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国家体育公园规划方案(体育公园建设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十四五期间,全国再添千余体育公园,哪些地方有望建设?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在“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同时推进“互联网+社区体育”。这对于全民健身的推进无疑是一个利好的趋势,国家越来越重视老百姓的健康问题,那么到底有哪些地区或者空间适合建设体育公园呢,一起来看看!

对中西部地区加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新建几个几个重要体育中心、几处体育主题公园,在西部建设平赛结合的标准化健身绿道,创造多元包容、富有亲和力的集聚体育运动和文化休闲的公共健身休闲空间,方便大家的休闲健身和绿色出行。

全国范围内,在有条件的楼宇园区的屋顶、室内外建设篮球场、足球场,配置健身器材,增加楼宇园区公共设施配套,为白领在工作日健身提供便利。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性、趣味性、大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广楼宇体育、园区体育有效做法,支持线上体育消费和运动分享,吸引在职人群主动参与。支持社区利用区域内各类场所,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团队作用,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并提供健康指导。 

从城市更新角度对全国建设时间久远的体育公园实施整体改造,优化体育功能,提升在全市服务水平。指导公共体育场馆围绕开放、赛事、培训三大主体功能,提升场地综合利用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考虑不同人群需求,保障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全民健身日免费开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发推广普及程度高、有基础、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培育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

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国家积极建设体育公园是一项惠民廉政的做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举措能够落实,每个人都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激情与快感,好身材的的梦想终会成真。

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

近日,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体育公园成为全民健身的全新载体、绿地系统的有机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意见指出,便民利民,公平可及。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为重点,以近距离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因地制宜,统筹城乡,按照本地区群众运动习惯布局多元健身设施,提高智慧化水平,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把建设体育公园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确保人们既能尽享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自然的生态之美,促进全民健身回归自然。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指挥棒”和“药引子”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资金渠道,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性。探索灵活多样的体育公园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活力。

意见指出,体育公园绿化用地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65%,确保不逾越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推进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

体育公园要与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不设固定顶棚、看台,不得以建设体育场馆替代体育公园,不得以体育公园的名义建设特色小镇、变相开发房地产项目,避免体育公园场馆化、房地产化、过度商业化。不鼓励将体育综合体命名为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内既要有满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也要有满足青少年需求的足球、篮球、排球等常规球类场地设施和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设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临时性、装配式的冰雪、游泳设施。包含水域的体育公园可以因地制宜建设供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使用的小型船艇码头。鼓励配套建设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储物等服务设施,提高群众健身便利性。

把体育公园作为新建城区健身设施的优先形态,新建城区、郊区新城要做好体育公园的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辐射面大、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体育公园,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另外,在城中村、老旧城区等区域,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合理盘活利用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改扩建体育公园。

鼓励第三方企业化运营。对于政府投资新建的体育公园,鼓励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向公众免费开放。各地可探索将现有的体育公园转交给第三方运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鼓励体育企业依法对体育公园中的足球、篮球、网球、排球、乒乓球、轮滑、冰雪等场地设施进行微利经营。

运动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及各按什么要素来分区

一般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可分为:安静休息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园务管理区以及服务设施。综合性公园的规划原则一般为:符合国家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创造我国特有的园林风格与特色;按照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的原则,分别设置不同的内容,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充分利用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体现地方的特色和风格;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设计以及经营管理措施。

中国奥林匹克公园有多大?有哪些景观?

【简介】

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位于北四环的边上,北辰桥。总占地面积1135公顷,分三个区域,北端是680公顷的森林公园;中心区(B区)、291公顷,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公顷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中华民族园也纳入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内。

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具体范围】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四环中路的北部。具体的范围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四环中路,东至安立路、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与北辰西路。森林公园占地680公顷,国家体育中心占地405公顷,两者相加1085公顷,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北京朝阳区的大屯乡与洼里乡。

2008年,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向南扩展,直抵大都土垣,曹八里将彻底消泯。

  按照规划,洼里乡的羊坊、洼里村、西下清河、东下清河、汪家村、关西庄、九江口、北沟泥河、南沟泥河、仰山村、洼边村、龙王堂;大屯乡的北顶村、老虎庙、豹房与岔道口,成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征地对象。

【场馆设施】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1215公顷,其中包括760公顷的森林绿地,占地50公顷的中华民族博物馆以及占地405公顷的展览馆、体育场馆及奥运村。

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心脏,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这些场馆和设施包括:

 

比赛场馆:共有14个,可进行1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有4个比赛场馆设在展览馆内。

奥运村: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公寓36万平方米,其他11万平方米),可供16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其随行人员居住,邻近主要比赛场馆。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静安全。

记者村:占地30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记者到达公园内的比赛场馆,时间不超过6分钟。

【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规划研究来看,奥林匹克公园(当时称为国家体育中心)的选址就开始考虑北京北中轴区,后来在申报前又有过争议,有反对选址北城,建议采纳南城方案的,即选址在东南四环与京津塘高速公路东南角或者亦庄。

这些意见认为:第一,北中轴选址地区原来是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因北京大半年的风向是西北风,几年施工下来,这里会给朝阳区(包括 CBD 商业中心区)、东城区乃至城中心(尤其东北区),甚至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带来大量的尘土,空气质量会降低。第二,东北两面的四环路现在已经非常拥挤,如果把奥体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两个巨大的磁场再放在一起,将会严重增加交通负荷,雪上加霜。第三,朝阳区已经规划了商业中心,在这里再规划一个展览中心有重复建设的可能。第四,把国体中心放在南城,可以“开发北京大南部”,平衡北京市内部的贫富差距 。

【优势】

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发展建设城市中轴线北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新的城市形象。

用地位于市区中心地区和绿化隔离带的交接地带,环境优美。

场馆集中程度高,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相关设施距离近、联系方便。

城市的主要快速环线——四环、五环路穿过公园内部,交通方便。

周围城市建设区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周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赛后使用 (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书)。

【奥林匹克公园选址】

2001年以北城方案为奥运主会场选址进行的申奥活动取得成功,这至少说明选址北城的决定对于申奥是成功的。次年年中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际规划方案征集”继续坚持北城方案,以中轴线北区的这块地区作为基地进行。从此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四环和五环之间的奥林匹克公园成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 ( 它是总规划用地约 1135 公顷,内容包括中轴线、森林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奥运中心区。其中奥运中心区北区包括会展博览设施、文化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运动员村、地下停车设施、集中公共绿地和广场以及体育设施:8 万人国家体育场,1.8 万人国家体育馆,1.5 万人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等,奥运中心区南区包括原有亚运会体育设施、新建网球中心和曲棍球场。),而北城方案,在体现奥运文化与北京城市历史的交融上,也渐渐表现出其突出的优势。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

在一片神秘的湖泊里,南北2·3公里长的“千年步道”徐徐沉入,远方一葱葱绿岭稳稳地压于轴线之上,颇具北京古城之内景山之于故宫的神韵。

“千年步道”上设计着中华文明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纪念性标志物,其尽端的湖泊则与轴线东侧的奥林匹克运河组成一条巨大的水龙,与北京古城区内中轴线西侧的水龙——什刹海、中南海遥相呼应,形成对称式布局。这样,已延伸至26公里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成为了一个人文与山水相融的整体。一条由亚运会场馆、国家体育场、体育英雄公园组成的斜轴,又与“千年步道”相交于一巨型广场,并延伸至巍巍燕山之中。

“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一等奖获得者美国萨萨基公司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他们的合作方案里诠释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这个被7个国家13名评委推荐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征集活动一等奖的方案,已被基本确定为实施方案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体育设施建设蓝图已迈出关键性一步。奥林匹克乐章已谱下东方风韵的序曲,渐次高旋的交响侧耳可闻。

【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建筑】

1、国家体育场简介

国家体育场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位于中心区中轴线东侧、龙形景观水系的西侧。同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分列于中轴线两侧。

国家体育场基地占地面积78000㎡,并附带一个400米跑道的永久性热身场地,总建筑面积约260,000㎡,永久坐席8万人,临时坐席2万人,建筑高度约68米。

2、 国家体育馆简介

国家体育馆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三大重要场馆之一,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规划建设用地约6.87公顷,主体建筑紧邻城市中轴线,并与国家体育场相对于中轴线均衡布置,建筑面积约80,000 ㎡ ,建筑高度约40米,是北京最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运动、健身、休闲中心。

3、国家游泳馆简介

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规划建设用地约6.2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0,000㎡,建筑高度31米。

4、会展中心简介

会展中心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中部,城市中轴线西侧、规划建设用地约12.2公顷,总建筑规模约260,000㎡,建筑控制高度为60米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的规划设计

城市运动公园在规划上采用了“绿色西安,运动西安,人文西安”三大主题,作为设计工作的方向指导以及整个景观设计理念的基础。

运动公园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休息的场所。设计手法上摒弃了传统的规划式布局,而采用了自然、生态的手笔来传承并延续城市本身已有的传统与精髓。设计时对原地貌的树木进行保留,并采用先进的技术保育引进不同的树种,结合地形,利用低成本造就高价值的景观效果。

作为城市空间中的大型生态空间,同时也是环境保育地,坐落在城市中轴线的最上端,整合中轴线沿线的城运公园,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的基础,保证了三大主题的相互作用和渗透,这将会帮助古城西安开创承前启后的城市革新时代。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城市设计中,环境生态规划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目标。环境因素的考量不仅对于西安,而且对于中国的城市设计都建立了一个新标准。因此,对于本次规划项目,树立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标准与规划远景。

拥有超过700万人口的西安正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其庞大的人口给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作为古都西安也是全国经济、贸易及文化中心,因而也是最合适的选择,来实施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为中国的其他城市,创造新的城市设计标准。

运动公园的设计方案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将提供一个平台,以实现环境设计、空间绿化及城市美化等目标。我们将致力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鼓励公共参与,通过加强景观的文化联系,提高环境质量。 此主题主要反映在城运公园改造中,渗透运动元素,彰显运动主题,如将部分室外道路建设成塑胶跑道等,让进入公园的人首先感觉到运动的视觉冲击。

改造原训练馆,使之成为具有洗浴、休闲场所的集羽毛球、兵乓球、网球等为一体的高水准的室内小型球类运动中心。

公园的绿护和景观体现运动和大自然的有机结合,绿化将更多考虑树木的运用。大面积绿化为公园今后的进一步开发留有余地,留下“弹性空间”。

整个公园的vi系统统一设计,设计制作标准都达到一流水平。它不仅要起到清晰指示、导引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就应是现代、时尚、能体现运动主题的一系列作品,成为公园区高品质、高档次的一个象征。 项目将设立一个总体的景观框架,包容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性与教育性项目,服务于青年、少年、老年以及家庭等不同类别的人群,从而为西安市民、国际游客以及运动员提供一个宜人的天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城市运动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多功能的人性化城市空间的定位

绿色城市运动公园是西安运动精神的汇聚与延伸,它是城市拓展中的核心地带,文化、体育和商业活动将在此得到发展与繁荣。这些活动的频繁开展在将来会成为该区域的显著特点。它将定位为一个多功能的人性化城市空间。

  • 评论列表:
  •  鸢旧澉约
     发布于 2022-07-02 00:43:07  回复该评论
  • 间,方便大家的休闲健身和绿色出行。全国范围内,在有条件的楼宇园区的屋顶、室内外建设篮球场、足球场,配置健身器材,增加楼宇园区公共设施配套,为白领在工作日健身提供便利。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性、趣味性、大众性的体
  •  酒奴奢欲
     发布于 2022-07-01 15:52:08  回复该评论
  • 体育公园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把建设体育公园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确保人们既能尽享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自然的生态之美,促进全民健身回归自然。政府引导,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