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何要改革传统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 2、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 3、如何将一个体育馆打造成一个特别有人文情怀的运动场馆?
- 4、体育场馆升级改造,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 5、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为何要改革传统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据报道,日前有体育场馆研究专家表示,我们现在290多万体育场馆当中,有90%是事业管理,真正企业化管理不到10%。如果依托传统的体育模式,我们是做不大体育产业的。事业管理模式没有办法调动积极性。
报道称,该专家表示,他曾经带领团队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做过实验,采用企业化手段进行场馆运营,一年可以创收两亿元人民币,但财政局实行收支两条线,你每天进的钱都交到财政,你要钱一个月批不下来了。
所以中国发展体育产业,除了要转变政府职能外,还要推动体育场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他建议引进体育场馆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体育场馆能够给一个城市的外貌和内涵带来质变,同时也存在一些陷阱,管理模式是其中之一。
当工业社会的资本主导被后工业社会的知本主导所替代后,聪明的人和聪明的钱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体育运动作为城市文化氛围和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正在成为吸引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向城市聚集的重要诱因和媒介。
希望传统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可以早日得到改变!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推动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各地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二)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体育市场监管队伍,明确管理职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行政许可制度,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设施设备、服务条件、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确保消费者权益。加快制定各类体育标准,建立体育标准体系。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三)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争取其他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积极探索创建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在体育赞助、体育捐赠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体育产业企业的水、电、气、热等基本费用收费标准的调整。体育赞助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公益性体育组织捐赠财产,依照有关规定,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
(五)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探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规划建设阶段要考虑综合利用、多功能使用的要求,为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体育场馆商业圈,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扶持体育场馆运营专业机构,提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冠名等无形资产开发形式,拓展场馆收入来源。
(六)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发展职业体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和丰富体育发展模式、推动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方面的作用,按照职业体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从中国的国情和项目特点出发,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强项目协会和职业俱乐部的基础建设和规范建设,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准入标准,健全职业体育赛事,促进职业体育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依法监管、协会管办分离、俱乐部自主运作的中国特色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研究推动职业体育发展的扶持政策。
(七)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励体育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积极鼓励和扶持知名体育健身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健身品牌。积极推进体育赛事营销和管理的创新,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
(八)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名称、标志、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的市场开发模式,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强化知识产权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模式。
(九)抓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加强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产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切实将体育产业纳入各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体育部门要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体育产业管理队伍组织机构建设,要把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级体育部门要提高服务水平,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如何将一个体育馆打造成一个特别有人文情怀的运动场馆?
将一个体育馆打造成一个特别有人文情怀的运动场馆,就需要找人文设计师,根据具体条件,位置利用等等因素,进行合理有人文情怀的运动场馆。来满足理想的需求。
体育场馆升级改造,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仲量联行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往往位于城市核心规划区,随着早期“城市更新”中钢铁厂区、工业基地、船舶航运码头等成片可再利用空间将愈趋稀少,大型体育场馆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空间,在优化城市建成空间及拉动区域整体焕新层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改造方式主要有2点:1.打造特色化场馆主题、2.培育场馆的客群粘性。很高兴您能一直采纳我的回答,希望一直为您提供帮助
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完善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举措。
1.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而争取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的扶持资金。而体育俱乐部能依托学校的管理、师资和场馆等资源,面向全体青少年组织发展体育健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筹措资金。另外,学校必须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时间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或企业合作,争取它们提供体育专项赞助资金。群体活动是当前社区和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社区和企业受地理位置、城建布局的影响,没有太多相对集中的场地用于群体活动。学校应主动回归社会,让社区或企业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变轨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来,让社区或企业为学校添置器材,维修、扩建场馆,输送体育教师外出培训。
2.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环境。
学校应以体育教师发展为本,不求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领导职工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让体育教师甘于奉献自身的教育岗位。而体育教育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3.注重“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应制定的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体育课堂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体育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教研活动制度、体育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等。
4.加强“体育课堂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文化的绩效必将映射到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体育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的被激发出来。
5.加强“校园体育舆论文化”建设。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品牌。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们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