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这是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社保支出压力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到了采取类似做法的时候;
二是让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间流动就业人口落户,我国有2.7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各类城市就业,近1亿在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就业所在地户口,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在男50岁、女40岁左右就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并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如果能让这批人获得就业所在地户口,一般能延长劳动年限5-10年,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让体制内退休官员和科技人员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制度对退休官员特别是高级退休官员再就业有严格的限定,不允许他们退休后被企业等有关机构有偿聘用,这导致很多有很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积淀的政府精英人才,也包括部分体制内高级科研人才被闲置浪费。这些措施从反腐角度看似乎有合理性,但制度设计过于粗暴简单,如果对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允许他们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被企业或相关机构有偿聘用,而不是一刀切地被禁止,完全可以增加我国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3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11吨标准煤、俄罗斯13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天津体育“十四五”座谈会召开,会有怎样的影响?
“十四五”期间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身设施均等化,健身指导精准化,健身组织规范化,健身活动要多元化。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强化体育融合发展,加快体育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打造我市全民健身多样化品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健身,提升运动项目的整体水平,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天津体育开门编制“十四五”规划,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远见、有深度、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认真梳理研究座谈会上提出的深挖天津体育非遗项目,为体育非遗项目挖掘提供平台和载体;加强与体育媒体紧密合作,高度重视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打造天津体育品牌赛事;发挥“近代体育看天津”的优势,建立天津体育类博物馆联合体;提升天津排球项目文化,打造天津“排球之城”;建设好中国篮球博物馆;以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等意见建议。切实把社会期盼、专家意见等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让天津体育“十四五”规划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
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目前,天津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特殊阶段,更需要天津体育发挥体育精神凝人心、聚人气的作用,用“奋勇拼搏、永争第一” 的体育精神激励全市人民。在天津体育“十四五”发展期间,要讲好体育故事、宣传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做好体育策划、丰富体育载体、用好体育新媒体、创办体育赛事、打造体育名片。
天津体育十四五座谈会召开,会有哪些影响?
“运动之都”建设有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天津市政协协商指导,对“十四五”时期天津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目的是把天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运动大都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市由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迈进期,也是天津市建设体育强市的关键期。为凝聚国内全民健身、健康促进领域专家智慧,指明方向,搭建框架,推动新周期天津市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高水平发展提供前沿的指导和保障。
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给予更好地谋划解决。
天津将打造全民健身多元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助推、法规保障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大力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动社区(村)健身设施更新换代,新建一批多功能运动场、智能运动场等设施。
通过制定规划、建立机制、涵养环境等措施,围绕“运动之都”的建设目标,加大政策激励和宣传推广,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完善体育设施,打造特色运动展览品牌,引育培育更多的运动企业和运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