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连云港健身教练培训多少钱怎么考多少钱
健身教练培训学费,受各个学校所在城市的健身行业发展成熟度、学校的课程价值和时长、师资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按1-3个月培训课程,一线城市学费区间在8000-25000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学费在6000-15000元左右,这样的收费是比较合理的。健身教练培训虽然收费相对其它普通职业培训较高,但高投入必然伴随着高回报,从就业情况来看,学员毕业后薪资超万很轻松就可以达到。另外,关于健身教练怎么考?最直观的就是考取各类含金量高的证书,比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这是全国通用的,而且有一些学校是被国家体育总局授权指定为国职考点的,这类学校的学员可以在校培训,在校考证,通过率更高,在选择培训学校时可以重点考虑;除国职证书外,国内权威的还有CBBA认证,国际的有NASM、ACE、ACSM、NSCA四大认证,还有各个学校的健身教练认证考核,总之,你考的资格证书越多,含金量越高,代表你的专业能力越完善,受健身房的认可度就会越大。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健身教练培训问题,欢迎咨询银力体育学院(全国拥有苏州、武汉、深圳、杭州、上海、宁波六大校区),会有专业人员为您详细解答。
连云港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姓什么?
单位基本资料
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办公地址设在海丰巷4号,校长王志强,主要经营培育体育师资和力量,输送优秀人才
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注册地址:海丰巷4号
校长:王志强
企业类型:行政事业单位
成立日期:1900年1月1日
邮政编码:222000
座机电话:暂无
连云港四个县哪个县最发达?
赣榆
赣榆县简介赣榆县地名始见于秦,当时已置县。历史上数易其名,多更隶属,现为江苏省连云港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黄海路。电话区号:0518,邮政编码:222100,行政区划代码:320721,拼音:Ganyu Xian。赣榆县驻地:青口镇 中心坐标:北纬34°50',东经119°07' 面积1408平方千米 2004年底,总人口107.09万人 地理 东滨黄海的海州湾,海岸线长62.5公里,北临山东省日照市和临沂市,西临江苏省徐州市,南靠连云港市区。最高点为著名的革命教育圣地抗日山。人口 旧石器时代,赣榆就有原始人居住。西汉天始元年(公元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1909年间,人口从2万余人增至36万余人。汉代至元人口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琅琊郡辖赣榆等51县,共228960户,1079100人。南北朝宋大明八年(464)时,东海郡辖赣榆等2县,共2411户,13941人。唐天宝元年(742),东海郡辖怀仁等4县,共28549户,184009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淮安路辖赣榆等12县,共91022户,547377人。 明朝人口明代赣榆人口增长缓慢,可考数据从景泰三年(1452)的7138户、55484人到天启四年(1624)的6923户、81111人。 清朝到民国年间人口清朝疏于人口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的15221个男丁到宣统二年(1910)的364989总人口。民国时国家动乱,民国2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赣榆半壁江山,人口无法统计。民国元年(1912)共有462888人,民国33年(1949)共有405656人。 建国后的人口1990年全县共有247730户,951016人,比1949年人口数增长了109.35%,年增长1.82%。从1977年开始,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7.1),全县共484243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7.1),全县共588729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7.1),全县共794893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7.1),全县共94752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尚不知;2004年底,总人口107.09万人。 行政区划目前的行政区划【2004年底】辖18个镇。青口镇 92.80平方公里,人口165024人;柘汪镇 72.30平方公里,人口51650人;石桥镇 73.43平方公里,人口60429人;金山镇 70.00平方公里,人口47420人;黑林镇 87.98平方公里,人口42766人;厉庄镇 61.30平方公里,人口34179人;海头镇 79.00平方公里,人口79739人;塔山镇 84.98平方公里,人口65236人;赣马镇 84.30平方公里,人口82820人;班庄镇 90.48平方公里,人口55710人;城头镇 66.70平方公里,人口48511人;门河镇 48.54平方公里,人口35724人;城西镇 45.27平方公里,人口45299人;欢墩镇 79.00平方公里,人口38816人;宋庄镇 31.20平方公里,人口26260人;沙河镇 131.56平方公里,人口114645人;墩尚镇 47.44平方公里,人口37749人;罗阳镇 37.33平方公里,人口35609人。此处乡镇面积人口为2004年统计数据。历史建置赣榆县城,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2国。秦已有赣榆地名。汉树赣榆、祝其、利城3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隋、唐、宋因之,金大定七年(1667)复名赣榆县,元、明、清、民初无变。民国34年(1945)曾改名竹庭县,1950年复名赣榆县至今。基层政权,金、元置镇、乡;明置4乡,15社,56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并为30镇;宣统二年(1910)合为8区,大称市,小称乡;民国23年(1934)编为8区,122乡镇,836保。民国31年初,撤销乡,村直隶于区,全县置为12个区。建国初年,区划无变。1951年5月,改以序号名区。1956年2月,调整为8区,1镇,66乡。1957年8月始撤区并乡,至1958年4月,置为24乡、1镇,389个农业合作社。同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为25个人民公社,152个生产大队,1160个生产小队。1962年,划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全县置29个人民公社,1个公社级带队水库管理处,715个生产大队,3016个生产队。1983年7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90年,全县共置10镇、19乡、一个乡级水库管理处,761个村民委员会、4个工区、8个居民委员会,3267个村民小组。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改乡为镇,目前全县共18个镇,1个园艺场(沙河子园艺场),1个盐场(青口盐场),1个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 自然环境赣榆县地处中国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秦岭褶皱系武当——大别隆起的东延部分苏胶隆起带上。境内地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高程在35米以上,最高364.4米;东濒海州湾,海岸线长47公里,沿海海积平原高程0.5~3米;过渡带为陇岗洼地和河湖堆积平原。全县有山37座、岭61座、河18条,总面积1402.5平方公里。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类9亚类16属33种。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瓷石、硅石、榴辉岩、黄砂、矿泉水储量丰富。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夏季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自然灾害洪灾 涝灾 潮灾洪灾民国29年至1964年有15年受灾,几率为60%,平均每次受灾农田面积24.52万亩。建国后经过整治,情况好转。涝灾赣榆地区涝灾多发生于夏至到处暑之间。潮灾潮灾有三:海水内浸,潮水倒灌,大潮上岸。旱灾赣榆县一般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加之降水集中,造成大量径流流失,干旱几率很高。地震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庐断裂带发生8.5级地震,震中距赣榆县十几公里。赣榆县地震烈度10级,县城内仅大成殿未倒。之后发生有感地震17次、1975~1984年间,发生0.5~1.7级无感小震5次。 历史赣榆在秦代即建制为县。春秋时期,孔子相鲁会齐候于夹谷山,至今仍有孔子登临处、子贡晒书台等遗迹。中国东渡日本第一位使者秦代方士徐福由赣榆登船向日本进发。沿革赣榆县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西周归莒、祝其2国,春秋属莒、郯,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唯强都者所有。赣榆地名始于秦(或作“赣揄”),当已置县,隶琅琊郡。前汉在境内置3县,赣榆县治今盐仓城,属琅琊郡;祝其县治今古城,利城县治今利城,同属东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后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献帝建安三年(198)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东晋时县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409)复属晋。南北朝初属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县北部归魏,义塘戍以南仍属刘宋,泰始六年(470)于赣榆县侨置青、冀2州。萧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于今县地置怀仁县,隶南北2青州。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归魏,置义塘(郭下)、归义、怀仁3县属南青州义塘郡;上鲜(郭下)、洛要2县属海州武陵郡;赣榆(郭下)、安流、广饶、下密4县属海州东海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陵、义塘2郡,以上鲜、洛要、归义、义塘4县入怀仁县,隶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9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4县隶环州。六年,省新乐人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唐末藩镇割据,海州属兖郓青密节度,昭宗光化二年(899)归准南。五代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入于周。宋代怀仁属准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元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准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1953年1月赣榆县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1983年3月改隶连云港市至今。 军事 4.2.1 周至清历代兵事赣榆地区位于中原要道,素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至清间,共发生大型战役18次。4.2.2 民国时军事民国元年(1912年)1月8日,土匪占领赣榆城;民国18年夏,大刀会围攻大沙河镇;民国21年6月26日,土匪血洗范家官庄;民国23年4月2日,刘黑七匪军洗劫赣榆城;民国24年7月,江苏、山东两省保安部队会剿土匪民国26年(1937)至民国29年,国共合作,共同对抗侵略赣榆的日本飞机及路面部队民国29年,董毓佩反共政权覆灭民国2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发动青口战役民国30年~31年,发动五次反日伪军“治安强化运动”民国32年,小沙东海战民国32年11月初,滨海军区发动赣榆战役,此次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并被撰文于次日《延安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民国28年~33年,反日伪军“伪化”、“突击”民国28年~34年,海岸线争夺战民国34年,山东解放军二师和独立三旅发动全面反击,赣榆县全境解放 著名人物徐福裴天佑刘守良倪长犀 教育 4.4.1 历史上的教育赣榆县怀仁书院重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为县高等小学堂赣榆县选青书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募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为县初等小学堂赣榆县溯沂书院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立,民国元年改为太和市第一国民小学4.4.2 当前的教育4.4.2.1 幼儿园主要幼儿园有:赣榆县实验幼儿园前身为赣榆县直属机关幼儿园(1959年建立),2001年后陆续建立分园,现共有三个校区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幼儿园1976年建立赣榆县财贸幼儿园1979年建立,位于青口镇4.4.2.2 小学主要小学有:赣榆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民国37年,初名青口镇隆嘉巷初级小学。1950年改成青口镇西门里初级小学,1953年并入青口小学为二部,1959年改为赣榆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2年迁入停办的赣榆师范学校校址,改为青口公社北门外小学,1972年改为赣榆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1982年改为赣榆县实验小学,位于文化路。2000年左右扩建,将附近的青口第二中学校址并入。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称青口官立初等小学堂,民国2年改称青口区立第一国民学校,后经多次改名,于抗战胜利后改为青口镇中心小学。[[赣榆县赣马中心小学]清光绪二十五年建立 ,校址位于怀仁书院,原名赣榆县官立高等小学堂4.4.2.3 中学主要中学有: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建于民国12年,原名赣榆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城里(现赣马镇)怀仁书院,民国16年停办,民国27年重办,民国28年因县城被日军占领而停办,民国32年,伪政府在青口镇重办,抗战胜利前夕停办。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青口镇重建赣榆县初级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班,改名赣榆县中学,位于黄海路。2000年高中初中分离,初中部称赣榆县实验中学,位于原址,高中部称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在环城北路建立新校区。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是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简称“省赣中”,到2006年已经是高考本一、本二上线数、上线率、高分段人数、学科优分率和综合评估连续8年高居连云港市首位,实现了“八连冠”。在全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网址赣榆县实验中学赣榆县实验中学自分离后位于原址,其历史从2000年算起。2002年,全县受“教育产业化”影响,包括实验中学在内的很多优秀学校被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赣榆县实验中学原址被另用建立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赣榆县实验中学改在黄海路较偏远处另建校园。2004年,赣榆县4家被出售的学校的教师开始罢课事件,因为私营学校使其养老等利益收到损害,罢课维持了3天,省领导下批示:除外国语学校外其余“私营”学校收为国有。赣榆县实验中学中考成绩稳定,逐渐成为全县最优初中。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赣榆县的私营学校,目前成绩略次于实验中学,并有下降之势。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 4.4.2.4 其他教育赣榆县职业技术学校赣榆县商业学校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赣榆县分校等等 旅游海州湾旅游度假区 被誉为“江苏北戴河”抗日山 革命教育基地 特产板栗花生山楂对虾紫菜
连云港有什么特产?
1、花果山风鹅
花果山风鹅选用沂河淌肉鹅为原料,浸入三十余味中草药制成,低脂肪、高蛋白、皮薄肉嫩、腊香可口,是理想的保健佐餐食品,亦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2、板浦凉粉
板浦凉粉是板浦镇的传统特色小吃,它形体光滑富有弹性,入口爽嫩,滑而不腻,在苏北极为出名。
3、羊毛虾
羊毛虾又名周氏新对虾,为连云港市特产,味道极其鲜美,可以煮熟晒干成“虾米”,色为桔红,形似金钩,炒菜、包饺子、烧汤均佳。
4、荷花铁雀
荷花铁雀是连云港市沿海地区著名的小吃,它风味独特,吃时酥脆爽口。
5、赣榆梭子蟹
赣榆梭子蟹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的特产。赣榆梭子蟹品质优良,脂膏肥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产品俏销京津沪等地区。
6、花果山云雾茶
花果山云雾茶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的特产。花果山云雾茶是绿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的独特品格。
大家知不知道灌南这个地方啊
灌南是江苏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辖18个乡镇,245个村(居),72.7万人。公元前90年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故有“海西故国”之称。
灌南县辖9个镇、5个乡:新安镇、堆沟港镇、长茂镇、北陈集镇、张店镇、三口镇、孟兴庄镇、汤沟镇、百禄镇、五队乡、田楼乡、李集乡、新集乡、花园乡。
境内肥水沃土、林木茂盛,农业资源特色明显,是全国有名的优质棉基地县,优质粳稻生产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有“桐杨木之乡、淮山药之乡、浅水藕之乡、蘑菇之乡、苗猪之乡”等美称。在工业上,初步形成了酿酒、木材、机械、棉纺等主导产业,汤沟酒、压铸机、天意消防器材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79亿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增长6.7%;财政收入2.06亿元,增长32.7%;固定资产投资14.72亿元,增长25.7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9亿元,增长17.33%。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利用外资的增幅在全市第一,财政收入增幅在苏北26个市县中名列前茅。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财政收入3.16亿元。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徐连经济带腹部,东临黄海,西连沭阳,南接响水和涟水,北枕新沂河。因地处灌河流域,位于灌云县之南而得名。县境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县城新安镇位于县境中部,距连云港市城区70公里。
灌南,历史悠久,饱经沧桑。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鲁国和楚国。秦,属朐县。1996年7月,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连云港市管辖。全县设15个乡、7个镇、4个农林场圃,329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户数17.9万户,总人口68.2万人。
农业在灌南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八五”期间,粮食、棉花总产分别以3.4%和4.5%的速度递增。近5年来,乡及乡以上累计完成水利投入456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6.3万亩,实施了宁连路三高农业示范区等工程,同时大力推广了种子纯良化、化学除草、高效立体种植、水稻旱育秧和中型收割机械等增产节本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三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机械收播率达75%。1997年全县多种经营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6%,除初具规模的食用菌、蔬菜、浅水藕生产外,还形成了母猪基地建设——苗猪繁育——商品猪销售;林木生产——木材贩运——板材加工;蟹苗繁育——扣蟹养殖——成蟹饲养等几个副业生产体系。
灌南县不少乡镇历来有养母猪的习惯,80年代初引进良种太湖猪以来,母猪存栏逐步上升,至1997年底全县达7万头之多。
灌南县的特种水产养殖业已发展成为多种经营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县内建有三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河蟹育苗场,拥有1万立方米的育苗水体,年产蟹苗2500公斤以上。灌南县为平原绿化达标县,省内有名的泡桐之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业企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主要有酿酒食品、机械制造、棉纺棉织、化工医药、木材建材、服装加工、粮油饲料、缫丝丝织等8个门类400余种产品。二是培育了一批名优产品。目前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产品有24类64个商标。三是培养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初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主要有江苏汤沟酒厂、县压铸机厂、县达春制药厂、森森集团公司、龙华木业有限公司、县轧花厂、大圈泡花碱厂、六塘化机厂、田楼消防器材厂等。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灌南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投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内河航运总里程达250公里,可达洪泽湖、大运河、淮河和长江。境内的灌河是苏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入海河道,河面宽阔、河水较深、万吨海轮可长驱直入,被誉为“苏北的黄浦江”。坐落在灌河口内侧的堆沟港,百年来,港口水深不淤,腹地开阔,淡水资源丰富,可以建设万吨级海港和大型电厂,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优势。宁连一级公路、204国道、214省道纵贯南北,306和307省道横穿东西,加上与之相连的乡间公路,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乡乡村村的交通网络。还有距县城80公里的连云港机场,更是缩短了灌南与世界各地的距离。
现有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国际直拨。紧邻城西与宁连一级公路通连的6.2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1.04平方公里起动区已实现“四通一平”,还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极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增强了对外商的吸引力。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现有各类专业人员近8000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400余人。全县现有普、职教和各类中等技术学校260多所,教职工6000余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医药奇葩的“五妙水仙膏”。该药能治疗皮肤肿瘤、血管瘤、痣及各种皮肤外科病(临床治疗效果达99%),1986年至1990年先后荣获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甲级奖、全国发明铜牌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技成果奖、第37届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和首届中国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