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体育老师变态啊!
- 2、跑800米和1500米要怎么呼吸,是呼吸!想想自己体育老师怎么教的,谢谢诶
- 3、人运动时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强度比人正常呼吸时快且深吗?
- 4、人在运动时呼吸为什么会急促?
- 5、做体育老师有什么好处?
体育老师变态啊!
你跟老师这样说:老师,你是不是人?他绝对说是。。。那么你又说:你是不是东西?他如果说不是东西。你就说:哦,怪不得我跑步始终不行,,原来教我的人不是东西。。。如果他说他是东西,那你又说:哎,难怪我跑步还是不行,,,原来教我的人是个机械。。。。你接着:老师,你是肉做的吧?是,那我也是肉做的吧?是,那你陪我多跑几圈可以不。。。不行,你自己跑,,,,你接着:为什么啊?老师:因为你不合格。。你继续:你他妈知道我不合格还让我跑田径啊?你是不是脑壳有包啊?你是不是以前经常跑步跑成了脑残啊?老师:正因为你不合格,才让你锻炼!你:你是世界冠军?那你怎么不去锻炼成世界冠军啊?。。。。。。反正跟他玩。。玩死他。。。看这样子,你老师收拾你是收拾定了。不如气死他
跑800米和1500米要怎么呼吸,是呼吸!想想自己体育老师怎么教的,谢谢诶
最好是鼻子呼吸,否则时间9了体力就跟不上了,跑步开始几百米3步一呼,3步一吸,之后活动开了就2步,跑长了氧气不够了,就1步。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有利于提高耐力。不会让你越跑越累。
人运动时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强度比人正常呼吸时快且深吗?
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剧烈运动时的耗氧量很大,为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呼吸深度要增加,即每次呼吸肺的通气量(肺与外界交换的气体量)要增加;同时,呼吸频率也要增深.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增多,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运动需要大量的氧气,而人体中血红蛋白运输的氧气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氧气,所以人要加快呼吸而为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因此,运动时与安静时相比,运动时的呼吸频率和强度分别是快、深。
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18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随着呼吸深浅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通气量也不相同.
人在运动时呼吸为什么会急促?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富有节奏地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2至4个单步一吸气、2至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即每“憋气”2至12个单步(或更多)后,作一次1秒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周期性游泳运动的呼吸节奏,蛙式为一次划手、一次蹬腿、一次头出水面的组合,完成一次呼吸,爬泳为三次划臂、3至6次打腿的组合,完成一次呼吸(侧换气)。
--------------------------
以下是全文:
--------------------------
运动与呼吸的关系(June.19.2002)
主笔:孙飙
体育课和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运动与呼吸的配合、协调,许多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也未曾意识或注意到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方法的同时,还要讲解如何运用好呼吸以及合理运用呼吸的重要性。殊不知不正确的呼吸方法将会直接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和体能的下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拟从理论和实践上就以下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要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
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就为动作质量的提高、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
(一)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呼吸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以胸廓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谓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以横膈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谓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呼吸形式而又不妨碍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原则,灵活转换。
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呼吸形式转成为腹式呼吸。如体操中的手倒立、肩手倒立、头手倒立、吊环十字悬垂、下“桥”动作等,这些需胸肩带部固定的技术动作,采用了腹式呼吸,就会消除影响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因素;而另一些技术动作需要腹部的固定的,则要转为胸式呼吸,如上固定或下固定时的屈体静止动作、“两头起”的静止动作等,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保持和完成。
(二)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什么时候该吸气、什么时候该呼气,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后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如两臂前屈、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动作等,用呼气比较顺当。但有例外时(如杠铃负重下蹲起立展体时,改为呼气较好),以立足完成技术动作为基础,然后再考虑吸气与呼气的时相协调。
举实例说明:“卧躺推杠铃”练习,杠铃放下过程(臂外展、扩胸)应采用吸气,杠铃推起过程(臂内收、收胸)应采用呼气;“仰卧起坐”练习,仰卧过程(展体)采用吸气,起坐过程(屈体)采用呼气;“俯卧撑(扶地挺身)”练习,俯卧过程(两臂外展、胸扩展)采用吸气,撑起过程(两臂内收、胸内收)采用呼气。
(三)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富有节奏地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2至4个单步一吸气、2至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即每“憋气”2至12个单步(或更多)后,作一次1秒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周期性游泳运动的呼吸节奏,蛙式为一次划手、一次蹬腿、一次头出水面的组合,完成一次呼吸,爬泳为三次划臂、3至6次打腿的组合,完成一次呼吸(侧换气)。
二、节约呼吸频率,着重加大以呼吸深度为主的深呼吸
运动时呼吸的目的是保证在,吸气时,期望肺泡腔中有更多含氧的新鲜空气,呼气时,期望能呼出更多的含二氧化碳的代谢气体。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呼吸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份包括各级不能进行气体叫唤的呼吸气道(约150ml),称为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另一部份为由6至7亿个肺泡形成的、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不能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要计算出真正有效的、交换的气体,应以进入肺泡腔的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为准,或者说吸入的新鲜空气应该减去解剖无效腔这一部份气体,才是真正有效的要交换的气体,深呼吸能吸入肺泡腔中更多有效的新鲜空气,而表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通气量减少,气体交换量下降,氧吸入减少,造成运动着的人体更多的负氧。
那么强调运动时的深呼吸,以偏重深吸器好还是以偏重身呼气好?当吸进的有效肺泡气一定时,肺泡腔中空气新鲜率的大小,取决于呼气末或吸气前肺泡腔中原有的气体,这个气体量称之为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功能余气量越少,再吸入新鲜空气进肺泡腔,使得肺泡腔中的气体新鲜率提高,氧供应也就充足。运动中有效减少肺泡腔内功能余气的方法是尽可能地做深呼气(有时也叫做深吐气)动作。所以,运动时(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采用有节奏的深呼气比深吸气更有助于提供肺泡腔中新鲜气体的含量,增强运动过程中人体抗缺氧能力。
例如:跑步或游泳时,常常会有一段过程人感到特别的难受,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动作失调、情绪低落,形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身体呼吸循环功能不适应身体的剧烈运动,造成体能的缺氧,缺氧情况下代谢所产生大量酸性物的堆积和堵塞,迫使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定产生疲劳感,以上出现的现象也叫做“极点”现象。有效克服或缓解这一“极点”现象的呼吸方法是:为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提高吸氧量,在保持有节奏地深呼吸的基础上,更应着重深呼气(深吐气)。
游泳时的正确呼吸应该是在水中做深呼气,将气吐尽,然后再抬头出水面作吸气。
此外,深呼吸会使呼吸频率次数减少,从而避免了由于字深呼吸肌肉收缩的能量和氧气过多消耗,使呼吸变得更为经济、更为有效。
三、正确运用憋气
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闭声门,作尽力地呼气动作,称为憋气。通常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的运动时,需要憋气来配合,如大负荷的负重、举重运动、角力、拔河、“扳手腕”等,憋气对运动良好的作用有:憋气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支撑条件。但人们只看到憋气对运动有利的一面,并不知憋气还会对人体产生负面的作用。憋气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一是憋气使胸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上升,造成静脉血回心受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锐减,血压大幅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鸣、眼黑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正常运行;二是憋气结束时,会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膜腔内压遽减,原先滞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冲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血压也剧升,这对儿童的心脏因承受能力低而易使心肌过度伸展、松弛,对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而容易使心、脑、眼等部位的血管破损,都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由此看来,憋气对运动有利有弊,有些时候需要通过奋力和憋气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必要和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应该是,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憋气结束为使胸膜腔中的内压有一缓冲渐变小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中挤出,即喉咙发出“嗨”声的呼气;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作憋气。
四、口鼻同时呼吸的作用
剧烈活动时,用口鼻同时呼吸比仅用鼻呼吸或仅用口呼吸有利有三:一是可以减少呼吸道的通气阻力,增加通气量;二是无需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克服更大阻力而增加额外的消耗,推迟疲劳的出现;三是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增加了散热量。另外,在冬季进行运动,口开启不宜过大,要尽可能使吸入的新鲜空气经由口腔加温后再进入气管和肺,以防止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析,运动过程中呼吸的合理运用是多么重要。体育老师要像传授技术动作一样,教会学生掌握适于该项运动特点的呼吸技巧,唯有合理的呼吸,才能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基本恒定,充分选择 人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运动的效果和水平。
做体育老师有什么好处?
作为一个体育老师,上了这么多年课,体会到作为一个体育老师的确有不少好处。
为何要锻炼?几乎每个人都会这样回答:锻炼有益于健康。事实表明,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感觉爽,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体育锻炼的最大作用在于全面增进人的健康,具体表现简述如下:
(1)预防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美国每死去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
(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呼吸过程加深,会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平均每分钟呼吸6~8次,而不锻炼的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2~15次。
(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表现为机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
(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
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是人的血糖水平很高,如果病人不加控制,还会引起许多其它健康问题,如视力减弱和肾亏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由于能控制血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个体产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6)预防骨裂
骨质疏松会引起骨裂,骨裂在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中均会发生,在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中比较普遍。
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的强度达到预防骨裂之目的。当然,体育锻炼对于骨质疏松病人也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7)保持身体活动的能力
人类老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身体活动能力的逐步衰退,尤其是60岁以后,身体活动能力的退步尤为明显。我国有句谚语:“老年勤锻炼,拐杖当宝剑”。事实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使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退化减慢。
(8)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
众所周知,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寿命缩短。如果一个人的皮下脂肪超过正常标准的15~25%,那么,他的死亡危险率会增至30%。俗话说:“长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由于体育锻炼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性,故可以控制体重,改善体形和外表。
(9)延年益寿
俗话说:“身体锻炼好,八十不算老;身体锻炼差,四十长白发”。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延年益寿。有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显示,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那么,为什么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延年益寿呢?主要原因在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