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重阳节,有什么活动?
据史料记载,重阳这天,京城街市上商品丰富,非常热闹.人们都高高兴兴的出城登高.南城的人们等天宁寺,淘然亭等高处,北城的人们登烟树等风景名胜高处.登高的人们烧烤分糕.文人还在登高喝酒赋诗,尽兴而返.
这一天,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活动丰富,情趣盎然,人们登高望远,赏玩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阳糕,携酒登山,畅游欢饮思念亲人等等。
重阳节的由来、传说、风俗,怎样过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是什么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分大小?学会哪些可以过一个地道的重阳节?
一、重阳分大小,各处有别名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在阴历九月九日。按照中国古代关于数字的二元分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为阳数,所以称为“重阳”,也称“重九”。由于登高、赏菊、插茱萸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因此在一些地方还有“登高节”、“菊花会”或“茱萸节”的别称。如山西虞乡、荣河一带,就俗号重阳节为登高节。人们结群游山,饮酒赏菊,以为乐事。又如在福建霞浦,城乡各界人士登近地最高处之僧寺道院,或各山上之名胜处,作茱萸会。陕西安塞在这天家家食新,谓之“过重阳”。
不过,重阳节并不全在九月九日过,如江苏邗江,以初一日为小重阳,初九日为大重
阳;而湖南沅陵一带,乡俗以十三日为小重阳,十九日为大重阳。在广西同正,俗称重阳节为“九日”或“重九”,但此时正是收获农忙季节,人们没有空暇过节,所以多改至二十九日。而在浙江东阳一带,重阳节与端午节同等重要,人们纷纷预备茱萸酒或者菊花酒,提酒壶,带菜肴,登高览胜,开怀畅饮。如果重阳节下雨不能外出,那么就在九月十二那天补上,称为“赛重阳”。
二、官民有异:重阳节的起源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学者归纳出主要的三种说法,一为避邪说,一为求寿说,还有尝新说。民间则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重大灾难,让他和家里人都要于这天在胳膊上佩戴装有茱萸的香包,外出登山,并且饮用菊花酒,说如此即能躲避灾祸。桓景遵照仙人的嘱咐,在这年九月九日全家佩茱萸登山饮酒,当傍晚返回时,看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才知道全家由于登高才平安无事,躲过了一场灾难。由此形成了重阳节的诸多习俗。这个传说应被视为对业已存在的重阳节习俗所作的民间解释。
费长房与悬壶济世的传说
三、登高而赋,岂能无酒:古人的重阳节
一般认为,重阳节出现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流行起来。但也有学者认为重阳节“权舆于汉末,盛行于六朝”。此后,重阳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野宴。唐人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郭震有诗《子夜四时歌》:“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宋元时期,重阳节依然兴盛,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明清以来,重阳节的节日习俗除了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或者茱萸酒等饮宴游乐活动外,还有祭祀社神、城隍、灶神以及酬神演剧等祭祀活动,更有亲戚交往等社会活动。
重阳岂能无酒
四、近现代流变:从重阳节到老人节
时至近现代,重阳节有衰微之势,不少地方已不以之为节,如民国三十三年四川《重修彭山县志》就记载,当地虽以初九为重阳节,但人亦鲜行。或者仅有部分人热衷,如在吉林东丰,俗以重阳日多风雨,故又称之为“冷节”,“然载酒题糕、插萸落帽,独墨客骚人有此雅兴,蚩蚩者氓,驰驱衣食,固无暇作此举也。”在黑龙江望奎,虽有重阳节之名,但农、工、商皆无甚举动,惟学校必于是日旅行。在广西宜北,一般只是稍富之家才酿造重阳酒。
或者虽有重阳节之名,但仅存有一两项习俗活动。如在山东青州,旧日重阳节登高赏菊和饮茱萸酒的习俗在民国时期已经消失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冠县志》亦载:“登高远眺,间有行之者。至于佩茱萸囊、蒸菊糕,皆古来文人学士之韵事,已成白头宫女之闲话矣。”在四川江津,也是不甚注重,仅采买茱萸以备药物罢了。
茱萸花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建立民国。1930年,国民政府推行阳历,曾经规定西历9月9日为重阳节,1941年,又规定以9月9日为体育节,以提倡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因为重阳节时在晚秋,天高日朗,象征老人之精神矍烁,而九月九日还含有久久不坏之意,以之祝寿,意义深长,所以近年来许多地方规定重阳节是老人节。如在天津,1989年6月,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将重阳节定为“天津市老人节”;而在台湾,也早在1953年就已规定重阳节为老人节,各地举办敬老活动,或者携寿桃、寿面登门访问各寿星以表敬意,或者宴请老人,举办登山活动。当前,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敬老活动都成为我国重阳节新的习俗。
五、重阳的重兴
近年来,随着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愈加重视,重阳节和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有了重兴的趋势。许多传统的节俗又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
在辽宁海城,人们携酒登山,俗谓“登高”;在锦西,士商结伴远眺,亦曰“登高”;在河北南皮,邀宾观菊,插茱萸,出郊野饮;在广东花县,童子放风筝,谓之登高;山东济南重阳节登高尤其盛行;安徽全椒重阳节多往南屏山登笔峰巅,或携带酒与螃蟹到南岳行宫,取黑龙泉水泡茶,设重阳节宴,笑谈终日;四川绵阳一带,在重阳这一天,友朋相约,登高欢宴;在广安,士人携酒登高,佩萸囊,帽戴菊;在云南巧家,人们于午间登高游览。
重阳登高
在江西萍乡一带,县城居民登高,多登城南迎风岭,其时,有鸣爆者,有从岭上抛掷柑橙的,听儿童获取以为欢笑;在湖北荆州,人们饮菊酒、插茱萸以辟恶;在贵州玉屏,是日摘茱萸,以辟恶氛;在福建上杭,人们则插茱萸于户间。除登高、插茱萸,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赏菊遂成为北方和南方都非常流行的节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