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目前我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价值是什么呢?
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能够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更多资金开始涌入到农村中,拉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增长,扭转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和现实问题,从第一产业朝着第二、第三产业转型。
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及农民基本收入水平的提升,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情况直接影响乡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也关系到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完善,在激活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也能够增强村民的体育消费意愿,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保持身心健康,使得体育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增加附加价值,助力农村体育产业兴旺。
农村地区具有自然环境优势,远离城市喧嚣,空气环境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即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充分导致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成为难点。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助力生态宜居,成为打造特色体育小镇的重要一环,开辟乡村地区的独特资源优势,带动旅游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如在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中,坚持体育、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充分整合,形成一条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将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充分结合,打造体育的新态势,在拉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也能够全面优化乡村地区的体育服务环境,在服务广大游客的基础之上,也让乡村居民真切感受到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带来的生态宜居空间,从而实现健康生活。
乡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能够有效助力乡风文明进程。乡村地区守旧的思想观念亟待革新,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进程将更多先进的理念引入,在思想的碰撞中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促进效果。
如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可程度较高,乡村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发展中的精华所在,有利于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及推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先进思想的发展,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避免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失。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体育锻炼平台,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与环境。
农村体育 概念
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体育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大量的顶尖运动人才来自农村,但体育活动本身在农村却还谈不上兴旺。
“(体育)这一块和城市相比是落后的,这是种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农村体育设施和经费的不足,农民业余时间少,组织程度不如城市。”
刚才讲话的是曾任中国农业部部长的全国政协委员陈耀邦先生,他现在还担任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主席。根据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的估算,拥有至少一块标准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行政村只占中国全国村落总数的不到五分之一,而且这些村庄大多集中在东部富裕地区。
不过,勤劳聪明的中国农民善于克服场地和设施缺乏的困难。陈耀邦介绍说,许多农村都在因地制宜开展体育运动,把体育设施和生产设施结合在一起:
“比如在湖北,(他们)把篮球场和晒场结合在一起,搞‘两打两赛(晒)’活动,一箭多雕。”
农忙晒谷子,农闲打篮球——简易的运动场地成为生产和休闲的中心。这样的现实图景,对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张发强先生很有启发,:
“(农村体育设施可以)不要建太大,就建一个灯光球场、一条健身路径,里面包括乒乓球台。农闲时候可以综合使用,晒谷子、纳凉、办文艺晚会、开大会、放电影等等。这样就把体育和文化设施结合在一起。”
在陈耀邦看来,无论场地设施条件如何,体育活动这几年在中国农村的开展情况,总体还是不错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能增强农民体质,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大有好处。
“在农村现在有个共识,增强农民体质、开展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很多地方举办有特色的竞技活动,比如舞龙、舞狮、龙舟和拔河,也有现代的,比如篮球、乒乓球,这些活动是很凝聚人心的。村民总会向着本村的选手,很自然地调动了大家为集体争光的情绪。这种集体荣誉感对于激发群众热爱本村、热爱集体很有作用。大家拧成一股绳,这种思想在农村活动里,体育是最容易做到的。”
陈耀邦认为,除了凝聚民心,体育活动还能帮助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农民)参加体育活动多了,不论是玩还是看,他就不会去搞歪门邪道了。据我们知道,凡是体育活动开展好的乡镇,一般来讲很少有赌博。(人们的)心思不在那里(赌博),有很多活动吸引着他,他很自然就爱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兴趣转移了。”
体育活动的好处确实不少。要想让体育活动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国家的投入与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张发强委员提议,在目前中央财政已经比较雄厚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他了解到,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今年计划拿出3000万资金用于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他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也从彩票公基金里拿出相应资金,扶持农村体育事业。
“我认为中央财政(规模已经)以千亿计算,(已经很大了,)能否拿出一点,像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那样,也搞一个农村体育村村有。只要资金规模达到1到2亿,年年做,我相信五年之后,(全国)每个村都会有(体育设施)。”
资金很重要,政策更重要。中国政府在规划未来五年工作时,着重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而张发强和其他十几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议,在建设农村公共事业中加入“体育”的内容。
“如果(政府)能接受这个提议,那对于建设新农村来说,是最容易起步、最容易被人民看到的。我们如果能以此为突破口下手,那么收效会比较快。”
当前我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策略都有什么呢?
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环境的优化,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亟须得到妥善解决。为此,要不断强化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要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供给的新局面。政府部门肩负起乡村公共体育建设的主要职责,加强对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服务供给满足乡村居民的体育需求。
除此之外,还要下放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力,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体育的服务中,确保体育资源的补充更及时、有效。充分发挥出二者的资源优势,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的搭建使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得到强有力的推动。
另一方面,鼓励多主体体育产业发展。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有利于区域范围内的体育环境得到改善,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倡导多主体体育产业向前发展,共同为乡村体育环境的持续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对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现状的调查,发现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统筹规划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从以下2个层面来制订可行方案。
一方面,增加偏远地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数量。政府部门要加大调研力度,对各个行政村的体育锻炼需求进行综合性考虑,根据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基本需求来制订针对性的体育设施安排方案。将体育基础设施放置在乡村人口聚集处,包括超市、广场等公共区域,有利于满足广大乡村居民的使用需求。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做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方案建设,达成区域均等化的发展目标,让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惠及大众。另一方面,丰富公共体育设施种类。应着手丰富体育基础设施的种类,倾听各方的想法与建议,补充更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与设施,让广大乡村居民参与到多元的体育锻炼中,达到身心素质的强化目标。统筹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设施建设,对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有推动意义。
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应始终以公民的公共利益为核心,让每个乡村居民都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是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根本追求。其一,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在体育服务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展开,让这一群体可以获得良好的参与体验,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为自身健康打好基础。
其二,做好资源的全面整合。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展开,要始终以公民的需求为前提,可以尝试开放乡村地区学校的体育锻炼空间,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械设施的利用率,使其成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框架中的关键一项,激发大众的健身热情。
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证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效果强化的根本,但从调查结果看,目前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缺失,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为此,要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一方面,对于现有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部门的人才进行培训。
通过多元的培训方式让参与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人员充分了解体育服务的相关内容,以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自身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福利吸引优质人才到基层。相关部门积极与学校开展合作,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输送优质人才,在科学宣传和正确引导下让更多优质人才愿意投身到乡村的公共体育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