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支同步发展起来的主力军,虽然二者形成的体系、形态、和内涵不同,但两者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随着西方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如今,伴随着全球化帷幕的拉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把握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地理背景分析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因此,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它是以仁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佛教的思想。所以中国体育文化具有重人际关系,倡导中庸、轻竞争,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往外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个超越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变。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自然崇拜,明朗欢快、活泼的,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后来完全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一种超越的基督教的转换。这也是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完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换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文化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原则,对体育的看法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 ,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而在希腊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仅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人认为,匀称、强健的形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源。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而西方体育价值取向上则趋向另一纬度,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格的健壮是其追求的目标。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超越自然、极限。因此,西方体育动作多讲究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自然,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西方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的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结构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统一性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像古奥运会的西方体育文化中那样明确宣布以公正、和平为宗旨,但深受儒、道、佛文化浸润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处处表现出“礼”与“和”的文化特征。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体育文化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它的影响形成了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这一点和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促进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西方体育文化讲求“个体”、超越、竞争,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讲求“整体”、中庸、和谐,而体育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服务对象也是人,从人的发展、完善的角度来看,二者各有优劣,西方体育文化使人成为对象的强者,同时又是自我面前的弱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自我面前的强者,同时又是对象面前的弱者。把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从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体育文化从此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二者的有机结合亦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大交融——“和合”,从而促进各自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在地域、历史、民族、传统等存在多方面差异,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西方文化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形态。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东西方体育文化,其身上都浓缩了它们母体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文化的变迁 。因此,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观念,正确看待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优劣和两种体育文化交流的现象,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性:
1,举国体制。
2,金牌至上,冠军主义。
3,长于技巧性竞技,弱于力量型,耐力项目。
4,长于小球,弱于大球。
5,长于棋牌智力型,弱于拳击抗击打型。
6,武术练战脱节,花里胡哨击打空气不打沙袋,有失国粹名头,亟需改革。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点
你好,传统特点是: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中国传统体育,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以此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以上是我的回答,纯手打,供参考。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集中到一点,可以概括为以修炼内功为主,讲求身心养生,不尚外力,不尚竞技。
中国体育文化特点的形成,是有多种多样的条件和原因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
第一,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内陆型大国,北、西、南三面与外国陆路交通不便,东濒海洋,水路更难通往外国,而国内幅员辽阔,大有发展余地。这种自然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内向型,内省型民族。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几千年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对外封闭,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工商业难以繁荣,少有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
第三,从政治体制来看,几千年来一直盛行君主专制统治,缺少民主政治。在西周成康之治五十多年间形成的名为“礼射”的每年全国性体育运动盛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小国林立,纷争不断,已经废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加强了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迫使大多数民众甘当臣民、顺民,这不免影响了体育的发展。
第四,从军事斗争来看,中国国土广大,长期注重治军防御外族入侵,多与邻国和睦相处,少有对外发动战争,这也制约了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
第五,从民族文化心理来看,华夏民族在上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这种民族性格,即顺应自然与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善于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不求对外争夺。
第六,从世界观、社会观来看,中国从《周易》起就强调世界万物和合相杂,“和实生物”,“天人合一”。变化无穷,衍生不息,含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随后儒家思想更突出“和而不同”,讲求“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天一合一”,人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体育要达到身心平衡。
第七,从生命观、养生观来看,我国古人以元气学说来解释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父母阴阳二气和谐结合的产物,从西周起体育运动就有“导引”,后来发展为气功,力求通过动静结合达到阴阳二气平衡、精气神形四者统一,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少林寺武功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也很重视运气和内功。
第八,从道德观、伦理观来看,我国古人西周起就重“礼”,即重礼仪,讲礼让,言行举止要以德、仁作为道德标准,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作为伦理规范,倡导“不为人先”、“不与人争”,告诫“争则乱,乱则穷”,鄙视争强好胜,止足为教,期安相养,强调家族、宗族集体荣誉和侠义柔肠。
第九,从天神论、宗教观来看,我国古人信奉一神教,并无诸神分争,视帝王为天子,人间诸事均由一个天神安排,祭祀供奉一个天神。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都是宣扬顺从天命、天道、天意、安分守己,与世无争。
第十,从教育观、审美观来看,中国古人把体育作为个人修身养性、强身养生之举。没有把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学校教育的三个重点,汉朝以来教育文武分家,学校中通常学文者不学武,视习武为少数武人的专业训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是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