛行。在历史上,许多“达瓦孜”世家代代传艺不衰,有的甚至西出国门,沿丝绸之路,曾到印度、红海之滨、埃及等地卖艺。 这种活动形式之所以流传于世,是来自一个传说。古时候,维吾尔人民居住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妖魔,它在空中来去,呼风唤雨,残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这时,有一位英武少年,见义勇为,他在平地竖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长约60米的绳索从木杆顶端连结地面,然后踩升而上,与妖魔搏斗,终于将其杀死,为百姓除了大害。从此,高空走绳就流传并发展起来,成为维吾尔民族的娱乐形式。“达瓦孜”表演多在喜庆节日期间举行,高空走绳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它的表演场地独特有趣,首先选择一个空旷的广场,表演之前,先要在运动场上栽上20余米高的木杆,中间隔开距离,再用一根长约60米、手腕粗细的麻绳,一端系在木杆顶,另一端系在埋入地下的木桩上,通过各个木杆的顶端,把大绳绷紧,形成一个由低向高坡度不同的直线。演员表演时更加引人入胜,男女青年“达瓦孜”个个伸手不凡,手持一根3米多长的横杆,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在新疆民族鼓乐的伴奏下,踏着轻快的步伐,直通高杆的顶端。在行进中,还要做各种表演,时而侧身,时而倒退,并可以表演高空坠入、踩碟走绳等惊险动作。整个表演惊险动人。今天的“达瓦孜”表演通过地面动作到高空走绳和空中吊杠的组合技巧,展现“达瓦孜”的全过程,经过不断实践和发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达瓦孜”表演历来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从1953年起,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表演项目,已历时四届了。到目前已成为“民动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九一年在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达瓦孜”节目荣获国家首次设立的表演奖。“达瓦孜”在历届民运会上以它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艺,摘取了表演项目的桂冠。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国内许多次表演中,“达瓦孜”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几经兴衰,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它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开封民俗文化有哪些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开封民俗文化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每年举办一次。节庆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

开封市,古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12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号称"北方水城",名胜古迹众多,以铁塔、龙亭、相国寺、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等为最著名。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C-14.50°C之间,无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游玩开封的最佳时节莫过于9、10月间,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花。

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有哪些

一提“传统体育”,一般人自然会联想到“武术”,可能顶多再加上射箭、摔跤、气功、静坐、八段锦、易筋经等一些养生导引之类的体育活动(包括医疗保健性的体育)。其实,这种理解似乎不够全面和科学。它应被理解为:在中国大地上各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体育活动(包括本民族自己创造的,吸收其他民族及外国的有关内容而逐渐演化下来的体育),也就是古代体育史所包括和流传下来的全部内容。

传统体育如何分类,目前也其说法不一,较突出的有两种分类方法:

(1)二分法:

分为静态体育(如气功、静坐、漱咽、服食、卫生习惯,还包括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棋类等等)和动态体育(其中大部分是以剧烈身体活动为特点的项目)。

(2)三分法:

①军事性的体育项目。包括武艺(武术)、射箭、摔跤、蹴鞠、击鞠、牵钩……等全部从军事技能中衍生出来或与军事技能有关的项目;

②健身养生的体育活动。包括消肿舞、导引术、气功、养生术、五禽戏、小劳术、太极拳、服食、卫生习惯等一类项目;

③娱乐游戏性的体育。舞蹈、百戏、棋类、龙舟、秋千等各种民间游戏和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健身,还有娱乐的作用。

当然也有区分不清界限和两种性能兼而有之的。后一种分类法似乎更细微些,也更符合实际情况些。

无论何种分法,都表明传统体育在我国的体育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如武术、气功、拳术、摔跤等健身活动至今还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传统体育对人类体育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传统体育的起源

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它同其他文化活动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着社会的进化不断地发展完善。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决定于经济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所以原始体育形态对于经济的依赖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和直接,其活动领域不仅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联系,而且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原始性的制约下,相应地表现得很狭窄。所以只能从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间看到某些体育因素。

随着原始公社制的发展,人类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所得来的认识、思想、感情等日益复杂,原始体育形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才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起来。并在人们对其逐步认识过程中,逐渐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萌发出来。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除制造和使工具从事劳动外,还必须依靠自身徒手的技能与大自然斗争,如奔跑、攀援、跳跃、搏击等技能最初是出自人类的本能活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能也逐渐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国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中,有数千计的鹿和马以及其他兽类遗骨。可双以推测北京人在用其制造的原始粗造的木石工具进行狩猎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奔跑追逐的能力。从历史记载和近代一些原始部落的狩猎活动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奔跑的萌芽。

原始人采集、狩猎及居住活动等都离不开攀援。清代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巢居的遗俗。采集果实需要爬树,栖息在树上同样需要爬树,这就逐渐有了攀援的技能。北京人遗址中除大量的动物遗骸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被燃烧过的树籽。朴树籽是小球似的果实,食之有香味,是北京人通过攀援采集的主要果实之一。又如,台湾土番人当时处于“射飞逐走,殪獐杀鹿为事”的原始部落生活阶段,可见“攀藤援木”是基本活动技能。

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常见一种藤秋千,它是利用树上垂下的藤来摆荡而发展来的。这种藤秋千很可能就是从人类采集果实抓住垂藤摆荡而发展来的。

我国手搏技能的产生也与原始人徒手搏兽的生产技能有关。沧源崖画第七地点五区的画面上,就有两人与兽搏打的场面。二人均两臂展开,有一臂与兽搏斗,旁边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

我国羌族有一种古老的传统风俗舞,叫“跳盔甲”,又名“大葬舞”。舞者人数不定,数人,十多人不等。舞时身穿生牛 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跳圈,然后形成两排对陈,长弩飞舞,肩上挂的铜铃作响,吼声震天。这种舞蹈既是祭祀舞又是训练战伐之用的舞蹈。

傣族至今流传有单刀舞、棍舞,也可以两人对舞,近似耍枪棒或器械操,不过带些舞蹈的艺术动作和美观步伐罢了。这种舞蹈都可能是原始武舞的遗俗。

其他如布郎族的“刀舞”,景颇族的“盾牌舞”以及描写血亲复仇的“以湾湾”等舞蹈,都类似古代的武舞。可见武舞是原始部落进行军事训练,为战争准备的主要内容。

总之,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从原始部落形成的各种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和军事技能形成了传统体育的起源。最初的体育内容是通过从事生产劳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生产劳动场所往往是学习体育活动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体育内容开始在生产活动之外进行了,它是有意识地通过某些身体锻炼手段来培养人们的体魄,这意味着“体育”做为身体练习手段开始萌发了。

●传统体育的发展

在生产技能和军事技能的基础上,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身体练习手段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内容,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据史料记载,传统体育早在夏商时代已具雏形,某些传统体育的内容在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转化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多样化起来,具有了明显的体育特性。经过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的锤炼和加工。特征鲜明的传统体育已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根基,为提高国人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单地说,传统体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发展阶段:

1、夏商周的传统体育雏形

夏、商、西周的体育是我国奴隶制建立及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形态。其内容已与生产劳动分野,而进一步与军事、教育、礼仪等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战争发展了,军事斗争成了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军事体育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学校教育方面,奴隶主阶级“文武兼备”特点的教育奠定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雏形。其他如医学知识和积累,养生思想的反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体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一时期,—些有关体育的概念及理论也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如射、御、舞、拳、搏、寿等。这方面的内容与后世传统体育的概念和理论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世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田猎活动,对传统体育的奔跑、狩猎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田猎源于原始时期的狩猎生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性质有了较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田猎是一项军事性的体育活动。从夏朝开始,奴隶主贵族就把围猎活动作为一种练兵的手段。到了西周,田猎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大规模的田猎活动作为校阅军队的手段。据《左传》载:“春菟、夏苗、秋、冬狩,皆于农隙以讲武事也。”作为军事性的田猎活动,—般都行陈整齐,且声势浩大。《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赵王田猎时,规模庞大,军阵威严,因而使魏兵产生了误会。

其次,有些诸侯国君,常常通过田猎以挑选武土。如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就是这样的国君,他曾(猎将以求土),即通过田猎发现武勇人才予双重用。

再次,将田猎作为娱乐休闲活动,田猎是一种户外活动,无论是春秋或者冬夏,从事田猎都是一种惬意的事,特别是对那些深居王宫的国君、百官及他们的家属,来到郊野,自然心旷神怡。自夏朝开始,历代统治者以田猎取乐的大有人在、直至明清,许多帝王将相都乐此不疲,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清代建立的“木兰围场”,便是最好的明证。

2、春秋战国传统体育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剧烈转变的时代,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阶级垄断体育的局面被打破了,民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起来。这时刚登上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并付之实践,使很多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这时,“百家争鸣”的各个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体育的思想和实践问题,这对体育发展有推动作用。有些虽是用体育现象来说明其哲学观点,但对后世也有相当之影响。另外,这一时期,逐渐增长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为体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有条件。上述这些原因促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第一次较全面地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军事体育活动,民间娱乐体育活动以及各种导引养生活动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很多项目,很多体育观点都是新的,一些体育内容走向竞技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形成。这些都对传统体育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值得一提的这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对传统体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孔子身体魁伟,身高九尺六寸(相当现今2米)。青年时期的孔子身强力壮,有能举起数百斤重的城门栓记载。他的养身之道曾对后代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积极提倡并亲自参加各种身体活动

孔子从教四十多年,设置六门课程,其中有锻炼身体的射(射箭)、御(驾御战车)两门为学生必修。此两项也是他本人之擅长。孔子还喜爱钓鱼、田猎、登山、郊游等,很重视户外体育活动。现在泰山顶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至今为人们所颂。

第二、倡导注意起居饮食卫生

孔子曾以回答鲁哀公提问形式,从反面儆告人们长寿有三条经验。子曰:“人有三命而非命者也,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就是说,人要延寿,一要寝处有时(按时作息),二要饮食有节(节制饮食),三要佚劳适度(劳逸结合),否则就会致病早亡。另外,论语)中记有:“食殪而(粮食坏了有臭味)、鱼馁败(鱼肉腐烂)不食。色恶不食。失饪(烹调不当)不食。不时(不到吃饭之时不食)。”“内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吃过量)。”“食不语”等;对睡眠卫生要求“寝不言”、“寝不尸”(不要僵直躺)……孔子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要求学生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学生,要受到他严厉批评。如“宰予昼寝”(白天睡觉),屡教不改,孔子非常不满,喻之为“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出身贫贱,一生道路坎坷,但还能活到古稀之年。他七十三岁去世,当时实为高寿者。这是与他重视户外体育活动和重视卫生保健分不开的。

3、秦汉传统体育的体系构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体育进一步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和社会比较稳定。二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的繁盛。三是春秋战国民间体育的大发展为这一时期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体育的发展表现在:体育活动项目增多,内容丰富,开展广泛,规模较大。有些体育活动,如蹴鞠、角抵、剑道、手搏、导引养生法都逐渐形成其技术和理论体系,其中不乏各具有特色的内容。体育的场地设备不仅纳入了宫廷的建设计划之中,而且在民间也多见。与此同时,体育专著也有相应的发展。

这一时期,体育活动的娱乐表现得比较突出。体育的表演内容有了发展,如剑舞、戟舞、刀舞、蹴鞠舞等,体育的欣赏娱乐功能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

例如,在汉代盛行的蹴鞠运动(现代足球的雏形)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汉代宫廷盛行蹴鞠。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在宫苑里建造了一个宏大的鞠城(蹴鞠城),作为御林军举行蹴鞠比赛和定期检阅军队的场所。汉武帝刘彻经常在宫中举行斗鸡、蹋鞠比赛,称为鸡鞠之会。汉成帝刘骜由于好蹴鞠,还受到臣下的非议。即“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

除宫廷外,贵族府邸中也见有蹴鞠活动。据学者桓宽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为了便于开展蹴鞠活动,有些贵族还在府邸中修建蹴鞠场,养鞠客。如东汉优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坊的府邸中就有蹴鞠场;汉武帝的男宠董贤家中就养有长于踢球的鞠客。

蹴鞠活动在民间也蔚成风气。据盐铁论.国疾)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里与党是沿西周之后乡间的居民组织,常是25家为一里,500户为一党。由此可知,那时的乡村有蹴鞠习俗,有的地方还建了蹴鞠场,无论是宽阔的大道还是狭窄的小巷都有人在玩蹴鞠。

4、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体育融合

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动荡时期,但是由于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使中华民族从物质到精神都吸收了外部的丰富营养。学术思想的发展,也由汉代的独尊儒术演变为佛、道、儒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体育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有了颇具特色的发展。

由于大量的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地区,使骑射技能,技及角力等项活动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中原地区妇女习武等活动也空前盛行。导引养生之术也有新的发展,这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体育在某些方面是有显著发展的。

但这一时期体育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就南北而言,体育活动也有相当的差异。这都表现了社会分裂、动荡以及玄学兴起等社会因素对体育的影响。

总之,两晋南北朝的体育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处处呈现出汉唐两大盛世间过度时期的风貌,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体育繁荣作了准备。

这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击鞠。

击鞠又称击球、打球,是骑在马或驴上用棍杖击球的一项游乐活动,今谓之马球运动。击鞠活动究竟起于何时,倡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它发源于波斯(今伊朗),由波斯传到西域在唐代传人中国长安;有的认为马球在欧亚一些民族语言中称“波罗”,而“波罗”一词起源于西藏,后为许多民族语言所借用,所以击鞠起源于中国的西藏地区,再向东西方传播;也有的认为它源于中原,是由汉代的蹴鞠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说法都不能论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到东汉末年三国初年已经出现了击鞠活动。

曹植的乐府诗(名都篇)中即有“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之句,用以描写当时王公贵族们的娱乐活动,曹植的这首诗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见寸:文字的关于击鞠活动的明确记载。

5、隋、唐时期活跃的传统体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体育的兴盛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社会基础。

体育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宫廷、军队、民间的体育活动都非常活跃;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和规范化;体育竞技活动空前兴盛,规模宏大,技艺精堪;有些体育项目设有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体育技术、方法及理论探讨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女子体育活动较前代有显著发展,球戏、弈棋、武艺、杂技、秋千等项活动均有妇女参加,成为妇女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在女子体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击鞠在女子体育中就很盛行。女:子击鞠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唐诗人王建的宫词)中说:“新调白马怕鞭声,隔门摧进打球名”,就是指的皇宫内宫女打球。在现土的唐代文物中,有击球的女陶俑,还有铸着妇女骑刀持杖击球的八棱面的唐代铜镜。唐代女子打马球完全是为了娱乐。剑南节度使郭英义看女伎打球作乐,每天得花费数万钱。大约在唐代宗时期(763~779年),还出现驴鞠。《旧唐书·郭英义传》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义“聚女人骑驴击球”。《新唐书·郭知运传》也提到,“(知运子英义)教女使乘驴击球。”驴鞠就是骑在驴背上挥杖击球。驴比马身体矮小,而且性格特别温顺,非常适宜于女子骑乘。因此,一些宫女、富家闺秀,都喜欢以驴代马,挥杖打球。

唐以后,有的朝代宫中也有女子击鞠活动。五代时后蜀孟昶的妃子费氏(自号花蕊夫人)所作的一首官词,“自教宫娥学打鞠,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就生动地描写了妃子宫女打马球的情况。

6、宋元时期传统体育的整合

宋元时期的体育发展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军事武艺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表现在兵器种类的增加,武艺的多样化,武科制度的进一步完备以及民间武艺组织的建立及广泛发展。

由于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这为当时体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角抵、马球、蹴鞠、武艺、棋类等项活动不仅广泛在市民中开展,而且还建立了民间体育组织,使体育日趋大众化、社会化。这标志着传统体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些市民体育活动的内容,一直延续到元代。

宋代在文化方面也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所以宋人思想活跃,敢于思维,敢于创新。因此在导引、棋类、武艺、蹴鞠、捶丸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创编简便易行的活动套路;从不同角度研习体育和发挥体育健身、娱乐功能等方面都是有相当成就的。

宋元时期一些项目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衰亡的趋势,如蹴鞠由直接对抗转向间接对抗,马球由于骑兵落后,儒臣的反对,重文轻武之风的影响,习者渐少。这些现象一直到明清无多大变更。

但从总的趋势看,宋元体育是有相当发展的,它在中国体育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流行的“捶丸”运动,对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产生’厂深远的影响。“捶丸”(捶为打击的意思,丸为小圆形物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盛行于宋元明三代。它是由唐朝的“步打球”发展而来。唐代盛行马球,但还有大量的人无马可骑,徙步打球便成了马球的补充,这种步打球受到不善骑马的宫女们所欢迎。唐代宗时的进士王建在(官词)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的诗句。到了宋代,因受到社会文弱风气的影响,步打球改为非直接对抗,改球门球穴,用“捶丸”取代旧名。这时的捶丸,据丸经)记载: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人窝,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从所记场地、运动用品、竞争人数、竞赛方式、裁判规则等方面来看,均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由此可以推断:高尔夫球这种运动形式与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捶丸运动有着十分相似之处,高尔夫球是从捶丸发展演变而来的。

高尔夫球在区洲形成于十四、十五世纪,流行于荷兰、英国以及日本、美国等地。这比中国捶丸至少要晚一百年。

7、明清时期传统体育的定型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同时出现御倭战争等明以前不曾有过的情况。因此体育的内容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民间武术在沿袭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拳、械门派。并开始向技艺融合兼备的方向发展。同时,辑录、整理、研究武术的著作也大量出现,内容丰富多彩。观点颇为深刻确切。民间武术体系初步形成,体育化现象日趋明显。

清王朝是少数满洲贵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他们采取了严励的民族压迫政策,严禁民间宗教活动和习武,但是农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未能停止,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活动迅速发展,并多和演习拳棒结合在一起,这对明朝发展起来的民间拳法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这时冷兵器进一步衰亡,而民间武术却蓬勃发展,不仅进一步门派化,理论化和套路化,而且多和导引养生术相结合。既练拳又练气功,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时武术已演变成为表演多种作用的运动项目了,武术的体育化进程此时基本完成。

继明之后,清人进一步应用导引养生术健身治病。他们在辑录前人导引之说的同时,注重了内外兼修,简便易行功法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其保健祛病的理论研究,把我国导引养生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廷入关后,注重本民族的体育活动,提倡骑射、摔跤、滑冰等项活动,使这些活动出现了兴盛的景况。而对其他则不重视,因此清代球类活动进一步衰亡,宫廷府第球类活动少见,民间的球类活动也多为节日活动。

此时,棋类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棋坛名手辈出,棋着丰富,棋谱亦大量涌现,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清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尤其1840年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由盛转衰,甚至湮没了。继后,一些近代体育项目传人中国,并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并行发展了。

当然,明清保留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健身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些传统体育项目使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养生等健身方法对现今仍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

  • 评论列表:
  •  辙弃并安
     发布于 2022-07-07 02:34:11  回复该评论
  • 。宋代在文化方面也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所以宋人思想活跃,敢于思维,敢于创新。因此在导引、棋类、武艺、蹴鞠、捶丸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创编简便易行的活动套路;从
  •  丑味夏见
     发布于 2022-07-07 09:08:55  回复该评论
  • 创新。因此在导引、棋类、武艺、蹴鞠、捶丸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创编简便易行的活动套路;从不同角度研习体育和发挥体育健身、娱乐功能等方面都是有相当成就的。宋元时期一
  •  冬马山柰
     发布于 2022-07-07 05:28:41  回复该评论
  • 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之句,用以描写当时王公贵族们的娱乐活动,曹植的这首诗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见寸:文字的关于击鞠活动的明确记载。5、隋、唐时期活跃的传统体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体育的兴盛奠定了
  •  竹祭酒废
     发布于 2022-07-07 07:06:11  回复该评论
  • 清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尤其1840年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由盛转衰,甚至湮没了。继后,一些近代体育项目传人中国,并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传统
  •  假欢怎忘
     发布于 2022-07-07 09:39:57  回复该评论
  • 、隋、唐时期活跃的传统体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体育的兴盛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社会基础。体育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宫廷、军队、民间的体育活动都非常活跃;体育项目的多样化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