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进行体育课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塑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职责,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
1、新课程体育是建立“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健康第一”的先决条件是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与落实,现代家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对每个家庭都是灭顶之灾,将会影响学生一辈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学生的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
2、安全问题客观存在
体育教学中活动是载体,通过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因此,安全问题不可避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曾发生过安全问题,自己都记忆犹新。因此,安全是我们体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能刻意隐瞒,而应该积极面对,不断地去思考如何落实、完善好各项安全措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安全。
3、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
活动场地小、上课班级多、造成学生拥挤、体育器材设施的老化、学生的不安全意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的组织不细致以及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二、如何面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1、不惧怕安全问题,更不能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由于安全问题客观存在,部分老师还在这方面吃过苦头,因此,会有部分老师有惧怕心理,进而导致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不敢安排一些激烈对抗的项目和一些体操类、投掷类项目,甚至出现只要安全不要内容的课,教师上课就盯着学生的安全。同时,有的学校领导害怕体育课中出现安全问题,出现了刻意删减体育课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表面上看是回避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风险,但已经严重干扰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活动,使体育学科的意义和任务大打折扣。
2、坚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学校和体育老师对此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切实安排好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保障体育教学中的安全
1、教师方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供选择,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季节、气候等因素去安排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要周密考虑,合理安排,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1.2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体育教师应针对上课内容及学生情况,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步骤。要加强预见性,预见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去组织、驾驭课堂,有效地实施教学,有效地防范伤害事故发生。
1.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由于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学生要分组展开做练习,教师根本顾不过来。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小组长管理好自己的小组,有秩序的展开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好课堂常规。学生参加体育课,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可爱,因此,在课堂上容易张扬个性。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警示,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参加体育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认识到位了,自然和老师配合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5注意场地、器材安全使用及场地的布置。器材是上体育课的必备条件,能否保证这块安全,将直接影响课堂能否安全进行,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场地、器材,避免场地不整,有障碍物等隐患出现。上课前,教师要认真、仔细地检查器材,其实消除安全隐患。
1.6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和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伤害事故。我们总是在尽最大努力去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但实际工作中,伤害事故是难免要发生的。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急救方法,争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开展救治,阻止伤害事故进一步恶化,也消除一些负面影响。体育教师应掌握中暑,脱臼、骨折、抽筋、扭伤等情况的急救方法,如果遇到也不要惊慌,首先开展急救,同时应尽快通知校医、学校等,采取合理、有效地处理措施。
2、学生方面
2.1要在健康状况下参加体育课。由于体育老师任教班级较多,不一定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因此,学生要主动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既往病史;另外,锻炼是为了更健康,当身体不舒服时不提倡坚持锻炼,要主动请假。特别是心脏有问题的学生,坚决不能参加剧烈的运动。
2.2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不冒险。体育课上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自作主张,不做冒险动作,从自身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大多数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首先是学生擅自作主、不听教师指挥,再者就是无意识地做一些冒险动作。
2.3切实做好准备活动。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体育课上,老师非常注重准备活动,但学生往往不重视、不配合,这样身体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学生一定要对准备活动有新的更清晰的认识,让自己在最佳状态下参加体育课,保证上课的效果。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为了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只有认真仔细的把每一项工作做好,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活动的空间,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完成国家,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大学生体育课的安全常识有哪些?
1、学期开始请学生详细填写身体状况调查,让任课老师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如心脏病、气喘等。上课前或上课中有任何身体不适,请务必即时确实告知任课老师。
2、上课时务必穿着运动服及慢跑鞋,方可运动。
体育课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
3、运动前务必做好暖身运动方可运动。
4、使用任何器材,随时检修器材,维护运动安全。上课前任课老师需详细解说动作正确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任课老师准予或在场。
5、短跑等项目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这不仅仅是比赛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比赛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比赛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很可能严重受伤。
6、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不仅是跳远训练的技术要领,也是保护身体安全的必要措施。
7、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
8、在进行单杠、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如果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或后脑。
9、进行投掷训练时,如铅球、铁饼、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装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使用不当,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受伤,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10、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避免受伤,如在手上涂擦防滑的碳酸镁粉(又称“镁粉”,质量很轻,具有很强的吸湿作用),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来,使身体受伤。
11、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跃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学校体育安全教育
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学校体育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学校体育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学校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学校体育的安全教育,减少课堂中运动损伤事件的发生,就成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进行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大前提
只有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提高对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保证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合理、有效地开展。其中,学校领导对学生的责任感主要体现为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从根本上明确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确保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合理有效进行的大前提之一。具体体现为:学校领导要将体育安全教育问题列为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学校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遇到突发事故发生,要求教师积极主动采取相应救护措施;有效地解决体育课场地器材安全隐患问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体检。
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体现为:开学初,主动积极地向班主任、家长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理论课堂上,传授各类运动安全知识;实践课堂开始前,备好场地器材,排除不安全隐患;在教学开始时认真观察了解学生当天身体状况,重点关注有先天性疾病、身体不舒服以及情绪低落的学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交代安全组长重点关注个别学生身体状况;结合教材,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练习。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相互摩擦、过激言语等举止出现,要尽早地制止并及时对个别学生或全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化解学生矛盾,维护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针对课堂中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进行分类处理。例如,体育课中常见的扭伤、拉伤、搓伤、碰伤等问题,教师可先进行正确的初步处置,再让安全组长及时送学生去医务室处理;先天性疾病突发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发生时,教师应及时叫救护车,请班主任协助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经验,为下一节课提供教学指导。所以,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进行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大前提。
二、在体育理论课上灌输各类运动安全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必要的
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工作要靠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除体育教师外,学生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安全保健知识。一般而言,每一学期的第一堂体育课都设置为理论课,而体育理论课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运动安全意识。体育教师要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灌输各类运动安全保健知识,引导学生重视运动安全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患有先天性哮喘,由于当天忘记服用哮喘药物没有报告给教师,私自参加长跑等剧烈运动导致病发送医院救治。又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完成准备活动,导致在短跑过程中大腿骨骨折。这些真实的案例无疑为学生敲响了安全意识的警钟。
三、实践课堂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是进行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关键
1.学校场地器材的安全性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安全预防。由此可见,学校场地器材的安全性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事件发生的直接外因。因此,在上课前,体育教师必须仔细地做好布置场地器材的工作,并加强场地的安全性检查工作,把伤害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下。例如,学校操场存在坑坑洼洼的不平整区域或雨后湿滑区域等就是潜在的安全事故发生区域,教师应尽可能避免在该区域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并提醒学生不要去该区域活动。
2.把安全教育列入常规
安全教育在体育常规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安全组长的设置
在体育课堂上,设置安全组长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其协助体育教师做好学生当天身体状况的调查,照顾身体不适同学,留心课堂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做好报告工作。
(2)学生着装的规格要求
在第一堂体育理论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着装提出具体的要求:体育实践课必须身穿宽松、适宜的衣服,最好选择运动服;脚穿运动鞋或适宜运动的小布鞋;身上不允许放任何金属小物件。
(3)学生当天身体状况。
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经历,通过面部表情、脸色、出汗程度等不同角度细心观察学生身体状况,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同时,打消少数学生装病的念头。首先,对先天性疾病学生的处理方式:只安排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并规定其活动必须限制在教师看得见的范围内。其次,对仅限于当天身体不舒服的学生处理方式:可鼓励、建议月经期的女生参加少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月经带来的疼痛;当天身体不舒服的学生,一般建议其随堂见习,但如果身体状况明显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安全组长送其到医务室就诊。
(4)当天心理情绪不高的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可先建议其随堂见习,同时在上课间隙,抽时间与其聊天,了解其心里真正的想法。
3.结合教材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方法以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目前初中体育的主要项目一般为:田径类、球类、基本体操、跳绳。显而易见,其中基本体操需要向学生传授的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方法是最多的。如以前滚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作要领,这是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保护同伴,让同伴安全顺利地完成动作。
同时,每一项运动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因素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在较冷的天气上短跑课,就有必要加大准备活动的量,以达到热身的效果。教师务必提醒学生充分活动关节及相关肌肉,防止练习过程中出现大腿拉伤等症状。又如,球类运动中的篮球运动,出现摩擦、碰撞的概率较高,随时可能导致口角、打架斗殴事件。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向学生讲解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并严肃提出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过程中不得发生口角、打架斗殴事件。再如,跳绳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把握好前后左右距离间隙,防止打到相邻同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故。
综上所述,只有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学生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以及科学合理的课堂组织,才能确保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姜树超.安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影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1).
[2]张月玲.安全教育为体育教学保驾护航[J].科技信息,2009(3).
[3]何祖恩,初中体育课安全问题探索[J].体艺卫教研,2010(5).
[4]王志强,邹议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6).
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
一、高度重视体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理,重视体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学生的安全为主体,时刻以安全第一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体育运动中包含剧烈运动、器械运动、角力运动、极限运动等,这些运动都属于挑战与风险共存的运动,并且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控能力差、平衡协调能力差、掌握力度能力差,更容易因疏忽造成意外伤害而引发安全事故。教师要加大向学生灌输体育安全教育知识的力度,时刻提醒学生随意运动而引发的严重后果,对于不恰当的运动行为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和纠正,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促使学生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伤害的发生。
二、注重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做好提前预防措施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安排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和原则进行教学,要规范体育课堂纪律,要求学生统一运动着装,统一服从指挥,遵守体育课堂纪律,严禁各类违规现象的出现。在实际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安排适宜学生的运动项目,并时刻注重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带领学生做足放松运动,做好安全预防准备,避免意外拉伤等。
三、合理选择运动器械和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
体育运动离不开运动器械和场地。在小学体育课上,教师首先要认真检查教学中所用的体育器械和场地,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选择适宜小学生的运动器械,减少运动中的危险系数,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异常,要注重观察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引导和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宣传活动,做好学生心理、情绪的教育工作,排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小学体育安全教育问题,教师要以客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通过各种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来预防和避免意外伤害,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在安全保护下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