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现阶段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任务?
一是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市(州)全部建成“一场两馆”,县(市、区、特区)建成公共体育场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
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将每年8月定为贵州“全民健身月”,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运动会暨全民健身运动会,常态化的办好少数民族、职工、农民、残疾人、老年人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妇女儿童健身展示会;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5小时;广泛开展校园足球,完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球类竞赛体系;积极推广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滑雪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滑雪运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喜爱冰雪运动;到2020年,全省《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达85%以上,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达到65万人,建成700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1-2个足球试点县(市、区、特区),重点建设5-6支高校足球运动队,校园足球注册学生运动员达2万人;
中国体育的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
首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反映了体育的本质属性,也反映了体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生活的特点。
它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指标体系,也可以将他们作为衡量体育工作成效的具体指标,有利于目标管理,也有利于指导实践。
其次,体育自身同样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各种因素,所以,体育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体育要为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社会对体育事业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在体育目的方面的反映,它指明了我国体育的性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我国体育的任务:
(一)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健康和体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完美状态,是一种三维健康观。
而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包括体格、体形和身体姿态等。
尽管人的体质有明显的差异,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也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它受到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以及生命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积极有效的方法。
体育锻炼能使人由弱变强,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因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一个国家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运动技术水平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
所以世界各国重视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体育运动的普及可以起到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另一方面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指导和推动体育运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项目,如,田径和球类项目等,这些项目既是国际比赛项目,也是基层学校和企业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因此,不论是高水平运动员还是基层的学生或工人,均有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求。
(三)掌握体育方法
体育方法是实现体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体育的方法是指为实现体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身体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举不胜举,但只有根据体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而采用的身体活动内容和手段才能被称为体育的方法。
(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领域,体育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活动,提高国民思想品德素质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体育运动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共产主义道德、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优良的体育作风等。
在体育运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大的潜力。
教育人们团结、拼搏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人们在运动中,性情开放、情绪活跃,能反映出平时不易暴露出来的问题。
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1、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2、任务:①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③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
扩展资料
2018年高校体育要做的事
继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大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力度,不断深化学校体育供给侧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工作。
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不断推进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改革发展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督查。召开“一校一品”教育改革现场会。积极推进和加强中小学、高校的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挂钩建设。
推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学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和制度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抽测、复核、公示、公告等制度,发布学校体育年度报告。
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指导意见》,修订《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估指标体系》,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普通高校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校体育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2018年学校体育要做哪些事
我国体育目标、目的和基本要求
体育目标是增进人们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目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基本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依据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
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以什么为目标
当今世界体坛所盛行的任何一种竞技体育项目,追根溯源,它们最初都是局限于某个民族、某种地域环境中流传发展的民族体育活动。在当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讨论中,有一个很突出的观点,就是要把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打入奥运会,使其走向世界。笔者认为,“走向世界”应该是多途径、多渠道的。作为某一民族自身的体育项目要走向世界体坛,其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其交织影响的社会文化要素是多重多向多层次的,其传播、扩散的文化机制和文化动因也是复杂、互渗和综合的。而当今世界大众体育正在蓬勃发展,国际奥委会也已开始积极参与大众体育活动,随着世界各民族体育的不断交流与融汇,使民族体育逐步国际化,这是当代世界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制约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原因
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史,事实证明,在人类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体育项目几经发展,逐渐被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们所认同,并成为当今国际体坛的竞赛项目;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某些体育项目却仍然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仍以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出现,鲜为人知,有的甚至自生自灭,湮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如我国古代的投壶、捶丸、蹴鞠等,虽然曾兴盛一时,但最终皆先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农业经济社会走向工业经济社会,使在农业文明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文化背景。
2.由于西方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主导地位的确立,使民族体育的“自然进程”被打乱了,并实际地失去了应有的发展空间乃至“失语”。
3.文化机制和文化动因。一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现代竞技体育起源于欧洲,这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难于介入现代竞技体育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由于文化选择优势所引起的文化形式集中的结果,其实也是很难免的。二是由于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要素较多,随着该地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开放,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也以某些文化传播的形式向外传播、扩散,随其影响的地域性的不断扩展,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产生,最终成为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社会制度人们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世界性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比赛项目。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封闭,有很多项目仅在本民族内的生态环境中流传,有的项目则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声匿迹。现代人以竞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使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体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总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流行于某种地域的民族文化内容,产生于特定民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特定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体现着不同种族的社会形态特征。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世界,超越各种时空、社会、文化界域的限制,其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发展的方式、速度、规模等都取决于该民族体育项目发展的内、外部文化动因及其运行机制的相互关系。
二、我国民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1.政府作为是现阶段乃至较长时期内振兴民族体育的必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乃至较长时期内,从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的实际和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出发,在民族体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上,政府干预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在民族体育组织还没有建立健全,或者说市民社会还不完善,社会自主自理力量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民族体育要想得以发展,政府理应有所作为。政府作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其组织管理功能,二是起到对民族体育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作用。待时机成熟,即民族体育组织健康发展起来之后,政府要摒弃部门利益观念,逐步实现组织管理职能向民族的转移。所以说,政府今天的有为就是为了明天的无为,今天的干预就是为了明天的放手,目的都是为了民族体育的有效保护和正常、有序、平稳、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2.大众传媒为民族体育的现代化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传媒是舆论的先导。对于现实中的一些功利性的体育发展思想以及对于民族体育的偏见,大众传媒能有效地进行理性引导。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坎坷与奋进,我国竞技体育已奠定了在世界体育中的领先地位。这一辉煌成就固然取决于“奥运争光”的体育战略计划,但也与传媒的大力宣传密切相关。然而,在向竞技体育强国挺进的同时,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正在不断地减慢和萎缩。面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大压迫,原本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民族体育正在不断地被遗忘和抛弃。
3.国民对民族体育的发展保持充分的文化自信心,是振兴民族体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首先,民族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有着顽强的草根力量,中国人对它有着浓浓的民族情怀和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只要“水分、养料、阳光” 充足,民族体育就会“茂盛”起来。其次,无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家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国内环境,还是全球化必然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环境,都为民族体育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心并不表现为要与奥林匹克“平分秋色,分庭抗争”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属于美学研究学者傅谨所批判的以不切实际的盲目的与非理性的追求“富强”为特征的“边缘焦虑”症,从文化意义上讲,其本身正是文化自卑的一种心理反映。增强文化自信心,创造条件推动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体育文化舞台,其最终目的是发展自我,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发展。
4.民族体育项目既要承载传统也要涂抹现代。西方户外运动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成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正是得益于其竞技化的发展。竞争是人之天性,我国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不乏竞技因素,如角抵(角力、相扑、摔跤)、蹴鞠、拔河、踢毽子、棋类博弈、龙舟竞渡等。而且,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向现代竞技体育靠拢,从民族的健身活动和庆典表演活动演化成为具有比赛规则的竞技体育项目。要使传统体育具备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与特征,融入现代体育体系之中,我们要从文化的技术、组织制度、价值三个层次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其实现顺应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当代先进的体育文化。这样才可以实现国际化的传播,丰富和发展世界现代体育新体系。舞龙舞狮运动从民族娱乐喜庆走向全国各个高校再走向国际竞技的舞台,就是一个借鉴现代体育的经验与成果,在不断创新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相信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体现国际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竞技化,可以建立易于交流的现代化条件,便于走向世界,走向奥运。
5.走进民族文化生活、娱乐、舞台的现代化形态,为现代社会服务。体育是一个民族荣誉强盛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民族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既是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也是沟通情感、加强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广大地区是一种理想的健康娱乐手段。然而,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到来,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面对现代体育的冲击,民族体育由于缺乏时代感而受到冷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自觉舍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活动,借鉴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使之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走向大众健身娱乐活动,实现为当代全民健身服务的功能转换,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形态,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实现功能的根本转变,与现代体育接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