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呢?
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化体育教学能够借助生态相关原理和方法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各类问题。生态化体育教学意在强调人与环境以及体育活动的和谐共生,要求体育活动不仅要与各种教育要素相协调,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氛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
不仅如此,生态化体育教学还要求应用型院校深入挖掘自身体育资源,借助多样化培训手段努力提升教师的生态化素养,鼓励教师以生态方式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最终实现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为人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育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教育种类。随着当前绿色生态全球化发展以及绿色奥运、生态体育理念的全面贯彻,体育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也变得紧迫,尤其针对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资源紧缺、教学设施落后的现状,如何在生态化视角下实现体育教学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应用型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减压功能。应用型院校生态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愉悦他们的身心。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应用型院校学生面对着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这也直接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的情况层出不穷。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体育活动不仅能够通过锻炼帮助学生释放精神压力,减少以至于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还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进而推动他们的全方位发展。
抗挫功能。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困难、挫折承受能力是他们致命的弱点。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应用型院校学生在就业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部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甚至会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鉴于此类情况,各应用型院校可以通过生态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并熟练应用各类体育技能,让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信心和快乐,进而实现他们意志力与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强健身心功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化体育教学意在促进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身心共同发展。然而,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应用型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就业压力大,体育运动时间少等问题。
这也直接导致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滑趋势。对此,在生态化体育教学的背景下,政府及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手段大力宣扬生态体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亲近自然、感受人体运动美与形象美的机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从而实现强健学生身心的目的。
如何建设校园生态系统
(一)基本原则
1.整体性:校园绿化应纳入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大块绿化的设计,应考虑能给人以整体感。
2.艺术性:校园绿化主体要体现艺术性,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
3.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节省经费、净化环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
(二)基本设计
所考虑的因素包括:
1.校园主体绿化应该有本校特色。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
2.绿化树种应丰富多彩,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知识。若条件许可,应种植不同叶型、树型、花型、果型和不同花期的树种,但应注意不宜种植多刺、有恶臭、易引起过敏的树种。
3.要注重树木的环保效应。树木、草地、花卉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降温、滞尘、减噪、杀菌、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4.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是绿量决定的,而绿量大小则决定于园林植物叶面积大小。乔灌草合理配置的绿地生态绿量,远大于草坪和大色块面积的平面绿量。
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二氧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阴下的气温比草坪温度低5℃左右。一块乔灌草科学配置、结构合理的绿地,空气湿度可增加54%。反观单位面积投入情况,乔木仅为草坪的1/10,而后者的养护费用远大于乔木。由此可见,校园应采用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结构。
5.绿化是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最直接的手段。绿化能给人带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室内也充满生命力。同时植物也是室外空间布局和空间限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重视室内植物的摆放。
下面谈谈乔木、灌木、观叶植物、草木花卉的不同作用及影响,以便采用最合理的校园绿化格局。
(1)乔木的应用
乔木有常绿性和落叶性,其主干单一而明显。常绿乔木树冠终年翠绿,是优良的造园树木。树形有高壮或低矮,并有开花美丽而以观花为主的树种。在景观设计上,必须综合树形的高矮、树冠的冠幅、质感粗细、开花季节、色彩变化等因素加以应用。落叶乔木夏季树冠绿叶蔽天,冬天落叶,春季萌发新叶或绽开美丽的花朵,其树形、枝干线条、质感、色彩等均能随季节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之后,枝干间隙能透射阳光,可营造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在景观设计作用上,比常绿乔木更加丰富。
推荐树种:垂柳、广玉兰、棕榈、雪松、白玉兰、樟树。
(2)灌木的应用
(观姿类)观姿类的灌木,通常以观赏其美丽的叶形、叶色、树姿为主,均为常绿性。质感细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大,较适合小庭院利用;反之,质感粗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小,较适合大面积宽阔的庭院利用。这种灌木可以通过修剪技术改变造型,增加景观效果。
推荐树种:海桐、红继木、珊瑚树、红叶李、红枫、红叶桃。
(观花类)灌木树形低矮,基部易分枝成多数枝干,树冠变化较大,有常绿或落叶的。观花类的灌木,其花朵鲜明艳丽,在色泽、质感和树形的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景观效果。但开花期受季节的影响变化很大,在景观设计时,必须依季节性的色彩、质感变化加以运用。
推荐树种:
春:杜鹃、山花、月季、梅花;
夏:紫荆、紫薇、栀子花、石榴;
秋:桂花、木芙蓉、木槿;
冬:山茶、杜鹃、腊梅。
(3)观叶植物的应用
观叶植物以观赏美丽的叶形、叶色为主,包括草本植物,属多年生植物。观叶植物依需光量不同可分为阳生植物、中生植物(阳阴性)和阴生植物,在造园应用上,必须选择有适当光照的地点栽植,使其生长繁茂,叶形美观。
推荐植物:甘蓝、吊兰。
(4)草本花卉的应用
草花有一二年生草花及宿根多年生草花。草花具有丰富的色彩,在造园应用上可产生很好的效果,其姹紫嫣红的视觉效果令人心旷神怡。草花以一二年生的观花类为主。在花期结束后,必须按季节不同更换其他种类;多年生草花叶需要良好的栽培管理,才能连续生长、开花。
推荐花卉:
春(3-5月):瓜叶菊、雏菊、仙客来、一品红、鸢尾;
夏(6-8月):一串红、鸡冠花、千日红、石竹、虞美人、凤仙花、金盏菊;
秋(9-11月):菊、三色堇;
冬(12-2月):牵牛花、水仙。
(5)其它推荐花卉:
荷花、睡花、竹、美人蕉、石蒜、紫藤、常青藤、爬山虎、葡萄、马尼拉草、三叶草等。
(三)具体规划
我们大致将校园区域分为五个部分:
1.中心区:以校园中的湖泊为中心,包括四周一片山丘的绿地及行政楼。
2.运动区:包括体育馆、篮球场、操场。
3.学习区:科技馆、教室。
4.生活区:包括宿舍、食堂。
5.环校绿化带。
各区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分区讨论。
(1)中心区:该区是校园绿化的主体部分,侧重休闲观赏性。要求树木造型美观,常绿,高矮结合:花卉品种多样,色泽艳丽,四季均有花开;草皮常青,生命力顽强(考虑到有同学会穿越草坪)。
山丘部分:以草坪(马尼拉草)为主,间或一些树型优美的灌乔木。如,鸡爪槭、合欢、棕榈、竹、含笑、紫荆、银杏、红叶李、红继木(适宜大片栽种)、白玉兰等。
环湖绿化:垂柳。
湖内:适当栽种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
行政楼:四周围以常绿灌木,如珊瑚木、海桐、冬青等。
(2)运动区:此处尘土较大,要注意植物的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能力。净化能力较强的树种有:夹竹桃,对粉尘、烟雾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每平方米能吸附灰尘5克,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泡桐,叶大多毛,分泌黏液,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榆树:对空气中的尘埃有过滤作用。据测定,它的叶片滞尘量为每平方米12.27克,名列九种抗污能力较强植物之首,有“粉尘过滤器”之称。同时,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也有一定的抗性。
(3)学习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选择树种,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因为树冠有很强的消音作用。据生态专家测试,在路上栽种珊瑚树、杨树、桂花树等,可降低噪音5-7分贝。树木降低噪音的能力,树冠较小的乔木或灌木,远比树冠高大的大,所以珊瑚树(法国冬青)是理想的树种之一。此外,雪松、女贞、水杉、樟树、海桐等对降低噪音也有较好效果。
(4)生活区:生活区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建议种植灌木丛,并以观赏性灌木为主。如桂树、腊梅、茉莉等有香味植物。甬道两旁可种月季、玫瑰、美人蕉、菊花、紫荆等花卉。另外,还可以考虑种植紫藤、葡萄等攀延类植物。
(5)环校绿化带:应选择荫浓、生长迅速、易栽易活、耐修剪、抗烟尘、抗病虫害的树种。如,悬铃木、合欢、槐树、喜树、桧柏等。还可选择高大乔木做外围防风植物。
(6)其他建议:在学校大门口种植两棵高大的雪松,体现名校风格。
如何构建小学体育生态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高效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构建 体育教学 1 挖掘教材,解读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是重中之重。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照搬照抄。而笔者认为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哪些内容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一旦把教材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 教材分析具体细致是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解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体育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学目标中,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2 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笔者认为,一方面,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体育课开始时,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我们要探究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实际操作等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4 因材施教,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是构建高效灵堂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在肯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性的同时,也承认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受遗传素质、生活条件、运动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在技术学习中会表现出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事某一技能的学习,也不可能在经过同样的学习努力后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来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部分学生运动技术前进的步伐。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承认个体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基本达到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这是构建高效灵堂的关键。 5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评价内容不仅要有对体能的评价、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有对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这些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