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怎么上?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是学生上体育教育课的入门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有些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存在模式僵硬、成人化色彩浓,或教学直奔主体等缺陷,阻碍着小学生全体参与。用游戏教学法,可避免以上缺陷,较好的完成小学一年级教学。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翻阅的资料,使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就要因势利导,富趣味于教学,寓游戏于教学,既能保证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能力,一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打下基础。
1、启发学生的天性
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把一年级学生的体育教材解剖、拆零,用游戏来主导,使教材游戏化,溶娱乐、趣味、知识、教学为一体,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把体育教材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化整为零,分别放到几个游戏中去进行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比如,教材中的队形内容集合、解散、立正、稍息,通过站圈的游戏,边做边提出要求,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前用彩色粉笔画好与学生人数同样多的圈,每种颜色的圈又组成一种队形图案。铃声响了,首先要带领学生们做游戏——站圈。教师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圈站好,看谁动作快。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出圈,比谁最听指挥。重复几次,每次提出一个要求,学生们很自然的理解了集合、解散的含义,学会了立正、稍息的站姿,并能根据教师一定的口令做出规范的动作。
有站圈游戏为基础,教师指挥学生用所站不同色彩的圈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高人和矮人在游戏中互相衬托,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队形图案依次变化着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家觉得既新鲜又兴奋。抓住时机,教师再把换位的游戏串进去,与高人和矮人的游戏交替进行,使每个学生能够都有选择在不同队形里出现的机会,亲自体验站队的乐趣,欣赏队形千变万化的美感,享受亲自参与创造美的收获和成功的兴奋,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的认识到集体的力量,热乃集体,把心贴近集体。学会了站队,能站多种队形,这样,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教材,经过游戏化处理,活了起来,边的有情趣多了。
2、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
小学生想象思维较弱,直观模仿较强。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能够体育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摸板或示范中进行直观化教学。如体育教材中的跳跃内容,通过游戏化处理,施教于课堂,收效也很好。
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编成模仿游戏,组织学生能够轮流担任故事中的小蝌蚪、鲤鱼妈妈、小壁虎、老牛伯伯等角色。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小蝌蚪、小青蛙的动作。模仿小蝌蚪游戏动作时,是教学生区别脚掌和脚跟的部位,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会脚掌用力找感觉,体会脚掌、脚跟分工合作的过程。随着小青蛙的成长,在模仿初长后腿的小青蛙时,要求学生背着双手蹲下,双脚同时轻轻向上跳起,学生体会到了把脚跟提起才能跳起的感觉。当小青蛙渐长成大青蛙时,提高学生把双手参加进去,摆动起来,帮助学生再次调整动作,进行模仿,比比谁跳在前面第一个找到妈妈,把游戏推向高潮,使跳跃动作也渐进完成阶段。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中学会了双脚向前跳起和轻巧落地的跳跃动作。
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入门阶段,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教材内容用游戏活动来消化,可以给学生较多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在大集体中的小自由,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互相学习、增进友谊的场所。游戏活动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促使学生刻苦锻炼,增进身体健康和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
把一年级学生教材溶进游戏活动中,能帮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活动中,逐渐从适应体育活动开始,到学会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从而锻炼他们的身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平衡发展的兴趣,并为中高年级体育教学乃至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今天的少儿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他们今天的素质就是明天的生产力、科研能力、战斗力,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全面发展提高少儿素质,这就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
如何上好一年级体育课教学反思
自身素质的提升有许多渠道和途径,比如,我们可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可以观摩研究和学习先进地区实施新课程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和同行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提升我们自身素质和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撰写教学案例和进行教学反思成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新的途径,许多优秀的案例和有深刻内涵的反思不断被老师们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教学中发掘出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学习的范例,其实,我们每位教师都是案例和反思的创造者,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教学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深刻的反思,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把它整理出来,失去了和别人交流得到指导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一条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途径。今天,我主要以我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课堂小结)的一种。教学反思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围绕课堂教学而产生的教学现象,是我们自己自觉把这些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从教学中自己如何学教学的问题。教中学,学中教。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而且还要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自己的优点长处、得与失自己知道,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不是就行了吗。教学反思的目的意义,刚才已经谈到,主要是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反思一词本身就有反省内省之义,对做过的和过去的事情、工作作一番思考,以期从中获得启迪,成为改进和提高的经验、基础。那么具体的来说,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心思考活动或者自己安静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是系统地可以上升到理论性的思考与探索,而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首先、它需要我们对在教学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进行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同时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的经验积累,促进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般的思考,信马由缰的随意想一下,往往不能够使我们所思考的内容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思考的问题不深刻,流于表面现象。而写下来,记录下来,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会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调动自己的理性思维,促使我们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思考,使我们能够有机会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般的思考,时间一久就会把当前思考的问题忘掉,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忽然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可以取得经验的闪光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满以为自己会记忆下来,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思考的问题逐渐被淡忘,需要回忆的时候印象中明明有这样的思考,可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而记录下来,能够帮助我们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累积下来,通过记忆得再次加工,使自己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具有积累和再现的作用,长时间的累积,会使我们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记录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促进共同的学习与提高,借助别人的见解,使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认识相同的一个问题,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
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有相同的认识,看别人的课堂教学往往没有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体验深刻,教过之后进行反思比没有反思要深刻,而把这种深刻的体验记录下来,学而时习之,会不断提升我们教学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反思过后要有所行动,无论是教法的改进还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解,都会使我们提高一个层次,变成我们自身所固有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一个理性的,能够不断武装自己,丰富教学经验的懂得学习,会学习的老师,这些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型教师的体现。
一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设计到教学实践的反馈,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们教学反思的对象,因此我们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单从一个环节进行反思,或者但从某一个点来进行反思,也可以将反思的内容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现象,无论是从哪个范围进行反思,我们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空洞的说教和没有理据的臆想和判断不仅使我们得不到帮助,还会使我们误入反思的歧途。我上课的时候,拿盛了半瓶水的饮料瓶作为标识物设计学生的活动,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不小心踩到了饮料瓶,这时候,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这名学生不仅没有把瓶子扶起来,而是又踩了两脚。对于这样一个教学事件,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和反思呢?一般从表面看来,会认为这是学生对教学器材的损毁和破坏,随口就可以批评学生,你不把瓶子扶起来,还要踩两脚,非要踩破了你才高兴,这么不爱惜教学器材等等这些批评的言语,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归结为故意破坏的行为,学生的品德评价就要受到影响。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一向主张学生行为皆有理,越小越有理,学生之所以要把瓶子再踩上两脚是因为她踩到第一脚的时候瓶子发出了响声,而且瓶子中装的水发生了变化,学生继续踩是为了验证这种响声和变化,学生明知道是学习的器材还是要加以破坏,是有她的想法和道理的,幼小孩子的内心充满了探求与好奇,这种探求与好奇是需要加以保护和鼓励的,一只饮料瓶的代价和孩子探求的欲望相比,是值得的,物有价,欲无价,这个欲是动力的意思,行为可以引导,可以纠正,这种欲一旦熄灭了就很难在燃烧起来。所以,在课后反思的时候,我剖析了学生这种行为的形成因素,在学生谈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的时候,对她的这种探求和好奇的心理进行了保护,没有批评。从这个例子,我们要注意反思要合理,要有正确的看法和认识。
反思的内容,我简单归纳了下面几条,可以作为课后反思的反思点来加以注意: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预设的目标本节课学生是否都能够完成,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的把握目标。有位初中的老师,擅长健美操的教学,在对七年级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制定了基本步伐教学,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初步编排由几个动作组成的健美操,她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水平,没有制定太高的目标要求,可是一节课后,她还是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经过反思后,她发现她的教学目标虽然制定的比较适宜,但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心里因素。她的学生从不同的学校升入初中,因为地处偏远,好多学生的体育课基本没有怎么好好上过,学生的动作协调性,节奏感都比较弱,简单的说,就是综合运动技能有些差,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意图理解不透,动作的学习也比较慢,甚至需要一个个地去辅导,这样就影响了她的教学,学习目标当然无法达成,这样的情况下,就要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增加一节预备课,教学目标中制定一些诱导性的练习,并且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反思教材选择。新课程以目标统领教学使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度来选择教材进行教学,我们选择的教材,必须是使学生能够完成的,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能够达到的,是教学体系所允许的。这一点,相信我们大家都能够理解。在选择了信任背摔这个拓展游戏完成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时,老师才发现,学校竟然没有可以进行这项游戏的合适的设施。这就是教材选择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思到教学准备的不足。
3、反思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有很多要进行反思的地方,比如,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与组织,教师对课堂事件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把握,教学对器材的准备和对教学场地的利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课堂能力的集中展现,同时也是教师在反思中提高的重点内容。我们有些老师写的教学反思,往往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我在教学排球上手传球一课,在诱导练习中,让学生进行了向外转手腕的练习,用以让学生体会在传球动作中手腕的用力方法,学生在诱导练习过程中基本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了联系任务,在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我让学生做抛起将球传给对方的练习中,发现学生的抖动手腕时,外旋动作过大,球不能向正确的方向传出去。课后反思中,我意识到是诱导练习的时候只强调了手腕的外旋,而没有注意幅度和力度,造成了后继学习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我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反思。后来的教学中,陆续意识到传球的方向不一样,手腕的动作方法也不同,向前传球、向上传球,向后传球,手腕都有不同的动作方法,在反思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并演示了向不同方向的传球,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况下手腕动作的差异,纠正了向前传球手腕外旋的幅度和力度,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技术动作。
4、反思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效果,由很多因素构成,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使我们合理设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到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
5、反思教学评价。这些教学评价,可以来自自己,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同行和专家,教学评价的三评法,也是课程标准所引导和提倡的。教学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一种,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就是对评价进行思考加工的过程,一般在教学评价中,都会对课堂教学给出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指导和建议,教师一方面要好好思索,消化这些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也要敢对这些评价进行求证和质疑,我们进行教学反思,也要去粗求精,去伪存真,对存在的现象进行反思,有利于对现有现象的思考和把握,有助于迅速提高自己反思的深刻性。我刚参加工作教学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的时候,有教师看到我教学时是蹲转地时候,提出转体应该在转的过程中站立起来,自己没有进行求证,就按这位教师的建议来做。后来上课完毕,又有老师提出,应该是蹲转,我才想到要去求证,通过反思,明白了这是技巧组合动作中的一个,转体后还有一个后滚翻,转体是为后滚翻作准备。进一步反思,技巧动作完成后,都要起立示意,那么,没有接后滚翻的情况下该如何起立呢。应该是转体后,完成整个动作再起立。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的教学技巧和口令
给一年级的孩子上体育课,口令应该洪亮,可以借用孩子们崇尚解放军的内心,对孩子们进行基本的组队,转向,报数等训练.教会孩子们遵守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和团体荣誉感。
体育内容因学生太小,不适合奔跑,追逐.可以组织一些游戏类的球类活动,另外可以增加些协调性的训练,划直线走平衡,跳绳,或者一些操类。
小学(Primary school),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内。
随着社会发展,在其前又开设了幼儿园。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为6年(少数地方仍是5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即从小学升级到初级中学(简称:小升初)。
2017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8.1万所,比上年减少0.3万所。全国小学招生1752.6万人,比上年增加23.5万人,增长1.5%;其中,城市小学招生765.3万人,同比增加44万人,增长9.3%。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同比增加220.8万人,增长2.3%。
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5.80万所。小学招生1808.09万人,在校生10725.35万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643.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上什么内容?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要求及考核内容
一、内容主要有:体育基础知识、基本体操、田径类的跳跃和投掷(轻物掷远 抛接球) 、体操(团身前后滚动和前滚翻) 、队列练习、走跑练习(30米跑 和300-500跑走交替) 、基本步法练习。内容简单却是最基础的,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多加以引导,从学生基础能力开始培养,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新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从基础锻炼做起,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注意培养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本队列的练习以及田径的各种走跑跳和投掷动作。学校广播操、体操动作。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贯彻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精心备课,充分上好每一堂课。
2、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离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多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保证正确的跑、走姿势,并对学生及时表扬。
4、教师要将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五、考核内容:
1、理论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方法及体育运动常识、卫生保健等。
2、队列队形:主要学习集合、散开、稍息、立正、左右转法以及向右看齐等。
3、广播体操: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学会广播体操(学校特色武术操) ,因此,学习广播体操是下半学期的重点。
4、技能方面:主要包括①走:各种不同姿势的走,直线走; ②跑:主要有直线跑,沿圆形跑,直线往返跑,接力跑等; ③跳:主要有双脚跳、跳圈,跳上台阶,跳绳,立定跳远; ④投:主要有对地投球,抛接球,投球进筐,投准练习等; ⑤技巧方面:滚翻等简单的柔韧素质; ⑥游戏《快快集合》、《投准》、《拍球比多》、《大鱼网》、《投沙包》、《迎面接力》、《跳进去拍人》、《老鹰捉小鸡》等; ⑦简单的韵律舞蹈动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