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详案)
十几减9
1—2、15—2、18—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2分钟口算:
9+7= 9+4= 9+8= 9+5=
9+1= 9+3= 9+6= 9+2=
9+0= 9+1= 3+9= 5+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公园里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小朋友们想参加吗?我们出发吧!
师:但是必须要小朋友们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就能参加了游园会了。
(二)复习铺垫
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一生一练,其余学生用手势反馈)
9+7= 9+4= 9+8= 9+5=
9+( )=11 9+( )=12 9+( )=15 9+( )=18
师:祝贺你们用智慧赢得参加游园会的机会。好,我们快点出发吧!
(三)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挂图)
(课件)猴老板喊:卖桃子啦!卖桃子啦!又香又甜的桃子。快来买呀!
师:你知道了什么?(生答:小猴在卖桃,我还知道猴子的前面有13个桃子。)
(课件)小兔走来,说:猴先生,我买9个。
师:一共13个桃子,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然后交流。
师:我们也来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桃子里卖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1) 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2) 组内交流。
(3)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演示拿桃子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
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13 – 9 = 4。想表扬一下自己吗?(生自我表扬)前面有间聪明屋正等着你们这群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呢!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课件出示聪明屋里的题目)“试一试”:12 – 9 =( ) 16 – 9 = ( )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能算的小朋友尝试做,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摆摆,再算。做好后,任选一题跟好朋友交流算法。接着班内交流。(自己喜欢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
师:做这类题目有很多种方法。做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小朋友,愿意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本领去接受智慧宫的挑战吗?
(五) 巩固与拓宽
1、“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任选一题:(1)自己说说图意;(2)想想怎么做;(3)学生独立做;(4)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计算;(2)反馈;(3)有什么发现?
3、分组游戏:
(1)钻山洞(2)蚂蚁找窝
学生自由编组做自己喜欢的游戏。(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意愿的前提下作适当的协调),然后展示与评价各组活动结果。
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
(1) 学生有手势表示得数。
(2)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题目都是十几减9。(揭示并板书课题:十几减9)
这些题目等于号后面的数正好是2、3、4……9、10。
等于号后面的数都多1。……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你们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始用“举行数学游园会”的形式,自然地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同时,“举行数学游园会”这一形式串联全课,使全课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
练习一(1)
2—2、16—2、19—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习题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2分钟口算:
9+7= 9+4= 9+8= 9+5=
13-9= 14-9= 15-9= 17-9=
12-9= 16-9= 18-9= 11-9=
(一)学生操作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学具摆一摆“9加几”并与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9加几”的加法怎样算。
(二)创设情境
1、完成第1题
(1)师:天气晴朗了,小朋友也出来踢足球了,你能看出一共有多少只足球吗?
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对,还剩多少个?(指名学生说说)
怎么列式?(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板书:14-9=( )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2)右题同上
2、完成第2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你是怎么又快又对的计算的?
3、完成第3题
(1)介绍游戏“跳树桩”规则。
(2)同桌间合作口算。
(3)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反复进行卡片口算。
4、完成第4题
(1)要求学生2分钟内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三)总结全课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一
各习题
七、教学后记:
教学活动中,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通过“拿一拿”、“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算理,“创造”出多种计算方法。
练习一(2)
3—2、17—2、20—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习题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2分钟口算:
9+7= 9+4= 9+8= 9+5=
13-9= 14-9= 15-9= 17-9=
12-9= 16-9= 18-9= 11-9=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指名板演。
(2)汇报交流。
(3)你是怎么又快又对的计算的?
(4)说一说计算顺序。
2、完成第6题
(1)游戏:小青蛙过河。让学生看图说说题意。
(2)指导书写格式。
(3)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4)在全班交流答案。
3、完成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2)集体交流时说说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学生说说)
(4)怎么列式?(指名学生说说)
(5)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4、完成第8题。
第(1)题,教师指导看图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完成在书上,再集体读一读。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三)总结评价,
一年级数学下册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出示的图片海绵宝宝。
师:来到商店,售货员小姐就先给我们介绍了红海绵宝宝,她想让我们猜一猜这里有几个?猜的越接近的就能得到星星奖励。
(若学生凭感觉胡乱猜,则引导学生先数出10个海绵宝宝,让学生了解到10个海绵宝宝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做第二次估计。)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问:大家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
2、猜一猜
出示蓝色海绵宝宝和黄色海绵宝宝的图片。
师:现在售货员小姐又给我们介绍蓝色海绵宝宝和黄色海绵宝宝。她让我们猜一猜这两种,哪种是15个,哪种是10个?猜对奖励星星。
二、探索新知,层层深入
1、比较大小
师:能用你们学过的知识来比较58、15、10这三个数的大小吗?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一排。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81510
2、教学“多一些”、“多得多”
(1) 多一些
师:除了用大于号、小于号比较数字外,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问:15个与10条比较,怎么说?
板书:15条比10个多
问:15个比10个多多少?
师:在数学中,我们用“多一些”来表示多一点点。
问:15表示蓝海绵宝宝,10条表示黄海绵宝宝,还可以怎么说?
(2)多得多
1、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含义上的细微差别;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所学数学语言描述两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教学难点 :
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 本若干、 图片、
设计理念: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情境,一统全课。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和乐曲播放,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春游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知识的轻松获取。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动,把折星星变成了采野花,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充满童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感知,猜一猜谁采的花多,教给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维的一次热身,这样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课上应放手让不同的学生说,让学生有不同的说法,教师只需适当引导。新内容“少得多”的获得,是在对前一部分知识的应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有效的提问:为什么不选16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与疑难处茅塞顿开,“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迹,水到渠成,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胜一筹。数学课同样肩负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的适时一问,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礼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渗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变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设计正是学生所喜欢的,富有人文气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出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教学中小结是教师的拿手戏,本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我主体作用的小结,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探索者,发现者,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学生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课已尽而味无穷。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温暖的春天又来到了,草绿了,花开了,正是郊游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野外郊游,一起去找找春天,你们想不想去呀!
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跟唱。
二、因势利导 自主探索
1、教师:瞧,闷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们也坐不住了。
教师出示小猴和小猫的挂图,学生看图。
你们看:谁来了?
请你猜一猜,谁采的野花多?
教师板书:小猫采了38朵,小猴采了34朵。
问:小猫和小猴谁采得多一些?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多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小猫比小猴采得多一些。
板书:多一些
问: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引导说出:小猴比小猫采得少一些。
板书:少一些
2、教师:郊外的景色美不美?我们接着出发去另一个美丽的地方,出发前,要点点人数。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一班共有38 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教师读题,学生开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选40人?
练习用多一些,少一些说话。
问:为什么不选16人?36 人和16 人都比38 人少,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比较中,自己体会出:36人比38人少一些,16人比38人少得多。
板书:少得多
教师:人数完全正确,继续出发。
3、教师:课件出示“试一试”的挂图:看,这是什么地方?对了,这是个用高科技专门栽种反季节水果的果园。
问:有哪些果树?苹果多少个?梨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出不选58个,48个的原因,引导说出与“少得多”相对的“多得多”。
4、教师:果园里还种植着许多其他水果,这是通过高科技培植的特大水果,(出示菠萝图片)菠萝每个10 元,(出示西瓜图片)西瓜比菠萝贵多啦!
问:“贵多啦!”是什么意思?西瓜的价钱是10 元,还是24元,15元?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三、应用新知 初步内化
1、教师:刚才,我们既看了美丽的景色,又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果园的老爷爷要考考我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考验?
教师出示如“想想做做”第4题图的两摞作业 本,一摞20 本,学生估出另一摞的本数。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引导学生先说出右边有两个左边这么多,然后在算有多少本。)
2、教师:真聪明!老爷爷给我们送来了一筐苹果和一筐草莓,只有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老爷爷的奖励。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学生完成,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很好,做得不错!苹果、草莓送给你啦!我们要对老爷爷说什么呢?(思想教育:尊敬老人,待人有礼貌)
3、教师:果园里的果子今年长得可好了,你们瞧!
出示图:苹果45个,柿子50个,梨子85个,桃子42个,香蕉10个。
问:请选出你喜欢的水果,然后把能把她它和其他的水果比一比,说一说。
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自由说一说,指名说,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揭示多少也是相对的。
4、刚才果园老爷爷给我们送了礼物,又出了题目考我们,你们想不想见见他的真面目呀。出示“想想做做”5题,你们能猜猜老爷爷的年龄吗?这位老爷爷的年龄比65岁大,比70岁小,老爷爷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学生猜,口答。
5、小朋友。你们想玩游戏吗?
教师先示范,写下一个数,让学生猜,然后学生练习。
四、新知建构 余味无穷
教师:今天的郊游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链接:
提取码:x48s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8={6+7= 13 7+4={8+3=(11 )
{(4 )+(9 )=( 13) {(2 )+( 9)=(11 )
{( 3)+( 10)=(13 ) {( 1)+(10 )=( 1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优秀教案读数写数
)课前每两人合作自制一个计数器,并在上面标出计数单位个、十和百。
(2)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代替教材中的铅笔)。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
(3)接着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
(4)请学生在计数器的相应位置上写出24,并读出来。然后提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
(5)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